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

2020-12-14 G港的卡農

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

有個人在樹底下乘涼,突然,一灘鳥糞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他身上,這個人很生氣,罵道:該死的鳥兒,你不長眼睛呀,你找死呀。你罵小鳥有什麼用呀,再說,明明不是鳥兒的過錯,樹上本來就是鳥兒的家,是你自己站錯了地方,怎麼能怪小鳥呢?

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事情有很多,由於形成習慣了,遇到事情,首先找對方的過錯,比如說,兩輛汽車發生了碰擦,很多駕駛員總認為是對方的錯,一下車就指著對方開始罵娘;再比如說,兩個人為了小事情爭吵,互不相讓,總會指責對方不講道理,總是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吃了大虧。事實上,如果站在公平的角度,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雙方都是會有一定的責任,彼此都會有不對的地方,由於都在指責對方,往往會意識不到,忽略了自己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根本就不願意去承認。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

有時候,我們更多的放大了自己的利益,忽略了別人的正當權益,所以總以為自己是對的,既然是自己對了,那麼,別人只能是錯的了。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時常跟別人鬧矛盾,存在意見和分歧,那才怪呢。

有的人在跟別人爭吵的時候,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喜歡用手指著別人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你用一個食指指著別人的時候,有另外三個指頭(中指、無名指、小拇指)是指著自己的,也就是說,你在指責別人的時候,同時也是應當指責自己的,反思自己的;你是在罵別人的,同時也是在罵自己的。

我經常說,要學會換位思考,如果真的學會了,就能夠容易理解別人,能夠跟別人友好相處,就不會跟別人爭吵了,因為站在你的立場上是對的,同樣道理,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也是對的呀,這樣還有什麼可爭吵的呢。

相關焦點

  •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一味的指責別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戶髒了。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得出:要學會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別人。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一味的指責別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爭吵就是這樣產生的,抱怨也是由此而來。
  • 趣讀《百喻經》:一味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
    今天東臺就借《百喻經》裡的一段故事來表達一個觀點:一味的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這麼做。這個故事有個名字,叫做「以梨打破頭喻」。原文是這樣: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破。"
  • 《靈劍山》之海天闊,反派總以為錯都是別人
    我們有的時候經常會去指責別人的錯誤,卻不會去正視自己犯過的錯誤。孰不知,僅僅一念之差,講自己遁入萬劫不復之地。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海天闊從未正視過自己的身份,品行,一意孤行以為就是歐陽商的錯,是他害自己變成這個樣子,包括自己父母的死,還有海雲帆仇恨自己一樣,他都一句話也不說。他從來沒想過自己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會傷害多少人。更沒想過要不是歐陽商,或許他造就沒命了,會是被妖王附身成為妖魔了。
  • 不要責備別人太快,想想自己為何這麼慢
    新事物前哭鬧的人,不值得同情,你為他落淚,他卻想騙你。不要責備別人走得太快,自己跟不上,想想自己為何這麼慢。這令人想起幾年前,在網約車進入市場的時候,也曾遭到計程車行業的抵制,某市甚至出現一些圍堵、霸運、毆打等現象,目的就是不讓網約車進入市場。但是這撥人的行為換來的是公眾的普遍指責,在沒有網約車之前,他們的拒載、繞道、隨意加錢等惡劣行為早已失去人心,大家更願意接受網約車。
  • 一味地迎合別人,人最大的愚蠢
    史蒂夫·賈伯斯曾說:「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自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自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不迎合他人,做真實的自己。
  • 一味地對別人好反而害了自己
    你總是替別人著想,心碎了,只能自己收拾。感情,有來有往,適當保持聯繫!兩個人的關係才會長久穩定。01最涼不過人心,最薄不過感情。你以為事事為別人考慮,很多時候,別人不會珍惜你的,人心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女子緊抓著另一名女子的手不放,跪在街頭痛哭流涕。我借給你60萬,你還我50萬,我什麼也不說了……原來,兩個人平日裡很要好的朋友關係。
  • 不要一味指責別人
    它就如同過去被虐待時一樣還是自己的一部分。唯一的區別是如今在他們的世界沒有情感或身體虐待發生。  What is victim mentality?  什麼是受害人思維?  A victim mentality is one where you blame everyone else for what happens in your world.
  • 能力不行的人不要一味往上爬,苦了自己,累了別人
    非常羨慕別人當官,一見到當官的肅然起敬,一見到當大官者,極盡巴結討好之能事;他們的言談舉止流露出對當官者的仰慕、豔羨。因為這種意識的存在,人們把官當作能力的象徵,也把當官看作是自己的畢生追求。有人窮其一生,千方百計謀求一官半職,為的人前顯貴,為的讓自己飛黃騰達。當然,我們非常贊成有能力者居上位,有能力者應當擔負起更大的責任,有能力者應該力挽狂瀾。
  • 一味的忍讓和遷就,只會讓別人越來越瞧不起自己
    有時候我們的好心好意,並不會得到別人的諒解。你的遷就,會讓對方得寸進尺,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欺軟怕硬,弱肉強食。這就是人性。所以我們的忍讓要因人而異,也不能一味的忍讓。那樣只會讓人感覺你好欺負。我的女兒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忍讓和幫助別人,大家庭住在一起。
  • 不要一味賴別人,自己要把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要把握自己的命運,不要讓自己的命運讓別人把握。有的人可能幫你一時,但是不會幫你一世。人生的道路上有許多事情,還是需要你自己去解決的。一旦你習慣了別人的幫助,一旦有一天別人並不對你進行幫助了,你就會毫無頭緒,不知道如何去選擇。
  • 你是不是總是一味地迎合別人 ?| 你也許是討好型人格 | 自我成長
    @十年清夢繞茲樓:我其實就是討好型人格,沒有自主,害怕與別人衝突,不敢輕易對別人說不。就比如明明很討厭舍友沒日沒夜的打遊戲開黑,該休息時間大喊大叫,我也沒有也不敢說什麼,也好像覺得自己也沒有足夠優秀去說別人。
  • 為人處世,別一味的討好別人,越這樣越對你不利
    為人處世,別一味的討好別人,越這樣越對你不利!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聽過討好型人格這個詞!有多少人覺得自己平常經常的去討好別人,覺得自己過得累!那麼。今天這裡來聽小新!說一說,不要一味的去討好別人,越是這樣越對你不利。你看看。常情況下!
  • 你總是一味地遷就別人,誰來遷就你
    僅限於內心十分脆弱,總會隨意揣測別人的想法,以為自己心思細膩可以輕易「察覺」到別人的內心;十分為人著想,一味地遷就別人,總是害怕自己為別人添麻煩。所以他們的情緒起伏會很大。因為他們的大多數行為都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可。
  • 不要一味討好別人,忠實於做真實的自己
    你憑什麼要求別人喜歡你呢當我們為了討好別人忙得團團轉時終有一天會你發現全世界只是把自己拋棄不要為了別人的評價和眼光,一味討好別人而在別人眼裡,你可能就是個人名,而已不要因為他人的評價而瞻前顧後生怕得罪了誰,生怕誰誤會了我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幹嘛要活得哪麼累呢一個將喜怒哀樂建立在他人期望之上的人如果讓她不再去在乎他人的看法她就不知道改怎麼生活了
  • 生活是無須看別人的眼神,不必去一味討好別人
    生活是無須看別人的眼神,不必去一味討好別人1:如果你不能對我好一輩子,請你不要對我好,哪怕只是一秒鐘;如果你不能騙我一輩子,請你不要騙我,哪怕只是一個字;如果你不能愛我一輩子,請你不要愛我,哪怕只是一瞬間
  • 不要把別人對你好,當作理所當然
    別把別人的好,當成理所當然有句俗話說得好:鬥米恩、石米仇。你一直對一個人很好,但是如果有一次沒有讓對方如願,換來的結果就是翻臉和生氣。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最後是真的沒有回報,甚至還會被人反咬一口。
  • 感情中一味地討好別人,那樣的感情終究不能長久
    感情並不是一味地討好別人,對自己好點比討好別人更有有意義每人對待事物的看法都是截然不同的,包含思維、觀點、那時候的心情都不一樣。 包含生活態度不太一樣,人和人之間都應受到互相的尊重和保護,最後還以獨立個體存活。人來到世界上不易,要好好珍惜每一天。
  • 面對別人無情的攻擊和指責時巧妙的舉重若輕、一帶而過
    面對別人無情的攻擊和指責,我們應當如何體面應對而不失風度呢?我一起來看看發生在世界知名作家蕭伯納身上的一件事。1896年,愛爾蘭著名作家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校》推出後,國內一家大劇院為此劇安排了一場甚為隆重的公演。
  • 背後叨咕別人啥意思
    兩人都是在說別人的不好,這個別人也不是太遠的,都是自家的親人或者是親戚。至於有什麼大事不,也沒有,就是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誰誰從來不請客,我們一請他就去」、「誰誰不務正業,那麼大了什麼也不幹,經常給我們借錢花」、「誰誰最小氣,只能貪便宜不能吃虧」等等。
  • 「東施效顰」不要盲目模仿別人
    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著,裝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無意地模仿她的行為舉止。 有一天西施心痛的毛病犯了,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時,皺著眉頭,用一隻手捂著胸口,走在路上雖然非常難受,但旁人看來今天的西施卻又別有一番風姿。西施有一鄰居容貌長的很醜,名字叫東施,東施見西施人長的美,別人時常效仿西施的衣著,舉止的時候。她也常常暗地裡觀察,看看西施到底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