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詩,唐詩中的白話詩,你讀過麼?

2020-12-15 華仔詩話

中學的時候,讀《紅樓夢》,裡邊有個「饅頭庵」和「鐵檻寺」,注釋是範成大的《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當時覺得十分機警,仿佛不像是世俗人所作的詩。《紅樓夢》王熙鳳弄權鐵檻寺的「鐵檻寺」就是這個來歷。賈府建造鐵檻寺就是希望家族榮耀永久延續。然而鐵檻寺旁邊就是饅頭庵,暗示賈府的衰敗只是一步之遙。饅頭庵裡的妙玉自稱「檻外人」,所以賈寶玉過生日,她的賀詞就是「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

紅樓夢妙玉下棋

及至後來,讀到施蟄存的《唐詩百話》,裡邊說黃庭堅曾引用王梵志的詩: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原來這「土饅頭」的典故是出自一位叫王梵志的詩人,一下子就有印象了。因為華仔居住地浙江湖州,在唐朝出了一位詩僧皎然,他寫了一本詩歌理論專著《詩式》,其中第一卷《跌宕格二品·駭俗》中,就提到了王梵志。也引用了王梵志的一首詩:

《道情詩》

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

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

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

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張果老手拿樂器唱「道情」

題目是《道情詩》,唱道情是傳統民間說唱藝術的一種形式,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八仙過海裡的張果老就是唱道情的。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各地種類繁多。華仔的家鄉裡下河平原,在農村每逢春節臨近,就有民間藝人挨家挨戶「唱道情」,唱一些故事或者說一些吉祥話。當時以為是乞討,如今已沒了蹤跡,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於是對王梵志又有了一個印象,估計和皎然一樣,也是方外之人吧。

盛唐大詩人王維

後來在大學時候,讀到王維的《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有個注「二首,梵志體」,心想,這個「梵志體」是個什麼體?於是就網羅資料,果然有所得,這個王梵志是初唐的一個詩僧,他的詩歌多是白話格言形式,在唐詩中與眾不同。而且流傳廣泛,深受平民百姓喜愛。

王梵志生平王梵志確切年代已不可考,有說是西域人,有說是衛州黎陽人,《太平廣記》記載他大約生於為隋朝,自幼失去父母,被一位姓王的人家收養,故姓王。他的詩歌,大多包含佛家是想,所以皎然說他寫的是「道情詩」。在唐朝,他的詩歌曾經廣為流傳,在平民階層影響很大,加上他本人出身懸疑,有人傳說他說菩薩的化身。其實王梵志的「梵志」並不是名字,而是一個音譯,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的,就是所謂的「居士」。王梵志其實就是「王居士」的意思。

王梵志像

王梵志詩歌特點1、佛家思想濃厚

欺誑得錢君莫羨,

究竟還是輸他便。

不信但看槽上驢,

只是改頭不識面。

這是一首講劉自然變為驢子的現世報故事,教導世人,不要坑蒙拐騙,不然要遭受報應。古人大多數還是相信因果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所以這類詩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現代人已經不相信因果輪迴,所以才有那麼多騙子呢!

辛苦因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判,自取道何如?

豐子愷《護生畫集》螞蟻搬家

這是一首勸人不要殺生的詩,還是以因果輪迴報應之說,勸誡世人不要殺生,為了自己的需要使得生物遭受痛苦,不必等到閻王審判,也應該想到是自取其罪。這一類的詩歌還有很多。

勸君休殺命,背面被生嗔。

吃他他吃汝,輪迴做主人。

當然,佛教所謂「吃素」和現在的「素食主義」還是有所區別的,佛教的吃素,我覺得可能是出於「戒律」和「報應」,「素食主義」可能是出於"喜愛"和「減肥」。

殺生最罪重,吃肉亦非輕。

欲得身長命,無過點續朋。

2、兼容儒家思想

立身行孝道,有事莫為愆。

行使長無過,耶娘高枕眠。

這一首是教導世人奉行孝道的,身為子女不要做壞事,別讓家人擔心,不能安眠。王梵志雖然信奉佛教,但他其實對世俗社會還是很關心的。所以他有一部分詩歌也包含儒家思想。儒家的倫理道德,孝是第一位的。

爺娘年七十,不得遠東西。

出後傾危起,元知兒故違。

這一首就和孔子的「父母在,不遠遊」意思相近,奉勸世人,如果父母已經年老,就不要出遠門了,萬一老人有生命危險,那就是子女故意扔下父母不管了。既然有子女如何孝敬老人,當然也有講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王梵志大概是相信「棒打出孝子」的,所以教導世人,不要溺愛孩子,該打的時候就要打。

養兒從少打,莫道憐不笞。

長大欺父母,後悔定無疑。

王梵志詩集

3、講究為人處世

王梵志的詩歌,和其他詩僧的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似乎更熱心腸一些,而不僅僅是像寒山、拾得那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用現在的話講,王梵志應該是個社會活動家,他對社會民生的觀察細緻入微,對世人的教導也是循循善誘,難怪當時人們都將他看做菩薩的化身了,看來是和濟公一樣,是個行走在市井街巷的「活佛」了。

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

但能辨此意,禍去福招來。

這一首是講不要和別人爭好事,也不要把壞事推到別人身上,這樣就可以招福免災。佛家講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當然這首詩是寫給世俗人的,程度稍微輕一些,但道理是一樣的。

逢人須斂手,避道莫前蕩。

忽若相衝著,他強必自傷。

達摩祖師圖

這首詩勸人儘量不要和別人起衝突,要互相禮讓,萬一碰到比自己強的人,就要吃虧。是不是有一點「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意味?

有兒欲娶婦,須擇大家兒。

縱使無姿首,終成有禮儀。

這一首也頗有意思,和尚也關心起世俗的婚姻嫁娶了。說娶媳婦要娶大家閨秀,不要娶小戶人家的女兒。大家閨秀即使沒有姿色,也是知書達理的。當然了,這一首就有失偏頗了,難道小家碧玉就不懂禮儀麼?王梵志恐怕也沒見識過大家小姐的「公主病」吧,哈哈。

4、多用白話俚語

佛家人說話喜歡用「機鋒」,乍聽有悖常理,實則蘊含禪意。比如趙州和尚的「步行騎水牛,空手把鋤頭,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這類蘊含佛理的韻文,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偈子」,是梵文「Gita」的音譯,意思是「詩頌」,所以「偈子」又叫「偈頌」。禪宗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即使文盲婦孺皆能信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偈子」多用白話俚語,而不像佛經那麼深奧難懂了。由此可見,唐朝就已經有「白話詩」了。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

王梵志反穿襪子,人家說他錯了,他就說,我穿襪子是為我自己穿又不是為你穿的,寧可讓你的眼睛不舒服,也不能讓我的腳不舒服。你看看,他還是很有個性的,就好比超人將內褲外穿一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我有一頭小毛驢,我從來都不騎。哦,不對,是我騎著一頭小毛驢,看見別人騎著馬,心裡有點不平衡。回頭看見有個挑擔步行的漢子,心裡也就舒服一些了。這似乎有點「比較」的意味,其實是勸人要知足常樂。這裡的「較些子」就是俚語。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這是我開篇舉的第一個例子,用土饅頭比喻墳頭上高高隆起的土堆,既新穎又通俗,還帶著一點幽默和曠達。將墳頭裡的人,比喻成饅頭的「餡」,更是奇妙。「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這一句完全用大白話,雖然語言樸素,但是發人深思,並非一般人能寫得出來的。

寒山拾得像

王梵志詩歌的影響王梵志的詩歌,在唐代就已經影響很大,號稱「梵志體」。他是一個具有儒家思想的佛教徒,又關心社會民生。寫了很多格言詩,尤其在民間廣為流傳。盛唐大詩人王維也信奉佛教,人稱「詩佛」,深受王梵志影響並模仿「梵志體」作過五言排律。唐代的詩僧大多受其影響,如皎然、寒山、拾得等,他們的詩也很精彩。尤其是寒山的詩,在日本和歐美很流行,華仔以後會繼續慢慢和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白話詩:源自樂府,俚俗入詩,通俗易懂,發人深省
    南北朝時期,詩歌形式以五言為主,並且整體向格律詩演變,尤其是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經過隋朝和初唐的演變,格律詩到了盛唐定型,並且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隨之唐詩成為整個詩歌歷史中難以逾越的頂峰。
  • 當代白話詩:想說愛你不容易
    1、當代白話詩是漢語言中長出的一朵奇葩。中國語言文學,從《易經》的卦爻辭,這一類的古籍算起,往少了說也發展了三千多年。三千年中,詩三百、先秦古文、楚辭、漢賦、駢體文,及至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沒有中國人不能理解、不能看懂的。
  • 你會寫打油詩嗎?唐朝的打油詩和今天的打油詩有什麼不同?
    你會寫打油詩嗎........看已故的王步高教授在清華講課的視頻,其中關於打油詩他說得比較有趣:有些詩.....連打油詩都算不上 ........我看應該叫做打水詩.........二、文人的打油詩打油詩多是白話詩,例如胡適的兩隻蝴蝶,其實也可以歸於打油詩一類,這首採用了舊體詩為外衣,新詩為內核的白話詩常常被人揶揄: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 沒有讀過蘇軾這5首冷門的詩,你都不算鐵粉,看看你讀過了幾首?
    蘇軾是北宋時期後期的文壇領袖,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思想家;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尤其是他的詞作,每一首都出神入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也正是由於他的存在,才使得宋詞有了後來的成就,完全可以與唐詩並駕齊驅。
  • 3首寫「柳」的唐詩,不可錯過的千古名作!你都讀過沒有?
    「柳」是中國詩詞裡的一個重要意象,無數詩人、詞人寫過「柳」,所以寫「柳」以及提到「柳」的佳作數不勝數,今天就和小編一起讀3首寫「柳」的唐詩,都是不可錯過的千古名作,非讀不可!桃花節遊玩時看到柳條輕舞,花瓣紛飛時,腦海中突然出現這詩句,久久不能忘。陳下垂說,好的詩歌,越琢磨越有意思。這首詩簡單到乏味的地步,當時如果花時間細細琢磨就會發現,這首詩絕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整首詩最為人說稱道的就是1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真是形象生動的比喻,不過小編想說點別的。
  • 一首無名氏寫的小詩,僅僅四句,卻寫出了深深的悽涼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主導下,搜羅唐詩的合集,將近五萬首唐詩。全唐詩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籤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採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唐詩在編校之時,曾訂正材料之真偽。不過由於時代的限制,全唐詩也有誤收、漏收、張冠李戴之弊,如全唐詩中唐溫如之詩,但唐溫如實非唐代人,一些敦煌故物不見於當時,如王梵志的詩,韋莊秦婦吟則未見記載。
  • 大唐盛世,繁華如牡丹,詩人卻也寂寞,這些傷感唐詩,你讀過幾首
    提起大唐盛世4個字,你的第一感覺會是什麼?我想一定是繁華二字。大唐盛世,繁華如牡丹。如牡丹般雍容華貴,如牡丹般大氣磅礴。然而在流光溢彩的大唐盛世之外,詩人卻也寂寞異常,這些傷感的唐詩你讀過幾首?大唐盛世,繁華如牡丹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胡適的《兩隻蝴蝶》,讀後你也想寫詩,現代白話詩開山之作
    我試圖從這首詩中讀出滴水見陽光的詩意,但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這使我又想起了美國著名詩人寫的詩:「大夫,我找了你好久哇/我欠你兩塊錢/你好吧?/很好,等我一弄到錢/就帶來給你」。當你看了這兩首詩,你是不是覺得寫詩竟如此簡單?
  • 現在我們為什麼要讀唐詩宋詞
    照你這麼問,難道他們還要去趕一場古代的科舉考試。如果不是,有時間為什麼要消耗在這個上面,它能夠給人帶來什麼效益?還有那些三歲都不到的孩子,唐詩卡片一摞一摞的,父母還要把他們送去讀詩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紅樓夢》中的饅頭庵,豁達的人生,原來是從認識土饅頭開始
    再讀到第六十三回,寶玉他們談到了兩句詩「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他們感悟出賈府的家廟取名的由來,饅頭庵由土饅頭而來。一土饅頭這個稱謂出自唐代詩人王梵志《城外土饅頭》。這首出自唐代的白話詩,非常淺顯,很容易讀懂。「土饅頭」就是墳堆,人就是「餡草」,一人終究有一個,無論誰都將走進屬於自己的墳堆,用鐵皮作為門檻,想拒絕死亡,這只會招來鬼的嘲笑。
  • 拋開《滕王閣序》的驚豔,王勃《滕王閣詩》在唐詩中水平如何?
    ——《滕王閣詩》 寫下《滕王閣詩》的王勃,沒有再理會吳子章,直接請辭南下。眾人看到《滕王閣詩》,「空」下了1字,認為是王勃留下的難題,就 饒有興致地補充了起來。「欄外長江水自流」、「欄外長江獨自流」,各種嘗試之後,總覺得少點意思。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之一,起源於古人在秋季對月亮的祭祀,在漢代時人們普遍開始過中秋節,但並沒有賞月、團圓的習俗,直到唐朝初年賞月、團圓才逐漸成為過中秋節會做的事,故而我們能看到唐代以前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歌並不多,但是到了唐朝,我們就能在《全唐詩》中看到許許多多與中秋節賞月有關的作品
  • 唐詩三百首中最瀟灑的一首詩,第三聯詩句中的境界我輩只能仰望
    在唐詩300首當中有不少是寫到關於人生態度的詩歌。這樣的詩歌代表的詩人的思想境界,對於我們養成豁達的人生態度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寫出了作者那種超然脫俗的人生態度。不過要說到唐詩300首當中最瀟灑的一首詩,還應該是下面的這首古詩。尤其是第三聯當中的兩句古詩非常經典,而它所體現的人生境界是我們所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只能仰望。這首古詩就是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 唐詩中的長安和京都中的唐詩
    詩雖未沒有直接提及對丈夫的愛戀,卻透露出了綿長的思念之情。這又使我想起了在第七屆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開幕式上看過的一批兒童表演的節目---《唐詩中的西安》。一群天真無邪的兒童們穿著唐裝,朗誦著以長安為舞臺寫就的一首首唐詩。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也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全唐詩》中被褒貶不一的一首詩,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同樣很經典
    《全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集大成的詩歌總集,裡面收錄了唐朝眾多詩人經典的作品,並且一些經典的作品,更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想要了解唐詩,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那麼這一部偉大的詩集,自然是不容錯過,而且在這部詩集收錄得很全,一共是有40000多首。
  • 新詩舊詩自由詩和格律詩搞不清楚,詩應該如何分類?
    古體詩不僅僅在隋唐以前,包括隋唐以後的不合律的詩都是古體詩。2、近體在唐朝格律詩定型,符合格律的詩我們稱之為近體詩,也叫今體詩,不符合格律的詩我們稱之為古體詩(古風)。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二、舊體詩各種分類1、絕句有古絕句、律絕句其中四句的詩叫做絕句,絕句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如陶宏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