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語言文化博大精深,通常交往中語言藝術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不但話中有話話外有話,甚至正話反說旁敲側擊,如此等等。那麼如何才能看透別人話語背後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含義呢?
我們說,思考要進入深層次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浮於表面或以偏概全。
1、概念
組成邏輯的基石概念是指: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定義。
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有自己的概念,大的概念如:「人」、「國家」;小的概念如:「超人」、「馬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對概念分辨的不清晰、或者選擇「偽概念」「偽命題」進行邏輯思考,那麼得出的結果將毫無意義。
例如之前篇文章提到的「直男癌」,直男癌最開始是指那些物化女性,不尊重女性的人。但是這個概念被網友廣泛傳播以後,不斷豐富了「直男癌」的含義,導致現在誰也說不清「直男癌」具體是什麼意思了。
因此邏輯思維開始之前,首先要確定討論的概念是什麼,概念的界限在哪裡,如果在這一步驟沒有界定清楚,那麼後面的邏輯推理就毫無意義,也不會得出想要的結論。
然後呢,在邏輯思考過程中,必須遵守四大定律,如果違背了這四大定律,邏輯推理就有漏洞,結論就會不準確、沒有說服力。
四大定律分別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同一律,是指從邏輯推理的開始到結果,必須在同樣、固定的,一種或幾種概念中,進行討論與思考。
不能出現「不會做飯的裁縫不是好司機」這種情況。常見的違反同一律的現象是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3、矛盾律:在一個邏輯推理中,不能同時肯定兩個相對的觀點。
遵循矛盾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事實的唯一性。
當一個推理違反了矛盾律以後,很容易出現多個真相,這種推理一定會自相矛盾。
就如自相矛盾故事中的商人,說自己的矛什麼都能刺穿,自己的盾什麼東西都刺不穿,這兩種東西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如果什麼東西都刺不穿他的盾,則他的矛並不是無堅不摧的。反之亦然。
4、排中律,它與矛盾律相反,是指:在一個邏輯推理中,不能同時否定兩個相對的觀點。即:對立的觀點必有一真。
雖然看上去它只是和矛盾律反過來而已,但是實際上二者的作用,卻有著天差地別啊!
排中律最常被運用於軍事活動中,戰場的形勢是瞬息萬變的,軍隊將領時刻都面臨著:「繼續進攻」和「停止進攻」的選擇,如果既不贊同前者,又不贊同後者,就會錯過最佳的決策時機,導致戰鬥失利。
「排中律」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做出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排中律常常被小人拿來「混淆視聽」,掩蓋其真實目的。
5、充足理由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對立的,如果遇到兩種對立事物的中間選項時,我們就需要運用第四大定律,即:「充足理由律」
它要求推理的結論必須有:與結論有關的、真實的理由,才能論證結論的可靠性。
6、借你一雙慧眼
只要掌握了前面講述的四大規律,你就具備了判斷邏輯真假的能力,面對天花亂墜巧舌如簧的說辭,也就有了一雙能夠看透現象直達本質的慧眼!
最後用一個案例來實踐一下如何判斷一個邏輯是否合理的整個步驟。
例:關於知乎上一直很火的一個論題:「寒門再難出貴子」。以邏輯來推理的步驟來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本命題的概念包含: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百度上說「寒門指寒微的門第,專指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後引申為貧民階層。」
再難:「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以前,是多以前,也沒有具體的規定,這裡定義為30年前吧。
出貴子:「日後顯貴的人,也就是行業人才,或者所謂的精英吧。」
概念分清了,就可以以此來推斷那些作者們的文章是否符合邏輯。
對於:「寒門再難出貴子,是因為你困在了窮人思維之中。」
分析:假設讓「貧民」擁有了富人思維,他們可以在「30年以後」,成為「行業人才」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人的思維是基於經濟基礎和所處環境的,不考慮環境與經濟基礎只會鬧笑話;也許思維有助於改善行動,但是在這段邏輯推理中,前後不形成邏輯。
因此這篇文章,它的邏輯錯誤在於「偷換論題」,違反了邏輯的同一律。如果你認為你是「寒門」,想成為「貴子」的話,與其看這些文章,不如去踏踏實實學習你所工作的行業的專業知識,這更有利於你成為「行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