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湯的距離,想說愛你不容易

2020-12-15 雲捲雲姝淺淺言

【1】

結婚前,菜菜和公婆接觸過幾次。那會兒倆人關係頗好,菜菜覺得公婆又能幹又明事理。那會兒,公婆還沒退休。但已經在兒子工作的城市買了房子。確切的說,是兩套。一套給兒子,一套給自己。

用公婆的話說,兩家是「一碗湯」的距離。不太近,各有各的空間,免得同在一個屋簷下作息不同習慣不同你爭我搶雞飛狗跳;不太遠,剛剛好的距離,有事情可以互相照應,平日裡可以幫忙做做飯,或者以後幫忙帶帶娃。

這點頗合菜菜胃口。再加上公婆廚藝頗精,第一頓飯便俘獲了菜菜。從此,中國好公婆的形象深入人心。

談戀愛時,菜菜和老公以及公婆探討過房產證的問題。菜菜說,買房子的錢都是公婆出的,所以房產簿不需要給她加名。這點甚合公婆心意,更認準了菜菜這個準兒媳。一家人其樂融融,連逛街都是婆婆領著菜菜的手。

沒想到,菜菜老公卻在婚前堅持要給菜菜加名。在得知菜菜加名後,房子成為了公婆的心病。有次在兒子家,趁著菜菜不在,兩人特意向兒子討來房產證翻看,大紅本兒在懷裡抱了好久。

【2】

慢慢的,菜菜發覺公婆對她越來越冷淡。

談戀愛那會兒,每次菜菜去公婆家,公婆都是盛情款待,滿桌飯菜都是菜菜愛吃的。但是現在,菜菜愛吃菜的難覓蹤跡。公婆說,菜菜啊,不要挑食,要營養均衡。

又過了一陣,公婆說,菜菜啊,既然成家了,就要做些該做的事情。你得學會做飯。菜菜不是沒嘗試過做飯,只是從來沒成功過。但這也不怪菜菜,畢竟菜菜爸媽,乃至大姨二姨大姑二姑,統統不會做飯。菜菜想,這應該是遺傳。

但是從那天開始,菜菜去公婆家就沒見公婆開過火了,每次快到飯點,菜菜的公婆就眼巴巴的看著菜菜,一副滿含期待的樣子。每次到這個時候,菜菜總巴不得溜之大吉。但是菜菜的老公總是站出來,圍裙一帶,衝進廚房,鼓搗鼓搗就弄出一桌飯菜,而且準保有菜菜愛吃的。

公婆對兒子的做法頗為不滿,他們想鍛鍊菜菜,可不想折騰兒子。於是老兩口齊翻上陣,輪流對兒子進行教育。

「爸媽,菜菜不會做飯你們是知道的。」兒子頓了頓,問道,「幹嘛為難她?」

「成家了,不會做飯怎麼行?」

「當初不是說一碗湯的距離嗎?不是說你們做好飯給菜菜送過去都來得及,不會涼嗎?」

「當初是當初。當初還不知道你會背著我們給菜菜加名。」

原來,一切的癥結,都是因為房子。

【3】

菜菜的老公問,不過是房本加上菜菜的名字,又能怎樣呢?房子還是那套房子,一碗湯的距離,就這樣變了?

可是公婆不這樣想。畢竟,房子是他們用一輩子的積蓄換來的。多個名字,就如同將房子拱手相讓一般,他們不甘心。

後來,菜菜幾次提出去掉房本上的名字,都被菜菜的老公拒絕了。每次公婆挑剔菜菜的時候,菜菜的老公都會第一時間衝出來,護著菜菜。他覺得,媳婦是自己選的,決定是自己做的。縱然父母有千般萬般的不同意,也應該衝著自己來。

其實菜菜心裡有本帳,她想得很通徹,一個名字,並不能代表什麼。婚姻的好與壞,不是一個名字能決定的。生活的好與壞,也與那個名字無關。菜菜從小豁達,喜歡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她不想希望一個名字就把關係變得疏遠,更不想站在公婆的對立面,她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如今,菜菜和公婆的住處還是禮貌地保持著「一碗湯」的距離,然而,心理上的距離,卻遠了。

相關焦點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1、合格的父母會給自己和孩子保留邊界感,不替他做所有的決定,不控制他的行為,同時尊重他的隱私。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
  • 散文隨筆:一碗湯的距離
    羊肉湯做好了,你趁熱喝了吧。」她把羊肉湯端到母親面前。「麗君,你先嘗嘗溫度是不合適。」母親對她說。她端起碗嘗了一口,笑著說:「媽,不涼不熱正合適呢,您趕緊喝了吧。」母親接過羊肉湯,卻沒有喝,母親把羊肉湯放在桌子上,拉過她的手,意味深長地對她說:「麗君啊,今天媽讓你做一碗羊肉湯送過來,就是想和你說明一個道理。你不是老埋怨我不和你住在一起嗎?我早就想和你談談了,但一直沒找到合適機會,今天你打電話說你和閨蜜關係弄僵了,我想有和你說說的必要了。
  • 我和你,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從家裡端一碗湯,到牽掛的人那裡,湯的溫度,剛剛好。一碗湯的距離,不單指物理溫度,也是比喻心理上的親密距離。兩顆心的距離,是用溫度來測量的,最舒適的28—32℃,不會過熱,也不會過冷,在需要的時候,很快就能傳遞過去的溫暖。
  • 離公婆家一碗湯的距離(圖)
    表面原因是價格合理、交通方便、景觀不錯,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樓盤離公婆家大概500米,不遠也不近,正是「一碗湯的距離」。老公奇怪地問:「什麼是一碗湯的距離?」之寒得意地說:「就是說父母與子女家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來剛好不涼。既可以方便探望老人又不至於住在一起磕磕碰碰,多爽!」老公笑著搖頭:「就你歪理多!」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所以他們對孫子孫女百般寵愛,怕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惹孩子生氣,就會失去他們。而且,他們想要時刻跟孩子在一起,打孩子電話沒接都會有一種失落感。的確,感情都是養出來的!從十月懷胎開始,當看著我們一手養大的孩子,漸漸長大,畢了業,成了家,這幾十年的感情,難捨難分是肯定的。可是,當自己的孩子已經成了別人的父母,當自己的孩子已經扛起了家庭的重擔,作為家長,其實要學會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
  • 幸福是一碗湯的距離!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結了婚都不喜歡和父母同住,並不是他們有多不孝順,而是分開住的家庭更有利於和諧,本來就是兩代不同的人,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有些磕磕碰碰,同住會讓婆媳關係更緊張。可是不住在一起呢,子女又擔心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
  • 一位媳婦的親身經歷,婆媳關係之間,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
    我們總是無法在這種摯愛之間抉擇,小時候覺得困難的問題,長大後依然做不出選擇,如果有人問你:將來給你生命的媽媽,與最愛的妻子同時掉進水裡,這個世界上最難的選擇題,沒人願意去選擇。但是其實,做出選擇並不是最終的目的,這個問題是想教會我們,如何維持三個人之間矛盾的平衡點平衡?男人如何在婆媳矛盾中起好的作用?
  • 「一碗湯」的距離,最好
    前幾年,一位戰友不打招呼,就走了;前幾天,一位戰友,在臨近退休之門檻時,突然地就走了。雖然,早知道他有心臟病,病得很重。心臟曾二次裝起搏器;去年換好了活體心臟,總以為能好好地過好幸福生活了。卻未曾想,2月13日,說走就走了。唉,人生無常,這二位戰友啊,還是親兄弟倆呢,太可惜了。
  • 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是一碗湯的距離
    《愛的釐米》中,一個是嚴重缺少父愛,一個是母愛過於旺盛,雨晴、清風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代表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兩個極端。其實,這兩種相處模式,都不健康。如果說,過去的農村,需要勞動力來種地幹活,還可以理解。現如今,農村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去種地了,還非要生兒子,就真的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劇中佟麗婭為家庭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出錢給父母買房子,買保養品,關心父母的身體,一直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女兒的角色。
  • 與朋友一杯水的距離,與親人一碗湯的距離,與愛人一張紙的距離
    時間久了,關係就變了, 你跟她說這是你的秘密,她隨口轉給了別人;她做的不對的時候,你好心告知,她又覺得你好管閒事,囉裡囉嗦;她要是有事找你,再難你也想辦法幫到她,當你有困難找到她的時候,她卻不當一回事一直做自己的事情。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雖然住的不遠,但是兒女們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來探望一下自己。有時候燉了一些湯想送去給孩子,但是不是嫌燙就是嫌涼,說到底,都是兒女不想和父母靠太近,矛盾更多。就像一碗水,多了怕溢,少了怕不夠,但最後,還是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 為什麼好多年輕人不願意和父母一起住?什麼叫做一碗湯的距離?
    但年輕人覺得誰還不趁年輕多瘋狂幾年呢,要不再瘋狂我們就老了。所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分開住比較好,當然,老人是很不理解的。二是年輕人的教育觀念和老年人不一樣。說到教育觀,現代都說叫「隔輩親」,說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的話,老人肯定會溺愛孩子,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當然老人不這麼認為。
  • 和婆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對此,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表示,媳婦應該學會婆媳相處之道,孝敬婆婆的同時,要注意距離與禮貌。  王國榮指出,保持距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注意禮貌。王國榮說,像孝順媽媽一樣孝順婆婆沒有錯誤,但是除了孝順以外,不要太過隨意。例如,你跟自己的媽媽可以說:「我回來了,今天真累!」你的媽媽不會跟你計較,但婆婆卻可能會覺得你沒禮貌。  二是儘量少參與婆家「政事」。
  • ​「一碗湯的距離」讓養老更安心
    (7月15日《河北日報》)    嵌入社區的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積極探索,以社區為依託,在不脫離老人熟悉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的前提下,為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務,為老人營造家庭式的生活環境,被譽為「一碗湯的距離」的養老。
  • 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父母,值得一看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 婚後要和公婆有「一碗湯」的距離!
    這很符合「一碗湯距離」的概念。也就是說,和父母住的距離,如果給他們送去一碗湯,這個距離送過去,湯還是熱的。父母和孩子分開住,保留彼此的生活空間。同時,對方如果有事需要幫助,也能及時趕過去。婚後我和公婆住一起,後果很嚴重。首先:生活不便。
  • 「一碗湯」的距離,以康養敬孝心
    可每次回到家,媽媽就會感慨,「如果離你姥姥家近一點就好了」。時間如白駒過隙,當年的那個我也已經變成了孩子的母親,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小時候媽媽為什麼會發出那樣的感慨。幸運的是我住的地方離媽媽只有「一碗湯」的距離。帶著媽媽最疼愛的小外孫女一起回家陪他們吃飯。一進門孩子就喊:「姥姥姥爺,我們給你送雞湯來啦!」老媽雖然嘴上說不用送,可臉上的笑容裡充滿著幸福。
  • 與婆婆家相隔「一碗湯」的距離,為什麼她為此感到崩潰?
    (原標題:與婆婆家相隔「一碗湯」的距離,為什麼她為此感到崩潰?)網上流行一種說法:婆媳間最好的相處方式,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26歲的周小姐家與婆婆家相隔數百米,剛好是送一碗湯未涼的距離,但她入住新家這幾個月來,卻因為婆婆天天來送湯做飯,而感到崩潰。
  • 「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有人說,父母跟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煲好一碗湯送過去,湯的溫度喝起來剛剛好。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這是日本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晚輩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又方便照顧老人。以「一碗湯的距離」來形容親子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更是這樣,結婚後有了孩子,麻煩瑣碎的事情就來了:孩子吃喝拉撒、上學放學接送、孩子看病等等,請保姆還不太放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老人白天幫著帶孩子,晚上回自己家裡休息,兩代人時間正好岔開,也有各自獨立的空間。那麼,如果和老人的住處能近一點,會省去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