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上海浦錦街道的生活垃圾兩網融合中轉站,仿佛來到了一個充滿童趣的樂園。
廢棄礦泉水瓶被做成了「海綿寶寶」,廢舊輪胎變成了老鷹,汽車、摩託車的舊零部件則被組裝成為「大黃蜂」……在這個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生活垃圾兩網融合中轉站,不僅各類可回收物分得清清爽爽,還有各種變廢為寶的藝術品。
生活垃圾製作的工藝品。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圖
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一直是生活垃圾處理中面臨的難題之一。
來自上海市城管執法局的數據顯示,自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施行至2020年4月,全市城管執法系統共開展執法檢查12.3萬次,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7662起(其中單位6938起、個人724起)。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中,可回收物中混入有害垃圾案件299件,可回收物中混入溼垃圾案件119件。
5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現場採訪中了解到,該中轉站於2019年12月正式投用,半年來,中轉站可回收物收運、存儲最大日處理能力已達約120噸。在這裡,居民生活中產生的泡沫、紙箱等生活垃圾,都能得到統一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
科技設備助力可回收物再利用
兩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網絡和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融合中轉站,是上海推進垃圾分類全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主要針對可回收利用的資源進行回收、分類、中轉。
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到2020年,上海將建成8000個回收網點和210個中轉站,基本實現兩網融合,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
記者前往現場採訪的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服務站佔地約1萬平方米。走進這個中轉站,藍色背景的建築外觀,繪製了卡通人物,為中轉站增添了活潑氣氛。建築外,一件件由生活垃圾製作而成的工藝品栩栩如生,讓人耳目一新。
「我們這個中轉站也是垃圾分類科普場所,這樣裝飾會比較吸引小朋友。」浦錦街道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轉站採用線下定時定點回收和線上預約回收兩種模式。目前,已在71個小區公共區域,設立兩網融合指示牌和可回收物價格公示牌,每周開展一次回收活動。
紙箱壓縮設備
塑料泡沫冷壓機
該中轉站運營方上海鼎誠環衛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俊介紹,在這個中轉站,科技設備發揮了很大作用。中轉站的垃圾再處理廠房內,配置了專業的分選設備、打包設備以及泡沫塑料冷壓設備,對泡沫、紙箱等進行有效壓縮、打包和冷壓,較少了廢棄物的體積,節約了運輸成本,提高了處置效率。
比如綠化垃圾處置,通過枝條粉碎裝置粉碎浦錦轄區內產生的綠化垃圾,形成木片或者木削,再通過與綠化養護單位合作,將這些產生於浦錦的「垃圾」還田到浦錦的綠地中,實現了綠化垃圾不出街道的循環經濟效益。
「我們還自主研發了一套系統,可以實時採集相關區域內的各項線下活動。」馬俊告訴記者,其中包含回收人員、巡查人員、當日價格、居民訂單、用戶屬性、回收品類相關重量、交投頻次和實時庫存等相關數據,實現大數據管理。
上述浦錦街道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街道還將對轄區內近50個無證無照的廢品收購站進行整治、歸併,以規範可回收物收運、儲存、處置的全鏈條。
上海已依法查處7662起生活垃圾分類案件
同時,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城管執法局了解到,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全市城管執法系統共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7662起(其中單位6938起、個人724起)。其中,虹口、浦東、金山、閔行和楊浦區執法力度大,辦案數量位居全市前列。
從查處案件類型分析,未分類投放案件4668起(佔案件總數60.1%),未設置分類容器案件2695起(35.2%),混裝混運案件124起(1.6%),隨意堆放生活垃圾案件108起(1.4%)。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中,可回收物中混入有害垃圾案件299件,佔未分類投放案件總數6.4%;可回收物中混入溼垃圾案件119件,佔比2.5%。
此外,全市城管執法系統還協同推進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治理,共依法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處置餐廚垃圾和廢棄油脂案件1420起;共依法查處亂丟廢電池,亂扔果皮、菸蒂、飲料罐,亂倒垃圾等廢棄物案件5242起。
今年1-4月,全市共出動城市管理執法人員7.70萬人次,開展執法檢查3.78萬次,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2116起(單位1853起、個人263起)。同時,查處亂扔果皮、菸蒂、紙屑、口香糖、飲料罐等垃圾案件2529起。
其中,在1267起未分類投放案件中,可回收物中混入有害垃圾案件28起,佔未分類投放案件總數2.2%;可回收物中混入溼垃圾案件119起,佔比9.4%。另外,有害垃圾混入幹垃圾43起、有害垃圾混入溼垃圾5起、其餘為乾濕垃圾混合投放案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