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05年日軍佔領旅順口。1908年,鴻臚井刻石被日本海軍士兵發現,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中將富岡定恭見此珍寶,立即下令將此刻石劫走,用船運往日本,至今尚未歸還。
本期陣眼
鴻臚井刻石被運到日本後,藏於宮內省懷天府。日本人為了掩蓋強盜行徑,於1911年12月在水井的原址附近立了一個碑,碑的正面刻有「鴻臚卿之遺蹟」。
鴻臚井刻石,這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是何來歷?它究竟是如何被擄到日本的?本文為你揭開這一至今仍被深鎖日本皇宮的中國國寶鮮為人知的內幕。
千年國寶咋丟的?
1908年被日本人偷走
1908年初秋的一天,時近傍晚,旅順東港黃金山下突然警備森嚴,不準行人往來。一隊日本工兵乘著汽車,攜帶挖掘機械來到了黃金山麓。他們跳下車後,支起電燈,利用夜幕的掩護,神秘而緊張地進行開掘。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忙碌,他們將一個很重的物件蒙上紅綢布,外面小心地用幾條軍棉被包紮好,然後裝上卡車,一溜煙地開走。
當晚,東港的油庫碼頭,停著一艘「西海丸」運輸船,士兵們七手八腳地將此物吊進船艙裡,用大股麻繩捆綁、固定好。一切安排妥當,指揮完成這一任務的池田大佐,才如釋重負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汗淋淋、笑眯眯地走向輪船會客廳,向早已等待他的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富岡定恭中將報告:
「長官,一切都按你的指示辦理,這個石刻物,現在歸我們大日本帝國所有了。 」
「好啊,你為天皇和大日本帝國立了一功,來,飲一杯酒! 」富岡定恭端起酒杯,與池田碰杯相慶,臉上露出躊躇滿志的神態。
「長官,你興師動眾,弄這麼一塊石頭有什麼用?」池田乘著酒興大膽發問。
「你的不懂!本人早年研究過考古,對文物特別嗜好。這可是件稀世之寶呀,黃金不換!越到將來,越顯得貴重。」富岡定恭得意洋洋地說。
「長官將此物運回國內後放置在私家花園裡嗎? 」
「不不不,我豈能這麼自私,它是國家之寶,理應獻給國家,我將建議珍藏於宮內省懷天府內。 」……
此井有啥傳說?
金井裡鎖著大妖怪
富岡定恭竊走的是什麼東西?它有什麼歷史意義和特殊價值?說起來話便長了。
原來,旅順口東岸的黃金山下,有唐代遺井兩口、刻石一方。因為井地位於黃金山麓,當地人便稱這井為「金井」。黃金山過去稱黃山,黃山下的井稱「黃井」,亦有稱黃金山為「黃井島」的。由「黃井」逐漸讀成「黃金」,山便成了「黃金山」,井便稱作「金井」。
關於「金井」,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金井裡曾用鐵鎖鏈鎖著一個大妖怪。多少年代過去了,沒有人敢打開這把大鎖。鎖一旦被打開,井裡鎖著的大妖怪便會躥出來,那時旅順口就不會安寧。又傳說:日本侵略者佔據這裡後,曾把鐵鎖打開,用輪船往外拽鐵鎖鏈,竟使黃金山上的石頭紛紛滾落,便慌忙把鐵索放回金井裡,將井口鎖住。這個傳說裡包含著人民群眾渴望安寧的理想和願望,但畢竟不是事實。
名字咋來的?
「鴻臚井」緣於「鴻臚卿」
那麼,「金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井系唐代崔忻所鑿,井裡並沒有什麼大妖怪,更沒有什麼大鐵鎖鏈,因為崔忻的官職是鴻臚卿,即朝廷裡掌管接待各族賓客的官職,便把這井稱作「鴻臚井」。崔忻為什麼要到黃金山下鑿井呢?
原來是唐朝派崔忻到渤海郡去完成冊封使命的。
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我國東北邊疆的韃靼族首領大祚榮,在上京(今黑龍江寧安縣東京城)築都建立震國,後改名為渤海國,使用漢文,按唐制管理國家。 705年(唐神龍元年),唐中宗派御史張行岌去招撫,大祚榮即歸附。 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派中郎將、鴻臚卿崔忻再次出使渤海國,加強與其友好關係。
關於唐朝與渤海國的密切關係,中唐詩人溫庭筠曾寫下《送渤海王子歸本國》一詩可作佐證: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詩中首聯中的「疆理」,指渤海國的地理疆域。古以車同軌、書同文表示文物制定劃一,天下統一。「本一家」反映了渤海國是唐王朝的屬國,文物制度皆師於唐,且十分親切。頷聯兩句,表明渤海王子出使唐朝為密切兩國關係建立了勳業,載譽而歸,同時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留下了佳作佳句,得到了名詩人溫庭筠的讚許。頸聯中的「定界」,指唐與渤海國以水為界。《新唐書·渤海傳》:「自鴨綠江口舟行百餘裡,用小舫溯流東北三十裡至泊汋口(今遼寧丹東蒲石河口),得渤海之境。 」開帆,指渤海王子由水路返國。曙霞,早晨的霞光,借指渤海國神州、上京一帶地域。結尾中的「九門」,泛指京城,此處指長安。
為啥建這口井?
為紀念冊封盛事而開井
崔忻從唐朝都城出發到山東登州乘船從海上經過都裡鎮(今旅順口),再從都裡鎮乘船到鴨綠江口,然後溯江而上至渤海都城,與渤海王子的歸程是同一條路。
唐開元二年(714年)五月,崔忻在完成冊封使命後,按原路返回長安,途經都裡鎮時,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於馬石山下鑿井兩口、刻石一塊,永為證驗。這是按照唐朝的慣例,朝廷命官持節冊封,均要留實物證驗,或立碑紀事或建閣(亭)敘要。當時鑿的兩口井,一在黃金山北麓,至今遺蹟尚存,刻石原來就在這口井旁;一在黃金山南麓,後來被沙俄軍隊佔領旅大時在黃金山上修築軍事工事所破壞,已無跡可查。
刻石高一市尺六寸,寬一市尺一寸九分。石上鐫刻正書三行,計二十九個字:
勅持節宣勞靺鞨使
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
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現在的碑是咋回事?
日本人為掩蓋強盜行徑而立
鴻臚井和刻石在黃金山麓經歷了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歲月,不曾被人重視,直到清末光緒乙未(1895年)冬,才被清山東登萊青兵備道福建貴池人劉含芳所重視。
光緒六年以後,劉含芳以後補道員身份與按察使周馥到旅順口督建北洋海軍船塢、訓練水雷營。
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李鴻章推薦龔照璵到旅順任營務處長,劉含芳遂調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冬,由於三國幹涉還遼,清軍接收旅大,劉含芳隨宋慶復來旅順口。這時他倍加重視鴻臚井和刻石,修一石亭將井覆蓋,又在刻石文字左側添刻小字五行記之。這五行小字的原文是:
此石在金州旅順海口黃金山陰,其大如駝,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
光緒乙未冬,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覆之,並記。
此碑在日俄戰爭時埋入土中。
1905年日軍佔領旅順口。 1908年,碑被日本海軍士兵發現,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中將富岡定恭見此珍寶,立即下令將此刻石劫走,用船運往日本,藏於宮內省懷天府,至今尚未歸還。日本人為了掩蓋強盜行徑,於1911年12月在水井的原址附近立了一個碑,碑的正面刻有「鴻臚卿之遺蹟」,背面刻有碑文:「唐開元二年。鴻臚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韃靼過途旅順,鑿井兩口以紀念。唐開元距今實一千三百有餘年,餘蒞任於此地。親考查崔公事績,恐湮沒遺蹟,樹石刻字以俘後世爾雲。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海軍×將從二位勳一等功四級男爵富岡定恭志。 」
富岡定恭對盜走石碑諱莫如深,隻字不提,立一塊水泥碑用含糊其詞的話代之。中國人有一句俗話,叫做「既做婊子,又立牌坊」,此話送給這個文化竊賊是最恰當不過了。
鴻臚井刻石有多珍貴?
僅次於三刻石,見證旅順歷史
東北唐朝以前的《高句麗好大王碑》、《毋丘儉丸都紀功碑》、《義州萬佛堂後魏造像記》三刻石,歷來為世人所豔稱者,僅次於這三刻石的便是旅順黃金山下唐代鴻臚井刻石了。其書法遒勁剛健,可供欣賞。但更重要的是,鴻臚井及其刻石,不僅證明旅順口在唐朝時就是中原與東北的海上交通要道,而且是唐王朝與渤海郡親密關係的信物。遺憾的是,人們已無法見到這一珍貴的文物了,只能從旅順歷史博物館裡見到這一刻石的拓片。
新聞延伸
日本盜竊文物還有很多
日本盜竊旅順的我國珍貴文物遠不止於此。
1908年,滿洲調查部島村教三郎、小林伴生到南山裡考古挖掘,劫走一些石冢、貝磚墓中的珍貴文物。
1909年,鳥居龍藏等人在牧羊城掘取許多陶器和古錢飾器。
1914~1915年,關東都督府吉田進學士、旅順紅十字病院木內屋學士及滿鐵社員島村等人以學術考察為名,大肆掠走老鐵山一帶新石器時代的積石墓和漢墓中的重要文物。
1928年9月,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組織大批人員來旅順盜掘牧羊城、尹家村石墓、燒土墓等,掠走了從青銅器時代到西漢王莽時期的石器、陶器、銅器、鐵器和各種貨幣等大量的無價之寶。 本報特約撰稿陳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