大鵬教育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2020-12-13 北方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可維持一家生計,勾勒地方風土,大可記錄一個民族的文明印記,成為歷史文化璀璨星河中一個個稱職的衛兵,守護著民族文明的真實延續。加強非遺傳承和保護,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而用鮮活的非遺教育打造文化傳承的主渠道,則是教育界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

  目前,我國已經有3068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還有更多的市縣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非遺愛好者、參與者、關注者更是不計其數。這與非遺教育在不同層面得以廣泛開展是分不開的。文化、教育界參與非遺傳承與教育的熱情逐年高漲,新的非遺機構、非遺刊物、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充滿生氣。越來越多的普通學校加入到非遺知識、技藝、活動中,從而擴大非遺宣傳、豐富校園文化。非遺教育呈現勃勃生機。

  非遺教育是搶救性的教育,刻不容緩。全國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2項,已有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項目總數位居世界前列。306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相當數量都已年屆高齡,有的已經離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臨斷層之困。必須清醒地看到,非遺教育是獨具其教育規律的自成體系承前啟後的教育,是堅定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教育。

  2019年,大鵬教育發起「匠·傳承守藝人」活動,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據介紹,大鵬教育「匠·傳承守藝人」系列課堂,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通過匯聚非遺各方面傳承人,將非遺傳承人想要傳承的技藝、人才選拔的標準和未來傳承的方向進行精講,力求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對自帶民族氣息又歷史悠久的非遺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有志學習,發揚,傳承相關非遺文化。

相關焦點

  •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流經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縣一區,其中泗縣段的28.1公裡水道,是通濟渠段僅存的活態遺址。大運河是流淌的、活態的文化遺產,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好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和活態文化的基因,是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產物,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是民族間凝聚力和親和力的重要源泉。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王晨陽在致辭中表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高度依賴於人的傳承,因此,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是擺在締約國和傳承群體、專家、研究和教育機構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 福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3日在福州閉幕,決定批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此前8月27日,福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條例,並報請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准。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非遺保護單位159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69個。
  • 非遺資訊|大數據平臺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新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領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一直處於相對邊緣化的狀態,其產業化之路更是處於探索和嘗試階段。保護文化遺產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全社會都應自覺關注和主動承擔。
  • 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入門
    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技術、技藝,沒有「人」它是不可能傳承的,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人」。有人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兩種,一種是有傳承人的,一種是沒有傳承人的。我聽了以後覺得很奇怪,我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技藝,沒有人怎麼傳承呢?那人說,比如妙峰山廟會就沒有傳承人,你看每天幾萬人上山,誰是傳承人?
  • 學術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至少有兩個基本理念值得認真把握:一個是複數的「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取決於那些一代又一代將其傳統、技能和習俗的知識傳遞給社區其他成員或其他社區的人」,也就是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一個是「過程」,即「保護的重點在於世代傳承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過程」,而非作為結果的「產物」。
  • 「千年非遺·印象大鵬」2020年大鵬非遺本土文化系列活動開幕
    ,大鵬辦事處第五屆非遺本土文化系列活動在大鵬所城北門正式開幕。大鵬山歌大鵬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大鵬辦事處以「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為理念,著力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於2014年創辦非遺系列活動,通過展演的形式,將大鵬山歌戲曲及大鵬婚俗習俗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 青海三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活態傳承藏文化
    中新社青海果洛3月23日電 (孫睿 張添福)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擁有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以及藏族文化(玉樹)三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青海正致力於活態傳承雪域藏文化。  「近年來,傳承藝人得到了更好保護,『非遺』文化記錄也更加有效,各類格薩爾藏戲團隊不斷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不斷健全。」多傑堅措說。  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主任喬得林說,熱貢文化藝術15世紀發軔於青海隆務河流域,目前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電影文化遺產保護的四大路徑 需固態保護+活態利用
    如果把本應屬於廣西省南寧市的電影文化遺產放在西安進行保護和展示,這不僅滑稽,其意義也會大打折扣。由此,我們應該有中國電影博物館這樣的全國性博物館,更應該建設更多的城市電影博物館。  活態保護  「活態保護」是興起於本世紀初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它的提出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為背景。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在黃山召開
    為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採,講好新時代的中國非遺故事,探討新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利用和創新路徑,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11月19日至20日在黃山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相關領導、專家學者、非遺產業(企業)負責人以及非遺傳承人等共200餘人參加會議。
  • 昆明市官渡區多舉措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作為滇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官渡區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真實性和整體性,通過制度創新、品牌創新、傳承創新、保護創新等有力措施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據了解,自2005年起,官渡區分別批准公布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58項,命名了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8人。現有國家級名錄2項(滇戲、烏銅走銀)、省級名錄5項(昆明調、花燈、雲子圍棋、彩扎、建新園過橋米線),市級名錄26項,區級名錄25項。
  • 河北雄安新區全力做好2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新華社雄安9月28日電(記者王昆)記者從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了解到,雄安新區作為新設立的國家級新區,這一地域的傳統文化蘊藏深厚。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共調查213項非遺項目,其中211項為活態存在。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巡展
    河南法制報全媒體記者訊,2020年9月14日至16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尉氏縣新尉工業園區棗朱小學、尉氏縣邢莊鄉水黃村小學、尉氏縣邢莊鄉屈樓小學、尉氏縣鵬達學校承辦,河南路之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巡展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影響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導致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實物和資料得不到妥善保護,一些民間文學和工藝美術被遺棄,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等現象的產生,不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都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嚴重影響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 香港銅鑼灣集團與兩岸四地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戰略合作
    著名學者、兩岸四地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秘書長李漯民先生、香港銅鑼灣集團執行總裁兼(華中)首席代表井雷明等出席此次籤約儀式。非遺是承載著五千年農耕文明的活態化文化遺存,它反映著豔麗多彩的東方文明的歷史時空,其內涵豐富,外延擴展,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區域表現各異,勾畫出一幅山水相映的歷史畫卷,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