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的考古發掘,還原了最早出現在東海邊的井頭山人的真切生活。其中一件完整精緻的木槳,彌足珍貴,仿佛凝固了歲月!
站在井頭山遺址這片土地上望去,東邊是田螺山遺址,南邊10公裡處是河姆渡遺址和連綿起伏的四明山。
如今,這裡地處姚江衝積河谷平原,是寧紹平原的一部分。
而在8000年前,這裡卻是古海灣。
面朝大海,背靠森林,臨海而居,是井頭山先民們的日常生活。
如今根據勘探調查後獲知的遺址面積推算,8000多年前,約有50位先民曾在這裡生活。
井頭山遺址的問世,震驚了世人,創造了好幾個「最」。它的發掘過程,也歷時了9個多月。
井頭山遺址,位於地下古海岸邊的一個小山坡上,2019年9月開始正式發掘!
這個遺址發掘區域被分為18個探方,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組成的井頭山遺址考古隊,在這非同尋常的近一年時間裡,穿越8000年歲月凝固成的東海邊的粘軟淤泥,逐層推進考古發掘,自西向東,從上到下,每一層都進行細緻的遺蹟、遺物清洗、提取和記錄。
直到最近,才向公眾展現了他們的艱辛而又神秘的成果。
貝丘遺址,是古代人類主要在沿海地區依賴海洋貝類資源生活而遺留的一種居住點,在考古學上,最大特徵是指在古人活動過的地層中遺留了大量海生貝類殼體的堆積。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先人們丟棄使用過的貝殼類的「垃圾場」。
其中,除了大量的貝殼、貝器,最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地層中還有一件器形非常完整的、一眼就可識別的、可用來划船的木槳,珍貴異常!
「我們這次發掘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一把船槳,是目前來說最珍貴的東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告訴記者。
今年5月,當考古隊員在發掘T5探方中第17、18層文化層時,意外地看到一小塊光滑的、黃褐色的木頭,「橫躺」在木頭堆裡。
(今年五月的發掘現場,紅圈內為發現的木槳)
「這塊木頭光滑,一定是經過特殊加工的!」考古隊領隊孫國平當即做出判斷。
從這個木頭隆起的「背」開始,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向兩側開挖,大家判斷「這是一件木器」。
拂去泥土後,驚現出了一件完整的木船槳!
「完整的船槳,這在地層中留下來的概率很低,不殘、不斷的可能性極小。」孫國平說,前些年,在附近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中也曾出土了六、七千年前的數百件木器,其中也有30多件船槳,井頭山這次發掘出土了3隻木槳和一件半成品,但唯有這一件非常精緻和完整,可謂是河姆渡文化船槳的鼻祖。
(井頭山遺址出土的部分木器)
「我說的完整,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器物,不是半成品,也不是殘片。」孫國平說。
仔細清理和全方位記錄了這個「寶貝」後,孫國平和技工渠師傅兩人在提取木槳後,用雙手將它小心翼翼地託起,遞到地面上的塑料長盆裡放好。
「當時的動作像服務員上菜一樣,又像抱著新生兒一樣小心。雖然木頭是新鮮的,但是十分脆弱,仿佛稍微用力不勻,就有可能折斷。」孫國平回憶說。
(孫國平正在進行考古工作)
出土幾分鐘後,這件船槳表面很快就因為接觸空氣而氧化成了咖啡色,但這似乎更能讓大家相信它已經歷了8000多年的歲月沉澱。
木槳取起後,又由專人在清洗池中輕輕地清洗了很久。
(井頭山遺址發現了一件非常精緻和完整的木槳,可謂是河姆渡文化船槳的鼻祖。)
「木槳看起來很完整,但已很脆弱,必須洗得很輕、很仔細,也不能由外人觸碰。」孫國平特別提醒記者。
清洗好又經過初步粘接修復後,木槳的樣子更清晰了——短柄帶環首,背部略隆起,方頭薄刃!
至此,在回答記者最關心的價值問題時,孫國平解釋道:「從它所處的地層埋藏深度來看,距地表達10米,從地層年代看達距今8000多年;從它的加工技術和保存完整性來看,也從國內已有的貝丘遺址考古發現來看,這件木槳一定是中國最早、工藝最先進的航海船槳。從這件木槳,可以研究當時的交通方式、生活習慣、航海曆程等。」
「它的背部有兩個駝峰一樣的突塊,這讓我非常意外。它有很大的特殊性,跟普通的長柄船槳有很大不同,這件更可能是一件用腳來划動的船槳。」孫國平說,「還有一些遺憾的是,發掘中雖已發現了幾件船槳,但還沒有發現配套的獨木舟。」
從發現開挖、清理、繪圖、拍照、提取,到最後的保存環節,經過了半個月的時間,這隻船槳被暫時安放在了遺址的庫房中,浸泡在清水中,以此保持木器的形狀和顏色。
雖然已經有了現代攝影技術,但是考古工作者同樣需要根據考古專業要求,對出土的每一件重點文物表標本進行繪圖。
(出土的貝類)
「貝殼和貝器,比較難畫。」1996年出生的考古隊隊員鄭豆豆說,她是考古隊裡的唯一「畫家」——繪圖技師。貝器,是用天然的貝殼經過加工而成的工具,形狀不規則、紋路各異,細節又多,往往畫一個貝殼要花上2個小時到半天時間,一天最多只能畫4、5件。
「動植物類遺物,我們都是一筐一筐端上來的,細心操作,文物不能有絲毫閃失。」孫國平說,那些文化層泥土則通過傳送帶送到地面。
在遺址旁邊,搭有一個鐵皮棚,清洗出土文物、初步修復等工作,都是在這裡進行。
(遺址附近堆積的含有貝類等的文化層泥土)
「一些不太難的修復,會在棚子裡做,就像到醫院急診室包紮傷口一樣。」孫國平說,如果遇到難度係數較高的修復,會到室內用工具長期處理。更難的,會在後期送到實驗室裡,由專門技術人員對不同材質的出土文物作精細化修復。
(井頭山遺址內出土的編織物)
出土的文物中,編織物的後期處理最為困難的。因為形狀不規則,修復往往需要由專門人員和專門設備做後期處理。
目前,井頭山遺址的考古發掘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正在進行收尾工作。
「到6月底,我們會將出土的遺物初步清理好、保存好。等今後時機成熟,可以面向公眾展出。」孫國平說,對於井頭山遺址今後的保護、利用,各個管理部門還在考慮、商討中。
編輯:梅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