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
魏德聖是臺灣本土男人的典型,外表柔軟得像只綿羊,內心卻強大得像頭獅子。工科畢業的他從電視臺節目助理做起,經過15年場記、製片、副導演、編劇的磨練,終於在2008年拍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海角七號》,就是這部作品讓他成為最受關注的華人導演。《海角七號》之後他拾起7年前被擱置的《賽德克·巴萊》,經過10個月拍攝形成近5個小時的史詩,影片將於今年5月10日在大陸上映。魏德聖喜歡的電影類型很雜,從影史經典、文藝小清新到商業勵志作品無一不包,這些電影給過他從事電影事業的激情,更讓他度過「小導演失業」的寂寞日子。
1.《屋頂上的提琴手》(美國)
導演:諾曼·傑威森
用喜劇包裝屠殺迫害的悲劇,故事情節寬大而從容。
2.《紅磨坊》(美國)
導演:巴茲·魯曼
華麗而豐富的畫面,目炫神迷的視訊特效與節奏感,讓人非常的耳目一新。
3.《無人知曉》(日本)
導演:是枝裕和
看完之後有種莫名想要痛哭一場的情緒,而真實故事卻比電影中更為殘忍。
4.《阮玲玉》(中國香港)
導演:關錦鵬
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進入了一個很美的年代的氛圍,因而對當時上海的環境感到神往。
5.《悲情城市》(中國臺灣)
導演:侯孝賢
它是臺灣第一部突破2·28事件禁忌的電影,是挑戰權威最指標性的電影。
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中國臺灣)
導演:楊德昌
這部電影,創造了一個特殊的時代環境和人物,兩者之間完全地融合,讓人相信這些人物是真實地活在這部電影裡。
7.《美國往事》(美國)
導演:塞爾喬·萊昂內
這是我決定入行的關鍵性的電影,看後感受特別強烈,對電影行業產生了許多的幻想。
8.《追夢赤子心》(美國)
導演:大衛·安斯鮑夫
對我個人而言,是非常激勵自己的一部電影,在沮喪的時候,給予我很大的力量。
9.《四百擊》(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時有點震撼,電影一直在展現一個孩子逃避大人世界的過程。片尾小孩子跑到海邊回頭看的鏡頭,作為觀眾的我好像變成了男主角,突然被問到,接下來該怎麼辦?
10.《紅高粱》(中國大陸)
導演:張藝謀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中國電影的視野,看之前我從沒來過大陸電影裡的那些畫面、遼闊的玉米林、大量的紅色運用。這些東西讓我和從小看到的歷史書、地理書有連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