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國棟
德州扒雞我吃過無數次,但生產扒雞的現代化工廠仍令我好奇。尤其聽說2008年德州扒雞生產企業中的「龍頭老大」德州扒雞集團建起一座頗具規模的德州扒雞文博館,以一種美食撐起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展室,我更想探個究竟了。
德州扒雞文博館位於德州城內扒雞集團的廠區內,一座古式的牌樓成為文博館的入口。展館既是扒雞的陳列館,也是廠史館,分設歷史篇、發展篇、成就篇和德寶館四大展廳。
第一展廳一層正中央可看做序廳,一組生動逼真的人物雕塑和工廠大門石垛子、老廠牌等道具,再現了1956年公私合營成立德州扒雞食品公司時敲鑼打鼓、獅子狂舞的熱鬧場面。
上世紀50年代德州扒雞企業公私合營時的歡慶場面。牛國棟攝
當時,同義合扒雞聯營社、德州火車站扒雞小賣所和肉食經營商會的56位扒雞傳人,一併加入了國營食品公司,並建起了扒雞加工廠,從而進入了扒雞生產經營的新時代。
人物塑像中還有德州扒雞傳統技藝的代表性人物,如德州扒雞的創始人賈健才,乾隆年間進宮專侍帝後百官的扒雞製作高手王宣,放棄燒雞專攻扒雞的開明人士韓士功,以及名噪一時的扒雞老號寶蘭齋老掌柜侯寶慶等。
塑像中手拿扒雞的那位便是賈健材。康熙年間,他在德州西門外大街製作經營燒雞,一天他有事外出,就囑咐夥計王小二在煮雞的灶臺裡壓好火。誰知小二竟在灶臺前睡著了,賈掌柜回來一看,一鍋雞竟煮過了火。師徒二人本想低價出售,可不料這過火的燒雞竟散發出奇特的異香,人們爭相購買,供不應求。
後來賈掌柜潛心研究改變工藝,逐漸摸索出這種香雞的做法。當地一位馬秀才便將這種「熱中一抖骨肉分,異香撲鼻競襲人」的美味命名為五香脫骨扒雞。康熙南巡,路經德州去看望其啟蒙老師前戶部侍郎田雯時,田侍郎「以香雞菜薯侍駕」,康熙「食之大悅」,連聲稱讚,從此德州扒雞成為御用貢品。
展廳二樓,展現在眼前的是德州扒雞生產流水線的參觀走廊,從活雞宰殺、洗理造型、油炸燜煮、真空包裝等整個加工過程讓人一目了然。而那個體型碩大卻十分可愛的雞寶寶,是德州扒雞集團公司的吉祥物。
運河上人們在船上品嘗德州扒雞。牛國棟攝
第二展廳則以實景和圖文展示了雞作為「五德之禽」的中華文化傳統,包括雞的起源、雞對人類的貢獻以及德州養雞文化等。古時德州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八方商賈雲集,船隻載著貨物穿梭往來於此。於是德州燒雞以及後來的扒雞便成了運河上船客們的最愛。
1912年,津浦鐵路全線貫通,德州又成為這條鋼鐵鑄成的南北大動脈上的重要站點。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德州便利用商會組織人員到車站上進行扒雞小賣。解放後直到七八十年代,德州站的扒雞買賣蔚成風氣,成為京滬線上的一大景致。
早年乘坐緩慢的綠皮火車一到德州站,滿站臺上飄散的扒雞香味便使車上的乘客躁動起來,不大的站臺開始變得熱鬧。擺地攤子、推著車子,端著盤子的賣雞的大媽、大姐、小妹和小夥子們不厭其煩地吆喝著「好吃的德州扒雞,五香脫骨扒雞」,乘客中很多人跑到站臺上購買,或者乾脆讓人將雞從車窗遞進來。
那時購買者大多捨不得自己吃,而是作為貴重的禮物帶回家去與家人分享。而旅途中如果同行的人多,又好喝上兩口,便按捺不住買來,將整隻扒雞手撕分解,同行的哥們兒各取所需,一口肉,一口酒,大快朵頤,大呼過癮,漫長的旅途毫不寂寞。德州站賣扒雞的情景復原陳列,便成為整座展館最為動人的一幕。
第三展廳以圖文實物的翔實資料,展示了自1956年公私合營以來,扒雞集團公司在繼承保護、創新發展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如何使一個地方小吃成為山東名牌、中華老字號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三百多年的漫長曆程。這裡有一組北鬥七星陣上的七個人物模型,向觀眾講述了德州扒雞傳統加工的宰雞燙雞、開膛洗雞、造型盤雞、塗色炸雞、杈雞煮雞、起鍋涼雞、綑紮裝雞等七道絕活。這裡還設有一間配料間,一位老師傅正在認真準確地調製煮雞配方,牆上貼著「毫毫克克的配料一釐不少,分分秒秒的煮製一秒不差」的扒雞世家製作祖訓。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