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是指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鑄造的帶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這種袁大頭的鑄造始於1914年,這一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國幣條例》和《國幣條例施行細則》,明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
同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
袁大頭就是後世所說的大洋,而在袁大頭之前清朝就已經鑄造過銀幣了。乾隆時期鑄造過帶有班禪頭像的紀念銀幣;道光元年鑄造過賞賜用的銀幣;光緒八年開始使用機器造幣,試造了一批銀幣——吉林通用一兩幣,數量很少,極為罕見。
五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奏準在廣東造幣廠試造新式銀幣,銀幣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鑄成之後,在市面流通,這就是最早的龍洋。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
國民政府成立後,繼續鑄造銀幣,1928年國民政府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確定本位幣是銀元,「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每枚銀元淨重26.6971克,含銀89%,純銀重23.493448克,這種銀元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
除了中國鑄造的銀元之外還有從海外流入的外國銀幣。比如墨西哥的鷹洋,這個銀幣上有一紙老鷹的形象,所以叫鷹洋。魯迅的小說《祥林嫂》當中就有使用鷹洋的情節,可見當時這種貨幣流通之廣。
民國初年,國家的總體形勢是軍閥混戰,人民還在苦難中掙扎,各種物資都很稀缺,導致物價上漲,像袁大頭、龍洋、鷹洋這樣的貴金屬製成的貨幣就比較值錢,因為那個時代的物價比較畸形,是不能反映正常的商品價值的。
有人用那個時候北京的四合院的價錢來證明銀元的購買力,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時候處於戰亂狀態,誰還敢大量的購買房產?所以那個時候的房產價格偏低是正常的。
袁大頭的產量不少,一共鑄造了7500萬枚,而且袁大頭的成色比較好,所以在亂世都被作為財富收藏起來了,導致袁大頭的價格上漲,加上近年來,社會上興起的收藏熱,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袁大頭的價格。
再者說,如今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萬美元了,袁大頭的價格也會繼續攀升,所以一枚袁大頭在今天也就比較值錢了。
從袁大頭本身的所含的金屬銀的成分來說並值不了多少錢,但是這是個收藏品那就不一樣了,從近些年國內收藏品市場的拍賣情況看,「光緒元寶雲南造庫平七錢二分」以160萬元人民幣起拍,最終以769.5萬元的價格成交,中間競價13次。
可見銀元的價格是在走高的,特別是存世量稀少的銀元,更是受到藏家的追捧,往往能拍出高價。袁大頭的價格應該在1萬元左右,一些品相好或者有其他特殊之處的銀元價格應該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