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一碗湯的距離

2020-12-13 原創文苑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作者簡介:於福明,山東乳山作協會員,喜歡讀書寫作,乘著文字的翅膀,用心飛翔,文字到達的地方就有遠方,心靈到達的地方就有生命的體香。發表文章百餘篇。各級徵文比賽多次獲獎。有多篇文章入選各級圖書。

一碗湯的距離

那是一個秋日晌午,暖陽高照,秋高氣爽,走在下班路上的麗君,卻感覺不到絲毫溫暖,她的心頭仿佛有一塊烏雲堵著,憋得慌。

來到家中,她就把自己扔進寬大鬆軟的床上,發了一會愣,她突然想起什麼似得,急忙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在電話裡,她把心中的委屈、困惑、鬱悶一股腦傾訴給母親聽。

原來,麗君和閨蜜鬧翻了。她不明白,為什麼多年的閨蜜關係脆弱得如同桌子上的那隻青花瓷瓶,一不小心就摔碎了。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把所有秘密都告訴閨蜜,而閨蜜卻不肯向自己袒露全部心扉,反而有意疏遠冷落自己。她更不明白,既然是閨蜜,不就是要做到親密無間嗎?

奇怪,電話那端母親只是靜靜聆聽者,並沒有和她溝通一個字。這完全不符合母親的處事風格啊,以往遇到問題母親會不厭其煩和她談心,直到她心頭陰影煙消雲散為止,在她看來,母親就是最好的心理專家,可是今天母親怎麼一反常態,一語不發呢?

她正要詢問母親,母親卻說自己受涼患上重感冒,特別想喝一碗羊肉湯。

她二話沒說,放下電話就衝進廚房,手腳麻利做起羊肉湯來。羊肉湯蘊含母愛的味道,小時候秋冬季節受涼感冒,母親總會給她做上一碗暖暖的羊肉湯,那種暖暖的感覺至今難忘。現在,母親要喝自己做的一碗羊肉湯,自己怎能不傾情而為,她要用一碗暖暖的羊肉湯,溫暖母親那顆年老孤獨的心。

羊肉湯很快就做好了,她要親手把羊肉湯送給母親。母親和她同住一個小區,卻不住在一起,母親住前面不遠處第二幢樓。為這,她一直想不明白,母親啥事都看得開,怎麼唯獨在這件事上固執己見呢?

母親原在家鄉一所中學做政治老師,退休後,她就勸說母親來自己居住的城市,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她覺得母親這幾年太苦了,父親過世後,母親就一直一個人孤單生活,如今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她要把母親接到家裡,讓母親好好享受天倫之樂,安度幸福晚年。

經過她好說歹說,母親終於答應來她居住的城市,可母親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能和她住在一起,只能住在同一個小區。最後母親拿出多年積蓄,她也拿出一部分資金,總算在她住的不遠處買了房。

母親搬來居住後,她隔三差五就過來看望母親,和母親說說貼心話,周末她們一家三口還會來母親這裡聚一聚,一家人其樂融融,母親很是高興。可是她心裡總有一個疙瘩解不開,母親和自己住在一起豈不更好嗎?母親不願意和自己住在一起,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母親孤身一人居住,別人是不是會說閒話,說自己不孝順?

當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母親時,母親只是靜靜地笑著,對她說:「麗君,到時候你就會明白的。」母親的話讓她一頭霧水。

她邊走邊想著心事,很快就來到了母親家。不過,她很快就發現,母親似乎並無染病,精神矍鑠地坐在那裡等著她送來羊肉湯。看著母親笑意盈盈的樣子,她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媽,感冒好些了嗎?羊肉湯做好了,你趁熱喝了吧。」她把羊肉湯端到母親面前。

「麗君,你先嘗嘗溫度是不合適。」母親對她說。

她端起碗嘗了一口,笑著說:「媽,不涼不熱正合適呢,您趕緊喝了吧。」

母親接過羊肉湯,卻沒有喝,母親把羊肉湯放在桌子上,拉過她的手,意味深長地對她說:「麗君啊,今天媽讓你做一碗羊肉湯送過來,就是想和你說明一個道理。你不是老埋怨我不和你住在一起嗎?我早就想和你談談了,但一直沒找到合適機會,今天你打電話說你和閨蜜關係弄僵了,我想有和你說說的必要了。其實,人和人之間,哪怕是最親密的人,最好的關係就是一碗湯的距離,不遠不近,不溫不火,一切剛剛好……」

她怔住了。母親的話讓她淚流滿面。她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是在用一碗羊肉湯的距離,來詮釋愛的溫度,不是不愛,而是為了更好地去愛。

那一刻,她鬱悶的心如同窗外的明媚陽光,一下子燦然明亮起來。

當同學麗君把這個故事講給我聽的時候,我也是愣在那裡,半天沒說一句話。那碗羊肉湯仿佛就出現在我眼前,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想起三毛說過的一句話: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即使最親密的人之間也要有分寸。不必去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從當初的熱情,到最後的冷漠,也許並非人心異變,只是因為我們走得太近,用情太猛。

一碗湯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就是煲好一碗湯給父母送過去,不涼不熱,喝起來剛剛好。這似乎說的是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最佳距離,其實這個最佳距離同樣適用於愛人、朋友。

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哪怕是最親密的人之間,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一碗湯的距離,度量的是兩顆心的分寸,彼此理解,彼此相愛。一碗湯的距離,度量的是兩顆心的空間,相互支持,但不過分依賴。

恰當的距離不僅能產生美,而且會讓相處更柔軟,感情更醇厚。人生路上,願我們之間都能把持好一碗湯的距離,相視而笑,坦然前行,一起看花開花謝,日出日落。

相關焦點

  • 生死存亡中走出來的一碗麵 黑龍江雞西美食散文隨筆
    生死存亡中走出來的一碗麵 黑龍江雞西美食散文隨筆黑龍江這種美食 被稱為冷麵王子 是中朝混血兒 現做現壓的好吃!標籤:美食旅遊餐飲主食麵食、黑龍江美食小吃、黑龍江雞西、雞西冷麵、美食文化散文隨筆雞西冷麵,早先該算是中朝混血兒。一八六幾年朝鮮遭災,人們一路頂著俄羅斯和清政府兩道封鎖,最終帶著冷麵跑到了黑龍江成了朝鮮族。冷麵從朝鮮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到傳入國內經過改良又發展了一百多年。
  • 幸福是一碗湯的距離!
    最好的辦法就是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什麼是一碗湯的距離?一碗湯的距離意思就是,子女端一碗湯到父母家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父母也好,夫妻也好,朋友也好,適當的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讓各自都有各自的空間,保持一點神秘感,偶爾聚一聚關係更和諧。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3、一碗湯的距離,其實是心靈的溫度。我們不想太近沒有自我,也不想太遠缺少關懷。
  • 「一碗湯」的距離,最好
    《「一碗湯」的距離,好》當我成家以後,由於房子的緊張,與父母親一直住在一起。隨著兒子的長大以及教育等等狀況,我在兒子12歲時,買了房子,離開了父母,獨立搬出去住了!剛開始,沒有什麼感覺,因為老爸和老媽身體狀況可以,自己會打理自己。
  • 離公婆家一碗湯的距離(圖)
    表面原因是價格合理、交通方便、景觀不錯,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樓盤離公婆家大概500米,不遠也不近,正是「一碗湯的距離」。老公奇怪地問:「什麼是一碗湯的距離?」之寒得意地說:「就是說父母與子女家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來剛好不涼。既可以方便探望老人又不至於住在一起磕磕碰碰,多爽!」老公笑著搖頭:「就你歪理多!」
  • ​「一碗湯的距離」讓養老更安心
    (7月15日《河北日報》)    嵌入社區的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積極探索,以社區為依託,在不脫離老人熟悉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的前提下,為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務,為老人營造家庭式的生活環境,被譽為「一碗湯的距離」的養老。
  • 和婆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對此,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表示,媳婦應該學會婆媳相處之道,孝敬婆婆的同時,要注意距離與禮貌。  王國榮指出,保持距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注意禮貌。王國榮說,像孝順媽媽一樣孝順婆婆沒有錯誤,但是除了孝順以外,不要太過隨意。例如,你跟自己的媽媽可以說:「我回來了,今天真累!」你的媽媽不會跟你計較,但婆婆卻可能會覺得你沒禮貌。  二是儘量少參與婆家「政事」。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這兩種連單元門都不用出,生活起來非常方便;更多的是在一個小區住,或者不同的小區但比較近,步行十分鐘的距離能到達最合適。  老人身體好的時候能幫著帶孩子,老人年齡大了,子女照顧老人也方便。但如果老人與子女長期分離,一旦身患疾病或者發生意外,很難獲得及時救助,甚至導致悲劇。如果能提前規劃,離父母近一點,時不時地就過去看看老人,就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可是,當自己的孩子已經成了別人的父母,當自己的孩子已經扛起了家庭的重擔,作為家長,其實要學會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什麼是最適當的距離?最近,小編看了一個報導,「一碗湯的距離」這個形容最為貼切。什麼是一碗湯的距離?那就是,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為什麼要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呢?因為兩個人的代溝在所難免,距離過近,其實缺點容易暴露得明顯。
  • 「一碗湯」的距離,以康養敬孝心
    幸運的是我住的地方離媽媽只有「一碗湯」的距離。帶著媽媽最疼愛的小外孫女一起回家陪他們吃飯。一進門孩子就喊:「姥姥姥爺,我們給你送雞湯來啦!」老媽雖然嘴上說不用送,可臉上的笑容裡充滿著幸福。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讓親情有了近在咫尺的陪伴,也讓兩代人的感情少了一絲瑣事的煩擾。有界限、有距離,也有聯繫、有守望。
  • 「一碗湯的距離」 購房彼此幸福
    日本學者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一碗湯的距離」,再貼切不過了。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這樣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方便照顧長輩;其實反過來講,老人也可以幫著照顧孩子,一定程度上為子女減輕了壓力,子女更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打拼事業。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近七成受訪者主張「年輕人與父母居住距離要近一些,最好住在一個小區」。兩成受訪者表示「願意一同居住」,一成受訪者有意願住在一起,但前提條件是,空間上要滿足一定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比較合適調查顯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距離父母近一些,好盡孝道;而老年父母們則一致表示,既能互相幫襯又有獨立空間最好。
  • 「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有人說,父母跟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煲好一碗湯送過去,湯的溫度喝起來剛剛好。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這是日本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晚輩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又方便照顧老人。以「一碗湯的距離」來形容親子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
  • 在學術界,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
    △圖源網絡我們可以試想這樣一種場景: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住處送去一碗湯,到達老人家裡時,熱湯還沒有降溫變涼。在「百善孝為先」的國人傳統中,這理應是父母子女皆羨慕的一種狀態。實際上,在學術界,它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這個由日本學者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形容兩代人之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被視為最理想的居住狀態,也是構建健康家庭關係場的有效途徑。
  • 我和你,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從家裡端一碗湯,到牽掛的人那裡,湯的溫度,剛剛好。一碗湯的距離,不單指物理溫度,也是比喻心理上的親密距離。兩顆心的距離,是用溫度來測量的,最舒適的28—32℃,不會過熱,也不會過冷,在需要的時候,很快就能傳遞過去的溫暖。
  • 家門口的養老中心:關愛就是一碗湯的距離
    「一碗湯」凝聚了眾多人的關愛。紅網時刻郴州9月3日訊(記者 盧黎清)在大家不斷的祝福聲中,李燦麗和媽媽感動地掉下來了眼淚。「自從父親走了以後,這是母親過得最幸福的一個生日。」「養老」已變成了社會最關心的問題,如何真正把「一碗湯的距離」的養老方式留在身邊?北湖區老齡辦主任俞紅玲推崇「家門口的養老」模式,她經過數十次的深入調研考察,成功引入「萬眾和」全國養老品牌落戶北湖區。北湖區老齡辦主任俞紅玲切下蛋糕傳遞關愛。
  • 婚後要和公婆有「一碗湯」的距離!
    這很符合「一碗湯距離」的概念。也就是說,和父母住的距離,如果給他們送去一碗湯,這個距離送過去,湯還是熱的。父母和孩子分開住,保留彼此的生活空間。同時,對方如果有事需要幫助,也能及時趕過去。婚後我和公婆住一起,後果很嚴重。首先:生活不便。
  • 與朋友一杯水的距離,與親人一碗湯的距離,與愛人一張紙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02.與親人,隔著一碗湯的位置聽人說,父母與子女隔著「一碗湯的位置」,煲好一碗湯端過去,這個溫度喝起來最好進口。這樣抓著不放,還不如鬆開手,學會隔著「一碗湯」的位置,想念了隨時見個面,平時不打擾各自的生活。不和父母分開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離不開孩子的父母,也會錯過太多人生的快樂。當孩子成年後,就學著慢慢放手,體面的退出孩子的生活。要明白,誰都應該做個獨立的人,去主宰屬於自己的人生,屬於自己的幸福。
  • 一碗湯的距離 家門口的養老--大河網
    □本報記者欒姍    子女做好一碗湯後端到父母家還沒有涼,就是最好的居住距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婚姻、住房等諸多原因,「一碗湯的距離」往往難以實現。    怎麼辦?社區居家養老來幫忙。7月25日,省發展改革委下發《2018年推進健康養老產業轉型發展專項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力求通過打造「15分鐘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來破解各類養老難題。
  • 一碗湯的距離,想說愛你不容易
    用公婆的話說,兩家是「一碗湯」的距離。不太近,各有各的空間,免得同在一個屋簷下作息不同習慣不同你爭我搶雞飛狗跳;不太遠,剛剛好的距離,有事情可以互相照應,平日裡可以幫忙做做飯,或者以後幫忙帶帶娃。這點頗合菜菜胃口。再加上公婆廚藝頗精,第一頓飯便俘獲了菜菜。從此,中國好公婆的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