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締造者-羅芳伯,和他傳奇的一生

2020-12-17 騰訊網

羅芳伯(1738-1795),原名方柏。這個名字在中國人看來很陌生,但在東南亞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為他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的締造者。他出生於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羅芳伯自小就學習文學習武,是同輩中的佼佼者。他生活勤儉,又勤奮好學,鄉裡的人都對他讚不絕口。

1772年,34歲的羅芳伯因多次鄉試不中,對仕途徹底灰心,於是和百多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經虎門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即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加裡曼丹島),起初,芳柏在南陽教書為生,他發現婆羅洲的華人非常貧窮,衣食不足,有甚者流浪街頭,但他們十分勤勞。於是,羅芳伯就著手組建了「採金公司」,開發金礦,為改變人們的生活而努力。金礦的開採使當地人民生活富裕了很多,推進了經濟發展。他不但才藝非凡,還團結僑胞,積極與當地人合作,因此羅芳伯的名字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聽到也會肅然起敬。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羅芳伯又開始處理安全問題。當時,當地華人經常受到土匪海盜的侵襲,羅芳伯先是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繼而聯合婆羅洲的蘇丹,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

平息了盜匪後,羅芳伯一呼百應,當時他率領的部隊已經有四萬多人,平定叛亂後,又有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當地蘇丹也表示臣服,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絕。最終在蘇丹的一再勸說之下,羅芳伯表示可以接受政權,但決不答應做國王。1777年,以東萬律(今坤甸)為首都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這是亞洲首個共和國!偉大的壯舉!在他管轄下的11萬民眾一致擁戴他,稱他為「大唐總長」,敬稱為「芳伯」。羅芳伯擔任首任國家首腦「大唐總長」。

(蘭芳共和國地理位置)

蘭芳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鱷魚災難,成群結隊的鱷魚在蘭芳國內水域活動,活動猖獗,不時登岸吞噬人畜,民心極為驚恐不安,嚴重危害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消息後,大總長羅芳伯立刻親自前往受災地區,指揮人民成功地驅逐了鱷魚。當時的羅芳伯遂設計一方面暗中帶人在鱷魚聚集點上投毒與埋伏弓箭,另一方面又效韓愈在潮州祭祀鱷魚的辦法,擺設祭桌,宣讀祭文,勒令鱷魚即時離境。據說當地的「鱷患」未久即消除。當地的土人與華僑對羅芳伯的治鱷手段極為敬佩,視他為有神奇本領之異人。

羅芳伯佔據了以曼多為中心,南北數十裡的產金之地,並自任這一區域管理機構——曼多總廳的最高負責人,以此建製成一個在內部實行自治的華僑社區。他在治區內施行獨立的法規,自行徵收稅金,寓兵於民,並大力扶持採礦、農業、交通、文教各業的發展。

向清稱藩,遺憾而終。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但乾隆皇帝對這些「天朝棄民」不以為意,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此,羅芳伯鬱鬱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使荷蘭誤以為蘭芳得到了大清的支持。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藉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藉助此點,向外製造假象,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不過,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年與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敗無能。由於清朝屢次敗給西方列強,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於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人民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面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請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時,清朝自身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根本顧不上去援救這個海外「棄民」所建立的國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裝備又與侵略軍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終於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由於害怕清政府做出反應,荷蘭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國家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並沒有遺忘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僑領所建立的功勳。在印度尼西亞東萬律有紀念羅芳伯的「蘭芳大學」,在坤緬一座紀念羅芳伯的紀念廳和墓園,紀念廳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羅芳伯的生平業績和蘭芳共和國的歷史,展示了羅芳伯及蘭芳共和國在坤甸遺址遺蹟的照片和複製品,包括兩塊「雄鎮華夷」「氣貫九重」的匾額以及蘭芳共和國旗幟。該廳還用書法為載體展示了羅芳伯的3篇遺作,陳列了國內外研究羅芳伯的學術著作,同時還對羅芳伯故居修葺的情況作了圖文介紹。對這樣一位傳奇人物,我們可以去參觀他的紀念廳,感受在那個時代的超前。

相關焦點

  • 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國締造者羅芳伯
    羅芳伯(1738年-1795年),原名芳柏,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的締造者和印尼婆羅洲開發的重要貢獻者
  • 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締造者羅芳伯逝世
    在224年前的今天,1795年11月3日(農曆1795年9月22日),羅芳伯:華人海外建立第一個國家「蘭芳共和國」。 按照《羅芳伯傳》的說法,當地統治者蘇丹與羅芳伯籤約割讓土地給蘭芳自治,「其所割讓的土地,計東界萬勞,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雙溝月之線,北界勞勞、山口洋、邦戛之線,縱橫數百裡……」這樣,在他的轄區內便有了10多萬之眾的百姓和南北數十裡的產金地,如弟恩、豬打崖、坤曰、龍岡、沙拉蠻和山心等地,都歸他管轄。至此,一個規模宏大的「商業王國」成形,擁有了廣袤金礦採地的羅芳伯,已「日進鬥金」了。
  • 羅芳伯:建立史上第一個共和國,與華盛頓齊名的世紀偉人
    在18-19世紀的東南亞,有一個華人建立了亞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梁啓超先生將他列為中國海外殖民八大偉人之一。初時,羅芳伯只是一個教書匠,後來羅芳伯團結華人,成立了華人的自保組織——蘭芳會,後與當地土著首領聯合,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擊退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羅芳伯和蘭芳會的名聲日益興旺。在羅芳伯幫助土著蘇丹徵討有功後,蘇丹便將東萬律之地歸他管轄,在他管轄下的百姓有10萬餘人。
  • 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締造者羅芳伯——海外立國華人大盤點之二
    他開始積極聯絡當地的客家人和土著居民,開始發揮自己不同凡響的交際和縱橫捭闔的才能。由於能文能武、「喜接納」,當地的華人在遇到糾紛和困難的時候都來找他。據記載,羅芳伯「虎頭燕頷,長耳方口」,喜怒不形於色,華僑們「皆器重之」。
  • 東南亞第一個華人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和它的創建者羅芳伯的故事
    今天,筆者來講講在西加裡曼丹半島坤甸的華人共和國的事情。坤甸適合很多不會印尼語的中國朋友來旅遊,特別是會講客家話和潮汕話的人們,這裡和他們的故鄉沒有什麼區別。在坤甸建立共和國羅芳伯是廣東嘉應府人,也就是現在的廣東梅州市人,梅州是廣東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
  • 羅芳伯和他的海外華人「共和國」
    [摘要]羅芳伯建成的蘭芳公司屬於什麼性質,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共和國」的說法非常引人注目。歷史學家、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說它是「完全主權之共和國」。底座四周有《羅公史略》,墓園入口和碑後墓室兩旁,有四座石獅雕塑。遠處荒草中的兩座華表,暗示墓主人生前的王者之尊。離鄉背井下南洋羅芳柏,又名方伯、芳伯,1738年出生於廣東梅縣石扇堡(現為梅州石扇鎮)。1772年,他與一百多同鄉一起,登上駛向南洋的大帆船。此時的羅芳伯已34歲。
  • 蘭芳共和國:二百年前下南洋的漢人,建立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說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大家第一印象想到的,應該是1911年辛辛亥革命爆發後,建立的中華民國。但是,實際上早在辛亥革命一百四十多年以前,一群下南洋的中國人就在東南亞的加裡曼丹島上,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 華人歷史上第一個海外共和國「蘭芳共和國」是怎樣的存在?
    導語:蘭芳共和國,也叫蘭芳大統制共和國,身上有很多靚麗的頭銜:華人歷史上第一個海外共和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她神秘的面紗,了解下這個神秘華人共和國的興亡史。他就是羅芳伯,未來蘭芳共和國的締造者。因為當時清政府時期,福建廣東地區人口眾多,而可耕種的田地又少,所以很多人紛紛通過大海去往南洋諸國,靠自己的勤奮和拼搏闖出一片天地。其中,最吸引人們的就是「南洋淘金」,據人們口口相傳,南洋遍地是金山,只要去了隨便挖幾年就能賺回幾輩子的錢,然後可以回鄉好好養老,一輩子吃穿不愁。
  • 考舉人落榜,一生氣下南洋,親手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泰國前總理英拉而其中擁有最大影響力的莫過於梅州出身的羅芳伯,雖然滿腹經綸,參加鄉試卻屢屢不第,無可奈何,領著鄰居朋友下南洋,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當年和同鄉的青年朋友們一起乘船漂洋過海,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即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加裡曼丹島),面對人生地不熟的地,島上的安全環境又堪憂,羅芳伯利用自己的文化膽識和武術團結周圍的華人華僑,抵禦抗擊海盜以及侵略者荷蘭東印度公司,迅速在當地提升了威望。
  • 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面積達臺灣的20倍,建立者是一位中國人
    當時由於國內其他地區都比不上廣州,所以許多窮苦家庭的百姓都前往廣州謀生,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羅芳伯,就是其中的一員,然而像他這樣一個"泯於眾人"又不起眼的小嘍嘍,沒有強大的後臺以及滔天的權勢,卻在南洋婆羅洲建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即蘭芳共和國,面積是現在臺灣的二十倍,更別提這個共和國存在了近一百年,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 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是由這個華人創建,了解一下!
    清朝時期許多人受不了統治者的壓迫或者在國內混不到一口飯吃,於是就逃往海外,羅芳伯就是這樣一位。羅芳伯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就習文練武,長大了更是文武雙全,而且為人仗義,喜歡結交一些朋友。按理來說他長大後混的應該不會怎麼差,但是命運好像就在捉弄他。他一直熱衷於科舉,連續六七次參加鄉試,卻每次都沒考中,那年他35歲對科舉徹底死心後,他開始思考人生另一條不同的路。
  • 華人曾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想歸附清朝被乾隆拒之門外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42,閱讀約2分鐘蘭芳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它的創始人是中國人羅芳伯。它位於東南亞婆羅洲,也就是今天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共同控制的加裡曼丹島。佔地74萬間平房,公裡,是日軍的近兩倍。
  • 華人在海外建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臺灣的20倍,後來怎樣了?
    在古代,人們的願望非常樸實,都希望能夠成為狀元,做大官,打破階級的壁壘,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的艱難,有的人窮盡一生都沒有成為狀元。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新加坡國父的偶像,他還曾經被梁啓超評為最偉大的人之一,他就是羅芳伯。1738年,羅芳伯出生於廣東嘉應州石扇,這個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 羅芳伯和他創建的蘭芳共和國
    長江商報消息 梁啓超《飲冰室全集》裡,將曾在荷屬殖民地婆羅洲島叱吒風雲的華人首領羅芳伯,列為近代八大殖民偉人之一。羅芳伯何許人也?今日知者甚少,他位於廣東省梅縣石扇堡的故居也是人影寥寥。但時至今日,在西加裡曼丹島坤甸,當地華人中仍流傳著「芳伯」的傳說。
  • 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百年來數次請求加入中國,都被拒絕
    蘭芳共和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建立者叫羅芳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清朝時期,內部鬥爭不斷,外部強敵環伺,百姓可謂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背景下,不少人都揭竿起義,當時吳元盛(廣東梅州)就準備揭竿而起,但遭到內奸洩密,最後流亡到婆羅洲(加裡曼丹島,世界第三大島)。  吳元盛帶著一批人逃亡到婆羅洲後,在當地建立了一家非常有影響力的公司"聚勝"。
  • 這個華人小國曾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抵抗西方殖民者近百年
    在那個屬於西方大航海的時代,中國人也有一個下南洋的潮流,那些窮困潦倒和不得志的沿海人民紛紛前往東南亞謀求生存。在這樣的潮流下,許多華人來到了世界第三大島——加裡曼丹島,當時叫婆羅洲,華人們在這個島上打工或者耕作。說起耕作,咱們華人,無論遷移到那裡都會選擇種田,也許是天生對土地比較有感情。言歸正傳,我們的主角,蘭芳共和國,也是在這個島上誕生。
  • 中國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共和國,乾隆為什麼死活不要
    創建史上第一個共和國的不是華盛頓,而是羅芳伯說到海外華人國家,不得不說到蘭芳共和國。這個國家的創始人羅芳伯堪稱奇人。羅芳伯原名羅芳柏,原本是從江西南遷至廣東梅縣的客家人。羅芳伯就準確地判明了婆羅洲的風口,並在恰當的時機,順利地飛到了人生巔峰。所以說,永遠不要說讀書沒用。讀一點就有一點的用處,多麼現實的道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羅芳伯判明了什麼形勢呢?
  • 清朝華人在海外建立首個共和國,面積堪比20個臺灣,現在怎麼樣?
    比如東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班超,他初至洛陽時做的是校書郎的工作,每天抄抄寫寫令他不勝其煩,便嘆道:「大丈夫當效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之賞,安能久事筆硯間乎?「隨後投筆從戎,奔赴西域,成為一時美談。今日也有一人,他雖為平民無官無職。但卻能在海外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臺灣的20倍。
  • 華人在南亞建立的第一個共和國,乾隆拒絕所以沒有成為我們的國土
    誰是第一個亞洲共和國呢?長久以來歷史課本都告訴我們,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實早在中華民國建立的150年前,一個偉大的中國人帶領著一批為了討生活下南洋的中國人在今天加裡曼丹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就是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 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印尼客家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
    清朝乾隆時期,大量的華人漂洋過海來到加裡曼丹島開採金礦,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所以被乾隆皇帝成為天朝棄民。由於和當地的爭端,便出現了很多糾紛不斷的幫派。羅芳伯來到這裡,加入一個叫蘭芳會的華人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