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迎合別人,人最大的愚蠢

2020-12-14 騰訊網

渴望別人懂得,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

一味迎合別人,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史蒂夫·賈伯斯曾說:「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自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自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不迎合他人,做真實的自己。

01

人最大的愚蠢,是一味地迎合他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關係中,我們都渴望得到關係對方的認可,渴望能與對方分享彼此。如果沒有這一點,我們就會感覺,生如同死。然而,如果我們過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會產生:我們可能會失去自己。」

過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一味地迎合別人,到最後傷害的只會是自己。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主人公松子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與疼愛,極力去取悅父親。

在看馬戲表演的時候,松子發覺父親會對扮鬼臉的小丑展露笑容,於是她就學小丑扮鬼臉,父親一見她的鬼臉便開心一笑。

長大後,原本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是學校裡人見人愛的音樂老師,卻在一次學校郊遊中,學生偷錢,她為之頂包,徹底葬送了她的事業。

為了有人陪伴,為了維繫住一段關係,哪怕被打被貶低,也要討好男友。

如果沒有滿足對方的期望,就會感到沮喪、難過、愧疚,甚至有深深的負罪感。

結局,松子的牆上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松子悲劇的一生就這樣艱難的過去了。

通過一味迎合別人,受盡屈辱而不自知,這樣的討好無異於慢性自殺。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一味迎合別人。

02

自信的人,不卑微迎合他人

有人說,只會一味迎合別人的人,大多是自卑的。

因為自卑,內心會恐懼害怕,無力解決的時候會選擇妥協,甚至會曲意迎合他人。

可是這種行為,只會讓自己逐漸喪失了主見。

一味地迎合別人,並不能真正的保全自己不受傷害。

這個社會本身,就是弱肉強食。

越迎合別人,你就越弱;你越弱,就越受委屈。

一味迎合他人,就會失去自我,抹殺掉那個原本可以優秀的自己。

有位作家曾在一期奇葩大會上分享過一個「討好型人格」,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她說,她突然發現自己活了28年,竟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有過最真實的關係。

她沒有這樣一個朋友。

所有的關係,都是靠迎合他人,討好別人來維持的。

當然,她也活得不開心。

直到她意識到這個巨大的問題之後,開始嘗試改變,當她第一次拒絕別人之後,一刻,她覺得爽極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你是為自己而活的,不是為別人。

我們不應該迎合任何的冷漠,去傷害自己的驕傲自尊。

英國詩人王爾德說過這樣一句話: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深以為然。愛自己,才會更自信,才會遵從自己的內心,才會真正擁抱快樂。

03

不屈從不迎合,不必為他人的眼光而活

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某日飯後,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侍兒:「我的肚子裡藏著些什麼?」

侍兒們紛紛奉承,有的說滿腹都是見識,有的說滿腹都是文章。

唯獨侍妾朝雲說中了他的心思: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

蘇東坡聽完後,捧腹大笑,連聲稱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迎合別人,確實會拉近彼此的距離,有時會得到身邊人的喜愛。

但如若失去了原則和分寸,靠一味迎合別人,這樣真的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嗎?

在當官期間,蘇東坡不刻意追求政壇名望,而是按自己的想法盡力為百姓做事。

當年王安石得勢之時,他在政壇上頗為不順,他卻不為所動。

接著他的同黨當政,按道理來說他可以地位日隆,可他「一肚皮不入時宜」。

他自己有聲望,受人愛戴,有皇太后佩服他的人品學問,可是他卻一直想擺脫一個頗為人羨慕覬覦的地位。

其實,蘇東坡與皇家過從甚密,只要肯稍作迎合,他肯定在仕途上比較順利。

但是,蘇東坡從不屈從,從不迎合,用自己的方式過一生。

他從不為難自己,沒有為他人的眼光而活。

得意時不輕狂,失意時不沮喪。

懂得放下包袱,才有力氣攜帶更重要的東西,瀟灑前行。

不迎合別人,人生才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結,活得越來越精彩。

04

修煉自己,比迎合別人更重要

曾看了演員黃渤的一段採訪,他說:

「以前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啊,各種什麼的。去了以後也結不出帳來,誰搭理你啊?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當你弱的時候你周圍都是壞人。」

黃渤這雲淡風輕的幾句話,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當你強大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而當你最弱的時候,欺負你的人最多,也最容易受委屈。

這個道理聽上去很現實,但它卻是這個社會一直默默遵循的法則。

修煉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比迎合別人更為重要。

周冬雨因《山楂樹之戀》出道時,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中生,衣品屢屢被吐糟,「土氣」等差評接踵而來。

她默默換掉了包裝團隊,知道自己身材不好,就儘量走中性或者清新風,知道自己長發不好看,就剪了顯氣質的短髮,硬是在一眾女人味十足的娛樂圈,穿出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除此之外,她更明白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演技,所以她挑戰不同風格的角色。

於是年紀輕輕的她,憑藉《七月與安生》拿下了金馬獎影后,又在《少年的你》獻上炸裂演技,每一場哭戲都堪稱教科書級別。

周冬雨,從沒有刻意去迎合誰,而是努力修煉著自己。

修煉自己才是根本,才會越來越優秀。

所以,我們不必忙著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而是要及時修煉,把自己的短板補長,把長板拓寬,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相關焦點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令人心疼:一味地迎合別人,活得更累
    相信大家身邊都有這樣的人,別人讓他辦的事情,無論他的能力是否能及,他都會答應,因為他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他們害怕去得罪別人,也擔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影響,這就導致他們自己活得很累,過的很辛苦,這類人的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 與其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如不斷地提升自己,我們一定行!
    小時候為了一顆糖,或者別的什麼禮物,一味地討好爸爸媽媽,希望在爸爸媽媽的手裡得到我們的所需,而爸爸媽媽正好趁此時要求我們很多條條框框,我們儘量做出爸爸媽媽喜歡的樣子,乖孩子最終得到了想要的,不聽話的孩子其實也得到了想要的。
  • 你是不是總是一味地迎合別人 ?| 你也許是討好型人格 | 自我成長
    討好型人格又被稱為「迎合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也就是「一個人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也會假裝能做到」。也就是犧牲自己、成全他人,委屈自己,悅納別人。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寫過一本書,叫《討好是一種病》(The Disease to Please),她在書中提到:「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閱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 一味生氣,不過是用別人的愚蠢來懲罰自己,反而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烏龜本來得意洋洋地,聽到嘲笑後大怒,想開口責罵他們。結果口一張開,就跌下來,摔在石頭上死去了。大雁嘆氣說:「壞脾氣多麼不好呀。」實際上,情緒一壞,人就在心理上被解除了武裝。更有甚者,情緒可能甚至會傷害別人而無法復原。
  • 趣讀《百喻經》:一味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
    今天東臺就借《百喻經》裡的一段故事來表達一個觀點:一味的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這麼做。這個故事有個名字,叫做「以梨打破頭喻」。原文是這樣: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破。"
  • 你總是一味地遷就別人,誰來遷就你
    他總是儘可能地讓身邊的人開心,只要你需要他幫忙,他通常不會拒絕。在心理學上,這稱為「討好型人格」。可能這不是你朋友,這正是你自己。討好型人格也有輕重之分,然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輕者。僅限於內心十分脆弱,總會隨意揣測別人的想法,以為自己心思細膩可以輕易「察覺」到別人的內心;十分為人著想,一味地遷就別人,總是害怕自己為別人添麻煩。所以他們的情緒起伏會很大。因為他們的大多數行為都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可。
  • 《凪的新生活》:不要總去迎合別人,總會有人喜歡普通的你
    那時她才發現,原來太會察言觀色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也是一種錯。「氛圍是自己去創造的,要是變成察言觀色的一方,可就輸了。」所以,凪想要改變,她從公司辭了職,搬了家,和以前的人也斷絕了聯繫,她計劃暫時給自己放一個假,正所謂「重啟人生」。大島凪,28歲,單身,無業,暫時給自己放一個假。
  • 我們其實用不著一味地去討好他人
    雯勉強地答應了一聲,沒有推辭,便下樓給舍友帶飯了。學校發了要填寫的報告或者表格,同學也會紛紛交給雯,讓雯代寫,即使雯面露難色,也終究是沒有拒絕。那一次,雯找我,說班裡有一個學生想找她去代考試。「代考試?這也可以嗎?不是拿著生份證入場的嗎?」我一臉震驚問道。
  • 沒自己的主見,這3大屬相在人際交往中總是一味的討好別人
    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抬手不打笑臉人」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說好話,要學會以微笑的姿態面對其他人,只有這樣的話,才不會被人打壓,才不容易受到別人的傷害。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的討好別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想法的話,難免會失去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的主見。
  • 感情中一味地討好別人,那樣的感情終究不能長久
    感情並不是一味地討好別人,對自己好點比討好別人更有有意義每人對待事物的看法都是截然不同的,包含思維、觀點、那時候的心情都不一樣。 包含生活態度不太一樣,人和人之間都應受到互相的尊重和保護,最後還以獨立個體存活。人來到世界上不易,要好好珍惜每一天。
  • 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
    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有個人在樹底下乘涼,突然,一灘鳥糞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他身上,這個人很生氣,罵道:該死的鳥兒,你不長眼睛呀,你找死呀。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有時候,我們更多的放大了自己的利益,忽略了別人的正當權益,所以總以為自己是對的,既然是自己對了,那麼,別人只能是錯的了。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時常跟別人鬧矛盾,存在意見和分歧,那才怪呢。
  • 警惕討好型人格:是時候該告訴孩子不要一味迎合別人了
    我嚴肅地對她說:一個要你給她禮物才和你做朋友的,不是你的朋友。她說:沒辦法啊,我不給她禮物,她就不跟我好了。我又想起來有一次,只有一隻鴨腿,平時最愛鴨腿的大寶眼睛就不眨地就讓給了她表姐。於是我借著上次的事問她:你上次把鴨腿讓給姐姐,是為什麼呢?大寶說:我怕我不讓給姐姐,她就不跟我玩了。每次我沒有答應她的要求,她就說她要走了。
  • 林育先:國民黨一味迎合「主流民意」恐兩頭空
    林育先表示國民黨在敗選之後就屢次出現回應所謂的「主流問題」的的現象,在他看來這是不可取的,一味的迎合併不能解決問題,畢竟民意就像是流動的水一樣,永遠都不會停止。林育先還表示國民黨必須認準自己的定位,作為在野黨是沒有資格去談政策執行,他也表示希望未來新選舉出來的黨主席能夠找準在野黨領導人的定位。與大陸斷三通?林育先:國民黨一味迎合「主流民意」恐兩頭空。
  • 一味地對別人好反而害了自己
    真心不是人人都有留給不被辜負的人。你總是替別人著想,心碎了,只能自己收拾。感情,有來有往,適當保持聯繫!兩個人的關係才會長久穩定。你以為事事為別人考慮,很多時候,別人不會珍惜你的,人心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女子緊抓著另一名女子的手不放,跪在街頭痛哭流涕。我借給你60萬,你還我50萬,我什麼也不說了……原來,兩個人平日裡很要好的朋友關係。
  • 認為美國「反智主義」愚蠢,才是愚蠢
    所謂「反智主義」,是美國人多年前為自己起的名字,是美國常有的一種社會形態。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由美國歷史學家理察·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於1962年出版的《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一書提出。可見反智主義在美國已有相當長期歷史。反智主義在很多國家和社會群體中都存在,程度有所不同,但以美國當前為重。
  • 別期望大家都喜歡你,迎合了別人,必然失去自己
    我不是錢,做不到大家都喜歡都接受,那些口口聲聲大格局的人,心裡都是小九九。有些人否定你,不是因為你差,而是因為他們狹隘,別期望大家都喜歡你,迎合了別人,必然失去自己。我說:「為什麼非要被別人的觀點左右自己呢?也許不是你不行,而是別人根本不懂你,甚至只是想打擊你,讓你放棄。」說到當代一個著名作家,他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版之後,引起了作家圈的群嘲,基本上沒有什麼好評,但是很快被讀者熱捧。
  • 做人最大的愚蠢,就是把自己這兩個死穴告訴別人,希望你沒做過
    老者的告誡就是:把自己這三個死穴透露給別人,那是做人最大的失敗,不能不重視。不要輕易暴露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有人說,軟弱在這個世界是得不到容忍的,發洩自己,找人傾訴的懦弱行為,最後都變成了別人以此來傷害你的工具。
  • 嫉妒是一味毒藥,不僅坑害別人,而且會殃及自己
    嫉妒是一味毒藥,坑害別人,殃及自己,兩敗俱傷是最後的結局;嫉妒是一隻惡魔,它吞噬著我們的理智、智慧和慈悲。嫉妒別人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不管你如何嫉恨與仇視,都無法掩蓋對方的優秀與成就。當你打算以險惡的伎倆去摧毀對方時,等待你的也註定是毀滅。
  •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一味的指責別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得出:要學會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別人。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一味的指責別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爭吵就是這樣產生的,抱怨也是由此而來。工作中,我們埋怨不能升職加薪,為什麼老闆總是扣我工資,卻沒考慮到自己每天在公司做了些什麼,做出了什麼業績,也許你很努力,但是老闆只看結果。
  • 能力不行的人不要一味往上爬,苦了自己,累了別人
    非常羨慕別人當官,一見到當官的肅然起敬,一見到當大官者,極盡巴結討好之能事;他們的言談舉止流露出對當官者的仰慕、豔羨。因為這種意識的存在,人們把官當作能力的象徵,也把當官看作是自己的畢生追求。有人窮其一生,千方百計謀求一官半職,為的人前顯貴,為的讓自己飛黃騰達。當然,我們非常贊成有能力者居上位,有能力者應當擔負起更大的責任,有能力者應該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