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漁港遠景。1840年,英法發動「鴉片戰爭」,清朝大敗,隨後於1842年籤訂了不平等條約,將香港島割讓英國。從那時起,曾經靠打漁為生的小漁村走上了一條不平凡的坎坷之路。
圖二 馬場掠影。在鴉片戰爭以前,由於清朝閉關鎖國,與世隔絕,外國人想要進入中國在當時幾無可能,當時即使廣州開埠通商了,洋人也不能進入,他們只能在海關會所和專門的買辦接洽。
圖三 隨處可見的西式建築。英國人得到香港後,大量洋人湧入,在香港修築了大量的歐式建築。曾經的小漁村逐漸蛻變成了現代化大都市。
圖四 建在半山上的西式建築。在英國人治理下,華人備受歧視。中國人時刻都想收回。
圖五 港口邊上的西式建築。據記載,道光皇帝曾多次下旨想收回,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圖六 建設中的歐式建築。直到新中國強大後,我們才有了話語權,香港才於1997年7月1日回歸。
圖七 停靠在香港港口的巨輪。那是一段中國人屈辱歷史,愛國詩人聞一多曾為被迫離開母親的地方寫了《七子之歌》。至今讀來,依舊警鐘長鳴。
圖八 香港生活的外國人。有人說,若不是英國,香港能有今日的繁榮麼?我想說,吾輩寧願它還是那個小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