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術家史行憶魯藝:在陝北窯洞裡辦"文藝沙龍"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放眼全中國,延安「魯藝」時的老藝術家還健在的屈指可數,在浙江,有這樣一位「老祖宗」一般的人物。他的一生與文化藝術密切相聯,是新中國革命文藝工作的見證者。這個人,就是史行。

  採訪史行在一個午後,記者推門進去時,他正在病房裡翻看照片,滿滿一床,那是他的寶貝,是他的青春記憶,更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2007年3月記者第一次採訪史行時,他紅光滿面聲若洪鐘,思路清晰,是個笑眯眯的「文化老頭」。6年之後,當記者再次坐到他面前時,他依舊笑眯眯的,不過,因為聲帶小節,聲音有點沙啞,有些往事也已經記不清了。不過當他翻看那些老照片,半個多世紀前的往事,依然浮現出來,比如,在魯藝學習的那些日子。

  史行是魯迅藝術學院(魯藝)二期學員,也是浙江唯一一個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的老藝術家。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位革命者,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

  1949年後,當年的魯藝師生從陝北窯洞走向了全國各地,成為新中國文化藝術界的棟梁,我們從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中就可以想像當時的盛況:周揚、何其芳、陳荒煤、嚴文井、張庚、周立波、賀綠汀、沙可夫、華君武、公木、馮牧、穆青、賀敬之……

  對那段歲月,史行的總結是:「延安是世界上最艱苦也是最快樂的地方!」當時吃的小米粥,是發黴的米加萵筍葉子,苦極了,還要開荒、演出,但大家生活得很愉快,有飯吃,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搞文藝很開心。」史老說。

  史行的家庭是名副其實的「藝術之家」。在延安時,他認識了在邊區宣傳隊又演戲又當文化教員的夫人,並結下了一生之緣,他的三個兒子,也都從事文藝工作。孫女史蘭芽,則是一名影視演員。她出演的電視劇《圍城》、《江山》與《魯迅與許廣平》,都深受觀眾喜愛。

  採訪時,老大和老二一直陪在身邊,時不時地提醒父親:喝口水,休息一下。

  看著白髮蒼蒼的史行豁達樂觀地談延安,談魯藝,談他堅守信念的一生,談浙江的文藝,那種明朗堅強,讓人深深感受到這位97歲老人強大的魅力。本報記者 南芳

  人物名片

  史行:1916年生,江蘇宜興人。1938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魯藝實驗話劇團導演。建國後,歷任裝甲兵文工團團長,總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長、代局長。創作劇本有:《再上前線》、《信號槍》,導演有《以革命的名義》。2007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

  他是演員,上中學時,就被在上海中學執教的吳仞之(話劇導演、戲劇教育家、詞人)看中,在他創辦的「上中劇社」裡擔任了主演。

  他是導演,跟藝術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前蘇聯戲劇教育家、理論家)的弟子、前蘇聯名導普拉東·烏拉基米爾·列斯裡學習過兩年,歐陽山尊(中國戲劇奠基人、北京人藝創始人之一)是他同學。

  他是廳長,在他手下,浙江的越劇小百花、金華婺劇名揚全國,歌舞、雜技等文藝團體也欣欣向榮。

  (以下記者簡稱「記」,史行簡稱「史」)

  在窯洞裡辦起「文藝沙龍」,當年的魯藝故事,史行講給我們聽

  他,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文化滄桑

  【魯藝學員】 在窯洞裡辦起「文藝沙龍」

  周揚、何其芳、陳荒煤、冼星海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那時看的劇是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契訶夫的《白茶》、《蠢貨》,曹禺的名劇《日出》。

  記:您是陝甘寧邊區的最高文藝殿堂——魯迅藝術學院(魯藝)的二期學員,學院是在什麼背景下成立的?

  史:抗戰爆發後,大批淪陷區和大後方的進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1937年秋,上海救亡演劇第五隊來到延安,這是延安來自大都市的第一個文藝團體,後來毛主席說要辦個學校,培養藝術人才。

  記:當時的文藝形式是與革命形勢緊密相關的吧?

  史:對,留蘇出身的戲劇家沙可夫主持起草了《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這份文件至今仍保存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道出了魯藝創立的初衷:「藝術戲劇、音樂、美術等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是目前抗戰不可缺少的力量。」

  記:您還記得那時魯藝是什麼樣子嗎?

  史:在學校大門口,掛著一塊長條的大木牌子,上邊寫著「魯迅藝術學院」幾個黑色大字。這是毛主席親筆書寫的。大門裡面,矗立著一座巍峨的可容五六百人的教堂,教堂裡面有一個臺子,後來成了我們演出中外名劇的舞臺。

  記:您還記得魯藝的同學、老師嗎?

  史:當時魯藝的老師周揚、何其芳、陳荒煤、冼星海等,大都在大城市有過很好的生活歷練與文化薰陶,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有的還留學國外多年,他們把外面的世界帶到陝北的窯洞裡。我們還辦起了洋味十足的「文藝沙龍」,曾擔任文學系主任的詩人蕭三用俄語朗誦普希金的長詩,而何其芳總是用很重的川東腔朗讀,自然親切。

  記:說起魯藝,就自然會說到大名鼎鼎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您能回憶當時的情景嗎?

  史:毛主席講話時,我去外地開會了,回來後,我好好地學習了講話,在講話中提出了文藝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服務的問題,他號召「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隨後,魯藝人走出了象牙塔,從民間文藝、陝北民歌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創作,我導演的歌劇《白毛女》,當時很流行,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話劇導演】 拆了蚊帳做陳白露的紗衣

  以前一些傳統的戲劇曲目,布景都很簡單,就是一桌兩椅,而其他的舞臺美術,都存在於演員的身上。這才叫傳統。戲曲可以發展,但要繼承傳統。

  記:看過您的戲的人,都說您的導演風格,很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味道?

  史:解放後,當時蘇聯派了許多專家,援助中國各方面的建設。我跟蘇聯名導普拉東·烏拉基米爾·列斯裡學過兩年,當時跟我一起的還有阿甲、歐陽山尊。他的教學方法有別於國內一般的教學方式,很有特色:每天布置作業,即創作任務,第二天上課要求學生在舞臺上表演。

  記:那段學習,給您留下很深的印象?

  史:學藝的日子很辛苦,老師很兇,要求很嚴格,有時甚至會嚴詞相斥。才三十多歲,我頭髮就白了。不過,教授的都是一些基本功,比如如何與演員交流,如何啟發演員等,對我以後影響很大。

  記:《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出來後,對您的藝術創作是否有很大的影響?

  史:嗯,那是抗戰時,我們給老百姓演《日出》,把好一點的蚊帳拆了做陳白露的紗衣,可這種生活,當地百姓根本就沒聽說過;演莎士比亞的戲,王子穿著緊身的棉毛褲上場,老百姓接受不了:這什麼啊?好像光屁股似的。

  那怎麼辦?改啊!老百姓看不懂話劇,那我們就要學秧歌,學地方戲。就像《講話》中說的,文藝,首先要面向人民群眾。後來,秧歌隊就出來了,百姓特別喜歡,我自己也上街扭過秧歌。

  記:聽說您有一次看戲,因為布景根本稱不上「藝術」,上前「訓斥」了當時從北京重金聘請的導演?

  史:嗯,導演為了製造逼真的效果,在舞臺上鋪了一塊塑料布,並在上面倒滿水,而演員就在上面表演。不一會,演員的服裝就全溼了,形象全無,這還是藝術嗎?

  【文化官員】 推出小百花,打造浙江越劇

  「文革」以後,越劇人才青黃不接,有「四個花旦兩百歲,三個老生兩顆牙」的說法,我提出抓一個團,來帶動全省劇團。就是後來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記:當了20多年浙江省文化廳領導,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

  史:「文革」以後,越劇很快得到復甦。1981年全國越劇團恢復到130多個。在這個時期,上海及其他省的越劇相對來講影響較小,而浙江的越劇卻有劇團數量上、人才資源上的優勢。我來杭州之後,領導給的任務是把越劇搞上去。

  記:當時越劇人才青黃不接,有「四個花旦兩百歲,三個老生兩顆牙」這個說法,您壓力很大吧?

  史:對,我提出抓一個團,來帶動全省劇團,當時有很多不同意見。1983年,剛好有一個機會,要帶越劇去香港演出,我就藉機搞了一個「小百花」匯演,一部《五女拜壽》打響了頭炮,受到了香港觀眾的熱烈歡迎,結果出了茅威濤、何英等人,也在越劇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這些演員當時大部分是十七八歲的小姑娘,形象靚麗。回來後,這些人組了一個團,就是現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在去香港之前,我們請了編劇顧錫東、導演張俊生、作曲胡夢橋、崑曲名家汪世瑜等江浙滬戲曲的中堅力量,輔導她們整整一年。

  記:那次匯演,可以說是最早的選秀吧?當時,茅威濤、董柯娣等人都是下面劇團的臺柱子,這個問題您是怎麼解決的?

  史:茅威濤當時是桐鄉越劇團的,來了之後,桐鄉來要人,我們沒有放人,直到現在茅威濤還老跟我開玩笑:「史爺爺,要是沒有你,我就沒有今天。」

  記:您在任時,有一批名演員,蓋叫天、周傳瑛、王傳淞個個都很有個性,您怎麼跟他們相處?

  史:我搞藝術出身,懂藝術,知道演員的重要性,我抓了越劇,也沒有放鬆對崑曲、京劇的培養。我請人把王傳淞、周傳瑛等人的表演拍下來,製作成碟片《南昆一脈》,用於學習。

  記:1962年,您帶婺劇晉京,原定只演出半個月,因演出轟動而在京連演一個多月,鄭蘭香、吳光煜也因此一舉成名,您能談談當時的情景嗎?

  史:婺劇好看,武戲精彩,有特點,那次晉京演出,主要的上演劇目是亂彈大戲《三請梨花》與《雙陽公主》,灘簧小戲《牡丹對課》、《僧尼會》與《斷橋》等。剛開始,北京的觀眾看到宣傳單都不知「婺」這個字念什麼,演出完了,大家就記住浙江的婺劇了。後來,周總理還指定演這幾齣戲招待當時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

  有些影視劇太不尊重歷史了

  「文脈」做到現在,史老是最高齡的一位,所以有特別豐富的人生故事,我們被這段有如傳奇的內容深深吸引。

  史行的一生充滿傳奇。

  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當然後來,他總是跟大家說,咦,就一個落魄的地主),生活優渥,上小學時,他就經常一個蟹黃包子就著一碗鴨湯當一餐,以至於現在他不吃包子,因為看到包子就膩。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好歹也算個「富二代」,可他就這麼幹上了革命。

  史行先愛上了演話劇,在那個年代,搞文藝,當然不是鬧著玩的,通過文藝,他走了革命的道路。一次正值國民黨特務抓捕進步青年,當時史老所在上海中學的一位訓育主任,提前向他透露了消息,騎了一輛自行車把他帶走,才使他得以脫逃。而在這之前,史老並不知道這位訓育主任是共產黨員。

  當然,革命這條路他走得很曲折,申請入黨近10年才成功。因為他的身世特殊:舅舅(養母的弟弟)任援道是個大漢奸,曾是汪精衛的左右手。

  而他後面的經歷則像一部戰爭大片。

  他上了陝甘寧邊區的最高文藝殿堂魯藝班,住窯洞,抗日打敵人,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

  因為戰亂,沒有鍋,只有米,餓了怎麼辦呢?他們把溼毛巾裹著米,然後外麵糊上一層爛泥,放在火裡燒。吃完以後,毛巾洗一洗,接著用。

  「現在有些影視劇,太不尊重歷史了。那個時候,哪裡來的鍋啊。」史行經常看著電視對著兒子們嚷嚷。

  本報記者 南芳

相關焦點

  • 聚焦延安 | 魯藝文化園區:傳承魯藝精神 傳播紅色文化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2018年11月30日上午,記者走進延安魯藝文化園區東山上一個窯洞院落,昂揚奮進的旋律從窯洞裡飄了出來。 「當時延安沒有像樣的樂器,冼星海用木桶做大胡、用臉盆做小鼓,組成了一支簡陋而奇特的『交響樂團』,但卻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 鉤沉|紅色電波傳四方 太行窯洞裡的「陝北臺」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毛澤東轉戰陝北期間,胡宗南部費盡心機想要在陝北一舉摧毀的中共宣傳輿論機關,代表共產黨的喉舌、起著重要宣傳導向作用的陝北新華廣播電臺,早已悄然轉移到太行山區涉縣的窯洞裡。沙河村的陝北新華廣播電臺播音窯洞。
  • 魯藝舊址印象
    自從離開魯藝後,心裡就被一種東西佔據,它們一直在腦海裡翻騰著。我想這大概就是文藝的力量吧。 橋兒溝教堂,是魯藝的標誌性建築。曾經,我一度對這個建築很是好奇。當然,那種好奇僅僅局限於建築本身。 終於有一天,我如願走進魯藝大院,天氣竟然配合得如此恰到好處。天是陰的,烏雲滿天。對於遊覽的人來說,這真算不上是什麼好天,但是對於我,卻是難得的機會。
  • 1937年陝北地區,窯洞裡的老百姓生活
    【一輛行駛的汽車,兩邊是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陝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 陝北窯洞文化的傳承
    我來自陝北,一個地地道道的陝北人,從小窯洞裡長大。窯洞是中國北方特有的民居形式,不同地方的窯洞各有特色,這裡介紹一下陝北的窯洞,陝北沒有下沉式窯洞,有石窯和土窯之分。我出生就住了石窯,全部是大塊兒石頭砌成,窗戶很大,木質窗格,有漂亮的圖案,用窗紙糊一層,可以透氣,窯洞內部最裡邊是大的炕,冬暖夏涼。房頂可以上去,陝北話叫 -『腦畔(音nao ban)』。
  • 陝北窯洞建築的發展方向
    文章通過針對陝北窯洞現狀的調研分析,對陝北地區繼續保留和發展窯洞建築,提出了符合實際的思路和對策。  人類上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平均海拔為千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黃土資源造就了窯洞這種居住形式。目前我國窯洞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陝西、河南、寧夏等五省區,陝西省的陝北窯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支。
  • 郝月長:常憶窯洞裡為毛主席演出
    也許他們在回憶,66年前的冬天,他們曾和幾個小夥伴在陝北毛主席住的窯洞為他演出;也許他們慶幸,幾十年的聚散離合,因為《湖南日報》的一篇文章,讓近半個世紀杳無音信的戰友,又戲劇般地久別重逢,重敘情誼。 「71年前的5月,正是毛主席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時候,我們這些文藝老兵,在這個時候來祭奠緬懷毛主席,總是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
  • 延安魯藝邀請您開啟十一文藝聖地雲遊之旅
    聆聽藝術家們的故事橋兒溝東山革命文藝家博物館群位於橋兒溝革命舊址東側山麓,為橋兒溝革命舊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延安魯藝文化園區項目五大功能區塊之一。魯藝文化園區項目建設2014年10月啟動實施,歷經六年,橋兒溝東山革命文藝家博物館群已初見規模,目前,已經先後建成並對外開放的文藝家個人館有胡蠻、丁玲、冼星海、茅盾、蔡若虹、安波、向隅唐榮枚、馬可、韓起祥、周立波
  • 陝北回眸——窯洞、村落、信天遊
    這次《文化大觀園》的嘉賓王建領,是土生土長的陝北人,幾十年來他深入陝北各地探尋黃土文化,窯洞村落信天遊,陝北的情和韻是他的生活,也融進了他的血液和骨骼。更重要的是,陝北人的生命從窯洞中來,到窯洞中走,文化的起源也是窯洞,所以這個窯洞村落就是陝北最典型的村落。我們也能看到依崖鑿洞,鑿洞而居。它最簡約,最生態,也最環保,最經濟。因為人是從洞穴動物進化來的。
  • 窯洞營造技藝(陝北窯洞營造技藝):冬暖夏涼
    2011年窯洞營造技藝(陝北窯洞營造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深厚的黃土和豐富的砂石,為建造窯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高原溝壑雄奇,蒼涼而貧瘠,在與大自然的殘酷搏鬥中,造就了豪放粗獷的陝北人民,也誕生了極具特色的黃土建築—陝北窯洞。窯洞雛形的產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時間。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也就是現在的土窯,而窯洞建築最輝煌的時期在明末清初。
  • 為什麼狼窩古村的窯洞不如陝北的窯洞年代經久?
    很奇怪的是這老街上幾乎看不到歷經歲月的老石頭,或許是杞人憂天,人家也走了五百多年了,不是嗎?井陘人善燒陶瓷,舊時人們存水多用大缸,現在村裡有了自來水,大缸在逼仄的小院裡顯然就多餘起來,大家把它集中起來擺在街上,撒上花籽,來年就成了村中一景。在遊蕩中突然發現這個村家家有暖氣,而且是集中供暖。
  • 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陝北窯洞
    作者:賀俊傑聯合國科學考察團曾經對陝北的窯洞進行了綜合的多方面考察,認為陝北窯洞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建築。我是個在窯洞出生窯洞長大的陝北人,十八歲參軍,才離開自己住了十八年的窯洞。陝北窯洞是一種傳統特殊的民居建築形式,它以成為陝北的一種符號與象徵。它特殊的建造工藝,使其具有節能、節地、環保又經濟適用,而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和建築內涵,又表現了傳統建築之美。其獨特的「天人合一」環境思想對現代的建築具有積極地借鑑意義。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洞娶妻生子才算成了家立了業。
  • 守候在陝北窯洞的孤獨老人
    「三九天」裡的陝北寒風凜冽,黃土高原上的萬物回歸本色。  在陝北黃土高原的偏遠村落裡,年輕人外出,留在村子裡的人逐漸減少,老人增多。這些老人或不習慣城市生活自願留在農村,或不願給子女添負擔被迫留在農村。他們孤單地守候著祖祖輩輩生活了千百年的陝北土窯洞,見證著黃土高原上傳統古村落的消亡變遷。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探索陝北深山裡窯洞院落,如今大多無人居住越漸悽涼
    對於陝北地區的窯洞院落,過去作者只是在一些影視劇和圖片裡見過,但是走進這個已廢棄的院落的時候,作者對咱們中國的傳統民居有了新的認識,古人們的智慧真的讓人佩服,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建造了適合不同地形氣候的民居。
  • 窯洞與門窗,陝北人的阪依之所,獨特的藝術神秘窯洞
    《靖邊縣誌稿》記載其地「多山少川……有原、有澗、有灘」,治所「東多原」,「山不起峰」,南「山路崎嶇最險」,西「得平川二十裡」,北「蒙地多平沙」。可見其地貌之多樣。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在早期就呈現出黃土丘陵溝室風貌。從陝北地名用詞便能知曉陝北舊日的地理地貌區域差別,如南邊有堡、賽、溝、坡、梁、窪、峁、畔、砭、河、坪、灣、川、渠、北、龍、塔,北邊有灘、海子、場、窩子、河子等。
  • 陝北窯洞——時間與智慧文化的見證
    說到陝西地區,我們可能滿眼的是黃土高原,當然還有獨具人文特色的窯洞了,那你知道窯洞的構造與發展嗎?陝西地區的窯洞大多集中在陝北地區,所以陝北窯洞群也就最具文化代表性了。陝北民窯這種土穴式建築的形成也是黃河文化的展現與衍生,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人文。在五千多年前,人類就已經從居住自然洞穴轉變為簡單開鑿窯洞了,這也是人類文明的開始,黃河文化的開始。
  • 陝北窯洞:黃土地上的「活化石」(高清組圖)
    架子車、土窯洞、土黃色調構成了陝北窯洞民居的特色。張龍攝  窯洞是陝北一種古老的民居形式,也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陝北的窯洞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在陝西延川縣土崗鄉的碾畔村,有一處碾畔民俗文化博物館,它是當地村民自己籌辦、自己管理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利用被遺棄的舊碾畔村,將幾千年來古老的黃河農耕文化,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
  • 1937年拍攝的陝北窯洞百姓生活
    1937年拍攝的陝北窯洞百姓生活 窯洞裡的婦女和小孩
  • 窯洞、秧歌、民歌,這些特色的陝北風情,真讓人流連忘返
    說起陝北的風情,相信很多人的腦海裡就會出現陝西的特色窯洞,紅火的秧歌,能夠反映出勞動人民生活的陝北民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位於黃土高原上一個屹立不倒的城市——陝西。要追溯窯洞的起源,還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穴居式」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黃土層非常厚,幾十公裡的厚度在遼闊的黃土高原上都很常見,陝北的勞動人民憑藉自己的智慧,利用高原地形,在黃土高原上開鑿洞穴居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見的窯洞,正是人們的智慧才創造了這種特色的綠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