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時候,讀《紅樓夢》,裡邊有個「饅頭庵」和「鐵檻寺」,注釋是範成大的《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當時覺得十分機警,仿佛不像是世俗人所作的詩。《紅樓夢》王熙鳳弄權鐵檻寺的「鐵檻寺」就是這個來歷。賈府建造鐵檻寺就是希望家族榮耀永久延續。然而鐵檻寺旁邊就是饅頭庵,暗示賈府的衰敗只是一步之遙。饅頭庵裡的妙玉自稱「檻外人」,所以賈寶玉過生日,她的賀詞就是「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
及至後來,讀到施蟄存的《唐詩百話》,裡邊說黃庭堅曾引用王梵志的詩: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原來這「土饅頭」的典故是出自一位叫王梵志的詩人,一下子就有印象了。因為華仔居住地浙江湖州,在唐朝出了一位詩僧皎然,他寫了一本詩歌理論專著《詩式》,其中第一卷《跌宕格二品·駭俗》中,就提到了王梵志。也引用了王梵志的一首詩:
《道情詩》
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
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
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
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題目是《道情詩》,唱道情是傳統民間說唱藝術的一種形式,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八仙過海裡的張果老就是唱道情的。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各地種類繁多。華仔的家鄉裡下河平原,在農村每逢春節臨近,就有民間藝人挨家挨戶「唱道情」,唱一些故事或者說一些吉祥話。當時以為是乞討,如今已沒了蹤跡,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於是對王梵志又有了一個印象,估計和皎然一樣,也是方外之人吧。
後來在大學時候,讀到王維的《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有個注「二首,梵志體」,心想,這個「梵志體」是個什麼體?於是就網羅資料,果然有所得,這個王梵志是初唐的一個詩僧,他的詩歌多是白話格言形式,在唐詩中與眾不同。而且流傳廣泛,深受平民百姓喜愛。
王梵志生平王梵志確切年代已不可考,有說是西域人,有說是衛州黎陽人,《太平廣記》記載他大約生於為隋朝,自幼失去父母,被一位姓王的人家收養,故姓王。他的詩歌,大多包含佛家是想,所以皎然說他寫的是「道情詩」。在唐朝,他的詩歌曾經廣為流傳,在平民階層影響很大,加上他本人出身懸疑,有人傳說他說菩薩的化身。其實王梵志的「梵志」並不是名字,而是一個音譯,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的,就是所謂的「居士」。王梵志其實就是「王居士」的意思。
王梵志詩歌特點1、佛家思想濃厚
欺誑得錢君莫羨,
究竟還是輸他便。
不信但看槽上驢,
只是改頭不識面。
這是一首講劉自然變為驢子的現世報故事,教導世人,不要坑蒙拐騙,不然要遭受報應。古人大多數還是相信因果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所以這類詩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現代人已經不相信因果輪迴,所以才有那麼多騙子呢!
辛苦因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判,自取道何如?
這是一首勸人不要殺生的詩,還是以因果輪迴報應之說,勸誡世人不要殺生,為了自己的需要使得生物遭受痛苦,不必等到閻王審判,也應該想到是自取其罪。這一類的詩歌還有很多。
勸君休殺命,背面被生嗔。
吃他他吃汝,輪迴做主人。
當然,佛教所謂「吃素」和現在的「素食主義」還是有所區別的,佛教的吃素,我覺得可能是出於「戒律」和「報應」,「素食主義」可能是出於"喜愛"和「減肥」。
殺生最罪重,吃肉亦非輕。
欲得身長命,無過點續朋。
2、兼容儒家思想
立身行孝道,有事莫為愆。
行使長無過,耶娘高枕眠。
這一首是教導世人奉行孝道的,身為子女不要做壞事,別讓家人擔心,不能安眠。王梵志雖然信奉佛教,但他其實對世俗社會還是很關心的。所以他有一部分詩歌也包含儒家思想。儒家的倫理道德,孝是第一位的。
爺娘年七十,不得遠東西。
出後傾危起,元知兒故違。
這一首就和孔子的「父母在,不遠遊」意思相近,奉勸世人,如果父母已經年老,就不要出遠門了,萬一老人有生命危險,那就是子女故意扔下父母不管了。既然有子女如何孝敬老人,當然也有講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王梵志大概是相信「棒打出孝子」的,所以教導世人,不要溺愛孩子,該打的時候就要打。
養兒從少打,莫道憐不笞。
長大欺父母,後悔定無疑。
3、講究為人處世
王梵志的詩歌,和其他詩僧的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似乎更熱心腸一些,而不僅僅是像寒山、拾得那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用現在的話講,王梵志應該是個社會活動家,他對社會民生的觀察細緻入微,對世人的教導也是循循善誘,難怪當時人們都將他看做菩薩的化身了,看來是和濟公一樣,是個行走在市井街巷的「活佛」了。
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
但能辨此意,禍去福招來。
這一首是講不要和別人爭好事,也不要把壞事推到別人身上,這樣就可以招福免災。佛家講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當然這首詩是寫給世俗人的,程度稍微輕一些,但道理是一樣的。
逢人須斂手,避道莫前蕩。
忽若相衝著,他強必自傷。
這首詩勸人儘量不要和別人起衝突,要互相禮讓,萬一碰到比自己強的人,就要吃虧。是不是有一點「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意味?
有兒欲娶婦,須擇大家兒。
縱使無姿首,終成有禮儀。
這一首也頗有意思,和尚也關心起世俗的婚姻嫁娶了。說娶媳婦要娶大家閨秀,不要娶小戶人家的女兒。大家閨秀即使沒有姿色,也是知書達理的。當然了,這一首就有失偏頗了,難道小家碧玉就不懂禮儀麼?王梵志恐怕也沒見識過大家小姐的「公主病」吧,哈哈。
4、多用白話俚語
佛家人說話喜歡用「機鋒」,乍聽有悖常理,實則蘊含禪意。比如趙州和尚的「步行騎水牛,空手把鋤頭,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這類蘊含佛理的韻文,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偈子」,是梵文「Gita」的音譯,意思是「詩頌」,所以「偈子」又叫「偈頌」。禪宗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即使文盲婦孺皆能信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偈子」多用白話俚語,而不像佛經那麼深奧難懂了。由此可見,唐朝就已經有「白話詩」了。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
王梵志反穿襪子,人家說他錯了,他就說,我穿襪子是為我自己穿又不是為你穿的,寧可讓你的眼睛不舒服,也不能讓我的腳不舒服。你看看,他還是很有個性的,就好比超人將內褲外穿一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我有一頭小毛驢,我從來都不騎。哦,不對,是我騎著一頭小毛驢,看見別人騎著馬,心裡有點不平衡。回頭看見有個挑擔步行的漢子,心裡也就舒服一些了。這似乎有點「比較」的意味,其實是勸人要知足常樂。這裡的「較些子」就是俚語。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這是我開篇舉的第一個例子,用土饅頭比喻墳頭上高高隆起的土堆,既新穎又通俗,還帶著一點幽默和曠達。將墳頭裡的人,比喻成饅頭的「餡」,更是奇妙。「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這一句完全用大白話,雖然語言樸素,但是發人深思,並非一般人能寫得出來的。
王梵志詩歌的影響王梵志的詩歌,在唐代就已經影響很大,號稱「梵志體」。他是一個具有儒家思想的佛教徒,又關心社會民生。寫了很多格言詩,尤其在民間廣為流傳。盛唐大詩人王維也信奉佛教,人稱「詩佛」,深受王梵志影響並模仿「梵志體」作過五言排律。唐代的詩僧大多受其影響,如皎然、寒山、拾得等,他們的詩也很精彩。尤其是寒山的詩,在日本和歐美很流行,華仔以後會繼續慢慢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