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百喻經》:一味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

2020-12-14 瀟湘莫大

佛經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奧義晦澀,很難讀懂的,殊不知其實有一本佛經,就非常的接地氣,這就是《百喻經》。

顧名思義,《百喻經》就是採用很多比喻的寓言故事,來闡述佛理。這樣一來,佛理就變得很通俗易懂了,非常適合老百姓來閱讀。今天東臺就借《百喻經》裡的一段故事來表達一個觀點:一味的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這麼做。

這個故事有個名字,叫做「以梨打破頭喻」。原文是這樣: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傲慢恃力,痴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傍人語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為痴也?汝若不痴,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頭破,反謂他痴。此比丘者亦復如是。

什麼意思呢?東臺大致翻譯一下:古時候有個愚人,頭上沒有頭髮。有一個看他愚蠢,就欺負他,每次看見愚人,都要拿梨子去打愚人的頭,丟了兩三個梨子以後,愚人往往被打得頭破血流。而這個愚人每次都不知道躲避。

於是就有好心人勸愚人:「那個人老是拿梨子打你,你為什麼不躲避一下呢?」愚人回答:「你不知道啊,打我的那個人又蠢又有力氣,他總是以為我的頭是石頭,所以不停的拿梨砸我,我碰上這樣愚蠢的人,也沒有辦法啊。」

好心人苦笑:「分明是你愚蠢,卻要說別人又蠢又有力,你要是不蠢,怎麼會被打得頭破血流,都不知道躲開呢?」

當佛教徒的人中,不會修養自身,具備智慧和信仰,只一味地把自己弄得很高大上的樣子,想要被人奉養,這和被梨打破頭的愚人,有什麼兩樣呢?

誠然,這只是一個佛理故事,但仔細的想想,跳出佛教的範疇,我們身邊的「愚人」何嘗不比比皆是?諸位讀者老爺太太,如果不信,且聽東臺說道一二。

我們身邊,經常會有些人,好像自帶某種體質,老是被人欺騙,老是被人愚弄,做生意老是被合伙人坑,談戀愛老是被對方拋棄,每一次受到傷害,就和身邊人訴苦:「現在的人真的惟利是圖,沒有半點情義可言。」或者是:「現在的人真是現實,看我沒錢沒勢,就這樣對我。」言罷,一臉的苦大仇深,一臉的無辜善良,相信這樣的場景,但凡有點生活閱歷的人,多多少少都見過。

諸君如果見過,東臺可以保證,這個人絕對不會只有一次,還會有第二次,甚至若干次,只是他可能換了個其他人去訴苦了。為什麼東臺這麼肯定會有很多次呢?

沒有其他原因,這樣的人,一旦吃虧受傷,他只會找別人的問題,從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是不是自己也要學會保護自己?

做生意吃過一次虧,如果他沒有調整和改變自己,也就是說,繼續和「以梨打破頭喻」裡的愚人一樣,下次被挨打了,又只會說是別人「又蠢又有力。」寫到這裡,東臺自己都不禁苦笑一聲,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人都有一種自我肯定的潛意識,吃虧上當了以後,為了維護面子,絕不會說自己愚蠢,而且他也不會覺得自己愚蠢,那麼怎麼給這次吃虧上當下個定義呢,於是很順水推舟的就是對方的問題,東臺想表達的是,就算次次真的是對方的問題,次次我們都是用善良去換回了傷害,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們每次都會碰到這種倒黴事呢?

偶爾一次兩次,我們可以說是遇人不淑啊,運氣不好啊,人心叵測啊,但次次這樣就說不過去了。有一句老話:「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老是去指責別人的不義,真的改變不了什麼,唯有「吃一塹,長一智」每次吃虧上當了以後,別老騙自己「吃虧是福」,認認真真的總結一番,下次多個心眼,才是正確的方式。

相關焦點

  • 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
    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有個人在樹底下乘涼,突然,一灘鳥糞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他身上,這個人很生氣,罵道:該死的鳥兒,你不長眼睛呀,你找死呀。你罵小鳥有什麼用呀,再說,明明不是鳥兒的過錯,樹上本來就是鳥兒的家,是你自己站錯了地方,怎麼能怪小鳥呢?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事情有很多,由於形成習慣了,遇到事情,首先找對方的過錯,比如說,兩輛汽車發生了碰擦,很多駕駛員總認為是對方的錯,一下車就指著對方開始罵娘;再比如說,兩個人為了小事情爭吵,互不相讓,總會指責對方不講道理,總是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吃了大虧。
  •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一味的指責別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她晾在外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點。直到有一天,有個直率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 不要一味指責別人
    什麼是受害人思維?  A victim mentality is one where you blame everyone else for what happens in your world.  受害人思維是你對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指責於別人。(另一個不常用的定義是一個人認為未來只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東西)如果你沒有獲得晉升,那是因為Johnson和你做多。不是因為他發現你成天上網。你最好的朋友打電話說不能和你進餐。她總是那麼對你,不來。你將看她顏色看看。當你再出去時就不會請她了。而沒有考慮她才剛開學,而你卻是在最後一分鐘打給她電話。受害人思維。
  • 老闆不要一味的指責員工記住以下幾點
    1,批評的同時也要激勵員工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願意別批評及指責 ,因為這是一件十分令人不爽的事,無論是批評者、還是面對批評的人,在那種特定的氣氛中些許會有尷尬。其實,批評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別人糾正自己的不足,讓對方心服口服。
  • 趣讀丨媽媽只有兩種:廣東人的和別人的
    趣讀丨媽媽只有兩種:廣東人的和別人的
  • 趣說百喻——愚人食鹽喻
    各位讀者你好,以後將新增「趣說百喻」這個欄目,每日將《百喻經》的其中一喻以白話的形式重新敘述,方便各位讀者閱讀和理解《百喻經》這部經典,也希望更多人在看過之後理解《百喻經》中的智慧,如果覺得喜歡還請繼續關注我們,我們會為您提供更多、更好的原創內容。
  • 一味地迎合別人,人最大的愚蠢
    渴望別人懂得,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 一味迎合別人,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通過一味迎合別人,受盡屈辱而不自知,這樣的討好無異於慢性自殺。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一味迎合別人。
  • 一味的忍讓和遷就,只會讓別人越來越瞧不起自己
    小孩根本不聽,還去大人那裡告狀說我說她了。爺爺奶奶基本上也就是批評批評我女人兒愛哭,甚至會說打的又不痛,哭什麼哭這種話。後來因為我經常教育她忍讓和善良,導致了她現在的性格非常懦弱又極端,被別人打也不敢反抗,我現在真的是很後悔,她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都會第一時間拿給她堂姐,但那個小孩哪怕剛吃完她的東西,轉頭就把她手上的東西又拿走,經常就是很兇的那種,而我女兒也不敢說什麼。
  • 職場中一味忍讓,不懂拒絕導致自己痛苦,把握好度獲得別人尊重
    小雅的狀況應該是職場大部分人都經歷過,尤其是那些一味忍讓不懂拒絕的人,別人的一點批評就認為是自己的錯誤,領導的一句否定就不懂得辯解害怕衝突,總覺得是自己有問題。這種就是典型的職場老好人,一味地承擔過錯,並且對別人也很好,只要別人有求,不管自己多麼的忙碌,總是會出面幫忙,自己的時間被佔用,工作被延誤,作為職場老好人,一定要把握一個尺度,以自己的工作優先,不要過多的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樣的話才能逐漸地改變自己的職場困境。
  • 抱怨卻不改變,指責卻不反擊,好好想想,你真的還可以走得更遠
    首先,你想做什麼,什麼事是你一直想幹卻始終沒開始的?或許,你想做的這件事,你沒有任何的基礎,一切為零,但是每天堅持去做,哪怕從頭開始,一段時間後你就能踏入這道門檻,再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成為一名熟練工,比一般的人要強。到了這個程度之後,你再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成為萬裡挑一的人才。這個過程相比較之前那一過程要快,只要持續專研下去,你就可能成為引領行業的革命者。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何人之口?
    情不立事:一味感情用事的人註定無法成事。凡事都講感情,要律法有何用?感情用事就意味著沒有理智和冷靜,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當中都是行不通的。完全被感情主導而失去理智,便無法客觀看待一件事,一個人。義不理財:過於仗義的人不適合管理財務金錢。看過一個鄉村老好人的事跡:家裡並不富裕,卻心甘情願為別人家幹活,最受不了他人可憐兮兮訴苦的模樣,手中有餘錢不到三兩天就散出去了,聽著別人感謝的話就很開心。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老話過時了嗎
    在被普遍認可的民間處世哲學中,有一句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源自《增廣賢文》,原句只有8個字:「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16字的經典。放在今天看,義不理財的現實意義是,經商理財的時候,要保證良好心態,既取之有道,又想方設法搏取高利潤,善於抓住機會,甚至「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要走」。否則,等對手成長起來,反傷了自己,畢竟發財的路沒有多少條。
  • 婆媳相互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要一味的指責
    婆媳相互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要一味的指責我們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能凡事都把事情想當然,永遠心存感激,為彼此著想。如果你感覺別人做的事情不好,你可以自己親自動手,兩代人的生活習慣都是=是不同的,所以彼此都應該互相磨合,多想想對方,少一些矛盾。我在準備生孩子前十幾天,因為我懷孕的反應很大,婆婆就主動幫我做家務或者是買菜煮飯,幫洗衣服也都是前兩個月開始幫忙的要不是因為我行動不便,我媽媽看到我這樣就來照顧我,之後我婆婆就沒有身影了,然後我婆婆和她丈夫說她每天都是保姆。
  • 別人傷害我,我該不該反擊?學佛只能一味忍讓嗎?
    別人傷害我,我該不該反擊?學佛只能一味忍讓嗎?社會上很多黑暗的事情層出不窮,壞人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傷害無辜,掠奪錢財、威脅利誘、坑蒙拐騙、甚至殘害性命。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將佛法推上神壇,但是,佛,不是神,修行向佛,講的是「渡人先渡己」,且不論渡己應該到什麼程度,如果片面地認為「修行向善」就是任憑自己成為惡人的發洩桶,這種便是誤解了佛法,害了自己。修佛向善,不是做救世主,修佛是改造自身,等同儒家「修身」之意,改變自己內心對於社會的固執偏見,但並不表示,縱容惡人行兇犯罪。
  • 只一味對別人好,卻不知道低下頭來心疼的抱抱自己的3大星座女!
    在十二星座裡面有一些星座真的是特別的傻,只知道一味的對別人好,卻從來都不知道低下頭來心疼的抱抱自己。就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3大星座女!首先要給大家說的,只是一味對別人好,卻從來都不知道底下投來心疼的抱抱自己的星座女就是白羊座了,白羊座的人對別人的話,真的是掏心掏肺的好,但就是有的時候對自己基本上都是非常湊合的能過且過,其實心中有很多的委屈和不甘,他們也從來都不會有怨言,即使是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依然會先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且但要做的人還會為了自己喜歡的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佛經讀不懂,就可以不讀嗎?
    我先說說佛經讀不懂這個問題。首先,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佛經讀不懂是你,你不能把讀不懂變成是我。感覺有點想太多了,你自己讀不懂,以為別人也讀不懂?讀1遍、讀10遍、讀50遍、讀100遍會一樣嗎?你實踐過去讀佛經,讀到不同次數的區別沒有?
  • 老祖宗智慧: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究竟何意
    而說到「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兩句,相信很多的人都是曾經聽說過的,那麼你可知道還有其他兩句嗎?合在一起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而這思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可是老祖宗總結下來的智慧啊!
  • 不要一味討好別人,忠實於做真實的自己
    你憑什麼要求別人喜歡你呢當我們為了討好別人忙得團團轉時終有一天會你發現全世界只是把自己拋棄不要為了別人的評價和眼光,一味討好別人而在別人眼裡,你可能就是個人名,而已不要因為他人的評價而瞻前顧後生怕得罪了誰,生怕誰誤會了我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幹嘛要活得哪麼累呢一個將喜怒哀樂建立在他人期望之上的人如果讓她不再去在乎他人的看法她就不知道改怎麼生活了
  • 不隨意評價指責別人,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包括在得知別人的傷心事時,我也總以為能夠感同身受,但其實不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假如你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或許你還可以領會一二,如果這事情從來沒有發生在你身上,那麼當事人的心情我們壓根不能理解。從前我總是習慣從別人的口中去看待一個人,如果他們說他好,那我就覺得他好,說他不好,那就是不好。
  • 日本環境相批評「環保少女」:年輕人一味指責大人不會有未來
    日本環境相小泉進次郎23日表示,「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裡等年輕人指責大人奪走了本屬於他們的未來,但如果他們只是一味地指責大人的話,也不會有未來,呼籲所有年齡層人群共同行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小泉呼籲通貝裡等年輕人不應只是一味地指責大人,而應該積極參與到應對全球變暖的活動中,促進全球環境的和持續發展,以及相關科技的不斷創新。小泉進次郎現年38歲,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次子,也是他的政治繼承人。今年9月日本內閣改組後首次入閣,擔任環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