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落日,沙漠駱駝,石窟壁畫,破城遺蹟……這些是我對甘肅的印象。
蘭州飛敦煌,鳥瞰下面白茫茫一片,連一丁點綠植都看不到,只有一條公路像一根乾枯的樹枝躺在地上,這就是我嚮往已久的大漠。
敦煌市不大,機場距離市區也很近,打車不到半小時。一路看街景,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管理還是不錯的。安排好住宿,忙不迭的跑到了敦煌夜市。
擺放整齊有序的商品車上琳琅滿目的特產、乾貨、紀念品,讓我應接不暇。雖然對旅遊景點的東西早已有了免疫力,但還是控制不住買了兩件,百十來塊就當留個紀念,也算是為所到之處出一份微薄之力吧。
夜市旁邊還有一條美食街,點了幾個當地的特色,涼拌沙蔥、榆錢炒蛋、烤餅等,一盤榆錢78元,說實在的這個價格有點偏貴。
第二天我們直達玉門關,這是此次敦煌行的首要打卡點。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讓這座在失去其軍事作用後被廢棄的邊陲關隘,千百年來依然迴蕩在人們的吟唱中。但它一度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沒有人知道「玉門關」在哪裡?
車子行駛在荒漠中,前後左右都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漠,比起同樣一望無際的草原更讓人心生敬畏。
從敦煌市區出發到玉門關約90公裡,雖然是大漠也有限速,不知道這麼寬廣的地方為什麼要限速60?原來以為可以撒歡的跑卻總是被導航提醒超速。感嘆監控無處不在,即使遠在天邊也逃不出天眼的追蹤。
當年雄心勃勃的漢武大帝要徵服西域,首先要開通道路設置關隘。這裡因從西域輸入玉石必經此地而得名「玉關」,是漢代通往西域各地的重要門戶,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邁過地上這個標牌,就好像穿越到了公元前220年……
直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漢學家斯坦因等多次私探玉門關,揭開了玉門關的塵封幾百年的面紗。1944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對玉門關地區開展考古調查和測繪工作,發掘出大量漢簡。「玉門關」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證實了被傳頌了幾百年的「玉門關」就是這裡。
如今的玉門關只剩下殘垣斷壁的遺址,被圍建起來的牆層層保護著,我們來的晚了已經停止售票。就站在外邊遙想一下當年在這裡駐邊將士們,他們背負著責任和使命,背井離鄉來到邊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們的老娘、妻兒也望著同一輪明月訴說衷腸。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唱出了大漠的寬廣,道盡了世間的離恨。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呢?直觀的來看是地理原因,這裡位於東經93度、北緯40度左右,東南季風吹不到這裡。從詩人的情懷來看,也有暗喻這裡天高皇帝遠,恩澤不及於邊塞。
玉門關景區周邊有很多斷斷續續的漢長城,以及長城的一部分城墩。歷經兩千年的風雨洗禮仍然頑強的保留下了一部分。這些都是漢代軍事防禦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
站在大漠中,如果不看太陽,根本「找不著北」。之所以叫「大漠」就是寬廣無邊大到無法具象的表達出來,一個「大」字全包含了。
不管漢王朝如何強大,最終也是人去樓空物非人非,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片段。玉門關也漸漸失去其作用和價值,被大風一點一點的刮去曾經的輝煌,曾經的過往,曾經的故事。反觀我們自己,更是微不足道,如同大漠中的一粒沙子而已。
在戈壁大漠中的旅行和在青山綠水間的旅行完全不一樣,總有一份沉甸甸的東西在心上壓著。所以不太適合喜歡熱鬧的人來觀光遊玩,因為實在不熱鬧。這樣的旅遊景點你願意來嗎?
門票:40元,如果還想同時遊覽陽光遺址、漢長城等,可以買聯票價格80-300左右,網上有優惠。
提示:裡面只有自動售賣機,飲料和零食有點小貴,來之前備好水和食物;大漠風沙大,紫外線強,塗防曬霜,戴帽子和口罩。
從玉門關返回敦煌的半道上看到一大片樹林,這有點讓人意外和驚喜。
你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空曠荒蕪的大漠突然出現了一大片樹林,好奇心帶我們駛進樹林深處。路邊看到幾座奇怪的房子,也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繼續往前走道路兩邊都是葡萄架,正好渴得難耐,一下子口水就溢了出來,
葡萄園的主人正好在打理園子,我們的到來也讓她感動意外和驚喜,主動請我們吃葡萄,說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你們嘗嘗其實也不酸的。熱情的農家大姐瞬間讓我從荒涼的過去重新回歸到了溫暖的人間。正如大姐所說,沙土裡長出來的葡萄真的好甜啊。
和大姐的閒聊中才得知這裡屬於「陽關」鎮,這個地名是不是很耳熟?對,就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
關注,足不出戶行天下!驢姐姐和老媽已經喜提 C 型新房車,房車旅居生活即將開啟,敬請期待。
甘肅旅行記的視頻可以點開頭像進入主頁查看,或點開下面連結收看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