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是一碗湯的距離

2020-12-18 子薇花開

《愛的釐米》中,一個是嚴重缺少父愛,一個是母愛過於旺盛,雨晴、清風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代表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兩個極端。其實,這兩種相處模式,都不健康。

01重男輕女的爸爸寧可不要

雨晴問過爸爸:「難道你生女兒就是為了養兒子嗎?」聽上去觸目驚心,但實際上,在中國這種現象非常多見,跟多年來「男尊女卑」的傳統密不可分,尤其在農村地區,只有兒子才能傳家,如果前幾胎都是女兒,那無論再生多少個,也要生出兒子來。

如果說,過去的農村,需要勞動力來種地幹活,還可以理解。現如今,農村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去種地了,還非要生兒子,就真的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劇中佟麗婭為家庭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出錢給父母買房子,買保養品,關心父母的身體,一直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女兒的角色。

可是,他的父親呢,偏心兒子偏心到了一定的程度。兒子要結婚,讓姐姐給買鑽戒,讓姐姐搬出去騰房子,讓姐姐放棄房子過戶給兒子。連兒子要開網約車,都來要姐姐把自己的車給他。

女兒為兒子的付出,成為了理所當然,父親這樣的偏心,讓女兒一次次的受傷,最後到了和父親脫離父女關係的地步,而兒子也變成了理所當然的啃老一族,經不得一點兒風雨,連養活自己都做不到。

同樣是親生孩子,雨晴爸爸真的做得太過分了,如果不是最後他幡然醒悟,做出了改變,就真的失去雨晴這麼好的女兒了。希望現實生活中重男輕女的爸爸們,也能夠及時醒悟。

結婚前,爸爸用他像大海一樣的胸懷,給予女兒最博大的愛;結婚後,女兒才能挽著爸爸的手,帶著滿心的愛與期待,走向她的丈夫,走向美好的婚姻生活!

02母愛,不是佔有,是需要時我在

清風媽媽對清風的愛可以形容為,24小時不停歇,360度無死角,讓清風覺得特別壓抑,生活上,感情上都沒有自由。

媽媽除了生活上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連兒子的感情生活都要橫加幹預。她喜歡的林潔,徐清風不喜歡;她極力推薦的藍俏俏,居心不良,逼得徐清風停職,只能遠赴非洲做醫療援助。

兒子停職後,她才幡然醒悟,之前,是她打著愛的旗號,對兒子幹涉的太多了。

中國式的父母,都是付出型的,尤其是媽媽,會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恨不得掏心掏肺。可是往往會適得其反,媽媽覺得我都是為了子女好,而子女卻覺得媽媽管得太多了,沒有自由呼吸的空間了。

父母和子女最好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平時各過各的生活,子女需要他們了,隨時都出現在他們身邊,無條件的支持,給他們一個愛的港灣,做最堅實的後盾

你來駐足,我來傾聽!歡迎關注@子薇花開並留言哦!

相關焦點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1、合格的父母會給自己和孩子保留邊界感,不替他做所有的決定,不控制他的行為,同時尊重他的隱私。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對於自己的子女,他們同樣害怕失去。所以他們對孫子孫女百般寵愛,怕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惹孩子生氣,就會失去他們。而且,他們想要時刻跟孩子在一起,打孩子電話沒接都會有一種失落感。的確,感情都是養出來的!從十月懷胎開始,當看著我們一手養大的孩子,漸漸長大,畢了業,成了家,這幾十年的感情,難捨難分是肯定的。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近七成受訪者主張「年輕人與父母居住距離要近一些,最好住在一個小區」。兩成受訪者表示「願意一同居住」,一成受訪者有意願住在一起,但前提條件是,空間上要滿足一定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比較合適調查顯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距離父母近一些,好盡孝道;而老年父母們則一致表示,既能互相幫襯又有獨立空間最好。
  • 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父母,值得一看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更是這樣,結婚後有了孩子,麻煩瑣碎的事情就來了:孩子吃喝拉撒、上學放學接送、孩子看病等等,請保姆還不太放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老人白天幫著帶孩子,晚上回自己家裡休息,兩代人時間正好岔開,也有各自獨立的空間。那麼,如果和老人的住處能近一點,會省去很多麻煩。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有時候燉了一些湯想送去給孩子,但是不是嫌燙就是嫌涼,說到底,都是兒女不想和父母靠太近,矛盾更多。就像一碗水,多了怕溢,少了怕不夠,但最後,還是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 「一碗湯」的距離,是孩子和父母之間能夠保持得最好的相處模式
    看到這樣一句話,與父母保持最好的關係就是「一碗湯」的距離,這「一碗湯」的距離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一碗湯」從自己屋裡端到父母那裡的時候,湯還是溫的,還沒有涼,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當初這句話是一個開發商賣樓盤的廣告詞,意思是指父母和孩子買兩套房,既離得近又分得開,後來被引用成為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我家隔壁住著一家五口人,兩個老人和兒子媳婦還有一個孫子。
  • 幸福是一碗湯的距離!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結了婚都不喜歡和父母同住,並不是他們有多不孝順,而是分開住的家庭更有利於和諧,本來就是兩代不同的人,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有些磕磕碰碰,同住會讓婆媳關係更緊張。可是不住在一起呢,子女又擔心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
  • 親子模式要更新 專家:父母和子女應保持"一碗湯距離"
    揚子晚報連續報導《兒女為何不「愛」我們》引發持續熱議。這個話題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引發爭論,40後的外婆認為成年子女應該體諒父母聽從父母的安排;60後的媽媽說90後兒子的「毛」得順著摸,替他做主倔脾氣就上來了。教育專家認為,新的社會背景下,家庭概念早已發生變化,親子間相處模式早該更新了。
  • 子女和父母最好保持一碗水的距離
    這次父親生病後,我們發現一個問題,父母年紀大了,住的地方不能離子女太遠。現在父母居住的地方離我和弟弟都要半個小時的車程。我曾經和父母探討過這個問題,讓他們換個離我們近的小區,要不就回到市區的老房子,那裡有很多老朋友,生活環境非常便利,而大醫院離他們就是八分鐘的距離。父親一直喜歡安靜,他認為老房子在鬧市區來往人多,還是現在居住的環境好。
  • 《囧媽》:父母與成年子女的幸福距離是多少?10米夠不夠?
    03父母與成年孩子的親情就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網上有一句流行話,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距離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要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一碗湯的距離」說的是父母與成年孩子空間上的距離,其實在心理上也是一樣,父母還需要和孩子尤其是成年子女保持心理距離,也就是要有邊界感。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壞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
  • 散文隨筆:一碗湯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那是一個秋日晌午,暖陽高照,秋高氣爽,走在下班路上的麗君,卻感覺不到絲毫溫暖,她的心頭仿佛有一塊烏雲堵著,憋得慌。來到家中,她就把自己扔進寬大鬆軟的床上,發了一會愣,她突然想起什麼似得,急忙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在電話裡,她把心中的委屈、困惑、鬱悶一股腦傾訴給母親聽。
  • 與朋友一杯水的距離,與親人一碗湯的距離,與愛人一張紙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02.與親人,隔著一碗湯的位置聽人說,父母與子女隔著「一碗湯的位置」,煲好一碗湯端過去,這個溫度喝起來最好進口。不是雙方愛的不夠,是兩代人活法不同,誰都無法改變誰。這樣抓著不放,還不如鬆開手,學會隔著「一碗湯」的位置,想念了隨時見個面,平時不打擾各自的生活。不和父母分開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離不開孩子的父母,也會錯過太多人生的快樂。當孩子成年後,就學著慢慢放手,體面的退出孩子的生活。
  • ​「一碗湯的距離」讓養老更安心
    (7月15日《河北日報》)    嵌入社區的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積極探索,以社區為依託,在不脫離老人熟悉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的前提下,為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務,為老人營造家庭式的生活環境,被譽為「一碗湯的距離」的養老。
  • 「一碗湯的距離」 購房彼此幸福
    日本學者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一碗湯的距離」,再貼切不過了。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這樣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方便照顧長輩;其實反過來講,老人也可以幫著照顧孩子,一定程度上為子女減輕了壓力,子女更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打拼事業。
  • 「一碗湯」的距離,最好
    《「一碗湯」的距離,好》當我成家以後,由於房子的緊張,與父母親一直住在一起。隨著兒子的長大以及教育等等狀況,我在兒子12歲時,買了房子,離開了父母,獨立搬出去住了!剛開始,沒有什麼感覺,因為老爸和老媽身體狀況可以,自己會打理自己。
  • 如果可以,我希望和父母只隔一碗湯的距離
    他的兒子泣不成聲,連著對爸爸說:「爸,我們愛你,好,不痛」。整個過程2小時13分,傅達仁倒在兒子的懷中慢慢睡去,享年85歲。視頻傅達仁選擇安樂死,是因為患上胰腺癌晚期。這種病是絕症,目前尚無法治癒。這種病,除了無法治癒,更令人恐怖的是病人難以承受的病痛,而如果採取化療等方式,更會加劇病人的痛苦。
  • 在學術界,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
    父母陪伴著我們走過少年時期,成年後,我們又有多長時間陪著父母呢?由於距離,我們似乎只活在了他們的手機裡。或許每個人,發現父母老去,都是在一瞬間。也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會想要「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他們」。
  • 我和你,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從家裡端一碗湯,到牽掛的人那裡,湯的溫度,剛剛好。一碗湯的距離,不單指物理溫度,也是比喻心理上的親密距離。兩顆心的距離,是用溫度來測量的,最舒適的28—32℃,不會過熱,也不會過冷,在需要的時候,很快就能傳遞過去的溫暖。
  • 「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張弛的父母70多歲了,雖然健康尚可,但總歸年紀大了,很多方面需要照顧,於是張弛將父母接來與自己同住。但此後卻面臨許多問題,不同的生活理念,不同的消費習慣,不同的教育理念……三代人難免因為一點小事而意見不合,小摩擦一旦多了,自然而然就影響家庭和睦。既傷了父母的心,子女也添了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