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世界遺產中的文化景觀

2020-12-14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5月16日消息:目前在我國各個領域都存在從西方語境中移植來的概念如何與中國本土環境「耦合」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導致概念翻譯本身已進行了再創造,它的意義得到了再生而不是簡單改變,或者說是由一種意義轉變成另一個意義,如生態博物館;另一方面是因為相對應的詞彙在國內外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如鄉村旅遊。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很多概念就無法被有效實踐,難以成為規範我國相關行為者活動規則及其認同價值。

以世界遺產類型「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s)」為例,目前,我國只有廬山、五臺山和杭州西湖三處文化景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與我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所折射出的景觀價值差距甚遠。之所以如此,筆者認為並不是中國有意規避文化景觀類別,而是遭遇了概念遷移引發的本土適用問題。

文化景觀作為一種全新的遺產類型,是在1992年第1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提出來的。會議將其詮釋為「人類和自然的共同作品」,作了如下三種分類並制定了標準: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有機進化的景觀和關聯性文化景觀。之前實施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以下簡稱《公約》),雖然本意是要將自然和文化的價值公平對待,但由於深受西方「人和自然對立」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公約》對世界遺產的劃分還是涇渭分明。例如,文化遺產多局限於單體或點狀式的文物、建築或構築物,缺乏對所依附環境的關注;自然遺產則強調的是自然本身的生物或美學價值,以及較少人文痕跡,從而導致那些文化和自然緊密交織在一起的遺產被人為地切割和分離。雙重遺產一定程度消解了自然和文化的對立關係,但仍未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而文化景觀的提出似乎彌合了世界遺產操作指南中自然和人文之間的裂痕,使得任何人類遺產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歸宿。

世界遺產所採用的文化景觀概念深受西方新文化地理學的影響。根據西方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自然界是外在於人的存在,因而人與自然之間呈現一種對立的態勢。景觀是傳統的生活方式的表現。20世紀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學將景觀的文化研究從人類學引入到政治學,直指文化內涵的焦點,即景觀是「文化的意象」,具有價值觀念以及相關聯的符號意義;而文化景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動態、具體的文化角度來剖析和解讀景觀的生成、形態及意義,並以「文本」的方式記錄某種意識和文化,反映出強烈的社會象徵意義,故通過對此文本的解讀,來考察社會建構、權力競爭、意識形態和社會空間。可以說,文化景觀是對西方景觀概念的拓展。而在我國「天人合一」傳統哲學背景下,景觀通常都有文化性,文化景觀概念便泛指成為人類美化自然而形成的景觀,即便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為被賦予深厚的哲學和美學含義,都可以將其視為文化景觀,這與西方的文化景觀概念大相逕庭。

儘管世界遺產採用「文化景觀」是想說明遺產不應該被孤立地、物質地、靜止地看待,而必須納入到整體的、非物質的、動態演進的,包括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環境中來加以定位和解讀,但由於該概念在中國語境下難以理解,因此,我國對文化景觀的申報焦點和研究力度大多停留在建築景觀和關聯性文化景觀,對有機進化的景觀尤其持續性景觀關注不夠。而前兩者與文化遺產或雙重遺產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事實上,已經入選的文化景觀,套用的正是它們的標準。換句話說,在我國已被確認為文化遺產或雙重遺產的,其實均屬文化景觀範疇。

從設立「文化景觀」的初衷來講,持續性景觀更有利於提示,確立世界遺產的宗旨不是為了「凝固」景觀而是為了維護其和諧穩定的動態演變的環境,如水稻、咖啡等種植地和傳統的放牧。很顯然,這種對活化景觀演進的關注很難從「文化景觀」的中文意思中解讀出來,申遺工作自然無法脫離原有的精英化理念,如宏大的古建築群、宗教聖地,而平民化、生活化的場景很難進入主流視野。實踐中我們還發現,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可能同時具備申請五種遺產類型的條件,如果將其一一分割申報,將顯失系統性和完整性;如果用「文化景觀」一言蔽之,又有越界之嫌。

另外,文化景觀概念在東西方文化中的錯位,還導致西方國家參與制定的保護措施、提供的保護經驗在中國引發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例如,為保景觀全貌將當地人口從文化景觀中驅逐出來,割裂了社區的有機生長和文化系統的延續性,導致活的傳統文化消失;對景觀中人為痕跡的限制,包括構築物等,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和自然演化規律。

正因如此,若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對文化景觀概念進行話語轉換、對遺產保護加以合理引導和科學管理,我們不僅很難最大限度地分享到申報遺產帶來的好處和成果,反而極有可能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社會公平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和損失。

鑑於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繼自然、文化遺產之後的第三類遺產類型——社會遺產,把景觀看做一個有機進化體的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的有機部分,並從社會系統的縱向延續和橫向比較著眼,來看待人類的生產生活生存形態。這既凸顯了「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概念中的系統觀和社會建構性,同時還規避了文化景觀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交叉重疊以及文化景觀含義的不明。 

推薦閱讀:

旅遊壓力尤突出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面臨挑戰

安徽壽縣 鳳陽已入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名單

因財政吃緊 龍海決定暫緩閩系紅磚建築申遺工作

圍繞4個大運河申遺點 拱墅區要建可遊可學運河文化帶

(來源:中國旅遊報)

相關焦點

  • 認識一下 最新公布的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最新的世界文化遺產。本期,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們,這也是熱愛人文旅遊的遊客在未來旅遊的一份指南。亞洲最新世界文化遺產卡爾哈特古城地址:位於阿曼蘇丹國東海岸的卡爾哈特。遺址包括擁有內外城牆的卡爾哈特古城,以及城牆外的墓地。在11—15世紀的荷姆茲王朝統治期間,卡爾哈特發展成為阿拉伯東海岸的主要港口。
  • 新加坡植物園是如何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
    獅城遊玩最容易被低估的去處一一新加坡植物園,它擁有著豐富的熱帶雨林植物,2015年申遺成功,但不是作為自然景觀,而是作為文化景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大會的所有代表給予新加坡植物園最高讚譽,稱它是「非常傑出,具有普世價值」的園林。新加坡植物園是全世界首個得到這份殊榮的熱帶園林。《大自然的殖民地——新加坡植物園史話》一書告訴我們,植物園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與其在國家成長的獨特歷史息息相關。新加坡植物園原來是英帝國殖民時代的龐大知識體系的核心部分。
  • 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港澳在線)
    2005年7月,在南非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作為當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三十一處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榮耀和財富,更是不可推卸的保護義務和責任。」特區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為了兌現對教科文組織的承諾,《文化遺產保護法》自2006年起跨部門研究,到文本起草、兩次公開諮詢,至行政會多番討論,再交立法會審議,去年8月這部法律在立法會獲得通過。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將中國「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新華社 發     新華社巴黎6月24日電(記者舒適 應強)中國「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4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順利通過審議,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中國保持了世界文化遺產連續9年申報成功的良好勢頭。
  • "廬山宣言"在京發布 針對世界遺產文化景觀保護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與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10日在北京正式發布《世界文化景觀——廬山宣言》。該宣言強調,基於不同文明條件下產生的文化景觀,對於解讀和判識其多樣性的人地關係,是目前世界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地價值辨識和保護管理中的關鍵性內容。這也是目前世界遺產領域唯一針對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所提出的專項性的保護宣言。
  • 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6月8日,是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暨泉水書房揭牌儀式在百花洲舉行。遺產保護立法遺產保護立法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國家文物局規定的必備要件。濟南市政府已將《濟南市泉˙城文化景觀管理辦法》列為2018年政府規章立法調研項目計劃。
  • 《世界遺產公約》第45周年,中華文化遺產何以傳承發展
    世界遺產自身的發展變化,對於理解世界遺產保護帶給人類社會的積極意義,對於認識世界遺產對於今天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對於我們更廣義地思考文明互鑑,理解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積極關係具有重要的價值。《巴拉憲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反映了人們對於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為框架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反思,促進了人們對於世界遺產如何反映不同歷史、文化所創造和遺留的物質遺存的遺產特徵和價值多樣性的思考,也促進人們對於是否能夠建立一種跨文化的遺產標準的思考。20世紀80年代之後,冷戰的結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的發展。
  • 從世界遺產角度認識井頭山
    專家一致認為,井頭山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為探索中國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 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的靈渠,規劃中如何平衡遺產保護與旅遊...
    楊明:靈渠已完成渠首部分必要的保護性維修工作,對外開放,2013年編制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靈渠保護與管理規劃》。可以說靈渠的文物保護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並越來越得到重視。2006年靈渠被國家文物局選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各級領導和中外學者對於靈渠的社會文化價值的認可程度越來越高。
  • 西湖為什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新華網杭州6月25日電 巴黎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5次大會北京時間24日晚傳來消息,「中國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申遺成功。西湖為什麼要申報世界遺產?作為東方美的符號性景觀,它是如何體現普遍價值? 西湖為何要申遺?  為何要申遺,這大概是1999年提出西湖申遺以來,這輪跨世紀申遺長跑中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之一。
  • 通知 | 關於數位化文化遺產:未來視界 · 景觀視角
    1992年,文化景觀作為一個特殊類別進入世界遺產,拓展了文化遺產的概念,使之不僅包含精英的、壯麗的、靜止的遺產,那些平民化的、日常的、動態的場所也進入了遺產保護的視野。隨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和2011年先後發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關於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帶來了一系列與遺產空間、時間和非物質維度相關的保存、展示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新議題。
  •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裡約和它的救世基督像
    聽說上帝用六天的時間創造了世界,而用第七天雕琢了裡約。巴西第二大城市裡約熱內盧於當地時間13號正式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當局舉行立牌儀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網站上表示,裡約是首個同時擁有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封號的城市。O Rio ganhou assim o 「título da primeira paisagem cultural urbana declarado como Patrimônio Mundial,」 afirmou a UNESCO, no seu website.
  • 世界文化遺產之 澳門歷史城區
    它雖是以西方宗教形式為主的建築物,卻飾以牡丹和莫邪菊雕刻,象徵著中國和葡國文化的共存。「媽閣廟」所代表的,是盛行於中國沿海及東南亞一些地區海洋文化中的媽祖神靈崇拜和奉祀,也體現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共存交融的歷史和現狀。
  • 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2005年7月,在南非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作為當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10多年時間過去,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如何?澳門因為申遺又帶來了哪些好處與發展?
  • 了解世界遺產相關知識,認識雲南的五處世界遺產
    1、世界遺產是什麼?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2、世界遺產的分類。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類。
  • 故宮價值與地位: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圖)
    太和門廣場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確定為了人類的今天和未來,將世界範圍內被認為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確保遺產的價值能永續保存下去
  • 世界文化遺產能給我們什麼?
    世界遺產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對「天人合一」理念的最佳闡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漫談堅韌藝術」線上討論的宣傳海報。此次討論的主題是「藝術家和創造力如何戰勝危機」。(圖片來源:UNESCO網站)「新冠疫情來襲,很多人渴望從文化中得到慰藉,克服社交孤立。與此同時,疫情亦重創了文化領域。」2020年4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文網站(https://zh.unesco.org/news)上發表文章,分析了目前世界各地因新冠疫情導致的文化衝擊和對世界遺產地的影響。
  •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如何更新擴容,本文給你答案!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平遙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享譽國內外,年接待遊客人次達200萬以上,有著良好的文化產業基礎。
  • 背景資料:世界遺產——自然和文化遺產
    27屆會議3日決定,將24處世界名勝古蹟收入《世界遺產名錄》中。中國雲南省的「三江併流」自然景觀、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蘇省南京市的明孝陵榜上有名。  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必備的條件:具有突出普遍價值、有充足的法律依據、歷史比較久遠和現狀保護較好。
  • 遺產保護|高檔住宅與世界文化遺產能做鄰居嗎
    這在城市設計領域,已然不是什麼新奇或獨具創造性的空間認識論。但是如果將這種組織方式應用於文化遺產領域,那牽涉到的不僅僅是形式的問題,還有混合與並置在空間距離上引發的矛盾,以及由此牽連出的一系列公平與正義、有序和無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