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明:抵制聖誕節的背後不是愛國!

2020-12-25 文化瞭望

近年來,每到12月下旬,總會出現各種形式抵制國人慶祝聖誕節的鬧劇:商場拆毀聖誕樹、學校沒收孩子的聖誕禮、身穿漢服舉著牌子、大媽們手舉國旗、喊著標語,甚至還有年輕人也加入其中擺POS,林林種種吧,都是誓言要將聖誕節趕出中國!

但是,如果您要是問,聖誕節是什麼?傷害您什麼?為什麼對一個世界性的節日有如此大的深仇大恨?他們會說「中國人不過洋節日」!既然,您可以說「洋話」、用「洋火」、騎「洋車」、穿「洋服」、吃「洋餐」,怎麼就不能過「洋節」了?

他會說「過聖誕節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入侵」,甚至還會說出西方「亡我之心不死」之類話,而這種群情激昂的話一聽還真有道理,很容易被貼上愛國的標籤,所以,抵制聖誕節的分貝似乎和愛國的熱情度成正比。

儼然,抵制聖誕節=愛國!

這,就是近幾年抵制聖誕節越來越活躍的根本原因!

聖誕節來歷是什麼?兩千多年前的一天,一個嬰兒出生於伯利恆(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由於當時旅店客滿,他誕生在馬槽裡。他出生前一夜叫平安夜,出生當天叫聖誕節;他出生前的日子為公元前,出生後的日子為公元後。這個改變世界的嬰兒名叫耶穌——基督教的創始人,聖誕節就是紀念他的出生時間。

也就是說聖誕節來源於巴勒斯坦一個名叫耶穌的聖人出生的時間,而巴勒斯坦是亞洲中部國家,並不屬於所謂的西方歐美國家,恰恰是亞洲中部一個戰亂之地。

所以,把聖誕節貼上西方文化的標籤,顯然是對亞洲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錯位。

其實,「聖誕節」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十分久遠,早在公元635年,也就是耶穌出生後635年,當時正處於中國的盛唐時期,基督教已經傳入中國,並廣泛傳播。最為典型是200多年前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傳教(1807年),這是有明確歷史記錄的。此時的美國還剛剛完成獨立戰爭;日本還處於尚未明治維新的德川幕府時代。

因此,基督教並非是西方的產物,而是世界文化和宗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與中國交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聖誕節」進入中國後,他們修醫院、建學校、辦孤兒院、盲人院,反對婦女纏足,成立戒菸所等等,開啟中國看世界的窗口,也成為中國融入世界重要通道。 1879年,上海聖約翰大學成立。這是中國第一所大學,也是清末民初中國實力最強的大學,被稱為「東方哈佛」,培育出了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校友,諸如宋子文、嚴家淦、林語堂、榮毅仁、張愛玲等大批大腕級人物。1952年,聖約翰大學被撤銷,各院系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大、上海交大等。1919年,由美國和英國教會於聯合創辦的燕京大學,後來文理學院併入北京大學,工學院併入清華大學,校址為現在的北京大學,也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由美國多家教會聯合創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 1951年歸入南京師範大學,共有999名女畢業生,人稱中國的999朵玫瑰。

除此之外,還有上海滬江大學、山東齊魯大學、江蘇東吳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大學、廣州嶺南大學、成都華西協和大學等等中國一大批最優秀的學府都是那些過著「聖誕節」的人創辦的。據統計從1817年到1918年僅一百年間,在華基督教學校發展到七千多所,學生人數多達21萬。

除了教育,他們還致力於發展中國的醫療事業。1885年,一位叫道濟女傳教士,在北京安定門蓋了12間平房,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婦產醫院--道濟醫院,即今日北京第六醫院。據1920年統計,他們在中國建立的醫院和診所共820所,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北京協和醫院、上海同濟醫院、成都華西醫院、濟南齊魯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廣州博濟醫院、上海同仁醫院。

除此之外,傳教士還努力破除陳舊的陋習,積極傳播人類的文明。1874年,英國傳教士約翰·麥克高望在廈門成立了由六十多名婦女組成的「天足會」,入會婦女不得纏足,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反對纏足的組織。1878年,英國人立德夫人在上海也成立了「天足會」,開始積極傳播反對纏足的理念。

如果說以上的事實都發生在近代,離我們稍微有點遠,那麼說一下現在的情況:自從1991年中國頒布《收養法》,開放了外國人收養中國孤兒之後,截止2018年,已經有超過11萬孤兒被外國家庭收養。他們收養的中國孤兒88%為棄嬰,其中80%以上患有先天殘疾殘障或重大疾病。

可以說,是「聖誕節」把文明的火種照亮和溫暖著大地。歐美等發達國家均是基督教信徒最多的地方,他們生產世界上最先的武器,但是卻是世界上戰爭最少的地方,他們用信仰控制著槍桿,也用信仰創造了世界的文明。

因此,反對「聖誕節」的背後就是把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割裂的行為,這並不是愛國的表現,恰恰是愚昧、無情和無知的象徵!

客觀的說,愛國的的方式很多,每一個人都可以愛國,而愛國的關鍵和標準是讓國家更加強大、更加文明、更有溫度、更有凝聚力和包容度。例如部隊守衛好邊疆;政府官員廉潔奉公;醫院堅持治病救人;文化啟迪人民靈魂;學校堅守教化育人;企業守法誠信; 社會春意盎然;人民和諧友善等等,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責,每個行業都堅守自己的職責,每個人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好本職工作,這就是愛國。

我不反對愛國,但,反對盲目、無知的愛國和利用反對「聖誕節」表達愛國感情的人!

抵制「聖誕節」的人別忘了,聖誕節之後的第五天就是也是「洋節」——元旦,您抵制嗎?

2月14日也是洋節——情人節,您可以藉助這機會去開房,您抵制嗎?

五一、周末雙休也是洋節——國際勞動節,也是洋節,您可以去旅遊,加班工資翻倍,您抵制嗎?

陽曆也是洋節,甚至,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傳統節日排序表——農曆,都是德國傳教士湯若望1623年(明末)創辦「洋節」!您也抵制嗎?

肯定不會!如此多的洋節,如果逐一抵制下去,估計,您連一年四季都分不清,連您多大都不知道。

因為這些「洋節」已經融入人民的生活,無法抵制,唯有聖誕節在中國可有可無,抵制一下,不傷大雅,還能表達愛國的情感!

因此,抵制聖誕節的背後,一部分人是無知——「中國人不過洋節」;一部分人是無奈——以抵制 「聖誕節」來抵制西方文化;還有一部分人是害怕「聖誕節」。

其實,抵制聖誕節的背後不是愛國!

相關焦點

  • 過不過聖誕節與愛國無關
    ……這些表述,我們細細體會,其背後的價值觀就是不過聖誕節就是愛國;過,就是不愛國。我個人認為,過不過聖誕節都與愛國無關。幾乎所有的節日大概都有兩個層面:首先是特殊的文化意義,如清明節祭祀先人,端午節紀念屈原。再則節日都和假期有或多或少的關聯。
  • 把聖誕節和八國聯軍「捆綁」,是愚昧?還是愛國?
    這一下子就激起很多人的愛國情緒,轉發量和點擊率都居高不下。可是,創作這則消息的人卻犯了很多常識性的錯誤,要反駁這些,只需要弄清楚兩點就可以:一:「聖誕節」的由來;二:1860年發生了什麼?,但是,兩點需要明白:其一,燒毀圓明園的時間不是12月24日,而是1860年的10月18日;其二,燒毀圓明園的不是什麼八國聯軍,而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是什麼時候的事?
  • 為什麼有人抵制聖誕節?真的是為了保護本土文化嗎?
    聖誕節是西方國家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起源於基督教,在每年的12月25日也就是耶穌的生辰日,譯名為「基督彌撒」。在我國有聖誕節送蘋果的習慣,蘋果的「蘋」與平安的「平」同音,於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蘋果的習俗,但是有一部分人對這個洋節並不感冒,相反還有排斥心理。 大多有如下幾種觀點:第一種就是比較愛國的,比較推崇本國的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緬懷我們的先輩以及偉人,畢竟聖誕節是個外來節日,跟本土的文化不搭。
  • 中國抵制聖誕節?不該讓中國背這個鍋!
    今天是12月24日平安夜,明天也就是國外的聖誕節啦,小馬在這裡先祝大家聖誕快樂!曾經有過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其它名牌大學的博士後一起寫過一封公開信,提倡中國人應該抵制聖誕節。而且近幾年國內抵制國外洋節的文化也是越演越烈,去年也曾有數個城市禁止布置聖誕節裝飾。於是每年都會有國外的媒體懷揣著某些政治動機不斷地報導著中國排斥國外的節日文化、禁止聖誕節的相關產品銷售。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2018聖誕節又來了!抵制合適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2018聖誕節又來了!抵制合適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時間進入2018年12月份,接近年尾了,西方的一個重要節日聖誕節也來了,於是,在網上又看到抵制聖誕節的活動。在微信群,很多人轉發一個小學生抵制聖誕節的視頻,未知真假。可能是一些自媒體為了流量而故意為之。今天甚至有文章說:「洋節,再見!國家終於出手!」其實文章內的通知是2017年2月發的,但國家根本沒發過抵制聖誕節的通知。不過,我們看到廊坊官方專門發通知抵制聖誕節活動,這樣合適嗎?
  • 有人提倡抵制聖誕節,有人喜歡過聖誕節,信仰和過節是一回事嗎?
    這是一個有關聖誕節的話題。此話題的提出已經有些年了。2014年12月24日,湖南省長沙市,湖南一高校學生身著漢元素來到長沙太平街的聖誕活動現場,手舉「抵制聖誕節」等標語,呼籲市民回歸中國傳統節日。該話題已被收入百度詞條「抵制聖誕節」。
  • 說說聖誕節與愛國
    在以往,聖誕節屬於大部分基督教國家非常重要的節日,而由於中西文化不斷地交流已成為世界性的一個節日。平安夜傳統上是擺設聖誕樹的日子,但隨著聖誕節的慶祝活動提早開始進行,不少聖誕樹早在聖誕節前數星期已被擺設。
  • 聖誕節背後的真相
    很多人質問那些年輕人:你們都不拜耶穌,過什麼聖誕節?可誰說過聖誕節就一定要拜耶穌?不過既然這麼多人都過聖誕節,今天跟大家說一說聖誕節和聖誕老人背後的黑歷史。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爭取民眾支持,自己先洗禮成為基督徒,然後把基督教定位國教。為了讓基督教在國內紮根,就需膜拜耶穌、慶祝耶穌的生日。
  • 湖南高校大學生身穿漢服現身 高舉標語「抵制聖誕節」
    湖南高校大學生身穿漢服現身 高舉標語「抵制聖誕節」  江衛平 譯 • 2015-12-24 14:21:23
  • 動不動就扯上八國聯軍,國人朋友圈為何容不下一個聖誕節?
    今天是聖誕節,首先祝「新聞攝影」的讀者節日快樂。 作為專注新聞攝影圈解讀的公號,在今天這個特殊日子,我們不談攝影,跟大家說說聖誕節的話題。不知道在臨近平安夜的時刻,你們的朋友圈有沒有出現一張拿八國聯軍說事的圖片,無腦宣揚「中國人過中國節『抵制聖誕節』」?
  • 旺旺愛國被抵制?來自官方的「旺之蔑視」
    無一不是兒時的美好時光。而就在最近,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臺灣部分地區的群眾開始大量囤貨,旺旺仙貝竟然成為了唯一的滯銷品!!!這麼好吃的仙貝,為什麼會滯銷?原來,因為旺旺太愛國遭到了臺灣同胞的抵制。
  • 澳大利亞高官想辦法報復中國:聖誕節抵制中國產品
    每日郵報報導稱,該國「一國黨」領導人波林·漢森正在敦促澳大利亞人在聖誕節期間抵制中國產品,作為對中國的報復。 11月30日,漢森在臉書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她評論了照片一事,與莫裡森的「狂吠」如出一轍,漢森也在此事上進行了狹隘無腦又愚蠢的評論。另外,漢森還對報復中國提出了一個「建議」。
  • 中國該不該過聖誕節?如何正確看待西方文化和文化入侵?
    早幾年,人們對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節日的熱情日益高過傳統節日,人群當中出現了抵制西方節日的聲音,有學校甚至直接發通知禁止學生「過洋節」。但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真的有效嗎?抵制「洋節」的背後到底在抵制什麼?
  • 明知道聖誕老人不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我依然想過聖誕節?
    我們到底要不要過聖誕節,關於這一問題,已經引起過許多的爭議了。有的人非常不贊成過聖誕節,認為這只是一個西方的節日,我們不應該崇洋媚外,去過一個不屬於自己的節日,甚至是把是否要過聖誕節上升到了一個思想層面的高度。
  • 聖誕節是外國人過年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但在聖誕節這天不是耶穌的生辰,因為《聖經》未有記載耶穌具體生於哪天,同樣沒提到過有此種節日,是基督教吸收了古羅馬神話的結果。改革開放後,聖誕節在中國傳播地尤為突出,至二十一世紀初,聖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
  • 河北樂亭抵制肯德基背後細節 揭秘趙大龍被打事件始末
    原標題:「愛國青年」趙大龍被打事件丨河北樂亭抵制肯德基背後文|新京報記者唐愛琳、楊靜茹、實習生付子洋、宋佳愛國青年趙大龍質疑抵制肯德基者為非理性愛國,被抵制肯德基的人打了。「想起來就生氣,我就是他們的犧牲品。」
  • 抵制聖誕節從未停止過!到底該不該過聖誕?
    今天是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聖誕節,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還不了解聖誕由來!在大部分小孩子還活在想像裡,聖誕節不就是聖誕老人駕雪橇在天空行走,然後乘小孩子睡覺偷偷把禮物放在床頭,等孩子醒來就可以收到禮物了。這幾天不就有網友吵著抵制聖誕節?然後該不該過聖誕節這個話題又火了,當然我本人中立,只是進行雙方的各自的理由進行解析。先說一下,為什麼要的抵制一方!
  • 一位抵制聖誕者的心聲:被娛樂至死的聖誕節,如何回歸宗教?
    文 | 若望前幾天在一個球迷群,有位群友號召大家不要過聖誕節。估計是這幾年抵制聖誕聲音的泛濫,群友們都感到無聊了,無人理會他的留言。比如每到聖誕節,他的同學都會外出娛樂,幹各種不道德的事,這讓他感到十分痛心。因此必須抵制聖誕,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認識到傳統美德的價值。於是我就跟他講了基督信仰的倫理,尤其是對婚姻的忠誠,反對婚前性行為等等教導。這位群友聽後覺得非常有道理,正是他一直所倡導的。
  • 聖誕節來了 有人抵制有人過 你過還是不過呢
    該文稱,今年看到有的教育局禁止過聖誕節,有的高校如同兵臨城下,抵制聖誕節!聖誕節何罪?渴望過節的孩子們更是無辜!比如,至今還能在網上看到某市教育局發文禁止校園內慶祝聖誕節、某中學發布「關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禁止過洋節的通知」、某高校禁止過聖誕節的資訊。看到類似資訊,我們發現,其實上述所謂「禁止」並非嚴格禁止孩子們過洋節,而是明確表述「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聖誕有關的活動」,或者「禁止師生在校園內外組織開展各類洋節慶祝活動」,而並未限制孩子們自己過聖誕節。
  • 聖誕節,抵制還是迎合?批判洋節是「上綱上線」還是危機意識?
    反而是八十年代後的一些中國文人,特別喜歡從聖誕節得出一些心靈感悟,人間大愛,把洋節崇高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誰抵制聖誕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無神論思想佔主體的國家,但對宗教很寬容,反而是西方國家從宗教邏輯出發,視無神論為仇敵,包括中東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