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擄走千年國寶「鴻臚井刻石」103年未歸還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歷史背景

  1905年日軍佔領旅順口。1908年,鴻臚井刻石被日本海軍士兵發現,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中將富岡定恭見此珍寶,立即下令將此刻石劫走,用船運往日本,至今尚未歸還。

  本期陣眼

  鴻臚井刻石被運到日本後,藏於宮內省懷天府。日本人為了掩蓋強盜行徑,於1911年12月在水井的原址附近立了一個碑,碑的正面刻有「鴻臚卿之遺蹟」。

  鴻臚井刻石,這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是何來歷?它究竟是如何被擄到日本的?本文為你揭開這一至今仍被深鎖日本皇宮的中國國寶鮮為人知的內幕。

  千年國寶咋丟的?

  1908年被日本人偷走

  1908年初秋的一天,時近傍晚,旅順東港黃金山下突然警備森嚴,不準行人往來。一隊日本工兵乘著汽車,攜帶挖掘機械來到了黃金山麓。他們跳下車後,支起電燈,利用夜幕的掩護,神秘而緊張地進行開掘。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忙碌,他們將一個很重的物件蒙上紅綢布,外面小心地用幾條軍棉被包紮好,然後裝上卡車,一溜煙地開走。

  當晚,東港的油庫碼頭,停著一艘「西海丸」運輸船,士兵們七手八腳地將此物吊進船艙裡,用大股麻繩捆綁、固定好。一切安排妥當,指揮完成這一任務的池田大佐,才如釋重負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汗淋淋、笑眯眯地走向輪船會客廳,向早已等待他的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富岡定恭中將報告:

  「長官,一切都按你的指示辦理,這個石刻物,現在歸我們大日本帝國所有了。 」

  「好啊,你為天皇和大日本帝國立了一功,來,飲一杯酒! 」富岡定恭端起酒杯,與池田碰杯相慶,臉上露出躊躇滿志的神態。

  「長官,你興師動眾,弄這麼一塊石頭有什麼用?」池田乘著酒興大膽發問。

  「你的不懂!本人早年研究過考古,對文物特別嗜好。這可是件稀世之寶呀,黃金不換!越到將來,越顯得貴重。」富岡定恭得意洋洋地說。

  「長官將此物運回國內後放置在私家花園裡嗎? 」

  「不不不,我豈能這麼自私,它是國家之寶,理應獻給國家,我將建議珍藏於宮內省懷天府內。 」……

  此井有啥傳說?

  金井裡鎖著大妖怪

  富岡定恭竊走的是什麼東西?它有什麼歷史意義和特殊價值?說起來話便長了。

  原來,旅順口東岸的黃金山下,有唐代遺井兩口、刻石一方。因為井地位於黃金山麓,當地人便稱這井為「金井」。黃金山過去稱黃山,黃山下的井稱「黃井」,亦有稱黃金山為「黃井島」的。由「黃井」逐漸讀成「黃金」,山便成了「黃金山」,井便稱作「金井」。

  關於「金井」,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金井裡曾用鐵鎖鏈鎖著一個大妖怪。多少年代過去了,沒有人敢打開這把大鎖。鎖一旦被打開,井裡鎖著的大妖怪便會躥出來,那時旅順口就不會安寧。又傳說:日本侵略者佔據這裡後,曾把鐵鎖打開,用輪船往外拽鐵鎖鏈,竟使黃金山上的石頭紛紛滾落,便慌忙把鐵索放回金井裡,將井口鎖住。這個傳說裡包含著人民群眾渴望安寧的理想和願望,但畢竟不是事實。

  名字咋來的?

  「鴻臚井」緣於「鴻臚卿」

  那麼,「金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井系唐代崔忻所鑿,井裡並沒有什麼大妖怪,更沒有什麼大鐵鎖鏈,因為崔忻的官職是鴻臚卿,即朝廷裡掌管接待各族賓客的官職,便把這井稱作「鴻臚井」。崔忻為什麼要到黃金山下鑿井呢?

  原來是唐朝派崔忻到渤海郡去完成冊封使命的。

  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我國東北邊疆的韃靼族首領大祚榮,在上京(今黑龍江寧安縣東京城)築都建立震國,後改名為渤海國,使用漢文,按唐制管理國家。 705年(唐神龍元年),唐中宗派御史張行岌去招撫,大祚榮即歸附。 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派中郎將、鴻臚卿崔忻再次出使渤海國,加強與其友好關係。

  關於唐朝與渤海國的密切關係,中唐詩人溫庭筠曾寫下《送渤海王子歸本國》一詩可作佐證: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詩中首聯中的「疆理」,指渤海國的地理疆域。古以車同軌、書同文表示文物制定劃一,天下統一。「本一家」反映了渤海國是唐王朝的屬國,文物制度皆師於唐,且十分親切。頷聯兩句,表明渤海王子出使唐朝為密切兩國關係建立了勳業,載譽而歸,同時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留下了佳作佳句,得到了名詩人溫庭筠的讚許。頸聯中的「定界」,指唐與渤海國以水為界。《新唐書·渤海傳》:「自鴨綠江口舟行百餘裡,用小舫溯流東北三十裡至泊汋口(今遼寧丹東蒲石河口),得渤海之境。 」開帆,指渤海王子由水路返國。曙霞,早晨的霞光,借指渤海國神州、上京一帶地域。結尾中的「九門」,泛指京城,此處指長安。

  為啥建這口井?

  為紀念冊封盛事而開井

  崔忻從唐朝都城出發到山東登州乘船從海上經過都裡鎮(今旅順口),再從都裡鎮乘船到鴨綠江口,然後溯江而上至渤海都城,與渤海王子的歸程是同一條路。

  唐開元二年(714年)五月,崔忻在完成冊封使命後,按原路返回長安,途經都裡鎮時,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於馬石山下鑿井兩口、刻石一塊,永為證驗。這是按照唐朝的慣例,朝廷命官持節冊封,均要留實物證驗,或立碑紀事或建閣(亭)敘要。當時鑿的兩口井,一在黃金山北麓,至今遺蹟尚存,刻石原來就在這口井旁;一在黃金山南麓,後來被沙俄軍隊佔領旅大時在黃金山上修築軍事工事所破壞,已無跡可查。

  刻石高一市尺六寸,寬一市尺一寸九分。石上鐫刻正書三行,計二十九個字:

  勅持節宣勞靺鞨使

  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

  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現在的碑是咋回事?

  日本人為掩蓋強盜行徑而立

  鴻臚井和刻石在黃金山麓經歷了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歲月,不曾被人重視,直到清末光緒乙未(1895年)冬,才被清山東登萊青兵備道福建貴池人劉含芳所重視。

  光緒六年以後,劉含芳以後補道員身份與按察使周馥到旅順口督建北洋海軍船塢、訓練水雷營。

  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李鴻章推薦龔照璵到旅順任營務處長,劉含芳遂調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冬,由於三國幹涉還遼,清軍接收旅大,劉含芳隨宋慶復來旅順口。這時他倍加重視鴻臚井和刻石,修一石亭將井覆蓋,又在刻石文字左側添刻小字五行記之。這五行小字的原文是:

  此石在金州旅順海口黃金山陰,其大如駝,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

  光緒乙未冬,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覆之,並記。

  此碑在日俄戰爭時埋入土中。

  1905年日軍佔領旅順口。 1908年,碑被日本海軍士兵發現,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中將富岡定恭見此珍寶,立即下令將此刻石劫走,用船運往日本,藏於宮內省懷天府,至今尚未歸還。日本人為了掩蓋強盜行徑,於1911年12月在水井的原址附近立了一個碑,碑的正面刻有「鴻臚卿之遺蹟」,背面刻有碑文:「唐開元二年。鴻臚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韃靼過途旅順,鑿井兩口以紀念。唐開元距今實一千三百有餘年,餘蒞任於此地。親考查崔公事績,恐湮沒遺蹟,樹石刻字以俘後世爾雲。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海軍×將從二位勳一等功四級男爵富岡定恭志。 」

  富岡定恭對盜走石碑諱莫如深,隻字不提,立一塊水泥碑用含糊其詞的話代之。中國人有一句俗話,叫做「既做婊子,又立牌坊」,此話送給這個文化竊賊是最恰當不過了。

  鴻臚井刻石有多珍貴?

  僅次於三刻石,見證旅順歷史

  東北唐朝以前的《高句麗好大王碑》、《毋丘儉丸都紀功碑》、《義州萬佛堂後魏造像記》三刻石,歷來為世人所豔稱者,僅次於這三刻石的便是旅順黃金山下唐代鴻臚井刻石了。其書法遒勁剛健,可供欣賞。但更重要的是,鴻臚井及其刻石,不僅證明旅順口在唐朝時就是中原與東北的海上交通要道,而且是唐王朝與渤海郡親密關係的信物。遺憾的是,人們已無法見到這一珍貴的文物了,只能從旅順歷史博物館裡見到這一刻石的拓片。

  新聞延伸

  日本盜竊文物還有很多

  日本盜竊旅順的我國珍貴文物遠不止於此。

  1908年,滿洲調查部島村教三郎、小林伴生到南山裡考古挖掘,劫走一些石冢、貝磚墓中的珍貴文物。

  1909年,鳥居龍藏等人在牧羊城掘取許多陶器和古錢飾器。

  1914~1915年,關東都督府吉田進學士、旅順紅十字病院木內屋學士及滿鐵社員島村等人以學術考察為名,大肆掠走老鐵山一帶新石器時代的積石墓和漢墓中的重要文物。

  1928年9月,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組織大批人員來旅順盜掘牧羊城、尹家村石墓、燒土墓等,掠走了從青銅器時代到西漢王莽時期的石器、陶器、銅器、鐵器和各種貨幣等大量的無價之寶。 本報特約撰稿陳明福

相關焦點

  • 「鴻臚井刻石」飄零記 千年遺石的前世今生
    日本人隨即大批移民旅順和大連,並設置了「關東都督府」和「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來管理旅大地區和南滿鐵路,「關東都督府」和「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也成為日本設在東北的大本營。在這個背景下,日本的一些所謂「滿蒙」史學者在東北四處活動,進行文化侵略,而掠奪、盜竊中華文物「鴻臚井刻石」就是他們所犯下的罪惡之一。  日本佔據旅順以後,「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一些日本人員隨即來旅順考察。
  • 日俄戰爭後"鴻臚井刻石"遭掠奪 石亭一同被盜(圖)
    鴻臚井刻石拓文 年代:唐開元二年 碑體:長高約3米,重達90噸 掠奪時間:1908年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據媒體報導,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日前致函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 鴻臚井碑,何日是歸期?(組圖)
    這其中備受矚目的文物之一,是近百年來一直深藏在日本皇宮內的鴻臚井碑。  鴻臚井碑是唐代東北地區歸屬中央政府的唯一存世物證。98年前,它被日本侵略者從中國旅順帶回日本東京,從此不為世人所見。  66歲的王仁富教授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門研究鴻臚井歷史的專家,他從1994年起便致力於推動鴻臚井碑的回歸。6月2日,他在吉林白城家中接受了本報的電話採訪。
  •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回歸難度大
    文:陳詩悅 羅昕 來源:東方早報   8月7日,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歸還所掠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8月8日,郵局顯示日本大使館已經收到中方文物追討信函。「進度要比想像得快。」
  • 日本皇宮深鎖中國國寶 將其列為日本國有財產(圖)
    這塊被日本強搶近一個世紀的石碑,最近成了中日間的一個爭議話題--中國學術界要求日本歸還石碑以供研究,卻遭到日本宮廷的斷然拒絕!   ★「鴻臚井碑」競成日皇宮「國家財產」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引發爭議的石碑名為「鴻臚井碑」,目前收在日本皇居庭園的一個稱為「吹上苑」內。石碑身高1.8米,寬3米。
  • 中國一塊石頭被日軍盜走100多年,日本皇室竟然說是「日本國
    鴻臚井石刻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唐朝疆域圖轉眼千年過去,晚清中國卻羸弱不堪。1905年7月,佔領旅順的日軍發現了這一千年古碑。
  • 日本自一八八三年就開始搶奪東北珍寶
    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之路,實在艱辛。這其中,目前最為大家所關注的,是來自遼寧旅順、100多年前被日本海軍掠奪到日本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 中華流失海外第一國寶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一塊體積十多立方米的駝形碩石,是唐朝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渤海歸唐」冊封使唐鴻臚卿崔盉歸途時,在旅順黃金山留下的紀念刻石,至今已經有1301年的歷史。
  • 一個中國老人,在日本皇宮前掩面而泣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冊封「渤海」使臣鴻臚卿崔,在靺羯首府(敦化)圓滿完成冊封使命後,返京途中再次行經旅順的時候,為紀念「渤海歸唐」先在黃金山下打了兩口井,史稱鴻臚井。在井邊一塊天然巨石上刻下「持敕節宣勞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29字刻文,史稱唐鴻臚井碑。
  • 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現藏皇宮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日前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藏日本皇宮。
  • 琉球國上供清朝的貢品,現今成一級國寶,日本專家卻希望中國歸還
    琉球國上供清朝的貢品,現今成一級國寶,日本專家卻希望中國歸還一件文物承載的是一段歷史。不管文物出自哪個國家,對於世界來說都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如果一個國家的文物多,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深厚 。清政府國力衰微,無法與洋槍洋炮的外國侵略者抗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燒殺搶掠,擄走了無數屬於中國的寶藏。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日本侵略者又趁機進入中國,八年抗日戰爭中日本人也掠走了許多文物。現在日本的博物館中還收藏著許多中國文物,帶有濃濃的中國氣息。除了當年侵略所得來的,這些文物還有別的來源。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中國此次,之所以能未花錢回購;就從日本索回國寶。美國是向中國歸還文物、化石次數最多的國家;但是中國海外流失文物最多國家為日本,而日本英國則是對中國追回流失文物阻力最大的國家。3)2008年,日本美秀博物館同意歸還「北朝蟬冠菩薩像」,作為補償,中國同意每5年,給日本借展半年; 4)2014年,瑞士歸還一尊非法入境的漢代彩塑陶俑; 5)2016年,為迴避國有資產不可轉讓條款,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先將所藏32件「大堡子山」金飾片交還捐贈者,隨後捐贈者無償歸還中國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古語云「紙壽千年,絹本折半」,《祭侄文稿》躲開了風化、潮溼、蟲害,保存千年已實屬運氣。△上一次展出,距今已經11年。△對於已有千年歷史的紙張,如果不是全真空狀態下放置,很容易氧化,毀掉文物。2014年,臺北故宮外借翠玉白菜、東坡肉奇石時,需要日本就「舉國來借」,並且要拿出10件日本國寶作為回饋展。
  • 八國聯軍中一個國家已經滅亡,兩個國家歸還國寶,分別是哪兩個?
    八國聯軍中一個國家已經滅亡,兩個國家歸還國寶,另幾個還在沉默「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是我國國人信奉的一條原則,可是這話說起來卻有很多無奈。只因屈辱的百年近代史,幾乎所有的列強都侵略過我們。堅船利炮撬開了我們閉關鎖國的大門,國人的傷痛還沒有來得及平復,八國聯軍的鐵蹄就衝進千年古都肆意燒殺搶掠。在我國近代以來的屈辱中,除了日本人肆虐中華大地十幾年,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惡行。甲午戰爭之後,外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大潮,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加劇,緊接著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對西方強盜們造成了重大的威脅。
  • 我國第一奇書失傳600多年,被日本發現並3次封為國寶,且拒絕歸還
    失傳600多年,3次被定為國寶的中國第一奇書,在日本發現引起轟動失傳600多年,3次被定為國寶的中國第一奇書,在日本發現引起轟動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積澱,同時有著數不盡的文化瑰寶以及精神財富,無論是先秦古籍《山海經》,還是我國至今都還沒有找到全本的《易經》。
  • 我國一奇書失傳600多年,被日本發現並3次封為國寶,且拒絕歸還
    失傳600多年,3次被定為國寶的中國第一奇書,在日本發現引起轟動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積澱,同時有著數不盡的文化瑰寶以及精神財富,無論是先秦古籍《山海經》,還是我國至今都還沒有找到全本的《易經》。甚至於是莫高窟的壁畫以及消失的樓蘭古城,都是我國不可再造的歷史瑰寶,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大智慧,有著無與倫比的學習及研究意義。
  • 小篆大美之泰山刻石
    小篆大美之泰山刻石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為了表揚自己的雄才大略,先後在嶧山、泰山、琅琊臺、芝罘、東觀、碣石、會稽立刻石七處,也被後人稱為「秦七刻石」。說秦始皇曾上先嶧山(今山東省濟寧鄒城境內)立《嶧山刻石》;後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為李斯撰文並書,其字體為小篆,是「秦七刻石」的第二處,也是泰山的最早刻石。
  • 南越食水井歷經2000年未枯竭 工藝精細在當時罕有
    南越食水井歷經2000年未枯竭 工藝精細在當時罕有   記者譚秋明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