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傳統服飾

2020-12-23 中國臺灣網

 

  臺灣位於中國東南的大陸架上,在距今三百萬年至一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它曾與今華南地區的陸地相連接。至冰河時期後,海水平面上升,臺灣才孤懸在海峽的東側,成為一座海島。海洋隔絕了島民對外的聯絡方式,因此,生活在臺灣本島的高山原住民長時間地處於封閉狀態,不容易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保留著許多原始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尤其是服飾文化,有些民族的服裝樣式與我國原始社會的服飾有許多類似之處。 

  一、現今臺灣原住民(以下簡稱原住民)的分布情況
  
  在臺灣地區,原住民分為「平埔」和「高山」兩大系統。漢族尚未大量來臺定居之前,居住在平地的原住民總稱為平埔族,生活在高山地區的原住民則稱為高山族。這裡所說的「高山族」也就是現在大家對臺灣原住民的總稱。其中,在平埔族群中有九個不同的民族。但是距今三百年前,平埔族群因為漢族人的大量遷臺,已經完全被漢化,目前只剩宜蘭地區的噶瑪蘭族被納入為原住民族群中。所以,現存的原住民,大致上以高山地區的十個族——泰雅、賽夏、布農、鄒、邵、排灣、魯凱、阿美、卑南、太魯閣族(原為南部的泰雅族)為主,加上噶瑪蘭族和蘭嶼島的達悟族(舊稱雅美族),總共12個民族。
  

  根據1997年的人口統計數據,當時的原住民人口總數約39萬,佔全島總人口的1.8%。其中,阿美族的比例最多,泰雅族次之,排灣族第三,邵族人口最少,目前僅剩二百多人。
  

  在分布地區和社會形態方面,泰雅族在島上分布最廣。排灣族是島上最南端的一族。布農族和鄒族為父系社會的外婚民族,布農族為島上第四大族,分布區域僅次於泰雅族;鄒族則是分布於臺灣阿里山區的民族。邵族位於日月潭德化社。阿美族和卑南族為母系社會,有年齡階級和會所制度,阿美族以服飾藝術聞名,卑南族則以刺繡服飾聞名,並且盛行巫術與祭司。賽夏族兩年一次的矮靈祭是目前原住民保存最為完整的祭祀儀式。魯凱族以木石雕刻聞名。蘭嶼島的達悟族是以漁團組織為主的民族,以木刻和陶偶雕塑著稱。排灣族和魯凱族則處於階級社會階段,族裡有貴族和平民之分。
  
  二、臺灣原住民的分布特點及服裝類型
  

  由於地質板塊運動,臺灣島中央高山群立,山地面積佔全島面積的44.3%,西部為平原地形,東部為縱谷地形。平原區居住的多是平埔族或漢族,高山原住民則分布於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的山地。所以,各族原住民的服飾形態也與平地同胞的服飾型態不同,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
  

  1. 窄幅貫頭衣型:以泰雅族、賽夏族和阿美族為代表,共同特徵是皆為貫頭衣系統的短衣裙。
  2. 皮衣型:以鄒族、布農族和邵族為代表,共同特徵是男子皆以皮革製衣。
  3. 漢式長衣型:以排灣族、魯凱族和卑南族為代表,其共同特徵為穿著裁剪縫製而成的中式長衣和下裳。
  4. 離島型:以離島蘭嶼的達悟族為代表。
  
  三、各族盛裝與常服
 
  在重要的節慶祭典穿著盛裝,平常居家或工作時則穿著便服,從盛裝和便服之間差異,可以看到原住民服飾反映生活的面貌。

  泰雅族

  泰雅族的衣服在形制上以方衣系統為主。而披肩對泰雅族人來說則是一種多功能又實用的服飾,男女皆可穿戴,夏季小型,冬季則更換大型。

  在歌舞宴會時穿著的盛裝,最大的特色是用貝珠穿之於胸貝而成珠衣,稱為織貝,並白或紅布為底,在胸部和背部織成幾何花紋,圖案簡單而色彩鮮豔。

  泰雅族社會無階級制度,因此服飾並不突顯個人地位。但由錢貝與小銅鈴裝飾而成的珠衣,卻是非常貴重的禮服,只有頭目、族長或獵頭最多的勇士才可以在祭典中穿著。

  賽夏族

  賽夏族的全套盛裝為長衣外加短上衣、內著胸衣、綁腳,女性則多著腰裙,裝飾華麗。相對於華麗的盛裝,賽夏族人在日常工作時,多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

  祭典儀式穿著的長衣,色彩鮮豔、紋樣華麗,傳統形式以白、紅、黑三個顏色為主,以白色為底、紅色為織花的主要元素、黑色用來夾織搭配、襯託或凸顯出紋樣的效果。

  由於賽夏族的長衣和短背心都沒有性別的區分,因此僅限女人穿著的腰裙,在服飾項目中就顯得格外重要。舉行傳統祭典或表演活動時,腰裙仍是主要的傳統服飾項目,有趣的是,現代祭典活動中,不只是婦女穿著腰裙,也可以看到男子穿著腰裙,且多套在長褲外,作為裝飾。

  善獵的勇士在盛裝時,可戴外包白色熊皮胸毛、鑲華麗珠子、鏡子等裝飾的藤帽。

  賽夏族男人在胸前刺青來象徵英勇,這種身體裝飾的觀念影響了外衣的形式。如外衣敞開來而不加以扣合,是為了開敞前胸顯露出刺青,彰顯狩獵的戰果與榮譽,成為特有的服飾文化。

  布農族

  布農族男女的衣服,按季節與場合,分為常服和盛裝二類。就衣服外觀來看,複雜的織紋和鮮豔的色彩是盛裝與常服最大的區別。

  常服多在居家、或是耕地工作、上山打獵時穿著;盛裝則在參加祭典、酒宴作客的時候穿著。男女盛裝都戴頭巾,女子的頭巾帽兩端裝飾各樣花草圖紋,外加圓狀毛線絨球的漂蘇,有別男人的飾紋頭巾帽。

  服飾在布農族的生命禮俗中,具有特別的文化意義。例如男孩大約在三歲時,母親開始為他準備織第一件外敞衣。正式穿上第一件緹花外敞衣,大約都在十七、八歲,具有參與祭祀典禮活動與飲酒的資格。

  而一個男孩的社會地位高低,則表現在豬牙的臂飾上。布農族勇士如果獵了上百隻以上的山豬,就可以在手臂上飾上山豬牙環,表彰英勇事跡。如果一個男子沒有山豬牙環,不但說明狩獵成績不佳,而且社會地位也比較低。

  鄒族

  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主要的裝扮。男子盛裝為紅色的長袖上衣、胸衣與遮陰布,加上山羌皮帽。女子盛裝則以頭巾纏發,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在胸衣上刺繡精美圖案。

  具有勇士資格的男子,在帽子前緣加上紅色羽毛,並且點綴琉璃珠、貝殼等華麗的飾品,突顯出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配戴許多狩獵戰利品,如山豬牙環臂飾,男子必須成功獵殺山豬後才能佩戴,可以說是榮耀與英勇的象徵。

  阿美族

  阿美族平常並不重視衣物,主要為了禦寒保暖,只有在節慶時才會盛裝出席。男子禮服在盛裝時穿,以羽冠、綁褲、長外上衣及檳榔袋;女子禮服有珠冠、裙、有袖上衣及檳榔袋。

  從男子的服飾上表現其不同年齡階段的社會地位,成年時穿著全套的成人服裝。男子冬天常服多穿皮衣、皮雨衣、麻布外衣;夏天則上裸而下著丁字褲護陰。女子服飾冬天常服有長袖短衣、短袖上衣,下著圍裙,夏天則上身赤裸,下身著裙。

  卑南族

  頭目和祭司在盛裝時有羽冠和間帶、頭帶,而一般人僅著黑色腰裙和纏頭巾。

  花環在卑南族的服飾上特別突顯,尤其在節慶祭典時,族人穿上盛裝之後,頭上一定戴上花環。

  卑南族的服飾因男女、老幼及社會階級不同而有分別,因此衣飾具有強化身分認同的功能。

  套褲是頭目家人用的,前腿部份以紅、黃、黑等色線排繡而成。有刺繡的檳榔袋,袋上有飾穗。以花色線織成條紋飄袋繫於腰間的腰袋。

  女巫師服飾最為複雜,其肩部斜掛有特監事以挑織之紅帶,下端有帶穗。

  排灣族

  排灣族的盛裝與常服型制上基本是相同的,差別在於刺繡和夾織,盛裝時的穿著以刺繡各種紋飾的上衣、綁腿、長袍和手足套等;套褲則是以紅黃綠等顏色綴制而成。

  排灣族的衣飾因受社會階層的影響,平民和貴族間的區別很大。貴族以服裝的色澤、刺繡來表示其社會地位,而飾物大多也只限於貴族直系親屬間才能佩戴。豹皮背心只有貴族階級在節慶或重大會議場合才能穿著。除此之外,衣飾也與宗教信仰或風俗有關。

  魯凱族

  魯凱族依照不同的場合穿著,而有盛裝與常服之分。男性盛裝包括帽章、頭巾、上衣、腰裙、披肩、套褲等;女性盛裝包括花冠、頭巾、耳飾、頸飾、琉璃珠頸煉、珠腕環、臂環、長禮袍、女裙、腰帶、綁腿、肩飾串等。

  日常穿著,男性有皮帽、頭巾、上衣、肩帶、腰帶、皮雨衣、鹿皮衣、鹿皮套褲、煙帶、火藥袋等;女性則穿著頭巾、長袍、腰裙、綁腿、手套、網帶、皮雨衣、布袋等。

  魯凱族受階級制度的影響,服飾上也反映了社會地位的不同。一般而言,只有貴族才享有裝飾的特權,平民百姓穿著樸素。不過透過交易,平民可以向貴族購買裝飾特權,交易品常用豬、小米、鍋子等物品,學者稱這些物品為「特權讓與稅」。當一個圖案普遍被使用之後,貴族就再創造新的圖案,表現貴族的優越地位。

  服飾一方面表現社會地位高低,同時也是社交不可少的禮品,例如以全套盛裝作聘禮。
魯凱族的頭目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插在頭冠的羽毛,象徵崇高的社會地位,必須經過族人認同功勳之後,才能公開配戴;此外,頭飾上綴有紅色蝴蝶結的人,代表是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

  雅美族

  雅美族除盛裝外,並沒有特別製作常服,多將舊的盛裝淘汰在平常穿。每當舉行盛大的祭典時,如撈捕飛魚、漁船下水、及初生兒命名禮等,都會穿著盛裝。

  男性盛裝頭帶銀盔、手上戴銀環,配掛瑪瑙或貝殼制的飾物,配戴禮刀。頭盔向四面垂下,眼睛位置開孔。這種銀盔是裝飾品中最珍貴,可以說是雅美族人的傳家之寶。

  男子第一次加入大船組員時、女子臨出嫁前,母親會採落尾麻纖維,織成男性的短背心或女性的斜系方衣。織成後,家人會殺雞慶祝子女進入社會,並祈求長命百歲。

相關焦點

  • 2019臺灣臺中市原民傳統文化節 市長盧秀燕溜4族語言
    華夏經緯網10月2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臺中市擁有臺灣認定16個原住民族,市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19日於臺中農田水利會廣場舉辦「臺中市原住民傳統文化節」。市長盧秀燕穿著賽德克巴萊族傳統服飾出席,以4族語言向在場民眾問候,一一走訪特色攤位,展現十足親和力;為求公平;她承諾未來她將年年穿不同族的服裝出席,祈禱年年平安、年年豐收。2019中市原民傳統文化節登場,市長盧秀燕(前排中)著傳統服飾溜4族語言,展現高親和力。
  • 臺灣少數民族全套傳統服飾首進大陸高校
    臺灣少數民族全套傳統服飾首進大陸高校 2013-10-30 14:17:02 來源:中國紡織報   日前,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秘書長戴錦花在湖北武漢向中南民族大學捐贈了臺灣
  • 中國臺灣原住民族部落高端旅遊團首發
    中國臺灣原住民族部落高端旅遊團首發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3.10 星期二     近日,港中旅國際(山東)旅行社推出中國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深度遊線路,首發團16人,於本月6日從青島流亭機場出發,成為國內首例臺灣原住深度遊團
  • 臺灣原住民創意料理大賽登場 色香味驚豔
    中新網10月18日電 臺灣原住民餐飲創意大賽今天在花蓮登場。選手中不乏高級餐廳的資深主廚,以及獲得「國際」獎項的名廚。參賽者以原住民傳統食材,烹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料理。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主辦方希望藉此發揚原住民飲食文化,並擴展原住民就業。
  • 【臺灣自由行】【2人成團】跟著爸爸遊東臺灣吧!
    臺灣臺灣很小,臺灣也很大,從城市到鄉村,高山到大海,峽谷到湖潭,每個地方都散發著不同的風情,值得細細品味。享受臺北,品味臺南,領略高雄,漫步墾丁。美食臺灣可是一個美食天堂,不管是中餐、西餐、料理各種美食都在這裡雲集。
  • 推廣觀光旅遊 臺灣原住民青年愛上「回家」
    臺灣文創動漫中的原住民形象   資料圖片  提起赴臺旅行,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臺北101、阿里山、日月潭,那你就落伍啦!如今廣受陸客追捧的,是臺灣原住民部落遊。他們經營餐廳、民宿,賣服飾、紀念品,甚至直接做景點導覽。在回鄉淘金的同時,也傳承了文化遺產,為部落注入一股新活力。  年輕人「出走」求發展  原住民一般泛指在17世紀大陸沿海地區尚未大量移民臺灣之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們。目前,臺灣原住民共有16個民族,分布在島內55個鄉鎮,合計有749個部落,共約54萬人。
  • 臺灣原住民青年愛上「回家」
    如今廣受陸客追捧的,是臺灣原住民部落遊。紅火的部落遊不僅吸引了大量陸客,也把眾多原住民青年吸引「回家」。他們經營餐廳、民宿,賣服飾、紀念品,甚至直接做景點導覽。在回鄉淘金的同時,也傳承了文化遺產,為部落注入一股新活力。   年輕人「出走」求發展   原住民一般泛指在17世紀大陸沿海地區尚未大量移民臺灣之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們。
  • 菲律賓原始部落 島民傳統與現代中交錯生存
    原標題:菲律賓原始部落 島民傳統與現代中交錯生存 據《每日郵報》報導,塔格巴努亞人,菲律賓群島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世代以海洋漁獵為生。由於所居住的地方至今未能通電,幾乎沒有任何現代化設施,古老的塔格巴努亞人每天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原標題: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16日晚,來自廣東的5對新人在花蓮舉行具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婚禮,把他們的寶島蜜月之旅推向高潮。   在「廣東愛 花蓮情」的大幅布告牌前,5對新人身著太魯閣人的傳統服飾,在立德布洛灣山月邨領略太魯閣人的迎賓舞、歡樂木琴、口簧琴、泰雅風情舞等,並仿照當地婚嫁習俗背新娘、喝交杯酒等。   「臺灣少數民族既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又能和外面的現代文化相接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新郎之一、文字工作者陳上說,自己第一次來臺,感到風土人情都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過得很開心。
  • 臺灣原住民族要求:與臺灣當局是「準國與國關係」
    8月1日是臺灣「原住民族日」,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過去曾多次承諾要「為400年來的不義」向臺灣「原住民」道歉,並在「總統府」設立一個「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委員會」,以「追求原住民族的真相和解與轉型正義」。而在預定的「道歉日」前夕,臺灣原住民走上街頭表達訴求,要求確立臺灣政府與原住民是「準國與國關係」。
  • 臺官員:臺灣原住民不是炎黃子孫
    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近日宣稱,臺灣原住民不是炎黃子孫,如果勉強把原住民變成炎黃子孫,在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答案。大陸專家表示,中華民族的概念並不一定是指漢族;凡是在中國土地上生活的所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
  • 傳承部落文化 臺灣原住民青年愛上「回家」
    臺灣文創動漫中的原住民形象  資料圖片  提起赴臺旅行,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臺北101、阿里山、日月潭,那你就落伍啦!如今廣受陸客追捧的,是臺灣原住民部落遊。他們經營餐廳、民宿,賣服飾、紀念品,甚至直接做景點導覽。在回鄉淘金的同時,也傳承了文化遺產,為部落注入一股新活力。  年輕人「出走」求發展  原住民一般泛指在17世紀大陸沿海地區尚未大量移民臺灣之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們。目前,臺灣原住民共有16個民族,分布在島內55個鄉鎮,合計有749個部落,共約54萬人。
  • 臺灣遊新亮點 部落高端旅遊團青島首發赴臺
    人民網3月6日電  臺旅會為推廣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深度旅遊,鼓勵大陸組團社包裝高端旅遊產品,在臺旅會北京辦事處協助下,港中旅國際(山東)旅行社拔得頭籌,首發團一行16人今日(3/6)由青島出發。辦事處主任楊瑞宗特別代表臺旅會會長謝謂君至機場送機,並致贈臺灣特色伴手禮,感謝業者及青島朋友對臺灣高端旅遊產品的支持。
  • 【解讀】臺灣司馬庫斯部落與原住民族的豐年祭
    臺灣原住民族,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自17世紀漢族移民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族群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
  • 臺灣少數民族印象: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原住民運動造就原住民音樂  原住民音樂或歌手成為一種非常有號召力的音樂概念,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新寶島樂團、張惠妹的《姐妹》採納相似的編曲方式,進一步帶動了「動力火車」、原音社、原始林、布拉揚等以原住民年輕人為主的樂團或樂人的崛起。老將如胡德夫、北原山貓(吳延宏、陳明仁等)、萬沙浪及沈文程、高峰等亦重出江湖,形成流行樂壇一股原住民音樂勢力。
  • 臺灣 美麗東臺灣探索山海之旅
    基本信息活動時間:
  • 夏曼·藍波安:臺灣原住民優秀作家
    夏曼·藍波安:臺灣原住民優秀作家 發表時間:2012-02-16   來源:   臺灣原住民族包括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卑南族、達悟族等14個已被承認的原住民族群以及將來可能會被認可的原住民族,他們已分別在臺灣島及各個附屬小島上,與世無爭地生活了8000年之久,各自沿襲著古老的部落氏族制度
  • 「北原山貓」: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北原山貓」 的名頭蜚聲臺灣樂壇,記者在臺北見到了「北原山貓」 中的一員、泰雅人吳延宏先生。吳先生非常熟悉臺灣樂壇,且與歌手多有交往。和吳先生煮茶高談,細數臺灣原住民歌手,我們發現——原住民具有天生藝術細胞在臺灣流行樂壇上,原住民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如卑南人張惠妹、阿美人張震嶽、排灣人組成的「動力火車」等,都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樂壇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臺灣情歌皇后」的高勝美來自布農部落,更早些的鄒人湯蘭花、卑南人王幸玲和王忠義(即大家熟知的萬沙浪)姐弟二人,都曾在流行樂壇各領風騷。
  • 臺灣地區原住民鄉的分布及其名稱
    臺灣地區原住民鄉的分布及其名稱 時間:2006-08-08 17:00   來源: 獅子鄉,牡丹鄉臺東縣5 延平鄉,海端鄉,達仁鄉,金峰鄉,蘭嶼鄉花蓮縣3 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來源:臺灣原住民族基本資料庫
  • 臺灣原住民"立委"批蔡英文:把臺灣開腸剖肚
    中國臺灣網8月5日訊 臺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3日在臉譜網發文表示,蔡英文發表了「原住民政策主張」,承諾當選領導人後要兌現原住民政見,但其政見卻是民進黨團在今年擋下的法案;她認為「318反服貿」在兩岸之間深深劃下一刀,「臺北天龍國」又一刀將臺灣切為南北兩塊,「反課綱」再一刀割離兩代人,臺灣已被蔡英文及藏身背後的人開腸剖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