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記者 周子豪 攝
昨天下午,主題為「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的研討會在寧波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執委姜波以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方向明等專家與會。
專家一致認為,井頭山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為探索中國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建議展開多學科研究
昨天上午,在井頭山遺址發掘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金翔龍對井頭山出土遺物充滿興趣,仔細觀察、不時拿手機記錄。
「我本身是搞海洋的,不是考古人,今天到這裡有兩件事,一是學習,二是接頭。」研討會上,金翔龍風趣地說,「我研究的是現在的海洋環境,繼而往前探索,而考古人做的是從遠古開始,再往後延伸,在寧波,我們『接頭』了。」
距今約8000年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海洋文化遺址,當時的先民已會熟練使用工具,船槳、木碗、蓆子等製作工藝相當成熟。對此,金翔龍認為,「意義非常重大」,井頭山的發現不應該只停留在考古學意義上,應該、也很有必要展開多學科綜合研究。
「井頭山經歷的幾次海平面升降,出土遺物中包含大量信息。我們可以把某些物質拿出來做檢測,反推那個時候的海水溫度、環境數據。這些數據對我們今天研究、應對氣候變化也會很有意義。」金翔龍說。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劉曙光對孫國平等井頭山考古人的付出表示極大肯定,他認為「遺址的發現及取得的關注,可以說偶然中有必然」。
「作為沿海小聚落,井頭山遺址發掘出的物品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劉曙光表示,他基本認可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對「古寧波灣」的設想,並認為「井頭山的發現為探索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他建議有關人員加快材料整理,注意分類研究,爭取得出更多新的認識。
從世界遺產角度認識井頭山
「我覺得,井頭山遺址有必要從世界遺產角度去認識和解讀。」研討會上,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執委,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姜波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
「這是一個突出的考古成果,是海岸線考古的重要發現。」姜波說,世界範圍內,氣候變化、海平面升降、海岸線變遷均為重要議題,從海洋考古和海洋史角度分析井頭山「鹹水環境的生態經濟性」、海洋魚類、航海技術及其與南島語族的聯繫,可能會給大家帶來更多驚喜。
「古往今來,寧波是舉足輕重的海洋港口城市,現在看來,寧波人利用海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姜波說,「按照世界各地海岸線考古的經驗,此類族群必然走向海洋貿易、族群遷徙,對應寧波的『書藏古今、港通天下』,井頭山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其中更深刻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傳統。」
姜波認為,井頭山若要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在國際上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鑑。比如,澳大利亞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布吉必姆文化景觀,就和井頭山非常相像,而印度尼西亞、牙買加、埃及及地中海沿岸的類似遺址保護也能為井頭山提供經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柴曉明同樣就遺址保護提出建議。
「很高興,終於有人從考古角度討論海洋文明。這是一個重大課題,視角很好,井頭山的討論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開頭。」柴曉明說,在井頭山建遺址公園是合適的,地理上看,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幾乎連成一片,又離現在的城市中心區不遠,「從其價值、知名度和可能吸引的人流量估計,打造考古遺址公園的可行性很高」。
希望「一代一代做下去」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教授趙輝此次是二度來到井頭山遺址,依然感到「震撼」。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餘姚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0年,從目前情況看,還有可能發現比這更早之前的。
「通過考古材料的分析,我們有希望復原井頭山人的生產生活、社會行為,也可以說找到了河姆渡人的來源。那麼井頭山人呢,是不是也有更早的來源?」趙輝說,「井頭山遺址提示我們,海洋文明的形成是有過程的。而之後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考古人繼續不斷孜孜以求。」
研討會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副所長方向明等專家也做了交流發言。「井頭山遺址從2013年發現,到現在取得初步成果,經歷了很長的艱難過程。遺址信息量很大,但接下來怎麼保護、怎麼利用需要進一步考慮,我們希望能讓它成為展示海洋文化的窗口。」
「對於研究東南沿海史前文明,井頭山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古蹟遺址。希望井頭山能夠像良渚一樣,一代一代做下去。」浙江省文物局鄭建華副局長表示,目前在浙江,已經有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寧波和餘姚也有意願申報打造井頭山遺址公園。「我希望未來井頭山遺址能有更重大的發現,為它走向更廣闊的空間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完全有可能拿到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研討會最後,劉曙光總結說:「井頭山遺址年代之久、標本之多、文化面貌之豐富多彩,完全有可能拿到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它為我們研究海洋文化起源提供了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
他認為,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從海洋學科展開,也可以從世界文化遺產角度進行,這對於豐富國際社會考古學交流,包括寧波對外宣傳都是很有啟發性的想法。與此同時,綜合研究中爭取要讓人文、地理、自然、古今互相照應,讓一個井頭山能撬動一個更大的研究體系。劉曙光說:「趙輝教授提到史前研究的寧波特色,對後來寧波城市文化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這就是城市基因,井頭山雖是一個8000年前考古成果,卻可以同寧波文化根源、脈絡聯繫起來,而且這種連接是有機的、生動的。」
記者 顧嘉懿 陳曉旻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