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該不該過聖誕節?如何正確看待西方文化和文化入侵?

2020-12-13 BCC國際教育

早幾年,人們對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節日的熱情日益高過傳統節日,人群當中出現了抵制西方節日的聲音,有學校甚至直接發通知禁止學生「過洋節」。

但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真的有效嗎?

抵制「洋節」的背後到底在抵制什麼?

而抵制這些「洋節」的目的是什麼?

西方的聖誕節原本飽含宗教韻味,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的重要日子,但傳入中國以後,就別有一番韻味了:在孩子眼裡,聖誕節可以收到禮物;在成人眼裡,聖誕節可以打折促銷。

不管什麼目的,聖誕節都可以讓他們快樂,其實這也是大部分國人過西方節日的原因,不與宗教、國籍、歷史等任何因素掛鈎。

圖源:網絡

反對者到底在反對什麼?

反對者們反對過西方節日,其實是在擔心一個問題——悄無聲息的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它國或另一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達到的徵服行為。

隨著時代變化,世界和平是民心所向,國與國之間的較量由明面的刀槍戰火轉為悄無聲息的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軟硬實力之間的較量。

以文化為例,反對者們認為文化優勢國家通過文化輸出壟斷文化相對弱勢的國家文化市場,並改變其國民的風俗習慣,阻礙其文化傳承,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利益,從銷售文化產品中獲取豐厚的利潤;另一種是政治利益,推廣自己民族的文化,支撐本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反對者們以日本動漫文化、遊戲產業文化侵略作為支撐例子。不可否認,日本動漫到目前為止幾乎佔據了國內市場,國產動漫很難從中分得一杯羹。

2016年,國產動漫《大魚海棠》在眾多期待中上映,雖然取得了5.65億的票房,但是相比同年的日本動漫《你的名字》,票房還是低了0.11億,還被部分網友認為涉嫌抄襲日本動漫《千與千尋》。國產動漫要獲得國內大多數觀眾的認可甚至走向世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圖源:網絡

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支持者們認為有意義的西方節日可以過,過度害怕文化入侵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全球化發展下中西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接納舶來之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其本土化。

國家雖然不支持、不提倡過西方節日,但是也沒有禁止民間過「洋節」的規定。

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節日?

因為害怕文化入侵,國內群眾數典忘祖,而簡單粗暴地抵制以西方節日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這樣真的有用嗎?

答案是顯然的,這樣做不僅沒有作用,反而會引起大家的反感,這跟「不轉不是中國人」是一個感覺,靠發通知抵制不了西方節日。

其實文化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僅僅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還包括讓我們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種存在的意義就是活在當下,珍惜生活,擁抱生活。節日的存在就是賦予我們一種儀式感,在這種儀式下,我們以愛的名義團聚在一起,觥籌交錯,談笑風生,共度歡樂時光。

而在推杯換盞之間,某種歷史的聲音其實就在我們身後響起,沒有人會忘記自己的祖宗源頭、家園故土,關於深厚的文化涵義也將在我們心底沉澱。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但現在祖國的未來也很喜歡西方節日,怎麼辦?

與其一味禁止西方節日進校園,不如思考如何讓傳統節日更深入人心,這才是治標治本的關鍵。

從黃帝時代算起,中國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很多節日都積澱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拋棄的。

在每一個傳統的重大節日來臨之前,是否可以抽出半天時間,以班級為單位,給大家普及傳統節日的歷史和典故,播放一部與節日相關的紀錄片?是否可以在重大節假日時減少一點家庭作業,給學生多一點自由活動和安排的時間?不要讓學生覺得假期就是用來寫作業的......

對於西方節日,也應該大致向學生普及它的歷史與起源,而過與不過,應該是學生自己的選擇,學校、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但不應該過多幹涉,也不應該成為衡量愛國與否的因素。

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文化入侵的區別在於一個「度」字。舉個例子,聖誕節可以用聖誕樹、聖誕帽、五角星等裝飾房子,但是不過聖誕節,不能成為「土」、「不趕時髦」的標誌。

圖源:網絡

其實,文化滲透是相互的,在西方文化滲透到中國大陸時,中國文化向西方的滲透亦是無法阻擋的。

因此,客觀地說——西方文化威脅論真實存在,但東方文化的魅力也讓西方眼前一亮。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文史麗影、郎言志、程子告白、北京晨報等作者和媒體,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從聖誕節看西方文化的入侵
    聖誕節也是西部世界和許多其他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在亞洲。在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一些商店、一些街道上出現了零星的宣傳標語,有的人已經期待自己平安夜將收到平安來自誰的結果,還有多少人在期待每個大商城聖誕夜狂歡?這些都是表現對西方文化的入侵成功,而西方人聖誕節是因為人們的信仰,我們呢?
  • 中國家長該讓孩子過「洋節」嗎?
    臨近年底節日扎堆,剛剛過完萬聖節、感恩節,馬上又將迎來聖誕節、元旦、春節…… 相比中國傳統佳節日,「洋節」雖是西方節日,在孩子中間卻一直頗受歡迎。但近幾年人們對于洋節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今年感恩節剛過,「該不該讓孩子過洋節」再次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各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洋節會不會造成「文化入侵」,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又到一年聖誕節,商場裡早已經擺上了聖誕樹,各個門店都貼上了各類聖誕活動海報,節日氣氛越來越濃,這時候總會出現一種聲音,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不應該過Merry Christmas有的人認為聖誕節,已然在中國走紅, 成了一個本土化的節日一般, 甚至有些傳統節日也難以望其項背,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入侵,應該堅決抵制;況且中國也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什麼不好好地把自己的節日過好
  • 也說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關於聖誕節在中國到底該不該過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束。相當一部分傳統的中國人提出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基督徒為了紀念耶穌誕生而產生的節日,我們不是基督徒過什麼聖誕節!還有一種說法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後每年都要在平安夜和聖誕夜狂歡。1946 年, 北平「沈崇事 件」就發生在聖誕夜。這個節日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史,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就不應該過聖誕節。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侵略,是西方和平演變的一種手段,要堅決抵制過聖誕節。
  • 聖誕節,怎麼來的?應該如何正確看待?
    聖誕節,怎麼來的?應該如何正確看待?聖誕節,也就是每年的12月25日,傳說聖誕老人會送禮物。每年的這一天,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覺,這是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節日。聖誕節,原本是西方的節日,在西方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而且,這個節日很受西方人的喜愛,對於西方人來說,聖誕節就像中國人的春節一般重要。隨著人類的發展,東西方交流融合,很多東西傳到了對方那裡。其中,聖誕節就是一個傳到東方的節日。
  •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聯名抵制?網友表示:中國人就應該過中國節!
    其實,不就是過個節嘛,沒必要大驚小怪,大張旗鼓。甚至有人說:「在中國慶祝聖誕節的人,正在做西方傳教士100年以前沒有完成的事」,還有人對號入座,拿出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問題來說事,有必要嗎?當年清政府腐敗無能,滿清臣子不爭氣,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現在耿耿於懷過去有什麼用?落後就要挨打,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奮發圖強才是愛國最好的方式,但這跟聖誕節沒半毛錢關係。
  • 聖誕節到了,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今天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大學的校園已經全都熱鬧起來了,手機上不斷收到關於聖誕節的消息推送。對於一個西方的節日,中國人的熱情越來越高,最近某高校以防止文化入侵的名義不允許學生過聖誕節引起熱議,有人抵制有人支持。那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這本書給你答案
    隨著我國加大開放力度,文化領域也受到了外來文化前所未有的「入侵」。在中國傳統節日複雜且一度不變的習俗面前,求新求異,追求與眾不同,簡單方便,沒有人情之擾的聖誕節,也就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那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 我們該不該過聖誕節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我認為不該過。首先,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的節日,我們絕大多數人不信仰基督教,那麼聖誕節自然與我們無關。其次,聖誕節只是最近十多年商家的噱頭,與其他各種節日一樣,無非是為了多賣些東西,多賺點錢。你認真,那就墮入商家的「圈套」了。第三,國家法定節假日為春節、元旦、清明、端午等等,每個法定節假日均有其淵源,均為大眾所認同。而作為舶來品的聖誕節,僅僅在大眾認同方面就佔劣勢。
  • 聖誕節來臨,為何學校噤若寒蟬!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
    今晚就是平安夜,明天就是聖誕節。聖誕節,就是西方的春節,而平安夜則相當於除夕,雖然是一個帶有鮮明宗教特色的西方節日,但近些年在我國年輕人群體中越來越流行。今年和往年不同,與各大商場濃鬱的節日氛圍相比,學校卻顯得冷清的多。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過洋節不再是崇洋媚外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就要來臨,街頭上的各個店鋪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與火熱的商業街頭相比,虛擬網絡上的討論也是異常火熱,一場關於「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話題討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聖誕節持反對意見的一方認為,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方式,過聖誕節還是崇洋媚外的表現。
  • 聖誕節是外國人過年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今天是12月25日,西方所謂的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印象當中,西方的聖誕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就好比我們的春節一樣。那麼聖誕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和我們的春節相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雖然聖誕節是從西方傳入的節日,但聖誕節在中國的火爆程度絕不亞於其他國家。 在中國,有在聖誕前夜平安夜給親朋好友送蘋果的習俗,而且這個習俗其實是中國人開創的。蘋果的「蘋」與平安的「平」同音,於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蘋果的習俗。連外國人都對中國人的腦洞佩服的五體投地。那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
  • 歷史視角:該不該過西方的聖誕節?
    今天是12月25日,是西方傳統的聖誕節;昨晚就是他們聖誕前夜送禮物的時候,我們翻譯成平安夜。各位,我們中國文化以海納百川的包容力著稱,自然也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即使不是基督徒,也會過西方的聖誕節。我們的包容力在於,一些人有過洋節的自由,一些人有選擇不過洋節的自由,君子和而不同嘛。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強烈的對比讓很多人開始反思,北大清華等名校博士甚至聯合發表了 「抵制聖誕節論」。聖誕節該不該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一種觀點都有其道理所在,年輕人偏愛聖誕節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中國傳統節日像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等,都強調合家團聚,必須回家和親人一起過,春節時連商家都回家過年去了,外面幾乎沒有多少人。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與歷史有什麼關係?
    說起聖誕節,相信大多數人並不陌生,但是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聖誕節起源於西方,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亦稱耶穌聖誕節、主降生節,他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但是我國為什麼不能過聖誕節呢?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一個月前,國內某高校宿管阿姨給同學發糖遭一同學言論威脅引發熱議,而今天又來到了聖誕節,作為中國人,我們到底該不該過這個洋節?科普一下聖誕節又稱耶穌節,東正教又稱之為基督降生節,很顯然是為了紀念耶穌降生。
  • 平安夜和聖誕節該不該過?
    相比起往年聖誕節和平安夜的火熱,今年似乎有所減退,但仍舊保持著一定熱度,賣蘋果的商家昨天的戰績應該不小,直到今天聖誕節真正到來的時候,該張貼的字樣,該舉辦的活動也一個不少。然而就在最近,長久被承認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聖誕節開始被嘲諷與壓制,很多人表示聖誕節不應該過,當外國人都沒有如此瘋狂地慶祝這個節日的時候,中國人卻喜氣洋洋的肆意狂歡。
  • 西方朋友看待國內過萬聖節的方式,相當於西方人如何過中元節呢?
    也記不清有多少年了,每當聖誕節和萬聖節到來的時候,朋友圈裡總有一批人會過這些西方的節日,有些人毫不關注,還有一批人會指責那些過西方節日的人,認為中國人不應該過這些節日,屬於文化入侵,甚至說只要給他們發萬聖節快樂的,就直接拉黑。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理性看待西方節日
    12月25日,請問是什麼節?對!是聖誕節。其實翻遍所有的資料和網頁,在西方的聖誕節裡,根本找不到用包裝紙包裹蘋果送給朋友和戀人這一習俗,這真是我們中國人一個大膽、幼稚而又令外國人不可思議的「發明創造」。把一個本來很神聖、莊嚴、有意義的聖誕節演變為「攀比節」、「情人節」去了,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讓人發笑!如果你要問他們:聖誕節是怎麼來的?耶穌是什麼?過聖誕節有何意義等問題,他們就不知道了,或者說:好玩、熱鬧、別人過也跟著過唄!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這從來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聖誕節被普遍認為是耶穌出生的日子,在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的西方,這是一個神聖而隆重的節日--家人團聚,互贈聖誕節禮物,吃火雞、樹幹蛋糕等等都是慶祝的方式。十九世紀,聖誕節由國外傳教士引入中國。近年來,聖誕節在中國幾近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