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專家齊聚寧波論證井頭山遺址學術價值

2020-12-11 寧波晚報

圖①:井頭山考古出土的陶器。



圖②:貝器。




圖③:石器。




圖④:木器。

(周建平 攝)

    

    

    

    

    

    

    記 者 陳 青 梅子滿 林 旻

    實習生 王飛蘊

    

    「井頭山遺址為探索中國海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非常難得和珍貴的資料,下一步建議從國際視野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去認識並推進其研究工作。」昨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海洋學、考古學、國際遺址保護等方面的專家齊聚寧波,在參加「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會時,高度肯定寧波為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提供的行政、財政保障,以及井頭山遺址的學術價值。

    探索中國海洋文明源頭的重要文化遺存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3年10月被發現,2019年9月以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發掘,已發現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各類遺物300餘件和數量極為豐富、極具海洋特色的動植物遺存,以及灰坑、食物儲藏坑、密集貝殼堆積之上的燒土堆、樹根和器物加工、食物處理場所等生活遺蹟。

    距今7800年至8300年的井頭山遺址,埋藏深度達到現代地表以下5米至10米,既是寧波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文化遺址,也是浙江境內首個貝丘遺址和迄今為止中國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是探索中國海洋文明源頭的重要文化遺存。

    研討會前,與會專家考察了井頭山遺址考古現場,眼前所見讓他們感到非常震撼:厚達2米多的文化層中,大部分包含物是各類海生貝類(蚶、牡蠣、蟶、螺、蛤等五大類)的殼體;文化層中還有較多的膠結牡蠣殼的礁石塊,木頭、陶片、動物骨頭之上膠結著牡蠣殼。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趙輝已經是第二次來到考古現場,他興致勃勃地第一個爬下木梯,就近考察基坑底部。「井頭山遺址既有面向海洋的一面,也有面向內陸的一面,對遺址及其出土物的研究需要時間,更多細節有待揭露出來。」他說。

    中國考古史上裡程碑式的發現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表示,深入研究井頭山遺址,對中國海洋文化這一學科的建設和推進具有重大的意義。「長期以來,在中國文化遺產體系內,海洋文化遺址常不被重視,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可望扭轉這一現象。」

    他說,井頭山遺址埋藏之深、形成年代之久遠、出土文物標本之多、文化面貌之豐富多彩以及採取的先進的考古發掘手段,都令人讚嘆。他建議加強對考古成果的整理、宣傳和展示及遺址的保護工作,爭取衝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是我國在發掘海洋文化方面最早的一個遺存點。」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對井頭山遺址發現的意義大加讚賞。他認為,中華大地的文化多種多樣,其中海洋文化不可或缺,其在東部沿海地區影響深遠,但從目前現狀看,學術界對黃土文化研究比較深、比較透,而對海洋文化的研究比較少。寧波具有提升我國海洋文化研究實力的條件,因為寧波集聚了海洋文化的一個集群,在井頭山遺址之外,附近還有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他建議,寧波可以聯合中國其他有海洋文化遺存的地區,一起推動對中國海洋文化興起和發源的研究。「寧波是海絲文化起始地之一,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把海洋文化這篇文章做得非常好!」他說。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執委、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認為,井頭山遺址揭示了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城市的古老文化基因。在國家文物局推動的海絲申遺工程中,寧波也是舉足輕重的重要港口遺址。它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居於南北居中的位置,同時面向東北亞貿易圈和東南亞貿易圈。寧波港的興起,史學界一般認為唐代起步,宋元明時期達到高峰,其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一直綿延至今。但從考古發現來看,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特別是井頭山遺址,證明寧波地區面向海洋發展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上溯至距今8000年之久。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海洋強國的背景下,寧波人的這種海洋傳統令人印象深刻。

    進入歷史時期以後,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仍是寧波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商周時期越國「以舟作車,以楫為馬,行若飄風,去則難從」水上交通的發達,秦漢以來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步和唐宋以來寧波海外貿易交流的繁榮,無不得益於此,並逐步發揚光大。

    建議「井頭山」納入河姆渡文化大遺址統籌保護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建議,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海岸線考古的重要發現,其學術價值和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應該加速推進對考古發掘成果的多學科研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孫國平說,從自然史的角度,井頭山遺址的發現,證明此地在歷史上曾經存在著一個古寧波灣的地理概念。這為探討全新世以來的環境變遷、海侵時間與過程、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狀況,以及中國沿海地區早期人類文化的相互作用與人海關係、西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發源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實證的案例。

    與會專家認為,從人文歷史的角度看,井頭山遺址既有體現海洋文明的遺存,又有面向內陸的生業形態,文化面貌不僅豐富,而且複雜多樣,多學科利用和研究或將構建出一個龐大的研究體系。而且,對井頭山遺址加速進行充分而全面的研究,也可為在該區域尋找更為早期的史前海洋文化遺址提供重要線索。

    井頭山遺址將寧波地區的人文歷史前推了1000多年,更為河姆渡文化的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距今5300年至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除文化面貌與井頭山遺址具有一定相似性外,同樣包含較多的海洋文化因素,比如在田螺山遺址中不僅發現了30多件船槳和1件獨木舟模型,還出土了較多海洋生物如直徑5釐米左右的金槍魚、鱸魚、黃花魚、石斑魚等的脊椎骨,這表明兩者在生產、生活方式上有著一定的傳承關係,河姆渡時期的海洋漁撈經濟模式應來源於井頭山時期的先民,並在此基礎上更多更好更快地發展起了早期稻作農業。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評價,井頭山遺址是「複合式生產模式」的體現,是寧波先民由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的見證,而河姆渡文化則是先民們開始進入農耕文明的見證。

    專家認為,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海洋強國發展戰略的今天,作為探索中國海洋文明源頭的重要文化遺存的井頭山遺址,以及密集分布於全新世中晚期古寧波灣畔的數量眾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無疑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世界的自然和文化瑰寶。若能利用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契機,將井頭山、河姆渡、田螺山、鯔山這些重要的遺址串聯起來,加以整合利用、整體保護,不僅能夠為當代打造社會共知共享的文旅資源,也能為後世留下歷史文化和海洋文明的根脈。

    

相關焦點

  • 寧波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
    專題研討會現場  周子豪/攝8月8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餘姚市政府主辦,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執行承辦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會在浙江寧波舉行,金翔龍、劉曙光、趙輝、柴曉明、姜波、劉斌、方向明、孫國平等專家齊聚寧波對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後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專家盛讚井頭山遺址價值非凡
    為認真落實省、市領導指示精神,持續提升井頭山遺址的影響力,深入論證井頭山遺址、河姆渡文化與海洋文明的關係,切實推動河姆渡大遺址保護展示工作,省、市相關部門今天聯合舉辦「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活動。
  • 今日寧波|井頭山遺址:聽來自8000年前的迴響
    經過數年的準備和發掘,2020年5月,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對外發布。碳14測年數據表明,這是一處距今7800年至8300年前的史前遺址。這裡,曾經吹過8000年前的海風,人們在這裡乘舟逐浪,採集貝殼為食——專家表示,這是一處全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源頭區域。
  • 新華社「組團」揭秘寧波井頭山遺址
    次日,田螺山遺址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從杭州回到工地看到了這堆「古董」,敏銳地意識到它們非同尋常的價值:因為考古工作而跑遍了浙江的他,從未見過貝殼與碎陶片在一起的情況,當即決定一定要跟蹤追擊,找到它們的來源。
  • 寧波市資訊|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寧波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專家介紹,遺址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發掘區西部文化層距地表深度達C14測年和文化類型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也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省考古所所長劉斌介紹,井頭山遺址文化面貌獨特,是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左右年,總年代跨度約在7800到8300年。
  •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向前推進1000年
    2019年9月,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正式進入發掘階段。經過歷經半年多的考古發掘,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井頭山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乃至全世界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對研究河姆渡文化起源及其與跨湖橋文化關係有重大學術價值。
  • 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顧嘉懿 陳曉旻) 有8000年歷史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昨天在寧波舉行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等專家高度評價井頭山遺址的價值
  • 鄭柵潔參加井頭山專題座談:打造有影響力的重要文化標識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鄭柵潔在會上強調,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建設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形成與經濟硬實力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的要求,深入謀劃推進井頭山、河姆渡等遺址的綜合研究和保護利用工作,打造有影響力的重要文化標識,築牢寧波發展的「根」和「魂」。
  • ​河姆渡文化推前千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
    河姆渡文化推前千年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 井頭山先民們住哪兒?專家:或在遺址西北邊一二十米處
    從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大量貝殼、貝器、木器、陶器,我們撬開了「冰山一角」,一窺8000年前先民們的日常生活。但這些最早的寧波先民住在哪裡,住在什麼樣的建築裡?在很多人心頭,是個暫未解答的疑問。為此,記者採訪了考古專家,以期尋找答案。
  • 井頭山遺址:放羊時意外發現的「河姆渡之祖」
    次日,田螺山遺址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從杭州回到工地看到了這堆「古董」,敏銳地意識到它們非同尋常的價值:因為考古工作而跑遍了浙江的他,從未見過貝殼與碎陶片在一起的情況,當即決定一定要跟蹤追擊,找到它們的來源。
  • 接受央視採訪時 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透露了以下這些信息
    在5月30日舉行的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新聞發布會及論證會上,幾乎所有專家都提到一個名字,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孫國平。 眾人感謝他的「執著追求」,說他每次講到井頭山就很「興奮」。如此這般,才有了今天展現世人面前8000年前史前文明的光輝畫面。
  • 甬派專訪馮驥才:看了井頭山文物照片,他連聲讚嘆"家鄉了不得"
    在今年井頭山遺址成功發掘時,他第一時間通過在甬親友送上祝福並給予高度評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林大吉將手機中的井頭山出土文物的照片一一向他介紹,馮驥才先生看得非常仔細,連聲讚嘆,並自豪地向在座的客人、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保明介紹說:「我的家鄉了不得!河姆渡遺址將中華文明推前到了7000年前,這次井頭山遺址又將歷史推到了8000多年前。」
  • 從世界遺產角度認識井頭山
    記者 周子豪 攝昨天下午,主題為「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的研討會在寧波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執委姜波以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方向明等專家與會。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文旅界看好河姆渡大遺址開發價值
    來源: 寧波晚報這幾天,《寧波晚報》關於河姆渡文化與井頭山遺址的報告文學《遠古江南》引發的討論和思考源源不斷。我們刊發此文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過往,喚醒植根於每個人心靈深處的鄉愁。從讀者的反饋來看,這點已經做到了。與此同時,我們也收到了一些文博界、文旅界專家的意見。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8300年之間
    據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記者 顧小立 鄭夢雨 馮源)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
  • 寧波又添一體育公園、井頭山遺址考古有新進展!更多好消息速看
    日前,寧波又多一處橋下體育公園、井頭山遺址申請二期考古、會展中心招聘市場停用……更多城市消息往下看↓寧波又多一處橋下體育公園11月5日,福慶體育公園正式開業,並迎來了首批體驗者。井頭山遺址申請二期考古11月6日,大型工程車輛進駐井頭山,往巨型基坑倒入砂石。這也預示著,從2019年9月開始挖掘的餘姚井頭山遺址一期考古基坑現場,將暫時與我們告別。餘姚井頭山遺址一期考古基坑現場據了解,此次基坑回填工作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 央視《遠方的家》直播 聚焦河姆渡、井頭山遺址
    餘姚新聞網訊(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伊夢)為宣傳《大運河》系列節目的播出,CCTV-4《遠方的家》欄目於10月24日、25日、26日連續三天在「央視頻」客戶端獨家開闢直播窗口,調動全平臺媒體資源進行全方位直播,介紹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交匯城市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