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以1942年4月杜立特空襲日本以及後來中國百姓救助杜立特飛行員的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片《烽火芳菲》在全國上映,不過影片篇幅有限,對於杜立特空襲日本的詳細情況無法一一敘說清楚,對那段歷史不很了解的人就難免有些不知所云,因此特撰本文來一番答疑解惑。
《烽火芳菲》海報,這部以救助杜立特飛行員為背景的影片11月11日起在全國上映
為什麼要提前起飛
11月11日,以1942年4月杜立特空襲日本以及後來中國百姓救助杜立特飛行員的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片《烽火芳菲》在全國上映,在這部90分鐘片長的影片中,幾乎四分之三的篇幅都是介紹空襲之後中國百姓如何救助美軍飛行員的,而對杜立特空襲日本卻著墨不多,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的人自然就會有些不知所云的感覺。
首先就是運載杜立特特遣隊B-25轟炸機的美軍艦隊遇到了什麼狀況要改變計劃提前起飛B-25?
當時盟軍在太平洋上正節節敗退,急需一場勝利來提振士氣,所以想出了用海軍的航母搭載陸軍轟炸機的辦法——當時美軍沒有獨立的空軍,只有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陸航的轟炸機要比海航的轟炸機航程、載彈量都更大——航母起飛轟炸機後就立即掉頭返航,轟炸機完成轟炸後則直接飛往中國著陸,這樣既可以避免航母在等待轟炸機返航時遇到強大的日本海軍的反擊,此時美軍艦隊的實力遠遠不如日軍;同時也解決了陸航轟炸機無法在航母上降落的難題,真是一舉兩得的絕好思路。
美軍B-25轟炸機,美軍想出了從航母上起飛陸航的B-25的「高招」
美軍原來的計劃是4月18日黃昏起飛轟炸機,在夜間轟炸日本本土,因為這些轟炸機沒有戰鬥機護航,夜間轟炸相對比較安全一些;然後4月19日白天在中國浙江衢州、麗水、玉山三個機場降落,加入在中國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留在中國繼續對日作戰。有些《烽火芳菲》的介紹中將杜立特特遣隊的B-25也稱為是「飛虎隊」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常識的。
但是,4月18日早上7點44分,在距離日本本土1200公裡的海域就被日軍的巡邏警戒艇日東丸23號發現了,儘管美軍很快就擊沉了這艘小艇,但日東丸23號已經發出了告警電報,美軍艦隊的行蹤徹底暴露了。
發現美軍艦隊的日軍日東丸23號巡邏警戒艇
這樣擺在杜立特面前就是一個兩難的艱巨選擇,如果繼續向日本本土前進,還是按原計劃在黃昏起飛轟炸機很可能還沒到起飛海域就會遭到日軍艦隊的攔截,如果改變計劃提前起飛,那麼就會比原計劃增加450公裡的飛行距離,本來就計算得很緊巴巴的燃料很可能飛不到中國就用完了,而且轟炸也會相應提前到了白天,轟炸機遭遇日軍戰鬥機攔截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經過一番考慮,杜立特最終決定還是改變計劃立即起飛!
B-25從「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
沒有戰鬥機護航,沒有無線電聯繫,燃料不足,這樣的轟炸行動無疑是九死一生的危險之途,所以美國海軍中素來以悍勇聞名的虎將哈爾西海軍中將,這次美軍艦隊的總指揮都不由敬佩地感慨:「這顯然是軍事史上最勇敢的行動之一!」
就這樣,杜立特特遣隊的16架B-25轟炸機在4月18日上午9時許依次起飛,他們的起飛時間比原計劃提早了8小時,航程也增加了450公裡,為此每架轟炸機都多帶了幾個5加侖航空汽油的小桶,在飛行途中由炮手把桶裡的汽油倒進油箱,然後再在空桶上鑽上幾個孔之後扔到海裡,這樣就能讓空桶沉入海底,不讓日軍根據這些油桶的線索來發現美軍艦隊的航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