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2020-12-15 修心煉道

1、合格的父母會給自己和孩子保留邊界感,不替他做所有的決定,不控制他的行為,同時尊重他的隱私。

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

3、一碗湯的距離,其實是心靈的溫度。我們不想太近沒有自我,也不想太遠缺少關懷。

4、每一個成年人,要學會的第一門必修課,就是遠離父母的庇護,學會獨立成長,讓他們安享晚年。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5、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6、再親密的兩個人,都應該都一定的界限。如果父母總是越俎代庖,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導致一個家庭的破裂。榮格說: 「父母對孩子最壞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

7、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周國平

8、我所理解的「為你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尊重,給予彼此自由空間,而不是越俎代庖,不是自作主張地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安排對方的生活。

9、一碗熱湯的距離,事實上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佳尺寸。每個人心中都必須揣著這把隨時丈量與呵護他人內心的尺。

10、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堅持和倔強,即使大人們告訴他有些事多麼的不可能;每個孩子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體會和領悟,就像經歷了歡樂或悲傷後知道了很多事本來該是什麼樣子。

11、成年人的世界,距離很重要,太遠了生分,太近了容易刺傷彼此,而幸福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

12、一碗湯的距離,就是子女煲好一碗湯送往父母處,剛好保持享用的溫度,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這種牽掛時隨時能見面,卻不會過多打擾彼此的生活,有多少成家後的年輕人嚮往,就有多少期盼同享天倫與自在的長輩渴望。

13、一碗湯的距離,心理學角度,也是親密距離的生動比喻。兩顆心靈的之間的距離,要用溫度來測量,而不是用直尺。

14、一碗湯的距離,社交上看,不止是家庭,親朋好友的相處,最好的距離,也是如此。

15、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的分離。父母對子女介入越深,子女的幸福感就越低。養孩子,就是一個漸行漸遠、慢慢放手的過程。

16、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黏在一起的關係,是負擔。適當的距離,才能產生恰到好處的美。

17、兩顆心並不常常貼在一起,但是在其中一顆心靈需要關懷的時刻,另一顆很快就能傳遞過去一碗溫暖的「心靈雞湯」。

18、人人都需要「界限感」,但在傳統的中國文化環境下,許多家庭成員之間的「邊界」,和彼此的「獨立性」,被有意無意地剝奪了。

19、家庭邊界感的建立,就是我尊重你的隱私,你允許我的不同,在這條界限內,我們互不幹擾,互不控制。在界限之外,我們仍然相愛,仍然互持互助,共同承擔家庭責任。

20、父母對於孩子成長的最高境界,懂得參與,也懂得退出。

本百家號內容除聲明原創之外,均為個人閱讀文摘。是我有感覺、有共鳴的文字,願給有緣的你帶來一絲啟發或溫暖。--蘭心

相關焦點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對於自己的子女,他們同樣害怕失去。所以他們對孫子孫女百般寵愛,怕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惹孩子生氣,就會失去他們。而且,他們想要時刻跟孩子在一起,打孩子電話沒接都會有一種失落感。的確,感情都是養出來的!從十月懷胎開始,當看著我們一手養大的孩子,漸漸長大,畢了業,成了家,這幾十年的感情,難捨難分是肯定的。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近七成受訪者主張「年輕人與父母居住距離要近一些,最好住在一個小區」。兩成受訪者表示「願意一同居住」,一成受訪者有意願住在一起,但前提條件是,空間上要滿足一定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比較合適調查顯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距離父母近一些,好盡孝道;而老年父母們則一致表示,既能互相幫襯又有獨立空間最好。
  • 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是一碗湯的距離
    《愛的釐米》中,一個是嚴重缺少父愛,一個是母愛過於旺盛,雨晴、清風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代表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兩個極端。其實,這兩種相處模式,都不健康。劇中佟麗婭為家庭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出錢給父母買房子,買保養品,關心父母的身體,一直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女兒的角色。可是,他的父親呢,偏心兒子偏心到了一定的程度。兒子要結婚,讓姐姐給買鑽戒,讓姐姐搬出去騰房子,讓姐姐放棄房子過戶給兒子。連兒子要開網約車,都來要姐姐把自己的車給他。
  • 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父母,值得一看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這兩種連單元門都不用出,生活起來非常方便;更多的是在一個小區住,或者不同的小區但比較近,步行十分鐘的距離能到達最合適。  老人身體好的時候能幫著帶孩子,老人年齡大了,子女照顧老人也方便。但如果老人與子女長期分離,一旦身患疾病或者發生意外,很難獲得及時救助,甚至導致悲劇。如果能提前規劃,離父母近一點,時不時地就過去看看老人,就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 幸福是一碗湯的距離!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結了婚都不喜歡和父母同住,並不是他們有多不孝順,而是分開住的家庭更有利於和諧,本來就是兩代不同的人,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有些磕磕碰碰,同住會讓婆媳關係更緊張。可是不住在一起呢,子女又擔心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有時候燉了一些湯想送去給孩子,但是不是嫌燙就是嫌涼,說到底,都是兒女不想和父母靠太近,矛盾更多。就像一碗水,多了怕溢,少了怕不夠,但最後,還是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 散文隨筆:一碗湯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那是一個秋日晌午,暖陽高照,秋高氣爽,走在下班路上的麗君,卻感覺不到絲毫溫暖,她的心頭仿佛有一塊烏雲堵著,憋得慌。來到家中,她就把自己扔進寬大鬆軟的床上,發了一會愣,她突然想起什麼似得,急忙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在電話裡,她把心中的委屈、困惑、鬱悶一股腦傾訴給母親聽。
  • 「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張弛的父母70多歲了,雖然健康尚可,但總歸年紀大了,很多方面需要照顧,於是張弛將父母接來與自己同住。但此後卻面臨許多問題,不同的生活理念,不同的消費習慣,不同的教育理念……三代人難免因為一點小事而意見不合,小摩擦一旦多了,自然而然就影響家庭和睦。既傷了父母的心,子女也添了堵。
  • 和父母最佳距離就是一碗熱雞湯的距離
    「和父母最佳距離就是一碗熱雞湯的距離」這句話不知道是誰說的,不過在我一個二胎寶媽看來真的是充滿了人生智慧的一句話,只要你成家了或是獨立自主了它就有普遍適用性。和父母住一起的好處實在太多了,不用自己買菜、做飯、洗衣、做清潔等等。以至於婚後頭三年我們都是和父母一起住,特別是生了小孩以後,我們都覺得跟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沒有任何不妥,因為他們能幫我們帶小孩還承包了一切家務,簡直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典型,而且我們也以為父母會很開心我們能與他們朝夕相處,這樣老年生活也不會太孤單。
  • ​「一碗湯的距離」讓養老更安心
    (7月15日《河北日報》)    嵌入社區的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積極探索,以社區為依託,在不脫離老人熟悉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的前提下,為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務,為老人營造家庭式的生活環境,被譽為「一碗湯的距離」的養老。
  • 親子模式要更新 專家:父母和子女應保持"一碗湯距離"
    這個話題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引發爭論,40後的外婆認為成年子女應該體諒父母聽從父母的安排;60後的媽媽說90後兒子的「毛」得順著摸,替他做主倔脾氣就上來了。教育專家認為,新的社會背景下,家庭概念早已發生變化,親子間相處模式早該更新了。
  • 「一碗湯的距離」 購房彼此幸福
    日本學者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一碗湯的距離」,再貼切不過了。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這樣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方便照顧長輩;其實反過來講,老人也可以幫著照顧孩子,一定程度上為子女減輕了壓力,子女更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打拼事業。
  • 「一碗湯」的距離,是孩子和父母之間能夠保持得最好的相處模式
    看到這樣一句話,與父母保持最好的關係就是「一碗湯」的距離,這「一碗湯」的距離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一碗湯」從自己屋裡端到父母那裡的時候,湯還是溫的,還沒有涼,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當初這句話是一個開發商賣樓盤的廣告詞,意思是指父母和孩子買兩套房,既離得近又分得開,後來被引用成為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我家隔壁住著一家五口人,兩個老人和兒子媳婦還有一個孫子。
  • 在學術界,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維斯冠△圖源動漫櫻桃小丸子裁剪少年「媽,我那雙白鞋子洗乾淨沒?」「爸,中午炒盤青椒肉絲。」「爸,隔壁的小明今天欺負我了。」與父母同居的屋簷下,藏著兩代人難以調和的矛盾。母親時常笑話我,「你跟你爸就是遠香近臭」。這話說得雖然粗糙了點,也道出了隔代人相處的尷尬。△圖源網絡我們可以試想這樣一種場景: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住處送去一碗湯,到達老人家裡時,熱湯還沒有降溫變涼。
  • 子女和父母最好保持一碗水的距離
    這次父親生病後,我們發現一個問題,父母年紀大了,住的地方不能離子女太遠。現在父母居住的地方離我和弟弟都要半個小時的車程。我曾經和父母探討過這個問題,讓他們換個離我們近的小區,要不就回到市區的老房子,那裡有很多老朋友,生活環境非常便利,而大醫院離他們就是八分鐘的距離。父親一直喜歡安靜,他認為老房子在鬧市區來往人多,還是現在居住的環境好。
  • 與朋友一杯水的距離,與親人一碗湯的距離,與愛人一張紙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02.與親人,隔著一碗湯的位置聽人說,父母與子女隔著「一碗湯的位置」,煲好一碗湯端過去,這個溫度喝起來最好進口。有些成年後還是和父母住一塊,這樣生活是方便些,但是種下了很多隱患。享受著被父母照顧,嫌棄著父母的嘮叨,伸手著想要父母的錢,埋怨著父母幹涉生活。結婚後,矛盾會越來明顯。生活觀念的不同,教育觀念的不同,都是產生矛盾的源頭,處理不當,就會造成一家雞犬不寧,一邊傷了父母,又給自己添堵。
  • 《囧媽》:父母與成年子女的幸福距離是多少?10米夠不夠?
    03父母與成年孩子的親情就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網上有一句流行話,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距離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要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一碗湯的距離」說的是父母與成年孩子空間上的距離,其實在心理上也是一樣,父母還需要和孩子尤其是成年子女保持心理距離,也就是要有邊界感。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壞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
  • 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
    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前幾天和父母吵了一架,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離家五年後團聚的溫馨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反而多了些許不習慣。不得不承認,到了這個年紀還與父母住在一起是人生的失敗。正常的子女從青春期開始,心理上的叛逆就為自己離家獨居埋下了伏筆。
  • 優山美地A區疊墅入市:別墅版「一碗湯的距離」
    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大多數成年人都會經歷與父母居住、二人世界、與小孩老人同居、再回二人世界等生活軌跡,無時不置身於家庭關係場之中。為此,日本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著名的家庭親和理論:"最好的家庭關係,就是一碗湯的距離。"即上下輩探望彼此時,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剛好,既不失親密的距離,又擁有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