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

2020-12-15 城市大生活

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

前幾天和父母吵了一架,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離家五年後團聚的溫馨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反而多了些許不習慣。不得不承認,到了這個年紀還與父母住在一起是人生的失敗。正常的子女從青春期開始,心理上的叛逆就為自己離家獨居埋下了伏筆。只是自己當年僥倖憑藉距離的槓桿將叛逆轉化成電話兩頭絲絲的寒暄。時過境遷,五年後的自己習慣了獨立生活,五年後的父母卻依舊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呵護。

離開父母的那一天,自己便不再脆弱,因為不允許。脆弱的人會在獨立的那晚哭泣後變得堅強,堅強人本來就無所謂。我不記得自己屬於哪一種,但至少五年的時間逼迫我學會憑自己的判斷做決定。離家的日子像石頭,磨掉鐵片上軟弱的部分,剩下的才是利刃。

然而,隨著到家的那一刻,一切又回到了開始。父母心中生活永遠不能自理的自己需要他們來指點江山,你不能11點以後睡覺,你不能上網超過2個小時,你不能只吃茄子不吃苦瓜,你不能飯後立馬吃蘋果……生活習慣的差異,在離開的歲月裡積累,又在這一刻爆發。你不能說「不」,否則等待你的將是無盡的口水車輪戰,因為在他們眼中,你曾經是那麼地乖巧,那麼地聽話,殊不知這些乖巧,早在沒有依靠的歲月裡被時間磨平了稜角。

與家人的分歧,通常也不是原則上的問題,而是今天是吃青椒還是土豆的問題,回家的最初幾天,我學著去順從,因為順從也是讓他們開心的一種方式。隨著時間變長,離別的思念漸漸被團聚的事實所取代,習慣上的差異才真正顯露出來。父母憑著自己的習慣來要求你,也僅僅是出於十多年養育的習慣,然而很多習慣卻不是那麼的重要,甚至荒唐。他們相信一味吃了3個月都沒有效果的中藥可能會在第四個月起效;他們以你胖為理由沒收零食,卻在飯桌上不停勸這勸那;他們相信不吃青椒會造成嚴重的維生素缺乏,卻不知道橘子裡也含有大量維生素;他們會對味精嚴防死守,理由是不知傳了多少次的「味精有毒論」……一次又一次的碎碎念,不斷刺激著我的神經,直到爆發的那一天。

也許看過裸婚時代的人都有體會,一次的爭吵往往是無數個小小的怨念聚集而成的,衝突雙方都沒有傷害對方的意思,卻總相信對方能夠理解自己的忠言逆耳。而我倒覺得,與家人相處,甚至比與外人打交道更困難,因為與外人打交道,只需要繃著一層笑臉,迎合奉承便是。外人不會以為你好的理由試圖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你,更不會因為你拒絕他的好意而受傷害。而面對親人,拒絕,則親人受傷,接受得多了,自己也會憋出毛病。一次次地「為你好」的背後,是父母肆意侵佔你的私人空間。相信很多人都痛恨早上半夢半醒時被人掀開被子大聲吵吵著叫你起床的行為。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總招人厭惡。

記得步入大學的時候,母親對自己說過一句話:「以後常聯繫,也許我們就只有一頓飯的緣分了。」這句話在我心中迴蕩至今,卻也蓋不過成長的現實。自上幼兒園開始,自己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都不是最長的。幼兒園有老師同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與家人接觸的時間都是早飯前、晚飯後,所見所聞,更多受周圍的人影響,世界觀因此不同,價值觀也會不一樣,父母與子女的共識也只能留到一頓晚飯上,觀念差異如此之大,分開住對雙方都是好處,既避免了衝突,又留有親情的溫存。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

然而現實卻是:我沒出息地留在家裡,我除了沉默與抗議,我沒有別的選擇,有時候,我會在我知識範圍內耐心地與他們講解,比如不吃青椒並無大礙、吃不了的東西就扔了,不要勉強、吃味精沒有什麼害處……然而,父母聽過之後也多是沉默,因為他們無法迅速地改變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每個人都很固執,沒有多少人能完全用理性來思考問題,嘗試多次後,我也只能放棄,因為就算再完美的講解,也只能暫緩爭執。他們不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我不接受他們的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堅持我的觀點,但不會要求他們按照我的觀點辦事;而父母不但堅持,而且希望改變你。

相關焦點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1、合格的父母會給自己和孩子保留邊界感,不替他做所有的決定,不控制他的行為,同時尊重他的隱私。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近七成受訪者主張「年輕人與父母居住距離要近一些,最好住在一個小區」。兩成受訪者表示「願意一同居住」,一成受訪者有意願住在一起,但前提條件是,空間上要滿足一定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比較合適調查顯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距離父母近一些,好盡孝道;而老年父母們則一致表示,既能互相幫襯又有獨立空間最好。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對於自己的子女,他們同樣害怕失去。所以他們對孫子孫女百般寵愛,怕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惹孩子生氣,就會失去他們。而且,他們想要時刻跟孩子在一起,打孩子電話沒接都會有一種失落感。的確,感情都是養出來的!從十月懷胎開始,當看著我們一手養大的孩子,漸漸長大,畢了業,成了家,這幾十年的感情,難捨難分是肯定的。
  • 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是一碗湯的距離
    《愛的釐米》中,一個是嚴重缺少父愛,一個是母愛過於旺盛,雨晴、清風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代表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兩個極端。其實,這兩種相處模式,都不健康。如果說,過去的農村,需要勞動力來種地幹活,還可以理解。現如今,農村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去種地了,還非要生兒子,就真的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劇中佟麗婭為家庭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出錢給父母買房子,買保養品,關心父母的身體,一直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女兒的角色。
  • 子女和父母最好保持一碗水的距離
    我趕到醫院的時候父親正在病床上打點滴,看到我他開心的笑著,給我的感覺他沒有什麼大礙,我看父親的精神狀態還好,就問弟弟醫生怎麼說,弟弟說核磁結果還沒有出來,醫生初步判斷是腦梗。弟弟讓我和父親再多聊幾句就會發現父親語言表達有障礙。我問父親我的名字叫什麼,他只是笑,而且還用不屑置辯的表情懶得回答我,我這才發現父親的健康真的出了問題。
  • 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父母,值得一看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這兩種連單元門都不用出,生活起來非常方便;更多的是在一個小區住,或者不同的小區但比較近,步行十分鐘的距離能到達最合適。  老人身體好的時候能幫著帶孩子,老人年齡大了,子女照顧老人也方便。但如果老人與子女長期分離,一旦身患疾病或者發生意外,很難獲得及時救助,甚至導致悲劇。如果能提前規劃,離父母近一點,時不時地就過去看看老人,就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有時候燉了一些湯想送去給孩子,但是不是嫌燙就是嫌涼,說到底,都是兒女不想和父母靠太近,矛盾更多。就像一碗水,多了怕溢,少了怕不夠,但最後,還是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 《囧媽》:父母與成年子女的幸福距離是多少?10米夠不夠?
    《囧媽》講述了中年男子徐伊萬意外同母親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和母親相處6天6夜的故事,可以說是中國父母同成年子女的相處真實狀況的縮影。03父母與成年孩子的親情就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網上有一句流行話,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距離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要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
  • 散文隨筆:一碗湯的距離
    「麗君,你先嘗嘗溫度是不合適。」母親對她說。她端起碗嘗了一口,笑著說:「媽,不涼不熱正合適呢,您趕緊喝了吧。」母親接過羊肉湯,卻沒有喝,母親把羊肉湯放在桌子上,拉過她的手,意味深長地對她說:「麗君啊,今天媽讓你做一碗羊肉湯送過來,就是想和你說明一個道理。
  • 親子模式要更新 專家:父母和子女應保持"一碗湯距離"
    這個話題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引發爭論,40後的外婆認為成年子女應該體諒父母聽從父母的安排;60後的媽媽說90後兒子的「毛」得順著摸,替他做主倔脾氣就上來了。教育專家認為,新的社會背景下,家庭概念早已發生變化,親子間相處模式早該更新了。
  • 為什麼好多年輕人不願意和父母一起住?什麼叫做一碗湯的距離?
    說到教育觀,現代都說叫「隔輩親」,說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的話,老人肯定會溺愛孩子,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當然老人不這麼認為。有的老人現在還用過去養孩子的方法對待孫輩,吃飯追著喂,零食隨便吃,作息不規律,成就了很多「小皇帝」「小公主」。看過一個視頻就是這樣,一個小女孩要求家裡所有人必須叫她「公主」,要不然就會大哭大鬧不罷休。
  • 在學術界,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維斯冠△圖源動漫櫻桃小丸子裁剪少年「媽,我那雙白鞋子洗乾淨沒?」「爸,中午炒盤青椒肉絲。」「爸,隔壁的小明今天欺負我了。」父母陪伴著我們走過少年時期,成年後,我們又有多長時間陪著父母呢?由於距離,我們似乎只活在了他們的手機裡。或許每個人,發現父母老去,都是在一瞬間。也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會想要「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他們」。
  • 如果可以,我希望和父母只隔一碗湯的距離
    2安樂死,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網友的觀點也不一:有人覺得,有尊嚴的離開,可能是對世界表示最後的倔強吧!但也有人擔心安樂死被濫用,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在這個宏大的議題面前,小編並不想多說什麼,但這個讓人揪心的視頻看過之後,感悟最深的,是對至親之人生離死別的近距離震撼。最近一段時間,《家有兒女》中爸爸的扮演者高亞麟說過的一句話上了熱搜。他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 一碗熱湯裡 隱藏著五大危機
    冬日裡,一碗熱氣騰騰的湯總能讓人從胃暖遍全身,幸福指數也會直線上漲。但是熱湯雖好,若是喝湯的方式不對,也可能會帶來傷害。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金暉主任醫師,為你揭秘藏在一碗熱湯裡的5大危機,教你如何正確、健康喝湯。
  • 「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張弛的父母70多歲了,雖然健康尚可,但總歸年紀大了,很多方面需要照顧,於是張弛將父母接來與自己同住。但此後卻面臨許多問題,不同的生活理念,不同的消費習慣,不同的教育理念……三代人難免因為一點小事而意見不合,小摩擦一旦多了,自然而然就影響家庭和睦。既傷了父母的心,子女也添了堵。
  • 「一碗湯的距離」 購房彼此幸福
    日本學者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一碗湯的距離」,再貼切不過了。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這樣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方便照顧長輩;其實反過來講,老人也可以幫著照顧孩子,一定程度上為子女減輕了壓力,子女更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打拼事業。
  • 「一碗湯」的距離,是孩子和父母之間能夠保持得最好的相處模式
    看到這樣一句話,與父母保持最好的關係就是「一碗湯」的距離,這「一碗湯」的距離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一碗湯」從自己屋裡端到父母那裡的時候,湯還是溫的,還沒有涼,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當初這句話是一個開發商賣樓盤的廣告詞,意思是指父母和孩子買兩套房,既離得近又分得開,後來被引用成為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我家隔壁住著一家五口人,兩個老人和兒子媳婦還有一個孫子。
  • 與朋友一杯水的距離,與親人一碗湯的距離,與愛人一張紙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02.與親人,隔著一碗湯的位置聽人說,父母與子女隔著「一碗湯的位置」,煲好一碗湯端過去,這個溫度喝起來最好進口。有些成年後還是和父母住一塊,這樣生活是方便些,但是種下了很多隱患。享受著被父母照顧,嫌棄著父母的嘮叨,伸手著想要父母的錢,埋怨著父母幹涉生活。結婚後,矛盾會越來明顯。生活觀念的不同,教育觀念的不同,都是產生矛盾的源頭,處理不當,就會造成一家雞犬不寧,一邊傷了父母,又給自己添堵。
  • 子女給父母養老有兩個「潛規則」?過來人表示看破不說破
    鄰居笑了笑:「如今很多家庭都在上演著養老潛規則,為了維持大家庭的和諧,只是子女不明說,父母也是看破不說破。」 潛規則一:老人和孩子的居住距離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奉行和老人的居住距離保持在「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說,在家做好一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