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大洋在民國能買多少東西?這首童年時的兒歌就曾暗示過
現在的我們到商場或者菜市場買東西看不到人們從錢包裡掏錢,只有一部手機就能順利提著東西回家,這是現代科技給我們造就的方便。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人們買東西是沒有紙質的錢的,更不可能用什麼手機了。古代人買東西都是從懷裡掏錢,窮點的人半天摸出幾塊小碎銀子,有錢的就直接掏出一塊銀錠子。到了清朝中後期,國門被大炮轟開後,開竅的統治者們也學習洋人開始鑄銀元。而袁世凱坐上寶座後更是直接把自己印到了錢上,也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裡看到的一吹後放到耳邊有聲音的袁大頭。
那一塊這樣的大洋在民國能買多少東西?想知道這個答案得先看看當時大多數人的收入有多少,先看看還算有錢的蘇杭一帶的水平。這一代的工廠不少,有紡織的也有糧食麵粉的。在這些工廠裡上班的工人,他們忙來忙去的一個月下來也賺不到多少錢。當時的工資是按月給的,一般在當月底下月初時老闆會結算工資,像這些工廠裡的普通工人,一月下來老闆只給20來個銀元,以30天算20個銀元根本不到一天一銀元。有技術的工人老闆會給的多些,能達到50來塊銀元。像身份地位高一些的醫生和記者,他們算是收入多的,能達到200來個銀元。
還有不少當時的大師們,以教拳的武師來說,他們每月能有1000塊銀元的收入。名氣再大點的,這個數就要再翻倍了。像專門寫書的大師們,他們的收入雖然主要是稿費,但是能高到你想不到的五位數,這是在田裡種地的農民根本想不到的數字。
當時的普通農戶和更窮一點的人們一個月賺不到10個銀元,有的也就只能賺幾塊,但是有一塊銀元就夠他們吃好幾天的。一塊大洋在民國能買多少東西?《賣報歌》這首童年時的兒歌就曾暗示過。《賣報歌》裡有七個銅板就能買兩份報紙的歌詞,當時的一塊大頭銀元能換1000到1500個銅錢,以最少的1000個銅錢為例,一塊大頭銀元能買300多份報紙,摞起來能有一大摞。當時的豬肉一斤3毛錢,一塊銀元能買上5斤左右的豬肉,還都是好的那種,能燉上一大鍋,夠一大家人好好吃一頓的。當時餐桌上的大米不多見,但是一塊銀元就能買40斤優質大米,夠一個三口人的家庭吃一個星期。肥皂在當時賣到5分錢一塊,一塊銀元能買上一麻袋還多。
請朋友吃飯,桌子上有酒有肉十幾個盤子,也就花30個銀元。去電影院看場電影才1塊錢,一塊銀元包月都夠了。有五分錢的茶館,五分錢讓你喝飽,好點的茶水也才3毛錢,一塊銀元差不多能買10桶水。這是條件好點的地方,放到農村一塊銀元會更值錢。就是放到現在,一塊銀元也值100多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