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8月9日消息:正在錦江樂園舉辦的士林夜市,恐怕是今夏上海最受關注的夜市之一。7月5日開門營業當晚,吸引了近2萬名消費者,隨後也傳出秩序混亂、衛生堪憂、食品品質沒保證等負面聲音。
前晚,記者回訪發現,經過主辦方的調整,這裡的秩序和用餐環境明顯好轉。就連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在調研多處夜市後也表示,錦江樂園開夜市為上海探索「夜市經濟」開了一個好頭,其中的教訓和經驗都值得借鑑。
隊伍短了,體驗好了
19時不到,記者到達錦江樂園士林夜市。
天還沒有暗透,一串串黃燈籠已經亮起,蚵仔煎、烤魷魚、花枝丸、雪花冰等各式臺灣小吃看上去很誘人。不少攤位前已經開始排隊,但等候不超過10分鐘就可以買到。公司職員金開與太太排在雪花冰的隊伍裡,他坦言:「之前聽說了夜市人多排隊長,特地選工作日錯峰來吃,現在看起來很不錯啊,等候時間也可以接受。」
要知道,夜市開業之初,這裡人頭攢動,站在隊伍末尾的消費者都不知道隊伍前端在賣什麼,只能「囫圇吞棗」。與那時的「盛況」相比,如今的夜市既有人氣,又有秩序:攤位的招牌又大又顯眼,銷售什麼品種站在老遠就能看清,攤位的促銷員也拿著產品模型向打算排隊的消費者推介;紅色的軟圍欄圍出了每個攤位的排隊區,消費者不會排錯隊;銷售區的地面乾淨得幾乎看不見一張紙屑,周邊好幾個垃圾桶讓消費者隨時可以扔垃圾……當初的混亂場景,已經絲毫不見。
離銷售區不遠處,還有夜市主辦方新設置的原材料冷藏室,進入夜市銷售的產品原材料全部儲存在這裡。食藥監管部門的駐場監管員和樂園本身的食品安全員每天來此抽檢和監督,嚴防高溫期間出現食品安全隱患。
布局和管理最重要
「大客流不是問題,布局和管理才是問題。」錦江國際地產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蔡盠鈞並不諱言夜市在開業之初存在的不盡人意之處。他說,最初的布局是將3000平方米夜市劃分為銷售區、表演區和休息區三部分,30個攤位依次排開,想讓入園的消費者能夠一目了然。可實際運營後,蜂擁而來的消費者讓原先的安排走了樣,最嚴重的問題,是進出公園的客流與等候消費的客流混雜在一起,加上當時上海連續下雨,直接影響了消費體驗。
針對這些問題,夜市主辦方進行了整改:一是把表演區和休息區調整到樂園的其他區域,3000平方米空間全部留給銷售攤位;二是將一長條的銷售攤位改成「工」字形,30個攤位一分為二,不僅增加了排隊等候的區域,還改變隊伍方向,不與進出園客流重疊;三是增加了30多個垃圾桶、20名保潔員,及時清理各種垃圾。
蔡盠鈞說,調整的效果十分明顯,如今消費者在雙休日等客流高峰的排隊購買時間,也能控制在20分鐘以內。
另一些調整隻有經常去夜市的消費者才能察覺到,那就是夜市對經營戶進行「末位淘汰」。蔡盠鈞說,面對部分消費者提出的口味問題,夜市通過網絡平臺投票、營業額比較等方式,定期選出不那麼受市場歡迎的攤位,將其撤出。截至目前,已有四五家攤位被淘汰出局。
指導意見將為夜市「立規矩」
面對錦江樂園士林夜市的變化,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認為,這是上海發展「夜市經濟」的一次有益探索。他指出,上海在商業轉型中提出增強體驗消費,而「夜市經濟」、「假日經濟」都是重要的體驗消費模式。從錦江樂園士林夜市的客流看,夜市的市場吸引力十分可觀。目前,夜市工作日的平均客流量達到六七千人,雙休日的客流量穩定在1.2萬人至1.3萬人,與不舉辦夜市相比,客流量至少增加一倍。所以,上海將引導和培育管理完善、安全有保證、產品有特色、價格公道的夜市,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消費選擇。
當然,不論是錦江樂園的士林夜市,還是收編「黑暗料理」的周浦夜市,它們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上海正在對夜市經濟進行調研,爭取儘快出臺培育夜市經濟的指導意見,既要鼓勵夜市發展,也要為夜市立規矩」,吳星寶表示。
(來源:解放日報 選稿:龔萌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