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書|季羨林:我愛北京的小胡同

2020-12-17 瀟湘晨報

「胡同」這樣的建築結構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北京胡同更是久遠歷史的產物。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長得一個樣兒,灰牆灰瓦,其實不然,只要你有心尋找,這裡藏著數不清的趣聞掌故。胡同,不僅是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季羨林先生筆下北京的小胡同。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我們已經結下了永恆的緣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來考大學,就下榻於西單大木倉裡面一條小胡同中的一個小公寓裡。白天忙於到沙灘北大三院去應試。

北大與清華各考三天,考得我焦頭爛額,筋疲力盡。夜裡回到公寓小屋中,還要忍受臭蟲的圍攻,特別可怕的是那些臭蟲的空降部隊,防不勝防。

但是,我們這一幫山東來的學生仍然能夠苦中作樂。在黃昏時分,總要到西單一帶去逛街。

街燈並不輝煌,「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也會令人不快。我們卻甘之若飴。耳聽鏗鏘清脆、悠揚有致的京腔,如聞仙樂。 此時鼻管裡會驀地湧入一股幽香,是從路旁小花攤上的梔子花和茉莉花那裡散發出來的。

回到公寓,又能聽到小胡同中的叫賣聲:「驢肉!驢肉!」「王致和的臭豆腐!」其聲悠揚、深邃,還含有一點悽清之意。這聲音把我送入夢中,送到與臭蟲搏鬥的戰場上。

將近五十年前,我在歐洲待了十年多以後,又回到了故都。這一次是住在東城的一條小胡同裡:翠花胡同,與南面的東廠胡同為鄰。

我住的地方後門在翠花胡同,前門則在東廠胡同,據說就是明朝的特務機關東廠所在地。這所大房子地跨兩個胡同,其大可知。

裡面重樓復閣,迴廊盤曲,院落錯落,花園重疊,一個陌生人走進去,必然是如入迷宮,不辨東西。

然而,這樣複雜的內容,無論是從前面的東廠胡同,還是從後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來的。外面十分簡單,裡面十分複雜;外面十分平凡,裡面十分神奇。這是北京許多小胡同共有的特點。

據說當年黎元洪大總統在這裡住過。我住在這裡的時候,北大校長胡適住在黎住過的房子中。

我住的地方僅僅是這個大院子中的一個旮旯,在西北角上。但是這個旮旯也並不小,是一個三進的院子,我第一次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

我住在最深一層院子的東房中,院子裡擺滿了漢代的磚棺。第二進院子裡有很多樹木,我最初沒有注意是什麼樹。

有一個夏日的晚上,剛下過一陣雨,我走在樹下,忽然聞到一股幽香。原來這些是馬纓花樹,樹上正開著繁花,幽香就是從這裡散發出來的。

這一下子讓我回憶起十幾年前西單的梔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氣。當時我是一個十九歲的大孩子,現在成了中年人。相距將近二十年的兩個我,忽然融合到一起來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還是五十年,都成為過去了。現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變,層樓摩天,國道寬敞。

然而那些可愛的小胡同,卻日漸消逝,被摩天大樓吞噬掉了。看來在現實中小胡同的命運和地位都要日趨消沉,這是不可抗禦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壞事。

可是我仍然執著地關心我的小胡同。就讓它們在我的心中佔一個地位吧,永遠,永遠。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

胡同的故事

冰心 季羨林 汪曾祺 等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聯合低音

胡同,濫觴於元,經八百餘年傳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脈搏,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載體,亦是聯結這座五朝古都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本書精選四十餘位著名作家的關於北京胡同的散文。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數十 年,有些則只是於胡同中短暫居住。由於居住時間長短及在不同地區的居住經歷等原因,他們對胡同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感情,每篇文章都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講述北京的胡同生活。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北京胡同:史鐵生看見夏夜星光的地方,季羨林喜歡此間的梔子花香
    這樣的胡同被記錄在《胡同的故事》這本書中,全書收錄了46位名人對於胡同的回憶和思考,以不同的角度寫出了關於胡同的深厚情感,和胡同落在腦海中的印象。胡同是愛,是成長,是看得見夏夜星光的地方對同樣從小在北京長大的史鐵生而言,胡同是愛,是生命,是成長。
  • 為你讀書:沈從文和季羨林之間的軼事
    沈從文有沒有為季先生留下文字?我不知道。假如我是沈從文,肯定也會反抓他一個故事。譬如說:某年秋季,大學開學,燕園片繁忙。一名新生守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發愁。他首先應該去系裡報到,但是他找不到地方。再說,帶著這麼多的行李,也不方便尋找。
  • 46位名家文人《胡同的故事》:胡同不會說話,卻是歷史的見證人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我們已經結下了永恆的緣分。」初看到這句話,簡直沒能把我給樂死,甚至不由自主想哼起那首「我愛北京天安門……」的小曲兒。再仔細一看,這手筆居然來自季羨林老先生,這下可是徹底地把我驚到了。
  • 北京胡同裡走出的那些牛人和他們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是南方人,但是在北京生活過幾年。當初因為租房子,幾乎跑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同事們都說我去過的地方他們有的連聽都沒聽過,的確,北京實在是太大了。二十年前的北京已經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讓人頭暈目眩,而潛伏在樓群之間的那些古老的胡同就顯得自然親近很多。
  • 走進大師「季羨林」活動,優秀讀後感匯總
    1、《我愛北京的小胡同》讀後感今天我讀了季羨林老師的作品——《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對於我來說,胡同很少見過,記得五一假期時候去過南鑼鼓巷,那是北京最古老的一個胡同2、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讀後感作者在考大學的時候來到北京的一個小胡同裡,白天要忙著考試,考得焦頭爛額,一天不知要考多少次,晚上還要忍受臭蟲的圍攻,作者白天考試那麼忙
  • 《胡同的故事》:46位名人記憶中的北京胡同生活,溫暖而久遠
    你可能沒有去過北京,也可能沒看過胡同,但你肯定有在求學時期讀過老舍先生的《茶館》、《四世同堂》和《駱駝祥子》。而老舍先生的這些經典作品,包括還有《龍鬚溝》,鄧友梅先生筆下的《那五》、《煙壺》,陳建功先生的《找樂》、《放生》,還有李龍雲的話劇《小井胡同》都是構築在北京小胡同的基礎上的。
  • 《胡同的故事》:46位名家的胡同故事,帶你了解真正的北京
    歷經歲月洗禮,每一條胡同背後都有一段塵封的歷史,值得好好品味。我一直都很迷戀北京的胡同,這種喜歡,沒有緣由,似乎也沒什麼動機,僅僅是看到就喜歡罷了。北京有名的景點很多,但我偏偏不喜歡那些人流洶湧的景點,覺得太吵、太喧譁。我只喜歡那些少有遊人經過的街道,在安靜的胡同裡,慢慢地走,感受歷史長河的流動、歲月穿梭。
  • 我愛北京十佳街巷胡同評選揭榜 老胡同佔半壁江山
    「我愛北京」活動第一階段「十佳街巷胡同」評選昨天揭曉。在獲獎的十個胡同中,東城區的燈草胡同、西城區的慶豐胡同等最能代表北京文化、集聚北京建築特色的古老胡同街巷佔了五席。據了解,180萬熱情的北京市民參與了投票。  上榜的街巷胡同各具風採,其中,古老胡同街巷佔了多半。
  • 北京胡同深處的咖啡小館
    店內所有咖啡都可以用拼配和單品豆子做,單品還可以手衝,豆子也單賣,很貼心哦~ 地址:雍和宮五道營胡同47號(近地鐵雍和宮站西南口)#我愛咖啡館##我愛咖啡館#五道營比想像中的還要各種風格獨特的小店雲集。朋友帶我來這家喝咖啡,雖然地方很小,但是咖啡好喝啊。
  • 推薦北京最值得去的胡同:帶時光「故事」的胡同
    《胡同的故事》裡面講的也是每個人記憶裡的胡同,記憶裡胡同的人。幾個作家都提到了胡同裡的吆喝聲記憶猶新,季羨林先生記憶裡西單大木倉小胡同裡「驢肉!驢肉」、「王致和的臭豆腐!」,王蒙在報子胡同裡聽四季分明的叫賣聲:春天賣金魚的,夏天賣涼粉的,秋天賣老玉米的,冬天賣水蘿蔔的,都吆喝的有滋有味。
  • 薦書|北京的胡同是北京人的,也是你的我的
    隨著北京城市改造進程的加快,胡同的數量逐漸在減少。通過這本書,他希望能為喜愛北京胡同,關注北京文化的讀者多留下一點念想,把老北京的記憶傳承下去。在北京的歷史文化長廊中,胡同一直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作為北京街巷概稱與代表的胡同,不僅構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網絡,關係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託,北京居民生息活動的場所,並從而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舞臺。本書以胡同的形成、命名和發展為框架,把格局與變遷、趣味與風情、歷史與傳說、人事與環境、既往與現實,縱橫交織於一體。既脈絡清晰,提綱挈領,又兼顧到胡同歷史文化內涵的各個方面。
  • 季羨林簡介
    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
  • 胡同裡的過往,像極了童年的你我
    北京的胡同歷來是文人作家,書寫往事,寄託過往情懷的絕佳對象。《胡同的故事》集結了季羨林、汪曾祺、王蒙、舒乙、史鐵生,以及梁曉聲、冰心、蘇童、端木蕻良等著名作家,以北京的胡同為主題的散文,藉由作家之手眼鼻耳,我們遊歷裡一個真實的、充滿歷史風味,人情冷暖的胡同世界。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他愛滿塘「季荷」;他愛努力攀登的二月蘭,甚至連她喘氣的聲音都能聽到;他為孤獨的小兔子流淚,為風雨中的喜鵲揪心,感恩陪伴母親終老的老狗。他日思夜想遠在鄉下的母親,為自己不能盡孝心痛難當……讀這些文字,就如同聽一個敦厚長者絮叨家常,讓人內心頓時柔軟無比。張中行先生贊其「一身而具三種難能:意識學問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
  • 而今胡同幾乎名存實亡,《胡同的故事》:跟孩子們講那過去的事情
    小時候以為到了長城,就見識過了北京。了解了北京才發現,北京的靈魂,在那一片片七拐八彎、密如羅網的胡同裡。有個作家說:「沒有在胡同住過的外鄉人,即使少小而至,終老北京,那一輩子永遠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油珠。」我不是北京人,但我想我明白那種胡同味兒。
  • 每次在北京逛胡同就像「外星人」迷了路有趣
    每次去北京都會迷路,看到這句我想你一定是笑了笑吧,你會覺得各種導航系統如此發達的今天,跛腳貓在北京出門還會迷路,不是「外星」來的也必定是個超級路痴。在元代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胡同。」......這些都是佐證。
  • 「我愛北京」十佳街巷胡同評選延長一個月
    「我愛北京」十佳街巷胡同評選啟動兩個多月來,反響熱烈,已有六十萬人次投票。據市2008環境建設指揮部辦公室透露,原定於2月底結束的評選將延長1個月,於本月底揭曉。  目前已經評出了十期周榜榜單,167條街巷胡同進入候選名單。
  • 季羨林:民國最後的大師,卻自稱是個普通人
    #01:「大師」也是一個不愛學習的皮孩子按照一般劇情發展,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從童年時代起就已開始顯露出超凡的才能,具有極高的天賦,成績優異。但是季羨林卻並非如此,他說:「我一生都是靠運氣,運氣一開始,就是我作為一個男孩出生的。1911年8月6日,季羨林生於山東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
  • 《胡同的故事》:說的是胡同,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胡同的故事》,收集了冰心、季羨林、汪曾祺、梁曉聲、畢淑敏、王蒙等四十幾 位名家的散文,各人講述了有關北京胡同的故事。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數十年,有些則只是於胡同中短暫居住,每人對胡同都有著不同的感情與感受。
  • 北京的胡同怎麼都一個樣,太沒勁了
    一看你懵懵懂懂,下一步更能瞎編,還操著一口用力過猛的兒化音冒充本地人:「我來跟您講解一下,我就住在這胡同。」「沒有八景,那是八大胡同吧。」「八大胡同在哪兒?」「就在這兒!」你就且聽他在胡扯,明明八大胡同說的就是北京南城舊時的風月場所。你要是不認路,導遊就亂套名人,告訴你這裡就是清朝名家四合院,進去還得加收小費——「婉容的故居您知道嗎?別人進不去,我可以帶您進去轉一個小時,就收你60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