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遊報融媒體8月14日寧波訊(記者 陳衝 通訊員 葛麗娜王赤洲 戴雲華)今年5月底,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召開,震驚考古界,引發熱議。本報曾在6月4日第3版以《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井頭山遺址》 整版報導刊登。
專題研討會現場 周子豪/攝
8月8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餘姚市政府主辦,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執行承辦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會在浙江寧波舉行,金翔龍、劉曙光、趙輝、柴曉明、姜波、劉斌、方向明、孫國平等專家齊聚寧波對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後,並參加專題研討會。
與會專家認為, 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井頭山發掘現場實地考察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3年10月發現,2019年9月以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發掘。截止目前,餘姚井頭山遺址首期考古發掘已經基本完成,已發現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各類遺物300餘件和數量極為豐富、極具海洋特色的動植物遺存,以及灰坑、食物儲藏坑、密集貝殼堆積之上的燒土堆、樹根和器物加工、食物處理場所等生活遺蹟。
在井頭山遺址考古現場,記者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在當天的調研過程中認真觀察每件遺物,不時用手機拍攝照片。
在專家的指引下,記者在地圖上發現,影響力巨大的寧波這三處史前考古遺址,在一個不大的區域內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就在井頭山遺址往南8公裡處;而6500年的田螺山遺址,則東距井頭山遺址僅1.5公裡。這三處遺址之間的距離為什麼那麼近?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很重要,這個遺址更接近海洋文化。從地圖上點位上看,南邊是四明山,北邊是四明山餘脈,中間正好有個口子,這應該是個古老的港灣。」 金翔龍說。
「從自然史的角度,井頭山遺址的發現,證明此地在歷史上曾經存在著一個古寧波灣的地理概念。古人都逐水而居,井頭山遺址、田螺山遺址、河姆渡遺址,這三處遺址其實都位於古寧波灣內側的一個小峽灣岸邊。」孫國平說,在史前時期,寧紹平原東到四明山、西至四明山餘脈的一大片地區,都是海灣。這個海灣的海平面歷經多次進退,大約在5000年前徹底消逝。深埋地下8到10米的井頭山遺址,作為浙江目前發現的唯一海岸貝丘遺址,成為古寧波灣存在的唯一而有力的證據。
金翔龍認為,在寧波,體現海洋文化的史前遺址,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個群落。井頭山、河姆渡和田螺山三處遺址的分布,也見證了史前時期寧波地區海平面緩慢上升、海岸線緩慢後退的過程。
在考古發掘現場,記者還看到了大概20層的地層堆積,挖掘整理出的遺物也很豐富,除了海貝、動物的骨頭之外,還有航海用的船槳。
「因為遠海的居民向海而生,他需要有交通工具,遺物中有船槳證明在當時的先民是具備航海能力,井頭山考古遺蹟提供的信息非常豐富,也很重要,它第一次比較詳細地展示面向海洋的文明形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執委姜波在井頭山考古發掘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很早以前,寧波就有了海洋文明的基因,讓我們的認識更近一步,原來早在河姆渡時期,這裡已經就有很發達的海洋文明。
為探索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提供非常珍貴一手資料
「我本身是搞海洋的,不是考古人,今天到這裡有兩件事,一是學習,二是接頭」。研討會上,金翔龍風趣地說,「我研究的是現在的海洋環境,繼而往前探索,而考古人做的從遠古開始,再往後延伸,在寧波,我們『接頭』了。」
金翔龍在研討會上表示,距今8000年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海洋文化遺址,「意義非常重大」,當時的先民已會熟練使用工具,船槳、木碗、蓆子等製作工藝相當成熟。井頭山的發現不應該只停留在考古學意義上,很有必要展開多學科綜合研究。建議寧波可以聯合中國其他有海洋文化遺存的地區,一起推動對中國海洋文化興起和發源的研究。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表示,深入研究井頭山遺址,對中國海洋文化這一學科的建設和推進具有重大的意義。井頭山遺址埋藏之深、形成年代之久遠、出土文物標本之多、文化面貌之豐富多彩,這完全有可能拿到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它為我們研究海洋文化起源提供了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
「這是一個突出的考古成果,是海岸線考古的重要發現。在世界範圍內,氣候變化、海平面升降、海岸線變遷均為重要議題。我覺得,井頭山遺址有必要從世界文化遺產角度去認識和解讀。」研討會上,姜波說,井頭山若要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在國際上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鑑。比如,澳大利亞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布吉必姆文化景觀,就和井頭山非常相像,印度尼西亞、牙買加、埃及及地中海沿岸的類似遺址保護也能為井頭山提供經驗。而最終如何發展,還需有關部門與考古人共同努力。
「從考古發現來看,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特別是井頭山遺址,證明寧波地區面向海洋發展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上溯至距今8000年之久。」姜波表示,井頭山遺址揭示了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城市的古老文化基因。按照世界各地海岸線考古的經驗,此類族群必然走向海洋貿易、族群遷徙,對應寧波的「書藏古今·港通天下」。
「很高興,終於有人從考古角度討論海洋文明。這是一個重大課題,視角很好,井頭山的討論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開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認為,在這裡建公園是合適的。地理上看,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幾乎連成一片,又離現在的城市中心區不遠,「從其價值、知名度和可能吸引的人流量估計,打造考古遺址公園可行性很高」。
「我第二次來井頭山,依然感到震撼。井頭山的發現將寧波餘姚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0年,從目前情況看,還有可能發現比這更早之前的。」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趙輝說,井頭山遺址既有面向海洋的一面,也有面向內陸的一面,對遺址及其出土物的研究需要時間,更多細節有待揭露出來。
建議納入古遺址公園與大遺址保護利用範疇
浙江省文物局鄭建華副局長在研討會上表示,作為對於研究東南沿海史前文明,井頭山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古蹟遺址。希望井頭山能夠像良渚一樣,一代一代做下去。目前在浙江,已經有了三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寧波和餘姚也有意願申報。我希望未來井頭山遺址能有更重大的發現,為它走向更廣闊的空間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與會專家建議,寧波聯合其他沿海城市,藉助各方專業力量,共同開展中華海洋文化的系統性、多學科研究,儘快整理發表井頭山遺址的學術研究成果,切實擴大遺址的影響力。同時,要加強遺址的宣傳展示和保護利用,讓更多人了解井頭山遺址,了解中國海洋文明的起源。
據悉,寧波下一步將加強保護利用,爭取把井頭山遺址納入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建設和大遺址保護利用的範疇,規劃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展示好、利用好井頭山遺址,使之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並將以明年寧波建城1200周年為契機,提升井頭山遺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把井頭山打造成寧波重要的文化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