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的香港:離開母親50餘載後,西式建築隨處可見

2020-12-14 歷史長亭說

圖一 漁港遠景。1840年,英法發動「鴉片戰爭」,清朝大敗,隨後於1842年籤訂了不平等條約,將香港島割讓英國。從那時起,曾經靠打漁為生的小漁村走上了一條不平凡的坎坷之路。

圖二 馬場掠影。在鴉片戰爭以前,由於清朝閉關鎖國,與世隔絕,外國人想要進入中國在當時幾無可能,當時即使廣州開埠通商了,洋人也不能進入,他們只能在海關會所和專門的買辦接洽。

圖三 隨處可見的西式建築。英國人得到香港後,大量洋人湧入,在香港修築了大量的歐式建築。曾經的小漁村逐漸蛻變成了現代化大都市。

圖四 建在半山上的西式建築。在英國人治理下,華人備受歧視。中國人時刻都想收回。

圖五 港口邊上的西式建築。據記載,道光皇帝曾多次下旨想收回,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圖六 建設中的歐式建築。直到新中國強大後,我們才有了話語權,香港才於1997年7月1日回歸。

圖七 停靠在香港港口的巨輪。那是一段中國人屈辱歷史,愛國詩人聞一多曾為被迫離開母親的地方寫了《七子之歌》。至今讀來,依舊警鐘長鳴。

圖八 香港生活的外國人。有人說,若不是英國,香港能有今日的繁榮麼?我想說,吾輩寧願它還是那個小漁村。

相關焦點

  • 1972年的香港老照片:現代化建築隨處可見,圖9是當時的貧民區
    (這一組反映1972年香港的老照片,此時的香港處於英國統治期間。照片即使是拍攝於40多年前,但也能感受當時香港的繁榮。可能大家看完這組照片後,有這樣一種感受,跟內地一些三線城市的縣城有點類似。)圖:九龍街頭的人力車,這樣的人力車曾經行駛在香港的大街小巷。
  • 1972年的香港現代化建築雖隨處可見,但是底層群眾的生活很艱難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秦漢以來先後隸屬番禺縣、寶安縣、東莞縣、新安縣管轄。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後經《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3個不平等條約,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先後被「割讓」或「租借」予英國。圖為路邊的低矮房屋,應該說是貧民區。
  • 位於廣州的西式建築大觀園
    提起位於廣州的西式建築群,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沙面,沒錯,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成為眾多準新郎新娘拍攝婚紗照「必選景」的沙面。1930年沙面航拍照片沙面原是廣州珠江畔的一個小島,清朝中後期,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加之下達禁海令,清朝與洋人通商,唯一的口岸便是沙面。
  • 1895年的巴黎火車進站,沒剎住衝出了火車站,司機只被罰款50法郎
    1895年10月22日橫掃了火車站,導致少數乘客的不幸,還導致一位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去世。marie Pellerin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鐵路上工作。在他身後19年的工程經驗中,快遞是安全的。周二早上,他點燃了引擎,火車及時駛出了格蘭維爾車站,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段旅程將導致交通歷史上最臭名昭著、最容易辨認的災難之一。不幸的是,事故的唯一受害者通常不在現場。
  • 最早出現在珠江邊的西式建築,是為商人來華寓居而建的十三行商館
    十三行是中國歷史上繼市舶司制度後,出現於廣州的用以控制管理外貿事業的具有外貿特權的商業團體。十三行的名稱在明代已經出現。十三行夷館,即十三行商館,系十三行商劃出行地的一部分,建館賃居外商以便於約束。夷館全在廣州十三行街,即今十三行馬路路南。外人之至粵者,不得逾越十三行街範圍。
  • 奈良國立博物館於1895年開館,館內收藏了許多文物和珍寶!
    奈良國立博物館於1895年開館,以1894年完工的本館和1972年完工的西新館為中心。本館是明治時期以西方風格建築的,西新館則是以昭和時代校倉風格建築而成。館內的正倉院收藏了許多東大寺原來的文物和珍寶,集中在每年的5月展出日本對於文物的妥善保存,能讓我們透過玻璃櫥窗清晰地看到14、15世紀的絹畫和文字,詳細地描繪了當時的歷史建築和風俗人情,非常精美細緻。每每看到這樣的文物,總是不由自主感慨如果我們的文物也能如此精細地保管、留存並且詳細地對外展示就好!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佛教美術精品是日本第一。
  • 北京打卡勝地僑福芳草地:建築結構天馬行空,奇特藝術品隨處可見
    在一個點評網站,消費者對它的讚美隨處可見:把藝術的高冷範兒和生活的平凡相結合,這就是它的別具一格;讓商場成為藝術品,讓商業成為美學,恐怕真的只有僑福芳草地才能做到了吧;商場內藝術的存在,讓商業不再純粹;藝術品的不斷更新又讓芳草地感受常新,過段時間就想再去看看……夜晚,走進僑福芳草地就像進入一個魔幻空間,建築結構天馬行空,奇特藝術品隨處可見,236米亞洲最長室內步行吊橋貫穿整個空間。
  • 我國這塊領土離開128年後,回歸祖國,面積比香港大
    我國這塊領土離開128年後,回歸祖國,面積比香港大文/黃沙說歷史在十九、二十世紀的時候,因為清朝的積貧積弱,導致中國就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被西方列強們強勢入侵,以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方式從中國割讓了不少的領土
  • 香港發展局長:創意活化83年歷史建築「虎豹別墅」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日前,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網誌撰文,稱早前參觀有83年歷史的「虎豹別墅」,即「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之一,現已活化成「虎豹樂圃」音樂學院。發展局期望通過具創意的活化再用計劃,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同時讓市民有機會觀賞和使用。
  • 張海旺:痴迷收藏矽化木樹化玉50餘載
    「陰差陽錯」與石結緣 張海旺,蒙古族,又名額爾登必力格,1948年出生在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富海三隊的一個貧苦農家。「家裡兄弟姐妹10人,光吃飯都是問題,父母為了養育我們,含辛茹苦,操勞一生。」張海旺說。雖說生活清苦,日子艱難,可張海旺卻懂得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1964年,張海旺考上了當時的巴盟二中。
  • 隱世七十載徐悲鴻師徒佳作亮相香港邦瀚斯
    香港邦瀚斯「中國書畫」拍賣將於 7 月 7 日舉槌,特別呈獻倫敦高校中國委員會(The Universities 』 China Committee in London,下簡稱「 UCCL 」)珍藏共十一幅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1895-1953)及其高徒佳作,這些作品隱市七十載,此次為首度釋出市場。
  • 武漢最文藝的地方,藏有50多棟百年建築,年輕人最喜歡來的地方
    多棟歷史建築。,是近代西方醫院傳入武漢後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醫院。1864年由楊格非所建造,楊格飛近代最先來到華中地區傳教的外國傳教士。頂端有拉丁十字,而窗戶用的則是彩色玻璃。,這也是一座西式建築,它是仿照古希臘的廊柱風格建造的。
  • 廣州最具有「異域風情」的地方,西式建築隨處可見,十分值得一去
    廣州在近代的時候是有很多租界的,因此也有很多西式建築。在廣州生活了4年,小編也可以說是逛過了很多地方,簡直就是一個廣州通。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幾個最值得逛的西式景點,讓你也一起來體驗一下西方的浪漫和小資情懷。第1個最值得去的景點就是沙面島。沙面島現在可以說是廣州的一個地標了,不管是在廣州長期居住,或者是來廣州遊玩的遊客,都一定會來這個地方。
  • 一把刻木刀守藝50餘載 記述漳州布袋木偶世家
    原標題:一把刻木刀守藝50餘載 記述漳州布袋木偶世家     鍾情木偶雕刻50餘載   在漳州一中的教師宿舍區裡,有一套商品房 ◆上漆   50餘年來,他默默地守在戲臺背後,巧手雕刻眾生相,一絲不苟地運籌著木偶們的命運,演繹著它們的喜怒哀樂。
  • 漳州東坂後禮拜堂:百年西式教堂昔日省府風華
    午後時分,從漳州市區中山公園西門沿著新華西路散步時,東坂後禮拜堂無疑是顯眼的,在這一條古街中,就屬它最高,西式的古堡狀的教堂,總令人有無限的聯想。兩三年後,漳州堂會日漸發達,會友增多,舊堂無法容納,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今址(薌城新華西路)興建可容納500多人的大禮拜堂。光緒十一年(1885年),聘請兩位牧師到任,奔走布道,並巡教各支會。光緒十六年(1890年),原屬該堂會的天寶、山城、龍山3個支會,因教徒增多,另行成立天山龍堂會。民國12年,該教堂擴建新堂,增建牧師樓。民國31年,又建百運樓。
  • 漳州市:東坂後禮拜堂:百年西式教堂昔日省府風華
    它就是東坂後禮拜堂,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早在1988年6月,它就被列為漳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和它有關的故事,那是相當精彩:它曾經有過短暫的「省政府駐地」的歷史,蔡元培在這裡演講過……不僅如此,專家還大膽推測,林語堂曾經在這裡舉辦婚禮,只不過證據還不是很確鑿。不過這一切,已足以說明,東坂後禮拜堂,不簡單。
  • 《馬關條約》——1895年4月17日
    馬關條約籤約國:中國,日本時間地點: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馬關。戰爭打響後,兩國海軍進行了黃海大戰。陸上戰鬥軍從朝鮮打到奉天(今遼寧),佔領大片領土。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初又侵佔山東威海。清政府無心抗戰,一再求和,最後派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全權代表、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議和。  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會見。李鴻章要求議和之前先行停戰,日方提出包括佔領天津等地在內的4項苛刻條件,迫使李鴻章撤回了停戰要求。
  • 香港回歸5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
    「根據基本法規定,香港回歸祖國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那麼,香港回歸5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  7月13日,在北京與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張榮順交流時,香港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英業小學五年級學生陳夢醇如是問道。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 【記憶香港】六座特色宗教建築,一個可以讓人心靈安靜的地方
    香港共有五間清真寺,其中位於尖沙咀彌敦道上的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的面積最大,可容納3500名會眾。錫克廟香港最早的錫克教徒,來自印度的旁遮普,19世紀時,他們為當地的英軍服役,後隨軍來到香港。這所香港最早的錫克廟,始建於1901年,當時名為「星尊者協會」,寺廟曾在二次大戰時兩次遭炮火破壞。隨著教徒人數漸多,錫克廟也經過重建及數度擴建至今天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