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

2020-12-12 江南遊報

江南遊報融媒體8月14日寧波訊(記者 陳衝 通訊員 葛麗娜王赤洲 戴雲華今年5月底,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召開,震驚考古界,引發熱議。本報曾在6月4日第3版以《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井頭山遺址》 整版報導刊登。

專題研討會現場  周子豪/攝

8月8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餘姚市政府主辦,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執行承辦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會在浙江寧波舉行,金翔龍、劉曙光、趙輝、柴曉明、姜波、劉斌、方向明、孫國平等專家齊聚寧波對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後,並參加專題研討會。

與會專家認為, 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井頭山發掘現場實地考察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3年10月發現,2019年9月以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發掘。截止目前,餘姚井頭山遺址首期考古發掘已經基本完成,已發現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各類遺物300餘件和數量極為豐富、極具海洋特色的動植物遺存,以及灰坑、食物儲藏坑、密集貝殼堆積之上的燒土堆、樹根和器物加工、食物處理場所等生活遺蹟。

在井頭山遺址考古現場,記者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在當天的調研過程中認真觀察每件遺物,不時用手機拍攝照片。

在專家的指引下,記者在地圖上發現,影響力巨大的寧波這三處史前考古遺址,在一個不大的區域內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就在井頭山遺址往南8公裡處;而6500年的田螺山遺址,則東距井頭山遺址僅1.5公裡。這三處遺址之間的距離為什麼那麼近?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很重要,這個遺址更接近海洋文化。從地圖上點位上看,南邊是四明山,北邊是四明山餘脈,中間正好有個口子,這應該是個古老的港灣。」 金翔龍說。

「從自然史的角度,井頭山遺址的發現,證明此地在歷史上曾經存在著一個古寧波灣的地理概念。古人都逐水而居,井頭山遺址、田螺山遺址、河姆渡遺址,這三處遺址其實都位於古寧波灣內側的一個小峽灣岸邊。」孫國平說,在史前時期,寧紹平原東到四明山、西至四明山餘脈的一大片地區,都是海灣。這個海灣的海平面歷經多次進退,大約在5000年前徹底消逝。深埋地下8到10米的井頭山遺址,作為浙江目前發現的唯一海岸貝丘遺址,成為古寧波灣存在的唯一而有力的證據。

金翔龍認為,在寧波,體現海洋文化的史前遺址,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個群落。井頭山、河姆渡和田螺山三處遺址的分布,也見證了史前時期寧波地區海平面緩慢上升、海岸線緩慢後退的過程。

在考古發掘現場,記者還看到了大概20層的地層堆積,挖掘整理出的遺物也很豐富,除了海貝、動物的骨頭之外,還有航海用的船槳。

「因為遠海的居民向海而生,他需要有交通工具,遺物中有船槳證明在當時的先民是具備航海能力,井頭山考古遺蹟提供的信息非常豐富,也很重要,它第一次比較詳細地展示面向海洋的文明形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執委姜波在井頭山考古發掘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很早以前,寧波就有了海洋文明的基因,讓我們的認識更近一步,原來早在河姆渡時期,這裡已經就有很發達的海洋文明。

為探索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提供非常珍貴一手資料

「我本身是搞海洋的,不是考古人,今天到這裡有兩件事,一是學習,二是接頭」。研討會上,金翔龍風趣地說,「我研究的是現在的海洋環境,繼而往前探索,而考古人做的從遠古開始,再往後延伸,在寧波,我們『接頭』了。」

金翔龍在研討會上表示,距今8000年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海洋文化遺址,「意義非常重大」,當時的先民已會熟練使用工具,船槳、木碗、蓆子等製作工藝相當成熟。井頭山的發現不應該只停留在考古學意義上,很有必要展開多學科綜合研究。建議寧波可以聯合中國其他有海洋文化遺存的地區,一起推動對中國海洋文化興起和發源的研究。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表示,深入研究井頭山遺址,對中國海洋文化這一學科的建設和推進具有重大的意義。井頭山遺址埋藏之深、形成年代之久遠、出土文物標本之多、文化面貌之豐富多彩,這完全有可能拿到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它為我們研究海洋文化起源提供了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

「這是一個突出的考古成果,是海岸線考古的重要發現。在世界範圍內,氣候變化、海平面升降、海岸線變遷均為重要議題。我覺得,井頭山遺址有必要從世界文化遺產角度去認識和解讀。」研討會上,姜波說,井頭山若要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在國際上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鑑。比如,澳大利亞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布吉必姆文化景觀,就和井頭山非常相像,印度尼西亞、牙買加、埃及及地中海沿岸的類似遺址保護也能為井頭山提供經驗。而最終如何發展,還需有關部門與考古人共同努力。

「從考古發現來看,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特別是井頭山遺址,證明寧波地區面向海洋發展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上溯至距今8000年之久。」姜波表示,井頭山遺址揭示了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城市的古老文化基因。按照世界各地海岸線考古的經驗,此類族群必然走向海洋貿易、族群遷徙,對應寧波的「書藏古今·港通天下」。

「很高興,終於有人從考古角度討論海洋文明。這是一個重大課題,視角很好,井頭山的討論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開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認為,在這裡建公園是合適的。地理上看,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幾乎連成一片,又離現在的城市中心區不遠,「從其價值、知名度和可能吸引的人流量估計,打造考古遺址公園可行性很高」。

「我第二次來井頭山,依然感到震撼。井頭山的發現將寧波餘姚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0年,從目前情況看,還有可能發現比這更早之前的。」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趙輝說,井頭山遺址既有面向海洋的一面,也有面向內陸的一面,對遺址及其出土物的研究需要時間,更多細節有待揭露出來。

建議納入古遺址公園與大遺址保護利用範疇

浙江省文物局鄭建華副局長在研討會上表示,作為對於研究東南沿海史前文明,井頭山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古蹟遺址。希望井頭山能夠像良渚一樣,一代一代做下去。目前在浙江,已經有了三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寧波和餘姚也有意願申報。我希望未來井頭山遺址能有更重大的發現,為它走向更廣闊的空間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與會專家建議,寧波聯合其他沿海城市,藉助各方專業力量,共同開展中華海洋文化的系統性、多學科研究,儘快整理發表井頭山遺址的學術研究成果,切實擴大遺址的影響力。同時,要加強遺址的宣傳展示和保護利用,讓更多人了解井頭山遺址,了解中國海洋文明的起源。

據悉,寧波下一步將加強保護利用,爭取把井頭山遺址納入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建設和大遺址保護利用的範疇,規劃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展示好、利用好井頭山遺址,使之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並將以明年寧波建城1200周年為契機,提升井頭山遺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把井頭山打造成寧波重要的文化標識。

相關焦點

  • 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顧嘉懿 陳曉旻) 有8000年歷史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昨天在寧波舉行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等專家高度評價井頭山遺址的價值
  • 知名專家齊聚寧波論證井頭山遺址學術價值
    昨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海洋學、考古學、國際遺址保護等方面的專家齊聚寧波,在參加「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會時,高度肯定寧波為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提供的行政、財政保障,以及井頭山遺址的學術價值。    探索中國海洋文明源頭的重要文化遺存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今日寧波|井頭山遺址:聽來自8000年前的迴響
    這裡,曾經吹過8000年前的海風,人們在這裡乘舟逐浪,採集貝殼為食——專家表示,這是一處全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源頭區域。這一發現把寧波的「童年」往前推進了1000年。
  • 專家盛讚井頭山遺址價值非凡
    這個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61省道邊上的小地方,由此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它不僅將寧波的人文歷史往前推了1000年,達到了8300年;更因其浙江首個,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古老的貝丘遺址身份,而引發了學界濃厚的研究興趣。它與8公裡開外的河姆渡遺址有何關聯,對研究中國海洋文明的源頭有何啟示?
  • 鄭柵潔參加井頭山專題座談:打造有影響力的重要文化標識
    他們認為,海洋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華文化必須研究海洋文化。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
  • 新華社「組團」揭秘寧波井頭山遺址
    「目前,我們發現的貝類中,牡蠣最多,其次是蚶、螺、蟶、蛤,都是純天然的。」孫國平說,這裡是浙江首度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我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在庫房裡,考古隊員還用有機玻璃罩罩住了一個小土墩,上面是草編的痕跡,從它的形狀看,很可能是古人盛海貝的簍子、筐子。
  • ​河姆渡文化推前千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C14測年和文化類型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也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向前推進1000年
    井頭山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乃至全世界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對研究河姆渡文化起源及其與跨湖橋文化關係有重大學術價值。 井頭山遺址出土陶器 目前,學術界對井頭山遺址是這樣定位的: 1、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
  • 央視《遠方的家》直播 聚焦河姆渡、井頭山遺址
    餘姚新聞網訊(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伊夢)為宣傳《大運河》系列節目的播出,CCTV-4《遠方的家》欄目於10月24日、25日、26日連續三天在「央視頻」客戶端獨家開闢直播窗口,調動全平臺媒體資源進行全方位直播,介紹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交匯城市的獨特魅力。
  • 井頭山遺址:放羊時意外發現的「河姆渡之祖」
    ·井頭山遺址已有8000年的歷史,比河姆渡遺址早1000年,是「河姆渡之祖」·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這裡生活的先民應是中國沿海最早的漁民,創造了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並可能是西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文化的重要來源·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一處全新世海平面上升過程中被海水淹沒
  • 從世界遺產角度認識井頭山
    專家一致認為,井頭山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為探索中國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 井頭山遺址考古驚喜連連,發現中國最古老工藝最先進航海船槳
    面朝大海,背靠森林,臨海而居,是井頭山先民們的日常生活。 如今根據勘探調查後獲知的遺址面積推算,8000多年前,約有50位先民曾在這裡生活。 井頭山遺址的問世,震驚了世人,創造了好幾個「最」。它的發掘過程,也歷時了9個多月。
  • 接受央視採訪時 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透露了以下這些信息
    井頭山驚喜處在於,其碳14測年結果達到7800-8300年前,一舉成為爺爺的爺爺,搖籃的搖籃。 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是餘姚一帶最重要的三個史前考古遺址。井頭山埋藏最深。其最深的地方在距地表10米左右,也就是海平面以下8米,最淺的貝殼堆積也在地表五六米以下,而田螺山最深文化層只有3米多。
  • 寧波市資訊|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寧波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專家介紹,遺址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發掘區西部文化層距地表深度達C14測年和文化類型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也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省考古所所長劉斌介紹,井頭山遺址文化面貌獨特,是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左右年,總年代跨度約在7800到8300年。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  本報杭州5月31日電 (竇瀚洋、沈朝暉)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井頭山遺址的發現,把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8300年之間
    據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記者 顧小立 鄭夢雨 馮源)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
  • 文旅界看好河姆渡大遺址開發價值
    城鄉規劃專家、寧波中經科技數據資源研究院院長朱友君評價說,生動豁然的《遠古江南》,會讓許多海內外華人不僅僅讚嘆於中華歷史的客觀悠久,更增添了對自身文化淵源的自豪感和凝聚力。「『8000年的寧波』是很有底氣的口號啊!」《遠古江南》的推出也引發文博界多位人士的關注。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井頭山先民們住哪兒?專家:或在遺址西北邊一二十米處
    從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大量貝殼、貝器、木器、陶器,我們撬開了「冰山一角」,一窺8000年前先民們的日常生活。但這些最早的寧波先民住在哪裡,住在什麼樣的建築裡?在很多人心頭,是個暫未解答的疑問。為此,記者採訪了考古專家,以期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