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儘管近年來癌症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在使用可能導致非常嚴重副作用的治療方法。這是由鉑衍生物化療引起的神經病變,如順鉑和奧沙利鉑。
這些被廣泛使用的藥物會損害周圍神經系統,導致逐漸增加的敏感性喪失,甚至可能影響移動性。這些不良反應的出現可能迫使減少劑量或改變治療方式,採用效果較差的二線治療。
為了設計減輕或避免順鉑不良反應的藥物,了解它引起神經病變的機制是很重要的。
這正是研究的重點由bellvige生物研究所的一個小組(IDIBELL)流行病學研究所(ICO) bellvige大學醫院(中心)和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的(UAB),這表明,順鉑誘導衰老的外圍神經元通過p21蛋白的過度表達,這將解釋神經病變。
這一發現代表了該領域的範式轉變,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認為氧化應激和凋亡細胞死亡導致了順鉑神經病變。
Jordi Bruna博士,IDIBELL-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所項目負責人
這項發表在神經腫瘤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神經元通過產生一系列的代謝變化來對順鉑損傷做出反應。這些變化誘導它們進入一種永久性的冬眠,稱為衰老,這將導致神經病症狀,而不是像以前認為的神經元直接死亡。
研究顯示順鉑誘導p21蛋白過表達。這是一種對損傷做出反應的蛋白質,可以調節衰老和細胞凋亡過程。然而,研究表明,參與細胞凋亡的途徑並沒有被激活。
研究人員發現了與卡培他濱引起的手足症候群高風險相關的基因標記
此外,電子顯微鏡研究和細胞衰老的分子標記都證實了順鉑治療後神經元表現出衰老的形態特徵。
「神經元是不能複製的高度分化細胞的範例,衰老過程,在複製細胞中經典描述,在非複製細胞中更有爭議。」因此,我們的工作有助於其他最近的研究,指出衰老過程可能與不同的神經病理學有關。
到目前為止,旨在緩解鉑神經病變的神經保護治療的臨床試驗已經失敗。布魯納博士總結說:「這可能是因為治療的重點是防止神經細胞凋亡,」並補充道,「這項研究提供了緩解鉑神經病變的新靶點。」
這些神經保護治療,加上化療,可以防止神經病變的發生,而且與那些防止細胞凋亡的治療相比,不太可能干擾抗腫瘤的療效。
這樣,順鉑的化療就不會因為這種常見副作用的出現而受到限制。
這些研究使用的小鼠模型完美地模仿了患者的臨床特徵。通過細胞分離的方法,對脊背神經節的每個神經元進行個體化,研究每個時刻表達的基因,然後進行蛋白表達的驗證。這是一種創新的方法,從未在這個研究領域使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