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43件柴燒陶藝作品。

陶藝大師林瑞華講解柴燒陶藝作品。(陳淑娥攝)

30年前林瑞華因不忍見傳統陶業沒落,放棄前途看好的營造業工作,回到竹南蛇窯與父親林添福一起作陶。林瑞華從「橫焰火」的嘗試,到「半倒焰火」的實驗,發展至「全倒焰之火」的詮釋;從選土、練土到造窯;從撿木頭、分類到燒窯,藉由作品一次又一次把與火的對話記錄下來,醞釀出「釉母」理論。

林瑞華在創作中,一次又一次試圖超越土的極限,嘗試火舞的各種可能。他以大自然礦石為師,形與色更加單純,質的藝術成為想要詮釋的全新領域。

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43件柴燒陶藝作品。(陳淑娥攝)

這次展出《十彩窯汗》系列,是林瑞華在2001年發表,當時發表令大家驚豔,因為用泥土做成的窯磚,在經年累月柴燒下所產生的渾厚多變的「窯汗」,之前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而林瑞華在經過1年多的觀察蛇窯內壁後,發現美麗又自然的「窯汗」,並將它運用在作品上,做成獨一無二《十彩窯汗》系列。

陶藝大師林瑞華以1544℃柴燒作品「脈」。(陳淑娥攝)

林瑞華在2013年發表1551℃柴燒創作,在2016年更創下1563℃金氏世界紀錄,是現階段所知最高溫的柴燒陶藝創作!

裕珍馨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裕濱表示,三寶文化館是提供藝術家一個平臺,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好的藝術文化,柴燒陶的低調樸素、自然雅致及永久醇厚,一如在大甲飄香近一甲子的裕珍馨酥餅,希望大家一起來三寶文化館欣賞柴燒之美。

相關焦點

  • 臺灣苗慄竹南蛇窯文化傳承者林瑞華面臨窯址拆除
    華夏經緯網8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竹南蛇窯的傳承者柴燒陶藝大師林瑞華,從19歲開始跟著父親用蛇窯燒制陶藝,至今46年,他投入全部的青春歲月,去傳承父親林添福的制陶工藝,並將竹南蛇窯的精神技藝水平發揚光大,卻遭外甥質疑:「不知有何文化價值可言?」讓林瑞華為之氣結。
  • 品柴燒之美,探索臺灣最古老的水裡蛇窯
    水裡蛇窯是由制陶師傅林江松於1927年建立的,坐落在臺灣南投縣水裡鄉頂崁村、鄰近日月潭,臺灣現有最古老、最傳統的柴燒窯,目前已傳承四代。除窯本身之外,現有陶藝工作室、陶藝文物室、921地震紀念室等設施,目前是臺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 臺灣宜龍邀您探索柴燒茶器之美
    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臺灣宜龍柴燒傳承並採用日本備前燒技術,所有柴燒作品均通過七天七夜不間斷供柴燒制而成,每件柴燒茶器都堪稱上品。臺灣宜龍柴燒茶器所用陶土富含多種礦物質成分,用於沏茶,可以軟化茶水水質;用於存茶,天然礦物質與茶氣相互融合,茶氣愈濃,茶味愈醇。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記瓷都德化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美周李美周,1983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鎮,柴燒陶藝泥巴人品牌創始人,國家高級陶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目前,李美周在德化縣三班鎮中國茶具城A區A3-05號經營一家「書賢」泥巴人陶藝會所。
  • 柴燒之美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 柴燒器物|五行之美,自然天成
    柴燒器物之美亦是偶然五行之美,自然天成,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陳朝超柴燒古人自遵循陰陽五行之規律得天地之道得以行運,對於柴燒器物來說,五行之律也蘊藏其中,缺一不可,柴燒器物土也,金蘊其中,以水潤之,火燒成器,唯有以木投之,方能五行其善。
  • 柴燒茶器:天賜的素顏之美!
    似山嵐流霧,似雲蒸霞蔚,似日落黃沙,似寫意山水,似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也是柴燒之美。柴燒,一種謙遜、拙樸、隨興之美,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造物。凡是利用柴薪為燃料燒制的陶瓷製品,都可以稱為柴燒。但柴燒之美也在於此——你永遠不知道燒出來的作品,是什麼模樣的。因為是天賜火痕、自然落灰,燒成後器物表面千變萬化,呈現出古樸自然、深沉內斂的古韻美感,非常耐看。
  • 柴燒部落首屆陶藝高研班招生了
    曲冰導師全程指導主辦單位:東夷藝術家柴燒部落每人柴燒窯位長50釐米X寬25釐米 X高20釐米 立方的空間為免費範圍。如學員作品較多需另外增加窯位按照每塊窯板50x50x20(釐米)立方為一個單位收費。(每塊窯板500)本方案解釋權歸本次研修班組織方,如在途中及學習期間由於個人造成的安全問題由當事人負責,未盡事宜另行公布。
  • 無與倫比的柴燒之美,每件器物都是獨一無二的
    無與倫比的柴燒之美   文/厲亦平   5月24日,在杭州青藤茶館千杯齋內,正在上演著「柴燒之美」器物展。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器皿靜靜地端坐著,仿佛是一次無聲的對話,又似等待一場肅穆的檢閱。
  • 日本陶藝家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欣賞
    日本陶藝家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欣賞- - - - - - - - - - - - - - - - - - - -  -
  • 臺灣手藝心向濰坊 臺灣陶藝大師展示鶯歌陶瓷之美
    原標題:臺灣手藝心向濰坊 臺灣陶藝大師展示鶯歌陶瓷之美   臺灣新北市鶯歌區以「陶瓷」著稱,有「臺灣景德鎮」美譽。出生於鶯歌制陶世家的林松本先生投入陶藝創作近20年,擅長以自然萬物為題材,創作技法高超的手捏壺。4月份,林松本先生將攜個人精美作品百餘件來到濰坊,參加兩岸文化藝術精品展,讓精美的鶯歌陶瓷在濰坊這片民間文化藝術的沃土上生根。
  • 神聊 • 心手相傳 - 老頑童黃大安的柴燒探險之旅
  • 柴燒:天賜素顏之美
    土——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溼),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材等。
  • 普通的柴燒瓷器,竟比青花瓷更有收藏價值
    因為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日本學習了中國漢唐以前的「陶土(不加缽,草木落灰釉)柴燒」技藝,一直發展到今天。如:日本的備前燒,樂燒陶等。 到宋朝前後開始上釉加缽燒制陶瓷,這與宋朝的科技文化及宋人對器物審美的變化有關,認為器物的色彩勻稱無斑點瑕疵為美。隨之柴燒(不加缽,草木落灰釉)的技藝在中國主流的陶瓷市場上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
  • 柴燒之日本須惠器
    日 本 柴 燒 須惠器「須惠器」和「土師器」是日本古墳時代兩大陶系,「土師器」由土著的「土師」部民製作而得名,利用泥條盤築,慢輪修整成型,燒成溫度約850℃左右,具有豐富地方色彩的瀨戶燒、常滑燒、備前燒等為代表的中世制陶業,即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須惠器的產生是一個很複雜的文化現象,是中國、朝鮮和日本三種文化的綜合體。須惠器主要作為生活器皿,貯藏、膳食和調理等,後期大量用作祭祀儀式上的祭器和陪葬品,其古怪的造型正是源於它的用途。須惠器形態豐富,主要為壺、瓶、盤、碗、杯等。
  • 臺灣最古老的柴燒窯——水裡蛇窯
    水裡蛇窯是臺灣現有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  水裡蛇陶藝文化園是一個新的陶瓷加工的地方,這裡的窖很多,很多年輕的人在這裡燒制陶瓷藝術品。攝影師:彭年本文配圖均選自中國臺灣網圖片庫(http://pic.taiwan.cn/)中國臺灣網圖片庫  由中國臺灣網承建,致力於為媒體及攝影愛好者提供豐富而優質的圖片內容產品及專業服務
  • 日本柴燒——備前燒
    ,先後經歷了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桃山時代、江戶時代、大正時代,以及現代等發展時期,其中有些備前燒家族從十五世紀一直傳承至今。備前燒所採用的登窯是半地下式的穴窯,是一種效率較為低下的窯。沿山的斜面挖溝,用黏土搭建頂棚和側壁,在備前燒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實現高溫燒成,不斷加大地面的傾斜度、地面面積以及更寬廣的頂棚。在燃料充足的情況下,燒制過程中產生不同斑紋,這種斑紋的生成被稱為「窯變」,是備前燒的生命之所在,也成為現代柴燒主要的藝術表現。
  • 電、汽窯素燒陶坯定型再拿去柴燒屬於偽柴燒嗎?
    現代隨著內地柴燒的興起,市場上的柴燒茶具琳琅滿目,喜歡柴燒茶具的壺友也越來越多,也有很多問題困擾著初識柴燒的壺友們,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用電、汽窯素燒坯定型,再拿去柴燒是屬於偽柴燒,而且必須上底釉,事實真像網上流傳的這樣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和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 【柴燒嘉年華,點燃禪城之夜】網紅美食、原創手作、精彩節目……這個周末被TA霸屏!
    ——國際柴燒嘉年華在南風古灶正式開啟,活動由南風古灶創作柴燒營開窯儀式、柴燒嘉年華和陶谷創意市集3個部分組成。作為設計周的重磅活動之一,嘉年華融合陶藝、美食、音樂等多種元素,奉獻出一場全民歡慶的文旅盛會,吸引了近萬名市民和遊客參加。「開窯咯!」隨著一聲嘹亮的喊聲,位於南風古灶的龍窯窯門磚被一塊塊敲下,拉開了國際柴燒嘉年華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