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咖啡館 6名殘疾人用微笑為大家服務

2021-01-10 減影

窗外翠竹掩映、繁花縈繞,店內咖啡氤氳、音樂環繞,四處擺放的手工藝品和畫作讓咖啡店顯得清新淡雅。在靠窗的位置坐下,陽光從竹簾裡面篩進來灑下滿地的斜陽。一段音樂,一縷陽光,一本小說,一杯咖啡,時光在這裡也慢下來了。海南省海口美蘭區和平大道的這家咖啡廳,也是海南首家「無聲咖啡店」,因聘用的6名員工全是殘障人士,這幾天獲得了大量媒體的關注,儼然成為了「網紅店」。

咖啡館由來自山東的張志強夫婦創辦,已經營了9個月。點餐檯的提示牌上寫著「員工是經過培訓的殘障人士,可自助點餐。語言交流受阻,可能要練習您的書法」。雖然點餐和收銀速度會有些慢,但因口耳相傳,咖啡店每天都吸引了不少顧客慕名而來。張志強說,希望通過「無聲咖啡館」搭建起殘障人士同外界交流的橋梁,讓他們學會一門技術,有一份有尊嚴的工作,在這裡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

「福祝他人,我杯盈溢。」張志強說,福杯咖啡(Full Cup)的含義就是夫妻倆創辦這家店的初衷。「聽障人士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我們想像得要大很多。我們在三亞認識一對夫妻,妻子嚴重燒傷,丈夫是聾啞人。接觸後發現,妻子還能出去打工,但丈夫因為無法和人正常交流,很難找到工作。」張志強說,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盲人按摩師已經被社會接受,聽障人士能否也走進其他行業?

所以他們夫妻倆想創辦一家咖啡館,嘗試給聽障人士提供一份有尊嚴的工作。夫妻倆從朋友手中盤下了這家店,並於2017年9月開張。陸續招聘了6位員工,其中5位有聽力障礙,另外1位有智力和肢體障礙。有了現代科技的支撐,員工培訓、顧客點餐在這家店都不再是難事。為了讓員工得到最專業的咖啡培訓,從事咖啡貿易的張志強定期邀請世界精品咖啡協會SCA的咖啡師對員工進行指導。

「主要是現場教學,大家用微信打字溝通,其中還有來自美國的咖啡師,微信也可以進行中英文翻譯。」咖啡館配有自助點餐系統,有中英文兩個版本,客人在屏幕上點擊想要的飲品、西點,選擇冷、熱、加冰,微信、支付寶直接結算。員工根據列印小票來給客人製作咖啡飲品。如果有加冰、少糖、打包的特殊需求,可以直接用紙筆或者手機和員工溝通,整個過程默然無聲。

有時顧客會在點餐檯前猶豫,員工會指指店裡極力推薦的產品,在紙上寫上「熱賣!」。除了輕柔的音樂,店內幾乎沒有說話的聲音,「無聲」也成了這家咖啡店最大特色。吳春麗是店裡的老顧客,每周六都會來福杯咖啡坐一個下午,優雅的布置、可口的下午茶、靜謐的環境,「這裡成了我每周放鬆心情的好地方」。

咖啡店內6個員工年齡從19歲到30歲不等,各有分工。扎著小辮的店長吳旻哲是個帥氣的小夥,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他也是店裡技術最好的咖啡師。「我很喜歡喝咖啡,成為咖啡師是我的夢想。」吳旻哲通過微信打字告訴筆者,來咖啡店後,學會了手衝咖啡、拉花等技術。「我珍惜並且熱愛這份工作,想在這裡一直幹下去。」吳旻哲常把做咖啡的視頻傳到網上,以鼓勵更多聽障人士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

王康鴻是店裡的西點師,一直跟著張志強的妻子趙翠瓊學習烘焙。咖啡店位於海甸島,外國顧客較多,趙翠瓊希望能為顧客做出最地道的點心,所以對技術要求很高。「做咖啡、西點,各種溼度、溫度,黃油、奶酪比例的控制有時是靠經驗和手感,語言不太好表達,這對聽障人士確實是個劣勢。而且聲音是人類很重要的記憶手段,所以有些教學內容,聽障人士很容易忘記,需要不斷提醒。」

令趙翠瓊欣慰的是,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王康鴻各種糕點都做得有模有樣,並且得到了很多顧客的稱讚。「能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比健全人多付出好幾倍的努力。」趙翠瓊說,整個過程也讓她變得更加耐心,更學會了真誠地稱讚別人。24歲的謝煥文是店裡的「元老」,也是店內唯一可以說話的員工。

但因上學時被足球擊中頭部左側肢體偏癱伴失語,造成他智力殘疾,說話時也有嚴重口吃。因為做事踏實,謝煥文主要負責店內的打掃和後勤工作,每天早上7點半,下午4點準時趕到店內,並且負責去超市採購。咖啡館已成為員工們溫馨的家。張志強夫妻對員工們非常信任,他們平時在店時間不多,每天清帳由員工自己完成。員工之間也非常團結,每天中午、下午,大家會互相秀廚藝,做飯吃。

經過近一年的發展,「福杯咖啡廳」也慢慢成為海南殘疾人的聚集地。有殘疾人專門慕名來點餐,店裡會定期召集殘疾人來一起看電影,牆上還掛了很多殘障人士的繪畫作品。「希望充利用現有的平臺,幫助更多殘障人士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張志強說。令張志強夫妻感動的是,員工們總會給他們很多驚喜,一個貼心的手勢,一個輕輕地動作,陽光的笑容,都會給人力量和安慰。

「吳旻哲有次用手語告訴我:回家時注意安全,不要著急;謝煥文每次都會提前到店,把衛生收拾好,風雨無阻,從不遲到……」和員工交流後,還能發現他們心中其實有很大的世界。吳旻哲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在海南創業,製作拍攝手語加字幕的視頻。「其他省份已經有專門研究手語的創業公司,我以後也想開一家這樣的公司,讓更多海南人了解聽障群體,了解我們。」

徐應龍是這個月剛入職的員工,他說想學會技術,到老家澄邁開一家咖啡館。王康鴻的夢想則是「詩和遠方」。在咖啡館廚房的外牆上,有一張世界地圖,他每天經過都會仔細看看。「還有很多地方我都沒有去過。」這些夢想也是最讓張志強欣慰的。「做咖啡是一個需要高度專注的事情,稍有誤差就會影響咖啡的口感,聽障人士在這方面則更有優勢。經過這近一年的嘗試,也證明他們是值得被培養的。」

他說,自己的初衷是建立一個殘障人士咖啡師培訓基地,讓這些員工學成後,再去教別的聽障人士,他們直接溝通會更加有效率。「我們希望『聾人咖啡師』能成為海南的名片,成為殘障人士自尊、自立、自強的標誌。」徐應龍也說,他身邊的聽障人士,很多都是在工廠打工。這些特定工作場所局限了大家和外界的交流。「咖啡店只是個開始,相信未來我們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 海口這家「無聲咖啡館」有點暖 6名殘疾人用微笑提供服務
    6名殘疾人用微笑為大家提供服務  這家「無聲咖啡館」有點暖  這是位於海口美蘭區和平大道的福杯咖啡廳,也是海南首家「無聲咖啡館」,因聘用的6名員工全是殘障人士,這幾天獲得了大量媒體的關注,儼然成為了「網紅店」。  咖啡館由來自山東的張志強夫婦創辦,已經營了9個月。點餐檯的提示牌上寫著「員工是經過培訓的殘障人士,可自助點餐。語言交流受阻,可能要練習您的書法」。
  • 「熊爪」咖啡館的「無聲打卡」
    「熊爪」咖啡館的「無聲打卡」 上海冬日的午後不少人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匯集於上海市永康路的一家咖啡館門口他們踮起腳尖
  • 讓殘障人士活得更有尊嚴 孤獨的「無聲咖啡館」
    原來,幾名咖啡師兼服務員都是聾啞人,煮咖啡、做西點全自己來,他們用微笑代替語言服務顧客。  位於海口美蘭區和平大道的福杯咖啡廳,是海南首家「無聲咖啡館」。然而在11個月的經營後,日前,這家咖啡館因入不敷出走向了孤獨的終點。  「我盡力了。」
  • 6名聽障年輕人西安創業 無聲咖啡店傳遞溫暖與熱情
    2020年,大家了解到聽障朋友在上海開辦的熊爪咖啡,也聽聞了德國夫妻在湖南開的無聲麵包店。12月25日,西安首家由6位聽障人士創辦的無聲咖啡店——心研咖啡開業,幾名「特殊」的年輕人一起通過創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 6名聽障小夥伴西安創業 無聲咖啡店用心「說」暖話
    2020年,大家認識了聽障朋友在上海的熊爪咖啡,也聽聞了德國夫妻在湖南開的無聲麵包店。12月25日,西安首家由6位聽障人士創辦的無聲咖啡店——心研咖啡開業,幾名「特殊」的年輕人一起通過創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 「無聲的cake」烘焙店,一半員工都為聽障人士!
    與傳統烘焙店不同,「無聲的cake」最特別的是它的「無聲」。這是一家特別的烘焙店,顧客和店員交流時幾乎沒有任何聲音,而是使用手語、寫字板或者簡單的肢體動作。原來,在這家特別的烘焙店裡,約半數的員工都是聽障人士。目前,該店共有11名員工,其中6名員工為聽障人。他們專業的服務、親和的微笑、認真的態度廣受好評,已成為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 西寧「無聲」咖啡館:姑娘讓聾啞人未來有更多可能
    中新網西寧4月29日電 題:西寧「無聲」咖啡館:80後姑娘讓聾啞人未來有更多可能作者 張海雯在西寧市鬧市區的一條步行街上,有著這樣一家咖啡店,外表與其他店無異,卻因為服務人員都是聾啞人而與眾不同。而店員們則用手語接待進門的顧客,顧客們則用微笑和簡單的手勢和他們「對話」。店主是一個80後姑娘,名叫張楊。從畢業就開始接觸聾啞人,將他們收到自己的工廠打工,一直到現在做起了餐飲。張楊說:「聾啞人不像其他殘疾人,肢體殘疾他可以溝通,能道出自己的辛酸,找工作不難。但是聾啞人沒辦法,所以我才想著把這件事情做下去。」
  • 員工都是聽障人士 西安這家無聲咖啡館用愛傳遞溫暖
    餐檯上一紙「溫馨提醒」訴說著這個店面的與眾不同:「本店員工大部分是聽障人士,需要通過寫字和手語進行溝通,點餐買單時效率可能會降低,希望大家能給予他們些許耐心和關愛。」「我們店裡現在總共有4個人,兩人一班『兩班倒』上班,除了我之外,另外3個都是聽障人士。」
  • 惠州首家無聲餐廳開業
    這是一家無聲餐廳,員工全部由殘疾人組成,大部分是聽障人士,大家之間的交流更多是用手語和文字。作為惠州市首家助殘餐廳,這裡不僅為殘疾人提供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也為該市解決殘疾人就業難題探索出一種新模式。隨著更多社會力量加入殘疾人幫扶體系,殘疾人也將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 「無聲」咖啡館 靜靜傳遞愛
    西安「靜默咖啡」的店員李濤(左)和曹瑞華用手語交流(12月1日攝)。  研磨咖啡豆、填壓咖啡粉、萃取咖啡、打奶泡、拉花……伴隨著店內四溢的香氣,幾名咖啡師熟練地為客人端上一杯杯自己製作的咖啡。和普通咖啡師不太一樣的是,他們自始至終沒有任何言語,而是靠著手語、手機打字和顧客進行交流。  在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北新街,這家名為「靜默咖啡」的小店於兩個多月前開門營業,店裡的四名咖啡師,除了店長之外,其餘三位均為聽障人士。
  • 石含奎:一對聾啞夫妻的「無聲菸酒飯店」
    2019年3月,石含奎自費到重慶市高新區技術產業開發區政務服務和社會事務中心開辦的「就業創業」培訓學習,在重慶學來了餐飲技術回來後,他再次參加了縣人社局和龍形街道舉行的廚師培訓。從此開啟了他的創業歷程。  培訓後,他經常在家裡琢磨各類菜系的做法,並邀請親戚好友品嘗,直到大家對他的廚藝稱讚有加,慢慢的,他便萌生創業的想法。
  • 麗江無聲餐廳員工多是聾啞人 點菜用iPad打手語
    無聲餐廳位於花馬街中段,在眾多的招牌中,無聲餐廳4字尤為顯眼。  記者了解到,和一家無聲餐廳,是我省第一家無聲餐廳,它於2015年7月開業。無聲餐廳,對於很多人來說,還非常陌生,但這個餐廳並不是沒有聲音,而是21名員工中14人為聽力言語障礙的殘疾人。  走進餐廳,走廊、牆上、餐廳的小舞臺等地方,都有一些關於關愛聾啞人元素的文字、圖片。
  • 西安「無聲」咖啡館!用愛溫暖西安
    圖文/西安吃喝玩樂逛下午四點多,後宰門小學和育英小學陸續放學,不少學生和家長穿過擁擠的北新街,走進一間特殊的咖啡店,他們微笑地用手語完成點單,並彎了兩下大拇指向店員致謝。這間「無聲」的咖啡店就是「靜默咖啡店」,店員團隊由三位運營、導師與四位聽障人士組成,他們用笑容和手語同世界交流,用咖啡與甜品傳遞著自信與美好。
  • 惠州第一家「無聲」餐廳,你會去嗎?
    這是惠州市首家「無聲」餐廳,員工全部是殘疾人,大部分有聽力障礙。在這裡就餐,你將有機會進入一個無聲世界,擁有不一樣的寂靜體驗,並學習手語拉近與聽障人士的距離。 在試業階段,餐廳共有6名殘疾人員工,其中3名有聽力障礙。等到餐廳正式營業,將有15名殘疾人員工正式上崗,有11個聾啞人崗位。
  • 「無聲」的咖啡館 靜靜傳遞愛
    在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北新街,這家名為「靜默咖啡」的小店於兩個多月前開門營業,店裡的四名咖啡師,除了店長之外,其餘三位均為聽障人士。雖是對外營業的咖啡館,但其實這裡也是西一路街道辦事處、新城區殘聯以及西安凱越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共同創建的一個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旨在為殘障人士提供學習技能的平臺,讓他們有機會實現自我價值。
  • 【謝謝你】80後姑娘開"無聲"咖啡館 與聾啞人共同創業
    圖為張楊和店員用手語交流。張海雯攝  央視網消息:「我們來到同一個世界,但我們的世界是無聲的。我們渴望溝通,渴望理解,渴望證明自己的價值。每天,店員都是用手語接待顧客,顧客則用微笑和簡單的手勢和他們「對話」。  咖啡店店主是一個名叫張楊的80後姑娘。從畢業開始,她就經常接觸聾啞人,將他們收到自己的廠裡打工。如今張楊做起了餐飲,依然惦記著她的那些聾啞朋友。  周勇鋼是咖啡店創業元老之一,他的耳道發育不完善,聽力不敏銳,但他擅長手語,簡單的溝通是沒問題的。
  • 國際殘疾人日 杭州開了一家手語咖啡館 咖啡師們都超可愛的
    殘疾人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如何讓他們享有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權益,重建美好生活,一直是各界所關注的。2020年12月3日,正值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星巴克在杭州濱江城市之星開出了一家手語門店,據悉這是星巴克在全國第三家手語門店,也是杭州第一家手語門店。
  • 一元錢換一杯愛心咖啡 浦東特殊咖啡館「520」溫暖開業
    他們細問之後方才知道,原來,「默咖啡」的四名員工中,有兩名是殘疾人,他們在這裡實現了就業,還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為鎮上的其他殘疾人打造一個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的「公共客廳」。他們還有一個小小的夢想,讓這個「一元公益默咖啡」項目生根發芽,在周浦鎮複製出第二家、第三家,為殘疾人提升就業層次、更好實現社會價值打造一個樣本。
  • 映像派 | 靜默咖啡館 無聲背後的深情呵護
    王麗超是咖啡店的店長也是技術指導老師,她說剛幫我點餐的那名員工名叫姚懿軒,大家都叫他小胖,是一位聽障人士,從開業到現在,小胖可以說將「勤能補拙」四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小胖雖然學起東西來比較慢,但是他專注,勤奮,做不好的事情就反覆練習,直到做成。」王麗超說,有次小胖不小心將店裡一個比較貴的咖啡壺打碎了,他當場就嚇哭了,在場的所有人都第一時間去安慰他,並沒有人指責他。
  • ...第二十九個國際殘疾人日暨全縣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趣味運動會
    12月3日是第二十九個國際殘疾人日,為豐富殘疾人文化體育生活,滿足殘疾人對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清水河縣殘聯在縣完全中學文體活動中心舉辦紀念第二十九個國際殘疾人日暨全縣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趣味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