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伯(1738-1795),原名方柏。這個名字在中國人看來很陌生,但在東南亞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為他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的締造者。他出生於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羅芳伯自小就學習文學習武,是同輩中的佼佼者。他生活勤儉,又勤奮好學,鄉裡的人都對他讚不絕口。
1772年,34歲的羅芳伯因多次鄉試不中,對仕途徹底灰心,於是和百多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經虎門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即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加裡曼丹島),起初,芳柏在南陽教書為生,他發現婆羅洲的華人非常貧窮,衣食不足,有甚者流浪街頭,但他們十分勤勞。於是,羅芳伯就著手組建了「採金公司」,開發金礦,為改變人們的生活而努力。金礦的開採使當地人民生活富裕了很多,推進了經濟發展。他不但才藝非凡,還團結僑胞,積極與當地人合作,因此羅芳伯的名字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聽到也會肅然起敬。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羅芳伯又開始處理安全問題。當時,當地華人經常受到土匪海盜的侵襲,羅芳伯先是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繼而聯合婆羅洲的蘇丹,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
平息了盜匪後,羅芳伯一呼百應,當時他率領的部隊已經有四萬多人,平定叛亂後,又有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當地蘇丹也表示臣服,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絕。最終在蘇丹的一再勸說之下,羅芳伯表示可以接受政權,但決不答應做國王。1777年,以東萬律(今坤甸)為首都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這是亞洲首個共和國!偉大的壯舉!在他管轄下的11萬民眾一致擁戴他,稱他為「大唐總長」,敬稱為「芳伯」。羅芳伯擔任首任國家首腦「大唐總長」。
(蘭芳共和國地理位置)
蘭芳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鱷魚災難,成群結隊的鱷魚在蘭芳國內水域活動,活動猖獗,不時登岸吞噬人畜,民心極為驚恐不安,嚴重危害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消息後,大總長羅芳伯立刻親自前往受災地區,指揮人民成功地驅逐了鱷魚。當時的羅芳伯遂設計一方面暗中帶人在鱷魚聚集點上投毒與埋伏弓箭,另一方面又效韓愈在潮州祭祀鱷魚的辦法,擺設祭桌,宣讀祭文,勒令鱷魚即時離境。據說當地的「鱷患」未久即消除。當地的土人與華僑對羅芳伯的治鱷手段極為敬佩,視他為有神奇本領之異人。
羅芳伯佔據了以曼多為中心,南北數十裡的產金之地,並自任這一區域管理機構——曼多總廳的最高負責人,以此建製成一個在內部實行自治的華僑社區。他在治區內施行獨立的法規,自行徵收稅金,寓兵於民,並大力扶持採礦、農業、交通、文教各業的發展。
向清稱藩,遺憾而終。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但乾隆皇帝對這些「天朝棄民」不以為意,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此,羅芳伯鬱鬱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使荷蘭誤以為蘭芳得到了大清的支持。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藉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藉助此點,向外製造假象,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不過,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年與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敗無能。由於清朝屢次敗給西方列強,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於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人民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面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請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時,清朝自身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根本顧不上去援救這個海外「棄民」所建立的國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裝備又與侵略軍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終於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由於害怕清政府做出反應,荷蘭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國家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並沒有遺忘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僑領所建立的功勳。在印度尼西亞東萬律有紀念羅芳伯的「蘭芳大學」,在坤緬一座紀念羅芳伯的紀念廳和墓園,紀念廳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羅芳伯的生平業績和蘭芳共和國的歷史,展示了羅芳伯及蘭芳共和國在坤甸遺址遺蹟的照片和複製品,包括兩塊「雄鎮華夷」「氣貫九重」的匾額以及蘭芳共和國旗幟。該廳還用書法為載體展示了羅芳伯的3篇遺作,陳列了國內外研究羅芳伯的學術著作,同時還對羅芳伯故居修葺的情況作了圖文介紹。對這樣一位傳奇人物,我們可以去參觀他的紀念廳,感受在那個時代的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