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站在「大英博物館」背後的中國操盤手是誰?

2020-12-19 界面新聞

文| 李子慧

編輯|周卓然

清晨起床用神秘祭司玻璃杯喝一口水、拿起帶有埃及法老手機殼的手機、背上裡面裝著埃及鑰匙扣的羅賽塔石碑單肩包、最後再打開一把神奈川沖浪裏摺疊傘……如果你身邊真的有人備齊了上述所有的物件,那麼他一定是大英博物館的「鐵粉」。

如今距離大英博物館的天貓旗艦店開門營業只有一個月時間。17.2萬餘的粉絲數、僅3款尚有庫存的周邊產品、上萬的單品銷售量讓大英博物館在中國正式的商業亮相贏了個開門紅。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也是265歲高齡了,館內藏品主要以圖書、歷史文物以及古代藝術品為主,數量可達800多萬件,其中還存有大量的古埃及、古希臘羅馬以及古代中國的文物。目前,它展出的部分僅僅達到了館藏總量的1%。但從2016年起,這家「德高望重」的博物館卻開始在中國拓展自己的第二產業——不僅推出了根據館藏文物進行設計的周邊產品,還跨界科技、服裝、美妝和文具產業。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家站在它背後的中國公司——品源文華。正是它在2016年將大英博物館引入了中國。

 

大英博物館旗艦店 圖片來源:天貓截圖

幕後推手

創立於2013年的品源文華位於上海,主要的業務就是買斷好萊塢影視劇、西方頂級博物館等IP在中國地區的長期的獨家授權,並由自己本身的設計團隊進行IP的二次開發及產品變現。品源文華自稱是中國首家以世界頂級藝術、娛樂、文化等IP授權及運營為核心業務的公司,立足於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它擅長將海外IP與中國品牌嫁接,並將產品投放至市場。

三年來,品源文華在文娛方面擁有的獨家授權方包括了曾推出過《地球動脈》、《藍色星球》等熱門紀錄片的BBC Earth,以及推出了《殭屍世界大戰》等影片的派拉蒙影業等。其推出的授權產品多種多樣,2016年1月5日,英國電影《神探夏洛克》在中國上映後,品源文華就與日化公司寶潔合作,設計了帶有電影元素的Oral-B雙管牙膏。

博物館也是它的主營業務之一。如今,品源文華已經涵蓋了V&A博物館、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以及大英博物館等眾多一線博物館IP。

在品源文華看來,博物館IP有著廣闊的用武之地——不僅限於旅遊紀念品,國外的很多時尚品牌都經常與博物館合作,以孵化更多重視策劃性的項目。以V&A博物館為例,它在2015年舉辦了Alexander McQueen,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7年,巴黎世家也把展覽辦在了同一個展館中,Dior也將在接下來與博物館進行合作舉辦展覽。

這些嘗試讓博物館IP有了更多的落地機會,在嘗試新興技術和玩法上也有很多可能性。 「博物館的IP往往並不局限於普通的文創產品,更多產出的是能夠與我們的生活聯繫更加緊密的東西。」 品源文華的市場部負責人江蕾在接受界面記者採訪時談道。

大英博物館IP的引進亦是如此。

大英博物館 題圖來源:uniqueway

大英博物館的IP變現之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英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屬於傳統路子。

過去文化類IP變現的傳統做法,大多是以給產品直接貼上IP的標籤,但這種形式對如今的中國消費者已經無法產生吸引力。據品源文華介紹,大英博物館的引進,更多的是希望把其館藏中蘊含的歷史、藏品和圖片進行文化剝離後的二次翻譯,從而傳達給中國市場。

對於這一點,消費者從大英博物館天貓旗艦店中商品的詳情介紹中可以有所體會。比如說在其推出的「大英博物館館藏元素文件夾」的商品詳情中就帶有藏品介紹——「埃及壁畫文件夾:亡靈書·阿尼的草紙。埃及,第十九王朝,約1250年。」字樣上還標有館藏編號。

除此以外,合格的運營方也要學會判斷什麼樣的館藏品可以設計出衍生周邊,哪些產品又會更符合藝術型消費者的需求。

據品源文華介紹,在每次與博物館合作的同時,他們都會尋求國外研究設計以及時尚界流行趨勢的機構提供「外援」,公司自己也擁有一個趨勢研究團隊。根據團隊每年對設計界的故事主題、流行色彩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公司才會來敲定今年應該推出的產品主題,並把對應的藏品挑選出來,再次進行研究和設計。

「我們今年發布了8個產品系列,其中包括了日本的歌舞伎系列以及海洋系列。巧合的是,歌舞伎系列在推出後不久,江戶博物館就把其作為今年的主推展品進行了宣傳推廣,同時,Chanel也在今年的4月發布了海洋主題的系列服裝,這也證明了我們的趨勢預測相對還是比較準確的。」江蕾補充道。

大英博物館文件夾 圖片來源:xuehua
馬克華菲大英博物館合作系列 圖片來源:hereinuk

不過江蕾表示,這些衍生產品過去只能算是狹義的藝術文創。而如今大英博物館的IP變現,則是要尋求和各個行業更深入的合作。

在品源文華的授權下,大英博物館先後與旅行箱包品牌ITO、小米手機、美圖手機、電子閱讀器Kindle,文具品牌晨光,美妝品牌歐萊雅、中國服飾品牌馬克華菲、二三事、密扇等都曾推出了聯名款商品,其中,與馬克華菲的合作商品共計12款。

配合這些產品營銷的方式通常是」控制產量「,比如美圖手機就推出了V6大英博物館限定款。這些合作順應了如今消費者追求個性化、中國品牌出海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和消費品都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重視對品牌文化的經營。例如華為手機也曾聯合全球知名的薩奇畫廊推出過」從自拍到自我表達「的專題攝影展覽。

「我們是國產手機領域第一個與大英博物館合作的品牌,這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個新的嘗試,大英博物館為美圖手機增添了更多藝術魅力與文化底蘊。」美圖手機的負責人仲輝向界面記者解釋道。

另一邊,博物館也會進行自身宣傳,以擴大IP的影響力。2017年5月17日,品源文華聯手天貓在大英博物館開展了一場直播活動,在5天內為大英博物館的合作商家帶來了1900萬人次的客流。6月29日,大英博物館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了「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展覽,該展同時也是大英博物館世界巡展的第9站。

美圖手機大英博物館聯名款 圖片來源:hksilicon

通過文化結合產品,中國的文創市場不斷進行著自我更新。事實上,從全球來看,眼下已經是文藝復興和消費主義並行,起碼設計行業是如此。

在海外,博物館一直就是設計師的靈感庫。​Gucci近年來運用了很多博物館中的古羅馬文化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元素,而Chanel在去年春季系列中運用了希臘博物館的設計,今年則採用了日本歌舞伎元素。這些帶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元素得以通過各種實體店和數位化渠道進入各國市場。

只是對於中國來說,借用歷史開發符合當下審美標準的產品,還處於起步階段,好在市場潛力巨大。在全世界範圍內,博物館授權產品消費比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約有9000萬人次,而目前在中國,有該品類消費訴求的人群可以達到1.09億人次。無論是從當今的消費水平還是藝術類商品的消費意識來說,中國都正處於文創市場的上升期。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博物館之間的聯展變得越來越多的原因。大英博物館也順勢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和微博官方帳號,同時,中國線上KOL如「谷大白話」、「雨前雨街」等博主對該館的關注,也加快了大英博物館在中國的推廣速度。

大英博物館鑰匙扣 圖片來源:taobao

創新的尺度

不過,目前來看,大英博物館的路子還未過快地被效仿。

其實世界上的許多一流博物館早已經有文創業務,但這些業務通常很難走到海外。去年2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圖像的形式公開了該館的藏品資源,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並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這些藝術品的高清圖像,而早在之前美國國家美術館、MoMA、荷蘭國立博物館等也都開放了相關的服務。它們面向全球的業務大多停留在文化宣傳上,而自產的文創產品都暫時未以官方途徑進入中國。

當消費者未能真正接受一個異域文化時,他們很可能只是單純抱著獵奇或跟風的心態去花錢,即使人們已經在無形中將其美學價值進行了傳遞。其原因與東西方對博物館的理解不同有關。學者潘耀在《淺析博物館兒童教育問題》一文中有談道,「西方的博物館強調的是人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在中國,博物館常常是被認為是以『物』為中心的。」這也影響了文創產品背後的推廣思路——在中國,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海外IP將經歷更長時間的市場教育和品牌沉澱。

另外,外國博物館也要面臨中國本土同行的競爭。就中國國內的博物館市場來看,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院以及一些地方博物館近幾年在文創領域的運作已經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單就故宮博物館目前已經研發了超過9170種文創產品,據《藝栢圖案印花設計》給出的數據,故宮每年的文創產品銷售額甚至已經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由於同根同源,中國消費者對於這些本土博物館產品背後的故事更加熟知,粘度也更高。

不同博物館背後也蘊藏著不同國家機構的管理方式與風格。由於故宮博物院以及中國國家美術館還是屬於國企和央企的範疇內,它們在商業領域的拓展上還是秉持著比較謹慎的態度。而一些民營或私立的西方博物館則更開放一些,它們會在政府撥款不足的情況下研究創收方法。

朝珠耳機 圖片來源:BuzzOrange

事實上,故宮博物館是在2013年才將文創產品的主設計權收回,之後制定了一套故宮IP變現的「三要素」原則:元素性、故事性、傳承性,即每件產品在突出故宮展品元素的同時要能講出背後的故事與寓意,且易於公眾接受。然而有時候,商品性和歷史準確性並不是那麼容易兼顧。為了更好的呈現商品的效果,故宮博物院就曾經推出過一款「朝珠耳機」,為了加強產品的美觀和實用性,該產品在設計時就顛倒了朝珠的使用方式。但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很多歷史文化研究者的不滿,即使其銷量依然可觀。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如何去避免IP的過度開發,並向消費者傳達更多正確的歷史文化信息就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是對於像故宮博物院一樣具有國家立性質的博物館來說,推出文創產品並不僅是要獲得商業利益,還要肩負社會責任。因此,眾多國立博物館在推出文創產品上依然會選擇將IP開發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點與大英博物館如今更為靈活和自由的做法不同。

面對兩種思路的選擇,一位中國消費者向界面記者表示:「文化的輸出是最容易被人所接受的,雖然這些帶有博物館IP的生活品可以滿足普通人的藝術需求,但在IP變現的過程中還是應該注意一下,畢竟博物館IP歸根結底還是一種高雅藝術,而類似馬桶蓋這樣的商品,還是不要成為文創產品比較好。」 

 

 

相關焦點

  • 站在「大英博物館」背後的中國操盤手是誰?-虎嗅網
    但從2016年起,這家「德高望重」的博物館卻開始在中國拓展自己的第二產業——不僅推出了根據館藏文物進行設計的周邊產品,還跨界科技、服裝、美妝和文具產業。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家站在它背後的中國公司——品源文華,正是它在2016年將大英博物館引入了中國。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在小米與大英博物館的背後,IP運營商「品源文華」逐漸浮出水面
    而據一哥了解,這兩大爆款手機背後都站著同一家公司,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海外IP授權已經成為了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悄然開啟了一個新的千億市場。在全球範圍內來講,有「世界四大博物館」之說,分別是法國羅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其中,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成立於 1753 年,距今已有 265 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擁有藏品 800 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甚至有99%的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 大英博物館快閃亮相上海演繹古埃及文明
    作為此次快閃店的操盤手,大英博物館獨家授權商品源文華的CEO仇非表示:「大英博物館目前作為炙手可熱的熱門文化IP之一,在中國市場已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關於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立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分為十六個分館,收藏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之罕見。
  • 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到底應該如何評價大英博物館呢?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 大英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沉睡的木乃伊和中國《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共有近八百萬件藏品,精品眾多。從埃及的木乃伊到中國的古董,大英帝國最鼎盛時在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寶貝,全都可以免費參觀,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如果你有時間,在這裡泡上一天也不會覺得無聊,如果你只有10分鐘,就直殺木乃伊的展室吧!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國家旅遊地理倫敦12月30日訊(通訊員 沈海濱)來到英國倫敦,怎麼能夠錯過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呢!大英帝國最鼎盛時期在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寶貝,在這裡全都免費供遊客參觀。如果你時間充裕,那就精品細賞,好好領略這跨越世界各國以及人類歷史的藏品,好好了解這些展品背後的歷史。
  • 大英博物館,「霸佔」多少「中國國寶」?
    現在,正遭受這種「霸道法則」的驅使,尤其跟舉世最大的搶奪受益者——大英博物館,侵略戰爭之後,英國人根本就感覺不到欠下了受害國——中國,多少虐債。英國人由衷地揣著一句話:搶來的寶貝,也是我的。絕不奉還。2006年,聯合國曾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戰亂,或者侵略,中國先後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全球總共有47家博物館,大大方方地作了博物收藏者。
  • 暑期打卡新去處 大英博物館快閃店登陸上海世茂廣場
    此次快閃店為期4個月,圍繞大英博物館最知名的古埃及文明藏品,以埃及眾神為靈感,通過年輕化的語義,把經典的埃及眾神轉譯為可愛的埃及萌神。太陽神拉、月亮女神巴斯特、亡靈之神阿努比斯、河沼之神索貝克、守護神荷魯斯及智慧神託特,六小隻化身可愛調皮的形象,帶來玲琅滿目的周邊產品,在營造出濃厚藝術氛圍的同時,讓大家輕鬆了解古埃及文明。
  • 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圖)
    原標題: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圖)   中國西周康侯簋   見習記者 李超然   大英博物館,這座人類文明的寶庫,自成立之初就是世界博物館界的翹楚。現在,在大英博物館中,收藏了800萬件來自不同地區,代表不同文化的珍貴文物。進入大英博物館,就像進入了一條人類歷史的長河,你可以通過館藏的文物追根溯源,一點一滴地了解文明的演變和時代的變遷。
  • 在大英博物館,凝視與思考整個世界
    「生與死」主題館裡,正在觀看當代藝術裝置《從搖籃到墳墓的藥典》的學生(於楚眾 攝)在大英博物館裡一次次這樣的旅程中,我們和其他來到這裡的遊客一樣,下意識的頻繁伸出手指,隔著玻璃櫃,想指向那些玻璃櫃背後的東西
  • 觀察|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文創引進的背後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海外博物館IP引進中國紐約大都會在一些專為中國市場打造文創商品中,以博物館經典館藏為靈感,將拜佔庭,古埃及以及近代蒂凡尼工作室(蒂凡尼珠寶創始人之子創立)的藝術品融入在現代設計之中。
  • 大英博物館裡的「鄉愁」
    大英博物館外景。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瓷器。只不過,就像不知道會在人海中遇見誰、會發生怎樣的故事一樣,在大英博物館,參觀者的際遇一樣難以預知。  我們趕上了倫敦幾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雨雪交加。出發去大英博物館的那天,一樣的冷,下著雨,雨滴噼裡啪啦一陣狠拍,時不時一陣大風就把傘吹翻過去。當走進博物館,我們也仿佛鑽進了時間的洞穴,一切靜謐又神聖。
  • 大英博物館裡的極品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好奇心回歸:大英博物館遊記
    這是英國詩人丁尼生的詩句,意思是「讓你的雙腳,在此後的千百年裡,都站在知識中間」。大英博物館的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agor)在談到這段歷史時曾經指出,英國人的這一決定背後顯然帶著啟蒙時代獨特的理想——知識與理解是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狹隘與偏執的解毒劑。對不同社會與宗教的研究,能促成寬容與理解,「就像格列佛歸來,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組織方法不止一種」。
  • 大英博物館開網店出授權,有 IP 誰都了不起
    大英博物館在天貓開旗艦店了。這不是第一家做實物電商的博物館,國內最早嘗試的應該是故宮博物院,後面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都相繼開了自己的旗艦店。大英博物館的商業負責人羅德裡克·布坎南(Roderick Buchanan)曾在去年的天下網商大會上表示,「儘管我們有 250 年的歷史,但是在商業上卻是落後的。政府每年都在削減我們的預算,因此我們要尋找新的資金來源」。做電商是博物館在商業化上的一種新嘗試,而中國市場也早已證明了自己的消費能力。
  •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的博物館
    訪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麥·葛瑞格  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麥·葛瑞格先生是牛津大學新學院院士、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院士,還是英國科學院榮譽院士,曾長期擔任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英國國家博物館館長會議主席,並從2002年起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至今,在藝術史上、哲學和法律領域均有造詣,在博物館管理方面也擁有豐富的經驗。
  • 大英博物館——歷史上最古老的綜合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其收藏建基於漢斯斯隆爵士遺贈的71000多件藏品。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博物館秉持著開放和知識共享的原則,從建館起就一直免費向公眾開放。而博物館的角色就是為跨越文化與族群的交流以及研究提供一處平臺。在倫敦眾多博物館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大英博物館,可以說是博物館愛好者絕對不可錯過的盛宴。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從小喜歡文物的她,對大英博物館有一種迷之嚮往,大學四年,總是「白日做夢」地幻想著自己以後有機會可以到那去修復文物。經過多次申請,去年10月份,她開始在大英博物館實習,圓了這個夢。在眾多大英博物館專家的反覆研究下,確認了王徐悅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