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如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雖然自蜀入京求仕沒有成功,但是這次卻大開了他的眼界,激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因此,他已經不能安心地再蟄伏在故鄉,要決心到外邊闖蕩世界。他父親看到李白羽毛已經豐滿,也願意讓他到社會上自找前程,於是盡家中所有薄產,資助李白遠遊。開元十二年秋天,24歲的李白與友人吳指南及書童丹砂,辭別父母親和妹妹,仗劍遠遊。想不到這一去,成了他們的永別。
李白一行從青蓮鄉向西,乘船沿岷江南下,不久便到了嘉州樂山縣江面上,這裡是峨眉山通向成都府的要道,往來人多。李白早晨上岸在這裡休息,遇見了一位名叫廣浚的僧人,剛從峨眉山下來為他餞行。原來,峨眉山半山,有著名的萬年寺,歷史上叫普賢寺或白水寺,寺中供奉普賢菩薩。廣浚是寺中的著名僧人,善於彈琴。寺中有「唐廣浚和尚彈琴處」。李白登覽峨眉山賦詩,他早聞李白的大名。
這次他知道李白要遠遊,便下峨眉山,給李白奏了一首《高山流水》的古曲,以表示送行。僧人浚落珠一樣的琴聲使李白聽得如聞萬壑松風在響,陶醉在琴聲中,不覺時間到了秋雲暗淡的傍晚。他感激斯人的厚意,寫了一首《聽蜀僧浚彈琴》詩相贈:
李白與僧人浚相見的地方,有一條平羌江從西邊流來匯入岷江,別了友人後,李白就停泊在這條江上,當時正是秋高氣爽的晚上,天氣分外清靜。這時,李白在船上舉頭向西南望去,只見幽暗的峨眉山上,秋夜裡斜掛著半圓的月亮。俯視江水中,又看到峨眉山月影倒在水中流動,景色特別迷人。由此他想到自己一別這裡去三峽,家鄉峨眉山月的美景再也看不到了,於是提筆寫了這首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明朝人王士禎,又名王鳳洲,是個詩詞評論家。他評論此詩「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也,可見此老爐錘之妙。」不過,清溪不是一個地名,它是平羌江的妙稱。故四句中只有四個地名,亦不失為佳作之名。「老爐錘」的意思是老到的爐火之錘,比喻李白寫詩技巧,在青年時就成熟了。此詩的「半輪秋」三字用的很巧,將缺月不寫成半圓而寫成半個車輪形狀,使月亮形象化,並與秋字結合一起,詞簡意深,富有藝術性。
李白乘舟順江而下,經過渝州、忠州和萬州就要入夔門到長江三峽。過了瞿塘峽將入巫山時,他被巫山上的朝雲迷惑住了。加之歷來有關三峽的神話傳說比較多,所以他要在這裡下船觀看巫山朝雲。戰國時楚國的宋玉曾經寫了《高唐賦》,把這裡神話了一番,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