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看國民時期的電視劇,劇中有這樣一幕:某個大戶人家的少爺被壞人綁走了,要這戶人家拿出900塊大洋去贖人,那戶人家一時半會湊不夠那麼多大洋,最後那少爺被撕票了!
海欣疑惑:900塊大洋,看起來不多,大戶人家家境不錯,怎麼會一時半會沒有900塊大洋呢?一塊大洋在現在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呢?
總所周知,民國時期是歷史上比較動蕩的一個時期,內外憂患,各方勢力林立,老百姓生活艱苦,能溫飽的家庭算是不錯了,還有一些人連飯都吃不上。
國民時期,一元等於10角等於100分等於1000釐。而一文錢就是一個銅板,它與銀元的換算比較接近與1000文兌換一大洋。
一塊大洋夠貧困家庭吃上好幾個月,900塊大洋不是一個小數目,這也就能看出為啥那戶人家一時半會拿不出那麼多大洋了!
2
還有在一些電視劇中,有人交易拿到大洋,會吹一下,為啥呢?
其實,這是為了辨別大洋的真假,真大洋含銀量高,吹起來會有聲音,假大洋參雜了其他金屬,吹起來就不會有聲音。
在國民時期,大洋是分很多種的,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銀元,是流入中國的第一批外國銀元,一開始是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港口貿易城市使用。
到了清朝末年中國人也開始了仿鑄外國銀元。民國成立後公布「新國幣條例」,規定一圓銀幣為國幣,即本位幣,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後改為89%。
1911-1920年間,在上海1大洋可以買 30斤大米,或者1大洋可以買8斤豬肉。民國時期,1大洋為1圓,30斤裝的一袋的洋麵粉,是1.5大洋。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大洋的價值是挺高的,幾塊大洋就能過普通家庭過上不錯的生活。
3
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放到現在是多少人民幣呢?
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結合民國時期歷史物價和其他因素來說,物價是不斷在變化的,而且隨著地區不同物價也不相同。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
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
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
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
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
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
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
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
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
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由此,我們對於清末民初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價值可以得到一個具體的概念。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
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
一個銀圓等於0.80到0.90兩銀子,如果用這個價格等效現在的實物價格的話,一兩銀子的價值應該在100元以上,以民國初期算,一塊大洋大約值250元左右。
按照這個算法,到了民國中後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100元。
大洋的價值,放在現在,是作為古董的存在,一塊時代久遠的大洋,價值可不僅僅是100元,它的價值能達到幾萬甚至上百萬!
翠友們,如果家中有大洋的話,可要好好保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