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一杯水的距離,與親人一碗湯的距離,與愛人一張紙的距離

2020-12-13 嫣然若雪

有句名言:「世間的一切緣分都因遇見。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遇見某個人,因他改變了命運;遇見父母,註定今生的緣分;遇見對眼人,便是真愛;我遇到了你,好像找到了自己。」

相遇的場景都很美好,短暫美好之後,結局都不一定完美。不必感嘆初見的美好,從熱情到冷漠,也不完全是人心易變,只因走得太近了。

加了糖的水可口,但會膩

01.

與朋友隔著一杯水的位置

聽人說:「朋友之間不管多親密,都不能失了分寸,自以為熟,最後反生隔離。」

年輕時不理解,總以為朋友是越親密越好,就應該同一個鼻孔出氣,同穿一條褲子,對朋友就應該一百二十分熱情,掏心掏肺才好。

好的時候就像綁在一起螞蚱,有難一起當,有福一起享,它的秘密就是我的秘密,它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吃飯一起吃,逛街一起逛,玩耍一起玩,連上廁所也要一起去。

時間久了,關係就變了, 你跟她說這是你的秘密,她隨口轉給了別人;她做的不對的時候,你好心告知,她又覺得你好管閒事,囉裡囉嗦;

她要是有事找你,再難你也想辦法幫到她,當你有困難找到她的時候,她卻不當一回事一直做自己的事情。

關係就是這樣,你付出又付出,收到的是失望加失望,再好的關係失望多了也會生出窟窿。心都被推遠了,怎麼拉回來了。如今回頭在看,曾經以為是一輩子的交情,現在都沒了聯繫,到是那些淡淡交情的一直還在來往。

俗話說得好,兄弟親帳要明,沒有誰真的做到不分你我,走的太近,就會發現原本很好的關係變得複雜,讓曾經的快樂變得沉重。吃飯七分留給嘴,三分留給胃,做人五分給自己,五分給別人,不把自己看輕,不把別人看重,凡事做到剛剛好,朋友淡淡交。

君子交情淡如水,淡而不膩,方能長遠。好的交情如杯清水,喝起來味道寡淡無味,但是每天都想著喝,而且喝不膩。加點奶茶覺得香,加點糖覺得可口,時間久了還是清水一杯好。

朋友再好,也記得隔著一杯水的位置,遇見兩無事,別後把君憶,這樣的友誼,才能走得長遠。

一碗湯的距離

02.與親人,隔著一碗湯的位置

聽人說,父母與子女隔著「一碗湯的位置」,煲好一碗湯端過去,這個溫度喝起來最好進口。要是近了又太燙,要是遠了又太涼,剛剛好才是舒服。

有些成年後還是和父母住一塊,這樣生活是方便些,但是種下了很多隱患。享受著被父母照顧,嫌棄著父母的嘮叨,伸手著想要父母的錢,埋怨著父母幹涉生活。

結婚後,矛盾會越來明顯。生活觀念的不同,教育觀念的不同,都是產生矛盾的源頭,處理不當,就會造成一家雞犬不寧,一邊傷了父母,又給自己添堵。不是雙方愛的不夠,是兩代人活法不同,誰都無法改變誰。這樣抓著不放,還不如鬆開手,學會隔著「一碗湯」的位置,想念了隨時見個面,平時不打擾各自的生活。

不和父母分開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離不開孩子的父母,也會錯過太多人生的快樂。

當孩子成年後,就學著慢慢放手,體面的退出孩子的生活。要明白,誰都應該做個獨立的人,去主宰屬於自己的人生,屬於自己的幸福。

一生沒有那麼長,要是前半生的日子都在為他人而活,那後半生學著為自己而活。拿出時間去做喜歡的事,養花,唱歌,跳舞,,把生活豐富起來,有機會去旅個遊,約上好友聚個會,讓自己的眼界更廣,世界更大。

大家庭最和諧的狀態,應該是父母的世界是父母的世界,子女的生活是子女的生活。愛,但不幹涉。獨立,但要聯繫。

心裡是親密,生活是獨立

03.與愛人,隔著一張紙的位置

熱戀中的男女,就想著時刻親密在一起,想了解他所有的秘密,保持著零距離。

結婚之後才發現,天天睡在一起的枕邊人,心中也有不願說出的事,那是屬於自己的那份天地。要是還惦記著彼此那塊地盤,就如彈簧很容易傷了自己。

看到一對夫妻,結婚才2個月就鬧著要離婚,離婚原因挺有意思的。

老公控訴老婆總翻他的手機還有錢包,只要是女性聊天記錄就要追問到底,有一次更離譜,背後給在一起工作的女同事打電話,讓女同事以後離他遠點。

這位老公還說,回到家的感覺像進看守所,實在是受不了這樣的日子。

夫妻是最親密的兩個人,兩人之間,什麼話都可以說,可以毫無顧忌的把自己的真實展現出來,脆弱的一面、糗的一面,既這樣也不能沒有一點距離。

兩人之間距離遠沒關係,心遠了就可怕了;最悲哀的婚姻,就是躺在一張床上,沒有相同的夢。

有一個歌星曾說,最好的夫妻狀態是「窩在老公懷裡孤獨」。

也是說他們夫妻關係:「心裡是親密,生活是獨立。」

他們的家,有各自獨立的書房,共同的餐廳和廚房。

吃飯期間,是親密的夫妻,多餘時間是彼此的夥伴。

他在自己的空間工作,她在自己的空間看書,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圈子,不打擾,各自開心。

給各自一點空間,適當的距離,讓相處起來更舒心,感情更濃厚。

能夠銀婚,金婚的夫妻都有隔著一張紙的位置,也是不清楚你的時時刻刻,但是能永遠聽著你的聲音。

有些小事過了就不問了,給對方留點餘地,給婚姻留點空氣。要知道,愛你的人,不一定時刻伴你,但是他的心不曾遠離。

以後的日子,願我們學著留點空間給彼此,不過分依賴,但互相支持;

以後的日子,願我們一起攜手,看盡花開,笑著前行。

相關焦點

  • 散文隨筆:一碗湯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那是一個秋日晌午,暖陽高照,秋高氣爽,走在下班路上的麗君,卻感覺不到絲毫溫暖,她的心頭仿佛有一塊烏雲堵著,憋得慌。來到家中,她就把自己扔進寬大鬆軟的床上,發了一會愣,她突然想起什麼似得,急忙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在電話裡,她把心中的委屈、困惑、鬱悶一股腦傾訴給母親聽。
  • 幸福是一碗湯的距離!
    最好的辦法就是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什麼是一碗湯的距離?一碗湯的距離意思就是,子女端一碗湯到父母家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而老人幾十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一下子也改變不了,比如規定一餐只能做兩個菜,吃剩的從不倒掉,第二天又接著吃,從來不會天天洗澡,認為天天洗澡是浪費水。也看不慢年輕人買東西,認為年輕人不會過日子……等等。這一切本來也沒有對錯,只是大家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難免有意見不合,時間長了大家都累。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3、一碗湯的距離,其實是心靈的溫度。我們不想太近沒有自我,也不想太遠缺少關懷。
  • 「一碗湯」的距離,最好
    前不久,一位熟悉的朋友,為自己退休以後,養老金拿的少,憤憤然而悶悶不樂。於是乎,一個勁地責怪或評說云云。每天將自己置身於「負能量」之中,鬱悶復鬱悶,何以能走出不良之陰影呀!我倒擔心:長此以往,不出狀況,才見鬼呢。我對他說:我們都是平民百姓,只是隨便聊聊天,罷了!
  • 人到中年,相處之道在於距離產生美
    相處是一門學問,關係再好的兩個人,若是沒了分寸和界限,都會成為一場災難。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朋友如此,親人如此,愛人更是如此。一、和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水永遠不會喝膩,蜜吃多了會要命!
  • 我和你,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從家裡端一碗湯,到牽掛的人那裡,湯的溫度,剛剛好。一碗湯的距離,不單指物理溫度,也是比喻心理上的親密距離。兩顆心的距離,是用溫度來測量的,最舒適的28—32℃,不會過熱,也不會過冷,在需要的時候,很快就能傳遞過去的溫暖。
  • 離公婆家一碗湯的距離(圖)
    表面原因是價格合理、交通方便、景觀不錯,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樓盤離公婆家大概500米,不遠也不近,正是「一碗湯的距離」。老公奇怪地問:「什麼是一碗湯的距離?」之寒得意地說:「就是說父母與子女家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來剛好不涼。既可以方便探望老人又不至於住在一起磕磕碰碰,多爽!」老公笑著搖頭:「就你歪理多!」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小編記得,曾經和朋友談論過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那些保健品騙人騙得那麼明顯,卻還是有那麼多老年人上當受騙?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老年人的缺乏安全感!隨著年歲漸長,身體素質的越來越差,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差。他們對整個世界,都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 和婆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對此,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表示,媳婦應該學會婆媳相處之道,孝敬婆婆的同時,要注意距離與禮貌。  王國榮指出,保持距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注意禮貌。王國榮說,像孝順媽媽一樣孝順婆婆沒有錯誤,但是除了孝順以外,不要太過隨意。例如,你跟自己的媽媽可以說:「我回來了,今天真累!」你的媽媽不會跟你計較,但婆婆卻可能會覺得你沒禮貌。  二是儘量少參與婆家「政事」。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  很多有「眼光」的兩代人住房的形式:一種是在一層同時買兩套房子,老人住小面積的,自己住大面積的,兩家做鄰居;另一種是在樓上樓下,買同樣戶型的,有的直接從牆角的地板上打個洞,把網線扯下去,兩家共用一套網線就行,這樣還省錢。這兩種連單元門都不用出,生活起來非常方便;更多的是在一個小區住,或者不同的小區但比較近,步行十分鐘的距離能到達最合適。
  • 再好的關係,都要保持距離
    保持一定的距離,認同對方,有各自的朋友圈子,才能和睦愉快相處。 和子女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
  • 「一碗湯的距離」 購房彼此幸福
    每個年齡段我們都有不同的住房需求,比如煒哥身邊的朋友,大多到了三十五六歲,這時候上有老下有小,老人時不時地頭疼腦熱,孩子也需要照顧飲食起居,而這個年齡段我們又正處於人生向上奮鬥的年齡,騰不出太多的精力去管老人和孩子。這時候,如何將老人的住處和自己的家庭聯繫起來,互相照應,如何處理和老人的關係,就變得尤為重要。
  • ​「一碗湯的距離」讓養老更安心
    (7月15日《河北日報》)    嵌入社區的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積極探索,以社區為依託,在不脫離老人熟悉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的前提下,為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務,為老人營造家庭式的生活環境,被譽為「一碗湯的距離」的養老。
  • 「一碗湯」的距離,以康養敬孝心
    幸運的是我住的地方離媽媽只有「一碗湯」的距離。帶著媽媽最疼愛的小外孫女一起回家陪他們吃飯。一進門孩子就喊:「姥姥姥爺,我們給你送雞湯來啦!」老媽雖然嘴上說不用送,可臉上的笑容裡充滿著幸福。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讓親情有了近在咫尺的陪伴,也讓兩代人的感情少了一絲瑣事的煩擾。有界限、有距離,也有聯繫、有守望。
  • 在學術界,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
    △圖源網絡我們可以試想這樣一種場景: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住處送去一碗湯,到達老人家裡時,熱湯還沒有降溫變涼。在「百善孝為先」的國人傳統中,這理應是父母子女皆羨慕的一種狀態。實際上,在學術界,它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這個由日本學者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形容兩代人之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被視為最理想的居住狀態,也是構建健康家庭關係場的有效途徑。
  • 朋友之間保持刺蝟的距離,親戚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
    此話一出,直播間的氣氛,一度陷入了尷尬。第二天凌晨,意識到這一事件的嚴重性的李佳琪發博道歉。「剛才在直播間裡說了不合適不正確的話,我深感懊悔,對不起。我一定深刻反思,今後更加注意言行。」因此,兩隻刺蝟決定選擇分開一段距離,可是這樣又實在是冷得難以忍受,無奈還是得抱在一起。折騰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刺蝟的距離,何嘗不是人際關係呢?所謂的親密關係,也只是最小距離,而不是無距離。
  • 睿智燈塔-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距離,關係更有分寸
    和子女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遇,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一碗湯的距離正好恰到好處,既不幹擾著孩子們的生活,又能避免到一些矛盾的發生,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孩子有空多回家吃個飯,爸媽也時常帶碗湯過去給孩子們,一家人有聯繫有界限,所有人都和和睦睦的,才能變得更加的幸福。
  • 一位媳婦的親身經歷,婆媳關係之間,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
    我們從小就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爸媽一不小心掉水裡了,你想先救誰?朋友老公的回答算得上標準答案「媽,養這麼多年來你對我的付出,我賠上性命都報答不了,但是兒子是一個男人,要對家庭負責任,我也不能一輩子不結婚,所以為了家庭的和諧,我在隔壁單元買了套房子,您搬過去,我們繼續孝敬您,只希望婆媳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這樣我們才都能更好。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近七成受訪者主張「年輕人與父母居住距離要近一些,最好住在一個小區」。兩成受訪者表示「願意一同居住」,一成受訪者有意願住在一起,但前提條件是,空間上要滿足一定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比較合適調查顯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距離父母近一些,好盡孝道;而老年父母們則一致表示,既能互相幫襯又有獨立空間最好。
  • 「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有人說,父母跟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煲好一碗湯送過去,湯的溫度喝起來剛剛好。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這是日本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晚輩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又方便照顧老人。以「一碗湯的距離」來形容親子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