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人們對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節日的熱情日益高過傳統節日,人群當中出現了抵制西方節日的聲音,有學校甚至直接發通知禁止學生「過洋節」。
但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真的有效嗎?
抵制「洋節」的背後到底在抵制什麼?
而抵制這些「洋節」的目的是什麼?
西方的聖誕節原本飽含宗教韻味,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的重要日子,但傳入中國以後,就別有一番韻味了:在孩子眼裡,聖誕節可以收到禮物;在成人眼裡,聖誕節可以打折促銷。
不管什麼目的,聖誕節都可以讓他們快樂,其實這也是大部分國人過西方節日的原因,不與宗教、國籍、歷史等任何因素掛鈎。
反對者到底在反對什麼?
反對者們反對過西方節日,其實是在擔心一個問題——悄無聲息的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它國或另一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達到的徵服行為。
隨著時代變化,世界和平是民心所向,國與國之間的較量由明面的刀槍戰火轉為悄無聲息的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軟硬實力之間的較量。
以文化為例,反對者們認為文化優勢國家通過文化輸出壟斷文化相對弱勢的國家文化市場,並改變其國民的風俗習慣,阻礙其文化傳承,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利益,從銷售文化產品中獲取豐厚的利潤;另一種是政治利益,推廣自己民族的文化,支撐本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反對者們以日本動漫文化、遊戲產業文化侵略作為支撐例子。不可否認,日本動漫到目前為止幾乎佔據了國內市場,國產動漫很難從中分得一杯羹。
2016年,國產動漫《大魚海棠》在眾多期待中上映,雖然取得了5.65億的票房,但是相比同年的日本動漫《你的名字》,票房還是低了0.11億,還被部分網友認為涉嫌抄襲日本動漫《千與千尋》。國產動漫要獲得國內大多數觀眾的認可甚至走向世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支持者們認為有意義的西方節日可以過,過度害怕文化入侵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全球化發展下中西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接納舶來之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其本土化。
國家雖然不支持、不提倡過西方節日,但是也沒有禁止民間過「洋節」的規定。
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節日?
因為害怕文化入侵,國內群眾數典忘祖,而簡單粗暴地抵制以西方節日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這樣真的有用嗎?
答案是顯然的,這樣做不僅沒有作用,反而會引起大家的反感,這跟「不轉不是中國人」是一個感覺,靠發通知抵制不了西方節日。
其實文化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僅僅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還包括讓我們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種存在的意義就是活在當下,珍惜生活,擁抱生活。節日的存在就是賦予我們一種儀式感,在這種儀式下,我們以愛的名義團聚在一起,觥籌交錯,談笑風生,共度歡樂時光。
而在推杯換盞之間,某種歷史的聲音其實就在我們身後響起,沒有人會忘記自己的祖宗源頭、家園故土,關於深厚的文化涵義也將在我們心底沉澱。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但現在祖國的未來也很喜歡西方節日,怎麼辦?
與其一味禁止西方節日進校園,不如思考如何讓傳統節日更深入人心,這才是治標治本的關鍵。
從黃帝時代算起,中國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很多節日都積澱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拋棄的。
在每一個傳統的重大節日來臨之前,是否可以抽出半天時間,以班級為單位,給大家普及傳統節日的歷史和典故,播放一部與節日相關的紀錄片?是否可以在重大節假日時減少一點家庭作業,給學生多一點自由活動和安排的時間?不要讓學生覺得假期就是用來寫作業的......
對於西方節日,也應該大致向學生普及它的歷史與起源,而過與不過,應該是學生自己的選擇,學校、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但不應該過多幹涉,也不應該成為衡量愛國與否的因素。
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文化入侵的區別在於一個「度」字。舉個例子,聖誕節可以用聖誕樹、聖誕帽、五角星等裝飾房子,但是不過聖誕節,不能成為「土」、「不趕時髦」的標誌。
其實,文化滲透是相互的,在西方文化滲透到中國大陸時,中國文化向西方的滲透亦是無法阻擋的。
因此,客觀地說——西方文化威脅論真實存在,但東方文化的魅力也讓西方眼前一亮。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文史麗影、郎言志、程子告白、北京晨報等作者和媒體,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