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真的理解了為什麼有喜歡喝茶的人突然就轉行去做了茶。
拋開做生意不說,只說一年的幾個盼頭,就讓人覺得人生真是有意義的。
初春盼綠茶,春末盼紅茶,夏初盼普洱,秋天盼烏龍。。。
喝過了一季又來一季,季季有期盼。
十月初,終於盼來了我們的巖茶。
一坐在茶桌前問喝什麼茶,回答皆是「巖茶,必須巖茶啊。」
武夷巖茶,是烏龍茶類裡的一種,按產地分閩北,閩南,廣東,臺灣烏龍裡的閩北烏龍。
以「巖骨花香」為其主要特點。
看到這個「巖」字,自然就會聯想到巖茶與其他茶類的區別,堅定,有骨氣。
清代梁章鉅與武夷山天遊觀道士靜參品茶論道時,對武夷巖茶的「巖韻」就有非常到位的說明。
梁章鉅在《歸田鎖記》中對武夷巖茶稱:「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茶香小種(指一般烏龍茶)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
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
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
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
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其微,也必深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其實翻看一下古代的茶詩,描寫武夷巖茶的詩其實還真不少。
比如:
乾隆皇帝的「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
周亮工的《閩茶曲》:「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袁枚的《隨園食單》:「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武夷巖茶,不僅有巖骨,還要有花香。一杯好的巖茶,香,清,甘,活,清芬撲鼻,舌有餘甘。
目前巖茶還屬於小眾茶。怎麼個小眾法呢。
產量遠不如綠茶,紅茶,普及度不高,喜歡的人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怎麼也喝不習慣。
還有被帶跑偏的。
我們經常遇到一開口就說巖茶就要刺激,味要重要厚,湯色要紅,香要高揚,滿室飄香,湯水要有焦焦的味道,這才叫巖茶呢。
甚至還有的人追求茶裡要有油哈哈的味道,這才能證明焙火焙得好,把油都焙出來了。。。
感覺不是在喝茶,倒像是在烤五花肉。
這種感覺,難怪有人不喜歡喝巖茶,一杯又苦又澀又有焦味,還有油哈哈味道的茶湯,想想都。。。喝不下去!
咱們能不能喝點正常的巖茶,香,清,甘,活。咱們先不說活吧,香,清,回甘這總能喝得出來吧。
一杯好的巖茶茶湯,湯色不必追求紅,輕焙火的巖茶湯色會偏金黃色,如果按紅湯的標準,那難道就不是巖茶了嗎?
看茶湯,要看油不油潤,清不清亮。
茶湯醇和。不是說又苦又澀就是刺激,特別是喝肉桂的時候,好多人把苦澀當成了肉桂的辛辣感和霸氣。這個不是霸氣好嗎,這個是魯莽。
也有些人喝這種火氣大,又苦又澀的巖茶,居然也喝習慣了。喝別的總覺得沒有味道,撇撇嘴說:「這茶,太淡,不夠刺激。」
那,加把辣椒好嗎?
好的巖茶一定是有張力的,綿柔的,似米湯非米湯,像在給口腔做很舒服的按摩。
等到吞下去後,一會回甘帶著餘韻順著喉嚨就回到口腔裡,繞梁三日不敢說,久久不散到是真的。
人都是趨甜避苦的,那些說喜歡又苦又澀的人,打死你,我也不相信。
純粹的甜,容易讓人生膩。只有甘甜柔和中帶著苦澀味,能讓人不斷地去回味,這就是餘韻。
一時的刺激造成的快感不長久,綿柔而有著豐富內涵與層次的,才會讓人記住。人不也是這樣嗎。
完
若喜歡這篇文章,您的轉發將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謝謝!
自動跳轉微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