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總編:西方國家現在不敢公開侮辱中國

2020-12-12 裝備知識

美國日前率領英法兩國對敘利亞展開了新一輪的空襲,外界認為這是對俄羅斯的公開侮辱,這在中國國內也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中國《環球時報》的總編輯胡錫進北京時間4月14日在社交網絡推特上說,美英法三國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在中國引發了強烈反響。他還說,很多中國人同情俄羅斯,同時讓他們感到幸運的是,西方國家現在不敢公開侮辱中國。

據悉,美英法三國不顧俄羅斯方面此前的警告,以發生化武襲擊為由,於4月13日晚間對敘利亞發動了空襲。 俄羅斯駐美國大使安東諾夫向美國主導的敘利亞襲擊事件發出警告。安東諾夫說:「我們警告過,此類舉動不會沒有後果。美國、英國和法國為這些後果負所有責任。」安東諾夫發表聲明稱:「擔憂的最差情況發生了。我們的警告遭到無視。一個事先設計好的情況上演了。再一次,我們受到了威脅。」

他說:「我們警告過,這類行為不會沒有後果。華盛頓、倫敦和巴黎為這些後果負所有責任。侮辱俄羅斯總統是無法接受也不能許可的。美國作為化學武器最大的軍火庫持有國,沒有道德權利指責其他國家。」

同時,據克裡姆林宮發表聲明,普京稱美國對敘利亞的打擊是侵略。普京表示,美國及其盟友對敘利亞軍事和民用設施實施打擊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沒有得到安理會的許可,該襲擊行為將加劇敘利亞的人道主義災難。

更多閱讀:

1、中國突然宣布在臺海軍演:讓美國分心,支援俄羅斯

2、今番臺灣海峽下次西太平洋,海軍418軍演只是一個開始

3、海軍實彈演習只能算是中國大陸給某人一個比較輕的警告

4、從陸軍到海軍,剖析中國海軍首次南海閱兵背後的戰略大轉折

5、似乎另有深意:中國海軍南海閱兵並非反制印太戰略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中國禁止兩名澳大利亞反華學者入境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白雲怡】據《環球時報》記者24日獨家了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澳大利亞反華學者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澳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研究員周安瀾(Alexander Joske)已被禁止入境。
  • 環球時報社評鋒利:中國這次就讓他付出代價
    12月2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好大的口氣》的社評,文章對日前澳大利亞一位極右翼政客漢森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聖誕商品進行了批駁。文章公開指出,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女政客連"紙老虎"都算不上,其毫無分量的說辭不過是"紙貓式的狂妄"。
  • 環球時報:香港式暴力運動反噬西方無可避免,只能聽天由命
    來源:環球時報資料圖 加泰隆尼亞暴亂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運動的支持者們公開喊出學習香港示威者的口號,推廣香港示威者「be water」(像水一樣)的戰術,戴蒙面口罩,以減少被捕的風險。美國和西方的政客顯然一時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以前歐盟和美國都堅定支持西班牙政府打擊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運動,但是現在示威者打出了「學習香港」的口號,而香港發生的示威又被西方描述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這麼快就向西方回流,無疑是很尷尬的事情。
  • 俄駐聯合國代表怒懟英代表:看我的眼睛,再侮辱俄羅斯試試!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俄羅斯12日在聯合國安理會又一次否決了美英法提出的敘利亞化武問題決議草案,這種對抗過去發生多次,並不讓人意外。真正令人驚訝的是雙方在會場上的言辭衝突:英國代表「呵斥」俄羅斯,俄代表則放出狠話——「再敢侮辱俄羅斯試試!」
  • 《環球時報》專訪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中心主任裡奧斯:中共執政...
    裡奧斯1月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20年,這個專門研究中國的學術中心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國政策年度報告》《臺灣與兩岸關係報告》《解析中國》季刊等,這些「公共產品」深刻影響著全球講西班牙語國家社會各界的對華認知。裡奧斯在訪談中表示,中國共產黨的耐心和實幹,讓中國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以及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的執政地位,對塑造21世紀的世界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 環球時報:從英國發配囚犯開始,澳大利亞的價值觀才形成多少年?
    12月2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好大的口氣》的社評,文章對日前澳大利亞一位極右翼政客漢森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聖誕商品進行了批駁。文章公開指出,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女政客連"紙老虎"都算不上,其毫無分量的說辭不過是"紙貓式的狂妄"。
  • 朝中社指名道姓批評中國 環球時報:不與朝鮮論戰,不對它擁核妥協
    中國要求朝鮮棄核,平壤似乎也作出「回擊」。據環球時報今天(4日)報導,朝中社3日晚間發表題為《不要再做動搖朝中關係基礎的魯莽言行》(附文末)署名評論,點名批評中國官方媒體刊登多篇有關朝核問題的文章「事理不分」,構成了「對朝鮮自主合法權利和尊嚴的侵害」。
  • 印度5名失蹤青年在中國被找到 環球時報警告印方...
    印度5名失蹤青年在中國被找到 環球時報警告印方:你們越線了 離被消滅不遠了 文/夏洛特2020-09-08 22:35:47來源: FX168
  • 體壇周報:孫楊事件是個人的事不代表國家,西方對中國選手無偏見
    2019年韓國光州遊泳世錦賽上,孫楊可謂孤獨寂寞冷,最令他心痛的應該不是西方媒體的狂轟濫炸,而是孤立無援的心碎。被霍頓、斯科特等外國選手抵制的過程裡,站出來替他說話的少之又少,我印象裡只有中國遊泳協會主席周繼紅,央視名嘴韓喬生、娛樂圈的李冰冰、賈乃亮,而遊泳領域的名宿好像都沒怎麼發聲。特別是媒體方面,面對西方輿論赤裸裸的雙標,國內媒體顯得軟弱乏力,中國本來既懂遊泳又文筆尚佳的媒體人就沒幾個,所以寫不出像樣的文章替孫楊辯解也能理解。
  • 環球時報:利比亞戰事又起,西方應為此愧疚
    來源:環球時報利比亞戰火重燃。控制該國東部的「國民軍」首領哈夫塔爾下令他的軍隊進攻首都的黎波裡,而控制的黎波裡的民族團結政府得到聯合國承認。一般情況下這會被視為叛軍對政府軍的攻擊,但當下利比亞的情況似乎比這種定義複雜。
  •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學者張亞中和倪永傑:「不敢獨、不能獨、必被...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和《臺海研究》主編、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所長倪永傑,他們對兩岸關係透露出明顯的失望,但對和平統一仍抱有希望。環球時報:請您用一個詞概括2020年的兩岸關係。
  • 環球時報:任何一方都不能忘記 解放軍就駐紮在香港
    這些措施都會對相關單位產生實際影響,它們是中國對美方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籤署成法的第一波回擊。這些措施無疑宣示了中國政府不允許美國和西方一些勢力在香港肆意興風作浪的堅定決心。如果美方繼續升級在香港的挑釁,中方採取進一步的後續行動將是可以期待的。
  • 陸克文:「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是公開「給了中國人一拳」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澳總理特恩布爾去年12月公開喊出了這句中文,並指責「中國影響力正在幹預澳大利亞政治」,澳大利亞人應該捍衛自己的主權。作為特恩布爾的前任,也是澳洲政壇有名的「知華派」,陸克文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特恩布爾根本不清楚自己說了些什麼,這種「極其糟糕」的行為是公開「給了中國人一拳」。陸克文23日接受天空電視臺採訪時稱,「幾周前,我在北京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會問我:『澳大利亞發生什麼了?特恩布爾為什麼這麼說?』」
  • 日極右酒店歪曲史實引民憤 中國記者調查遭侮辱
    日極右酒店歪曲史實引民憤 中國記者調查遭侮辱 原標題: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本大型連鎖酒店APA在客房內放置否認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歷史的書籍被曝光後,引發中韓等國輿論的強烈關注。
  • 《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國將成為領先的製造強國
    來源:中國品牌總網9月30日,《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商業(Business)版塊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將成為領先的製造強國》,聚焦9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確定9家工廠為代表第四次工業革命(4IR)的「燈塔」工廠,對中國入選的企業代表海爾進行了深度報導。
  • 原鐵道部發言人接受環球時報專訪:中國高鐵絕對配稱「人間奇蹟」
    王勇平本月中下旬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多次採訪時表示,「藉此機會向關心愛護我的朋友表示感謝」「我相信事實畢竟是事實,再暴力的攻擊也改變不了事實真相,隨著時間推移和許多事實真相的顯現,理性聲音的傳遞最終會到來」。每當談到中國高鐵這張「中國名片」,王勇平總是十分自信。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圖為今年3月《紐約時報》一篇抨擊中國防疫措施嚴酷、代價巨大的報導,撰寫該報導的記者Amy Qin如今便參與撰寫了該報今天這篇質問中國為何不提早封城的報導中)(圖為今年2月和3月《紐約時報》先後推出的兩篇分別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攻擊中國的防疫措施,和指控中國的防疫措施「損害全球經濟」的報導)其次,《紐約時報》這篇污衊中國的報導還迴避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即中國作為疫情最先出現的國家
  • 《環球時報》記者組在瓦罕走廊感受中國邊防
    走廊周邊國家的形勢十分複雜,但邊防的「長劍」擋住了八面危情,使《環球時報》記者組在瓦罕走廊及其所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看到一幕幕外界難以置信的情景。中國近年來對邊境的關注有相當一部分集中在瓦罕走廊,這條橫亙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天路」是阿富汗與中國之間的唯一陸上通道,它所在的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則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
  • 繼美國的紙老虎外號後,環球時報也送給澳大利亞一個稱號:紙貓
    不光我們可以給人起外號,有時候,給國家起外號更有意思。比如說長久以來,新加坡在國際上也有個外號,什麼?鼻屎大的國家。這個外號說實話很侮辱國家,你想新加坡很強,人均GDP很高,但是確實很小。外號怎麼來的?我們一個臺灣同胞送的,10多年前我國臺灣有一段時間跟新加坡關係處得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