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後"鴻臚井刻石"遭掠奪 石亭一同被盜(圖)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現存在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碑及碑亭。

  鴻臚井刻石拓文 年代:唐開元二年 碑體:長高約3米,重達90噸 掠奪時間:1908年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據媒體報導,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日前致函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鴻臚井刻石」記載了唐朝政府派遣官員冊封渤海地方政權的史實,見證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這塊彌足珍貴的千年碑刻從此流落異域。

  歷史上的渤海王國

  如果想搞清楚「鴻臚井刻石」的來龍去脈,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的渤海王國。

  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古渤海國存在於唐至五代期間,疆域範圍主要在今東北一帶,全盛時還包括了朝鮮半島東北部和俄羅斯遠東的部分地區。渤海國主體民族為靺鞨族,靺鞨族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少數民族之一,先秦稱肅慎,漢魏稱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稱靺鞨。

  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建立了渤海國前身靺鞨國,隨即便與當時唐朝廷有了聯繫,據說還曾「遣子入侍」。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其統轄地區為忽汗州,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當時也叫渤海郡,忽汗州都督府就是歷史教科書中常說的渤海都督府,是唐朝政府設在東北地區的最高軍政機構。

  當時渤海郡在唐朝地方行政序列中處於什麼地位呢?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這些少數民族行政機構統稱「羈縻州」,渤海都督府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唐朝邊疆地區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渤海政權先後受平盧節度使和平盧淄青節度使管轄,同時朝廷還直接派遣「長史」駐當地處理政務。據相關文獻記載,長史的地位類似於今天的秘書長,位置僅次於渤海郡王世子。

  公元762年,唐朝中央政府詔令渤海為國,唐代宗冊封當時的忽汗州都督為渤海國王,唐朝正式將渤海郡由羈縻州府升為屬國。渤海全盛時期,「地方五千裡,戶十餘萬」,仿行唐朝的府州縣制度,並創立「五京」。設有5京、15府、62州、130餘縣。渤海政權為了行使藩屬國的責任和義務,多次遣使去長安述職,貢獻方物,或者派遣王室子弟入侍宿衛,據不完全統計,渤海國先後向唐王朝、後梁、後唐派遣王弟、王子及各種使臣150餘次,其中有名有姓者約70餘人。唐朝朝廷也給予熱情回應,皇帝召見、賜宴、封官和回贈禮品。

  公元926年,契丹遼國將渤海國滅亡,改渤海國為東丹國,後來東丹國撤銷,由遼國直接管轄。

  千年遺石的前世今生

  公元713年,朝廷派遣鴻臚卿崔忻作為代表冊封靺鞨族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左驍衛員外大將軍、忽汗州都督,靺鞨國「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與唐朝正式建立了藩屬關係。

  公元713年,崔忻一行,從山東半島的登州出發,浮海至遼東半島南端黃金山下的旅順港,繼而陸行至鴨綠江口換乘小舟溯江而上,經臨江市、撫松、樺甸、吉林、敦化等地,最後到達今吉林省延吉市附近的東牟山,亦即大祚榮政權的王都之所。

  第二年,崔忻率領的唐朝使團返回長安,在旅順的黃金山麓鑿井兩口作為紀念,並刻石題名:「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七日。」按唐朝慣例,朝廷命官持節冊封,均要留實物證驗,或立碑或建亭或刻石或鑿井。當時崔忻鑿的兩口井,一在黃金山北麓,至今遺蹟尚存,刻石原來就在這口井旁;一在黃金山南麓,後來被沙俄軍隊破壞,如今已無跡可考。

  鴻臚井刻石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是渤海民族政權隸屬唐王朝管轄的唯一見證。後來渤海國被契丹政權滅亡後,這個王國的檔案文書、文獻資料被毀壞殆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由此也可看出當年那場戰爭的殘酷。「鴻臚井刻石」成為目前存世極少的關於渤海王國的實物檔案資料之一,彌足珍貴,備受學界重視。圍繞著這塊千年刻石,中國、韓國、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國家的學者撰寫了大量研究文章,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

  對於「鴻臚井刻石」的具體形狀和尺寸,一些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述,但由於種種原因,謬誤頗多,如清代學者楊伯馨在《沈故》一書中描述說:「旅順水師營中有石刻一,長約今尺一尺二寸,寬半之,字三行。」其實「唐鴻臚井刻石」並非是一塊石碑,而是一塊巨大如駝的自然石塊,長約3米、寬約3米、高約2米,重達90噸,根本不是尺寸見方的碑碣。這塊大石整體呈褐色,左上角處刻有當年崔忻的題銘文字,此外,石塊上還保留有明清兩代許多文人墨客的勒石和題記。目前許多文博資料和一些博物館都將「唐鴻臚井刻石」說成是一塊一尺見長的碑碣,其實這是一個謬誤,應予糾正,以免誤導後人。

  流落異域百餘年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人從俄國人手裡「繼承」了所謂的「滿蒙權益」,在東北取得了旅順大連兩處租借地、中東鐵路長春以南路段(即後來的南滿鐵路)以及其他一些特權。日本人隨即大批移民旅順和大連,並設置了「關東都督府」和「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來管理旅大地區和南滿鐵路,「關東都督府」和「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也成為日本設在東北的大本營。在這個背景下,日本的一些所謂「滿蒙」史學者在東北四處活動,進行文化侵略,而掠奪、盜竊中華文物「鴻臚井刻石」就是他們所犯下的罪惡之一。

  日本佔據旅順以後,「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一些日本人員隨即來旅順考察。1905年7月,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評論員、東洋史學家內藤虎次郎以外務省特派人員身份來旅順,「調查」清朝的文化遺產。期間日本海軍秘密委託其對鴻臚井刻石進行鑑定,內藤等人專門寫出《關於旅順唐碑的調查》一文,認為該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此碑文於史有益」——這就是鴻臚井刻石日後被擄至日本的最初動因。

  後來刻石被日軍駐旅順海軍司令官富岡定恭用軍艦運往東京,1908年4月,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天皇。和刻石一起被盜運走的還有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劉含芳修築的遮蓋在刻石頂上的方形石亭,人們將刻石和石亭合稱為「唐碑亭」。

  修築石亭的這位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劉含芳是福建貴池人,原來曾在旅順任職,甲午戰爭後再次來旅順,見鴻臚井刻石風吹雨淋,十分心疼,修一石亭將其覆蓋,又在刻石文字左側添刻小字五行記之。這五行小字的原文是:

  此石在金州旅順海口黃金山陰,其大如駝,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緒乙未冬,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覆之,並記。

  由於中國國寶被鎖至日本皇宮多年,中國學者和百姓無緣見其真面目,只能從一些間接資料中了解相關情況。1967年5月20日,日本學者渡邊諒有幸進入皇宮對刻石進行了仔細考察,渡邊諒在《鴻臚井考》中證實,刻石如今保存在日本國東京皇宮的皇家庭院內,碑上有碑亭保護,碑亭被掠至日本的過程中,四根立柱已遭損壞,中間均有明顯斷痕。渡邊諒在文中說,「原碑石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已在東京」,這件唐代文物流落異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也與歷史典籍記錄相吻合。

  1911年,掠走刻石的富岡定恭在鴻臚井刻石題銘碑原來位置上,重新刻石立碑,並題寫了「鴻臚井之遺蹟」的手跡。在碑陰碑文中,富岡定恭極力美化自己的強盜行徑,他這樣寫道:

  唐開元二年,鴻臚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過途旅順鑿井兩口以為記驗。唐開元二年距今實一千二百餘年,餘蒞任於此地,親考察崔公事跡,恐淹沒其遺蹟,樹石刻字以傳後世爾雲。 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 海軍中將從三位勳一等功四級男爵 富崗定恭 志

  至於富岡定恭為什麼在時隔數年後才立碑為記,如今已不得而知。「鴻臚井刻石」遺址由於地處中國海軍旅順某基地深處,人跡罕至,所以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鴻臚井刻石」所經歷的那段被掠奪、盜運、隱藏的歷史。

  其實日本人掠奪中國文物的歷史由來已久,單說東北旅大一帶,日本人將唐代鴻臚井刻石掠走後,有人發現另外一些重要的石刻也蹤跡全無,究竟為誰所盜,明眼人一望便知。日本考古學家鳥居龍藏曾到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調查,看到上京城內盡成耕地,所有石件俱被運走。後來他在《滿蒙古蹟考》中記道:「據聞明治四十年頃將此地之石送往日本內地作庭石者甚多,今竟不留一石礎,僅能見石臼之破片,殊屬可惜,故城之內,一無所見,白鳥博士當時發見之碑文已運往他處,當時曾掘得許多之古鏡,今殆完全取去,已無可尋矣!」可見日本人盜走的不僅僅是「鴻臚井刻石」這樣的重要文物,其他一些未知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

  古人云:「欲滅其國者,先滅其史。」歷史的教訓不能遺忘,歷史的悲劇不應重演。公式

相關焦點

  • 「鴻臚井刻石」飄零記 千年遺石的前世今生
    流落異域百餘年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人從俄國人手裡「繼承」了所謂的「滿蒙權益」,在東北取得了旅順大連兩處租借地、中東鐵路長春以南路段(即後來的南滿鐵路)以及其他一些特權。在這個背景下,日本的一些所謂「滿蒙」史學者在東北四處活動,進行文化侵略,而掠奪、盜竊中華文物「鴻臚井刻石」就是他們所犯下的罪惡之一。  日本佔據旅順以後,「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一些日本人員隨即來旅順考察。1905年7月,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評論員、東洋史學家內藤虎次郎以外務省特派人員身份來旅順,「調查」清朝的文化遺產。
  •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回歸難度大
    原存旅順的唐鴻臚井刻石與石亭。   內藤湖南撰寫石碑報告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藏日本皇宮。王錦思向早報記者表示,「這也是目前我們唯一一份有明確證據證明遺落至日本皇室的文物。」   唐鴻臚井刻石是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石頭。
  • 日本擄走千年國寶「鴻臚井刻石」103年未歸還
    1908年,鴻臚井刻石被日本海軍士兵發現,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中將富岡定恭見此珍寶,立即下令將此刻石劫走,用船運往日本,至今尚未歸還。  本期陣眼  鴻臚井刻石被運到日本後,藏於宮內省懷天府。日本人為了掩蓋強盜行徑,於1911年12月在水井的原址附近立了一個碑,碑的正面刻有「鴻臚卿之遺蹟」。  鴻臚井刻石,這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是何來歷?
  • 鴻臚井碑,何日是歸期?(組圖)
    這其中備受矚目的文物之一,是近百年來一直深藏在日本皇宮內的鴻臚井碑。  鴻臚井碑是唐代東北地區歸屬中央政府的唯一存世物證。98年前,它被日本侵略者從中國旅順帶回日本東京,從此不為世人所見。  66歲的王仁富教授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門研究鴻臚井歷史的專家,他從1994年起便致力於推動鴻臚井碑的回歸。6月2日,他在吉林白城家中接受了本報的電話採訪。
  • 日本皇宮深鎖中國國寶 將其列為日本國有財產(圖)
    這塊石碑在日俄戰爭後的1908年,被打勝戰的日軍強搶到日本。日軍將石碑當成「戰利品」,奉獻給明治天皇。目前,在日本防衛廳的圖書館內,還可在「戰勝奉獻品」的記錄冊子內,找到這一石碑越洋過海的資料。   日本宮廷說:「這一石碑已被列為日本的國有財產,不容公開。」
  • 欠中國帳最多的國家,從東北拿走一「石頭」,我國多次索要遭拒絕
    從中國掠奪走的文物就達360萬件,掠奪的寶物更是不計其數,其中有一塊石頭,堪稱是我國的國寶,卻被當時侵略的日本人給搶走了。就在被搶走之後,我國多次向日本發出歸還申請,可是日本遲遲不還!這個「中華唐鴻臚井刻石」,乃是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 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俄戰爭,對中國造成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日俄戰爭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日俄戰爭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暴露了帝國的弊端,導致了1905年革命的爆發,動搖了沙皇的統治。日本經過戰爭跨入列強的行列。日俄戰爭的結果正式顯現出20世紀的政治與戰爭的數項特點,許多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速射炮、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
  • 日俄戰爭期間的張作霖
    在目前已經出版的書籍中,關於張作霖在日俄戰爭中的表現,幾乎無一例外、大同小異地延續了1980年常城主編的《張作霖》一書的說法:善於投機取巧、見風使舵的張作霖,在日俄戰爭期間,對清廷的「中立」政策採取了陽奉陰違的態度,對日俄侵略者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手段,在日俄之間做「牆頭草」「走鋼絲」。
  • 日俄戰爭後日本曾佔遼東半島 將其更名"關東州"
    伊藤博文甚至認為:「現在日本政府所採取的策略,無非是與日俄戰爭期間同情日本並提供軍費給日本的友好國家疏遠,這是自殺的政策。所以日俄戰爭之後,日本隨即成立了關東總督府,組建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關東軍,三者一體,有步驟地對中國東北地區實施政治壓迫、經濟掠奪以及軍事威脅。  關東   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期間,「關東軍」三個字極具恐怖色彩以及惡魔味道。
  • 日俄戰爭爆卻使中國東北人民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人身傷亡
    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是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極大的災難,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 浩劫。旅順的工廠被炸毀,房屋被炸毀,就連寺廟也未能倖免。 耕牛被搶走,糧食被搶光,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幾十萬人。日、俄都強拉中國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許多人冤死在兩國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國平民被日俄雙方當作間諜,慘遭殺害。這場戰爭不僅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粗暴踐踏,而且使中國東北人民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人身傷亡。必須強調指出;在中國和朝鮮國土上進行的這場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給中朝兩國人民造成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無法計算。
  • 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外國戰爭: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示意圖(點擊看大圖)  日俄戰爭,始於1904年2月,迄於1905年9月,是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而主要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強盜戰爭。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日俄兩國大力擴軍備戰,積極推行向外擴張的政策。當時,中國是各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瓜分的主要對象之一。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籤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一心想獨吞中國東北的沙皇俄國,不甘示弱,拉攏德國和法國,製造了「三國幹涉還遼」事件,逼迫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對此,日本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1895年它從中國掠奪的賠款白銀2.3億兩,大部用於戰備方面。日本的國家開支在1893—1894年為8400萬日元,到1897年增至2.4億多日元,其中軍費大幅度增加。甲午戰後,日本通過一項陸海軍軍備計劃和鐵路建設計劃,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劃到1900-1901年時基本完成。這標誌著已經作好對俄戰爭的準備。
  • 日俄戰爭爆發的深層次原因及其影響
    一場掠奪他國的戰爭---日俄戰爭在歷史課本中,關於日俄戰爭的記載主基調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帝國主義戰爭,而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宣布「局外中立」,這對於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來說簡直是恥辱至極!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被日軍佔領的旅順,停泊的艦船與訓練的士兵
    日俄戰爭爆發,乃木希典直接指揮旅順會戰。圖為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中)。戰役共持續了5個月,是日俄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旅順軍港在20世紀初被各國普遍認為遠東第一要塞。然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參謀本部對戰役的艱巨性準備不足,導致日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圖為旅順口。
  • 美國領事拍攝日俄戰爭,日軍佔領旅順
    【日軍炮兵】日俄戰爭爆發,乃木希典直接指揮旅順會戰。在他登陸的前二天,其長子乃木勝典中尉在南山戰役(金州)中受傷死亡;明治天皇擬詔回其參戰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但這對父子則請求繼續參戰。【旅順口】旅順港是(北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海軍基地,清朝時期開始營建。日俄戰爭,經過旅順口攻城戰(為期五個月)後,日本軍隊從沙俄軍隊手中奪取了旅順口軍港;此後直至二戰無條件投降。
  • 老照片 日俄戰爭後的東北 日本隨軍記者拍攝
    老毛子的無賴行為與另外一個帝國主義日本的利益發生了衝突,結果1904年日本和俄國之間在中國東北爆發了一場日俄戰爭。這些老照片為當時日本隨軍記者拍攝,記錄了那時候的東北遼寧。遼陽,圖中的塔為東北最高的古塔遼陽白塔。黑溝臺附近的這座漢帝廟也沒能逃過戰爭的劫難。蓋平東關門外。蓋平,即現在的遼寧蓋州市。日軍佔領後的奉天城(瀋陽),街道兩旁也掛了不少的日本旗。那時候的瀋陽城牆和城門還保存完好。奉天機器製造銀元總局。撫順城南門。撫順城外的日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