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很少有人知道, 海外漂泊的華人也曾經在外闢土建國。
在18-19世紀的東南亞,有一個華人建立了亞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梁啓超先生將他列為中國海外殖民八大偉人之一。
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李光耀,將他視為偶像。
印度尼西亞前總統瓦希德,把他當作與華盛頓並列的世界偉人。
他,就是羅芳伯。
01
破落書生立鴻鵠大志
羅芳伯,原名芳柏,1738年出生在廣東嘉應州(現稱為梅州)的一個小山村。
少時,羅芳伯性格豪爽,喜歡結交朋友。再加上又學文習武,是個會功夫的讀書人。有書記載「遇事勤奮,鄉裡稱之」。
跟無數傳統中國的普通士子一樣,羅芳伯的願望是金榜高中,進入仕途。於是他一邊為生計勞碌奔波,一邊年復一年地寒窗苦讀,然而他屢試不第,漸漸開始對科舉仕途生出絕望的念頭。
科場失意的人或隱居書院,或嘯聚山林,或行遊天下,而處在當時出洋已蔚然成風的廣東,羅芳伯選擇了下南洋。
他作了一首金山賦來開啟他第二次人生價值的追尋:
「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地雖屬蠻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歲值壬辰,節界應鐘。登舟自虎門而出,南徵之馬首是東。攜手偕行,親朋百眾;同舟共濟,色相皆空。」 還把此次下南洋稱為「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
金山,就是婆羅洲,如今的印尼加裡曼丹島。
曾經婆羅洲的黃金儲量豐富,長久以來,總有人嘗試著淘洗這裡的砂石。兩百多年前,羅芳伯所生活的時代,採金活動正處在高潮期,吸引著大批北方對岸的華人移民接踵而至。大約從1750年起,華人就成為當地金礦中的唯一勞動力。1774年,34歲的羅芳伯登陸婆羅洲。
02
成立蘭芳公司
當時,華人在婆羅洲上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對內,華人間因同屬於不同的採礦組織而相互鬥爭;對外,不僅有土著蘇丹對華人勞工的壓榨,還有婆羅洲土匪、海盜侵擾,印尼的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當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初時,羅芳伯只是一個教書匠,後來羅芳伯團結華人,成立了華人的自保組織——蘭芳會,後與當地土著首領聯合,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擊退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羅芳伯和蘭芳會的名聲日益興旺。在羅芳伯幫助土著蘇丹徵討有功後,蘇丹便將東萬律之地歸他管轄,在他管轄下的百姓有10萬餘人。蘭芳會逐漸成為當地最強的華人自衛組織。
1777年,羅芳伯和廣東潮州人陳蘭伯設立蘭芳公司。羅芳伯被下轄民眾擁戴為第一屆「大唐總長」(又稱「大唐客長」),敬稱為「芳伯」,並被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這裡的蘭芳公司,含義跟今天我們理解的「公司」(Company)並不一樣,蘭芳公司是集武裝、行政、司法、稅收、經濟貿易等諸多職能於一身的類政府實體,類似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羅芳伯成立蘭芳公司之前,就已經有多家類似華人公司存在。
但不同於其他的公司,蘭芳公司的特別之處在於,蘭芳公司有自治政府、國號 「蘭芳大總制」 ,自治政府內有獨立的行政系統與司法系統,有眾人認可的習慣法,有民選的領袖,有武裝力量,當局向轄地民眾收稅,同時為居民提供治安、公共建設、公共教育、開拓與維護市場等職能。
也正是這一特別之處,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中文翻譯官格魯特和施好古將蘭芳大總制稱為「共和國」。雖然有研究爭議稱,蘭芳大總制下,只有祖籍梅州和大埔縣的客家人才能被推選為領袖,這有悖民主,但後來的研究學者還是將蘭芳大總制界定為「共和國」。
1793年6月8日英國倫敦出版的《泰晤士報》在第一版報導了蘭芳公司,文中說:
「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元首即羅芳伯的神奇貢獻,貴在與當地婆羅洲蘇丹有機聯絡在一起,協調各族民眾,推行原始的雅典式的共和體制,經濟亦有規模發展。國力雖後於西方諸國。其意義卻不遜於1787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民主共和走向······」
03
為政貢獻
在政治上,羅芳伯領導的 「蘭芳大總制」 民選領袖、議事權與執事權分立、共同體自治,建立了世界近代史上最早的民主政體雛型。羅芳伯及其繼任者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百餘年,為世界反殖民鬥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經濟上,羅芳伯重視經濟發展,發展交通,提高農耕技術,振興農業,把荒山野嶺變成肥沃的農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
羅芳伯大力發展教育,創辦學校,從清朝聘請一批著名儒生前來教學,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知識水平、文化生活。在紀年上,他大膽推出了自己的蘭芳式紀年,體現自身主體性和法統。
蘭芳規定以各式漢服為國家節日禮服,官員平時或長袍馬褂,或身著西服。
羅芳伯的的「共和」治理經驗從何而來?
荷蘭漢學家高延研究稱,蘭芳公司「實質上是中國村社組織在海外的重建。中國傳統村社制度具有它自己的獨立性與共和民主傾向,這是被歷代中國統治者所認可的;正是村社制度孕育培養了下層華人移民在異國他鄉建立獨立平等社會組織的能力」
1795年,羅芳伯在坤甸逝世,終年58歲。1886年,「蘭芳大總制」被荷蘭帝國吞併。
羅芳伯和他一手創建的蘭芳共和國雖然不在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並沒有遺忘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客屬僑領所建立的功勳。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以他為自豪。據說在坤甸一帶紀念羅芳伯的廟宇俯拾皆是。每年到了他的誕辰日以及忌日,當地人總會到廟中祭奠,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祭拜景觀。在他家鄉廣東梅州,人們建立了羅芳伯紀念堂。
印尼西加裡曼丹省蘭芳園內的羅芳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