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奧義晦澀,很難讀懂的,殊不知其實有一本佛經,就非常的接地氣,這就是《百喻經》。
顧名思義,《百喻經》就是採用很多比喻的寓言故事,來闡述佛理。這樣一來,佛理就變得很通俗易懂了,非常適合老百姓來閱讀。今天東臺就借《百喻經》裡的一段故事來表達一個觀點:一味的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這麼做。
這個故事有個名字,叫做「以梨打破頭喻」。原文是這樣: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傲慢恃力,痴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傍人語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為痴也?汝若不痴,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頭破,反謂他痴。此比丘者亦復如是。
什麼意思呢?東臺大致翻譯一下:古時候有個愚人,頭上沒有頭髮。有一個看他愚蠢,就欺負他,每次看見愚人,都要拿梨子去打愚人的頭,丟了兩三個梨子以後,愚人往往被打得頭破血流。而這個愚人每次都不知道躲避。
於是就有好心人勸愚人:「那個人老是拿梨子打你,你為什麼不躲避一下呢?」愚人回答:「你不知道啊,打我的那個人又蠢又有力氣,他總是以為我的頭是石頭,所以不停的拿梨砸我,我碰上這樣愚蠢的人,也沒有辦法啊。」
好心人苦笑:「分明是你愚蠢,卻要說別人又蠢又有力,你要是不蠢,怎麼會被打得頭破血流,都不知道躲開呢?」
當佛教徒的人中,不會修養自身,具備智慧和信仰,只一味地把自己弄得很高大上的樣子,想要被人奉養,這和被梨打破頭的愚人,有什麼兩樣呢?
誠然,這只是一個佛理故事,但仔細的想想,跳出佛教的範疇,我們身邊的「愚人」何嘗不比比皆是?諸位讀者老爺太太,如果不信,且聽東臺說道一二。
我們身邊,經常會有些人,好像自帶某種體質,老是被人欺騙,老是被人愚弄,做生意老是被合伙人坑,談戀愛老是被對方拋棄,每一次受到傷害,就和身邊人訴苦:「現在的人真的惟利是圖,沒有半點情義可言。」或者是:「現在的人真是現實,看我沒錢沒勢,就這樣對我。」言罷,一臉的苦大仇深,一臉的無辜善良,相信這樣的場景,但凡有點生活閱歷的人,多多少少都見過。
諸君如果見過,東臺可以保證,這個人絕對不會只有一次,還會有第二次,甚至若干次,只是他可能換了個其他人去訴苦了。為什麼東臺這麼肯定會有很多次呢?
沒有其他原因,這樣的人,一旦吃虧受傷,他只會找別人的問題,從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是不是自己也要學會保護自己?
做生意吃過一次虧,如果他沒有調整和改變自己,也就是說,繼續和「以梨打破頭喻」裡的愚人一樣,下次被挨打了,又只會說是別人「又蠢又有力。」寫到這裡,東臺自己都不禁苦笑一聲,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人都有一種自我肯定的潛意識,吃虧上當了以後,為了維護面子,絕不會說自己愚蠢,而且他也不會覺得自己愚蠢,那麼怎麼給這次吃虧上當下個定義呢,於是很順水推舟的就是對方的問題,東臺想表達的是,就算次次真的是對方的問題,次次我們都是用善良去換回了傷害,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們每次都會碰到這種倒黴事呢?
偶爾一次兩次,我們可以說是遇人不淑啊,運氣不好啊,人心叵測啊,但次次這樣就說不過去了。有一句老話:「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老是去指責別人的不義,真的改變不了什麼,唯有「吃一塹,長一智」每次吃虧上當了以後,別老騙自己「吃虧是福」,認認真真的總結一番,下次多個心眼,才是正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