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的機器,簡單的操作,工人們不再需要像以往一樣親自動手。
pvc材料包裝生產線一角。
偌大的庫房,一袋袋產品碼放整齊,而完成這些工作,三個工人兩臺鏟車足夠。馬振東攝
今日視點
驅車趕往察爾汗鹽湖,一望無際的戈壁深處,一座座廠房,工業設備管道縱橫,宛如一片鋼鐵叢林,矗立在這片亙古不變的戈壁中。
「當時修築敦(煌)格(爾木)公路,築路工人發現這裡的水苦澀,經過化驗,發現裡面含有氯化鉀,從而引起重視。」同行的鹽湖集團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起鹽湖的前世今生。
從礦物意義上發現察爾汗鹽湖,是在1954年。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對鉀肥有巨大的需求,此後,察爾汗鹽湖一直為中國的鉀肥市場貢獻著自己豐富的資源。
從60年前生產出我國第一袋鉀肥開始,為了打造「鹽湖傳奇」,一代又一代鹽湖人致力於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隨著產業結構轉型的大幕開啟,金屬鎂、碳酸鋰等相繼在鹽湖投產,鉀、鎂、鋰三項主打產業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循環經濟的鏈條不斷延伸。鹽湖,正以改革為翼翱翔在綠色發展的蔚藍天空。
漫步在鹽湖之畔,碧藍的天空下,現代化的採鹽船正在作業。
「鹽湖和我們常見的湖泊大不相同,我們現在腳下踩的就是鹽湖,我們的廠房就是建在鹽湖上的。」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介紹說,察爾汗鹽湖上面有堅硬的鹽殼,在鹽殼上無論是建房子還是修公路都沒有問題,而下面就是具有豐富礦產的鹽湖了。
一
從一滴滷水開始,鹽湖,這一海西經濟發展的巨大能量源迎來一次次逆勢蝶變。從60多年前的粗放式生產到如今已經成長為領先行業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帶給鹽湖集團的改變不僅僅是一次次產品研發、加工工藝上質的飛越,更多的是跟上時代步伐發展理念。從原本數十人甚至幾十人操作的生產線,到如今僅靠三四個人便能完成生產,省下來的人力資源,讓企業能夠甩開臃腫的「身軀」,大步邁向嶄新的未來。
在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pvc材料包裝車間,偌大的車間中兩條現代化包裝流水線,在工人的操作下正在加班加點生產,一袋袋pvc材料經過生產線的包裝加工,從這裡走向國內外市場。
曾經,由於國產鉀肥產能不夠,我國的鉀肥自給率長期處於不足的狀態。幾十年來,雖然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努力增產,產量也從最初的每年960噸,達到了每年百萬噸,但在巨大的國內市場面前,這個數字還不夠。
守著儲量最大的察爾汗鹽湖,卻白白讓進口鉀肥佔據市場份額,鹽湖人感受著「望鹽興嘆」的無奈。但由於資源分散、品位低、難開採、難加工,在採用傳統技術的情況下,察爾汗鹽湖的鉀礦利用率只有27%左右,年產百萬噸已經是極限。
2005年,鹽湖人下了決心,一定要突破技術瓶頸,提高國產鉀肥自給率。他們的態度很堅定:一定要搞出一套技術,實現鉀礦的高效開採利用。
簡單地說,這套技術包括多個方面,如打通鉀肥生產技術工藝、提高產品品質、採輸分離等項目。其中,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是固液轉換技術。過去,察爾汗鹽湖開採的都是液體鉀礦,固體鉀礦一直無法開發。如果能用一種溶劑,將固體溶解為液體,2億多噸固體鉀礦就能不再「沉睡」。
「決心雖然有,但是困難更不少。最大的困難是三無:無參考,無數據,無經驗。類似的技術沒有先例,我們面前一片空白。」現任採礦分公司總經理的田紅斌是當時參與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實驗的技術人員之一,他向記者講述了當年的情況。
實驗,是艱苦而寂寞的。一開始,他們在室內,一次次嘗試,哪種溶劑做固液轉化的效果最好,接著,就開始野外實驗,選好鹽田,挖實驗渠道、灌水,不斷總結數據。
小範圍的實驗成功後,大規模實驗開始。大規模實驗成功,就進入了推廣階段。整個過程下來,歷時約5年。
5年艱辛,難以言盡。其中,最苦的是野外實驗。大家奔波在數千平方公裡的鹽灘上,白天頂烈日酷暑,冒冰雪嚴冬,晚上住在帳篷裡,忍受著一個又一個孤獨的夜晚,記錄著一組又一組枯燥的數據。
其實,從他們開始實驗的那天起,質疑的聲音就沒有斷過。畢竟,搞技術創新,特別是耗時這麼長、耗資這麼大的創新,總有人會覺得太過冒險。「方案是科學的,思路是可行的,意外不能說明問題。」王興富堅定地說。終於,大家頂住了內心的壓力,順利地破解了問題。
2010年,全面推廣成功,此後,鹽湖股份公司三大採區全部採用了新技術,70%的原滷來自固液轉換。察爾汗鹽湖中的固體鉀礦,源源不斷地轉換為液體,進入生產車間變成了鉀肥。
如今,此項創新成果已成為支撐鹽湖股份公司主業不斷創造歷史記錄,成為中國最大鉀肥生產基地的基石,並將鉀肥產能由100萬噸服務30年,變成500萬噸服務50年,從資源可利用角度上講,就是再造了數個察爾汗鹽湖。
但「富鉀天下」的鹽湖人並未止步於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鹽湖人用自己的努力與奮鬥開啟了鹽湖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二
走進察爾汗鹽湖金屬鎂項目生產車間,外操員李建芳手持測量儀,穿梭於現代化的生產車間,逐一測量軸承溫度。這看似簡單的一個環節,卻對金屬鎂生產具有重要作用。李建芳說,「如果軸承溫度過高,會影響生產設備的正常運轉,絲毫馬虎不得。」記者在生產車間裡看到,和李建芳一樣,每位技術人員都嚴格按照崗位分工,緊張而有序地忙碌在各自崗位上,測量、記錄,分秒不停。
十年構思、八年籌建、六年建設,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從開工建設時的備受關注,到超時超概的飽受爭議,再到2016下半年之後的捷報頻傳,這個項目的建設歷程仿佛戲劇故事一般跌宕起伏。
一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典型案例,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的建設一直以來都貫穿著合作與學習。
2016年鹽湖股份公司與多家機構籤訂合作協議,這其中有科研機構、有優勢企業,也有高等院校。透過這些,我們看到的是,通過借力、借智、借人,鹽湖股份正在加速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的推進,打造一個「重科技」的鹽湖生態「鎂鋰鉀園」。
「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國家的戰略性資源。」「要把金屬鎂一體化項目辦好」……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在鹽湖的重要講話時刻縈繞在鹽湖人心中,兩年來鹽湖人用實際行動譜寫出了鹽湖發展的新篇章。
在鹽湖人的努力下,2016年12月31日,青海鹽湖鎂業公司生產出我國第一塊鹽湖滷水鎂錠及鎂合金;2017年1月金屬鎂一體化項目核心裝置年產10萬噸金屬鎂裝置試車取得突破性進展,金屬鎂脫水裝置成功產出無水氯化鎂;2018年4月,青海海鎂特鎂業有限公司在察爾汗鹽湖金屬鎂一體化項目——鎂合金鑄造車間正式成立,代代鹽湖人的「鎂夢」正在一步步實現。
「目前,金屬鎂廠將圍繞試車試生產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工藝、儀表、設計各方面的問題,進行梳理整改消缺。」青海省鹽湖鎂業公司金屬鎂廠負責人介紹到,「今年再進行一次提產,爭取圓滿完成2018年鹽湖股份公司和鎂業公司下達的生產任務,用高效的工藝流程生產出更加優質的氯化鎂,真正把金屬鎂一體項目辦好,不辜負習總書記對鹽湖人的期望和重託」。
「整整1個月的時間裡,我和我的同事們夜以繼日,鼓足幹勁,消缺整改,終於把脫水車間整個工藝流程打通了!」回憶起當初攻堅克難造「鎂夢」時,金屬鎂廠技術員李磊說,「工藝流程打通的那一刻,非常激動,我們有能力生產出自己的金屬鎂了。」
去年,在格爾木舉辦的「鹽湖鎂合金產業與汽車輕量化發展論壇」上,數百位中外汽車輕量化研發領域專家、企業代表及鎂合金生產廠商,對鹽湖鎂業的發展信心十足。
「由於鎂合金產品輕便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我們目前主要推動其在汽車方向盤、座椅等零部件上的應用。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礎上,未來我們將探索更多部件的鎂合金替代。」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研發經理郭強對「鎂」情有獨鍾。
但傳統皮江法提煉的鎂合金供應不穩定,是長期制約鎂合金在汽車零部件上大量應用的重要因素,而察爾汗鹽湖中鎂資源儲量達40多億噸,資源豐富不說,運用電解法在鹽湖液態礦中提取鎂,不僅供應穩定,同時最大限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綠色生態環保的循環經濟。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察爾汗鹽湖資源,公司在2016年底打通年產10萬噸金屬鎂項目的全部生產工藝,未來目標是年產100萬噸……
站在習總書記走過的朱紅色棧橋上遠眺,水天相接處,生產廠房與不遠處現代化的採鹽船交相輝映,如同海市蜃樓般,倒映在浩瀚的鹽湖中,勾勒出了察爾汗鹽湖發展的美麗願景……
自主創新,挺起的不僅僅是鹽湖人的腰杆,更是青海的腰杆,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潮中,鹽湖人的「趕考之路」才剛剛開始。
視點短評
一滴滷水的光澤
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州長孟海接受記者採訪時,手拿一塊鋥亮的金屬不無自豪地說:「這就是我們生產出來的金屬鎂。」在這塊裡程碑的創新產品裡,讓人領悟出,唯有改革才能為發展注入活力,才能使企業激發內生力,以改革的如椽巨筆為發展揮灑出精氣神。
正因青海鹽湖人堅持不懈地把改革的理念,綿綿不竭地注入飽含生機和希望的鹽湖,從而使每一滴滷水都折射出改革的光澤,呈現出萬千氣象。
誠然,得天獨厚的鹽湖資源是大自然給予柴達木盆地以及我省的厚賜,如何讓寶貴的資源在綜合開發利用中,既做到永續利用,又最大化地產生效能?也唯有不斷將改革引向深入,才能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書寫出謀新求變、永賦新意的時代答卷,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和總書記視察鹽湖時的深切囑託。
在改革理念的光照下,鹽湖人「換道超車」,一改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模式,將寶貴的資源精細化地「細嚼慢咽」、「吃幹榨盡」。咬定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資源的循環利用,堅定不移地打好循環經濟這張「牌」,著力在培育鎂、鋰、鉀產業之樹上下功夫,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在精心打造國家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升級版的同時,一棵「鹽樹」掛滿了沉甸甸的產業果實。
「魚和熊掌」能夠兼得,而兼得的途徑,也唯有改革,別無他途。鹽湖人堅持綠色發展,為自己踩出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協調統一路徑,以綜合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型產業優化升級,描繪出工業化和資源、環境、生態的和諧畫卷,「鎂鋰鉀園」的滿園春色,再次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得到了鮮活驗證。
改革讓創新的主題日益突顯,改革和創新為企業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囑託化為在改革中前行的強大動力,在主動進位中,把眼光從企業自身發展調向融入國家全局戰略,以高科技創新為支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深化科技改革取得突破的基礎上,加快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再創新。並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雙輪驅動,青海鹽湖產業正蓄勢而發,衝向新的制高點。(劉法營)
傳真故事
躍動在鹽湖上的萬千「新機」
五月的察爾汗鹽湖,微波蕩漾,生機無限。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位於察爾汗鹽湖內,這裡是中國最大的鹽湖,蘊藏有豐富的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鎂等無機鹽,總儲量達20多億噸。沿著鹽湖有限公司百萬噸鉀肥項目60公裡的防洪堤緩緩前行,遠處的一艘艘現代化採鹽船正在湖中作業,近處的廠房機器不斷發出轟鳴聲,鏡面般的湖面上倒映出的是一幅自然美景與工業文明和諧交融的畫面。
在鉀肥加工車間內,帶機上正在進行低鈉脫滷的氯化鉀,如一張張「鹽床」,在傳輸帶的作用下進入冷結晶除鎂製取氯化鉀工序。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富說,從生產出我國第一袋鉀肥開始,企業就一直致力於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隨著循環經濟發展的大幕開啟,金屬鎂、碳酸鋰等相繼在鹽湖投產,鉀、鎂、鋰三項主打產業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其後,企業將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綠色生態發展為根基,致力把鹽湖企業戰略向國家戰略層面躍升,在鉀鹽已經開花結果的基礎上,讓鎂和鋰在3到5年的時間內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打造「百年鹽湖生態鎂鋰鉀園」。
鉀是糧食的「糧食」,關係到國家安全,企業圍繞國家鉀產業研發,突破反浮選冷結晶、固鉀溶轉、尾鹽熱溶結晶等顛覆性技術,建立了鉀資源「固液轉化、驅動開採、貧富兼採、循環回收」的獨特開發模式,回收率大幅提升,國產鉀肥自給率提升到50%以上,資源保障由100萬噸30年提高到500萬噸50年,提升了我國在國際鉀肥市場的話語權。
階梯狀的生產線,不停地旋轉。銀白如雪的氯化鉀產品,沿著傳輸帶運往四面八方。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石軍說:「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科研攻關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產業化,實現企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的倍增。」
為了真正做到循環發展,企業通過對滷水提取深加工,實現對鹽湖資源「吃幹榨盡」。王石軍說,企業先後啟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一期、二期和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等重點建設項目,推動鹽湖資源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模式。滷水提取深加工通過太陽能分級蒸發,第一級析出氯化鈉,用於製取鹼化工系列產品;第二級形成含鉀光滷石,用於生產鉀系列產品;第三級蒸發形成水氯鎂石,是金屬鎂、鎂阻燃劑和鎂建材的主要原料;第四級蒸發出碳酸鋰、金屬鋰等鋰電池材料的生產原料,而最後形成的尾滷通過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工藝又回到了鹽田。
僅有原材料是不夠的,高端的提取工藝就要及時跟進。鹽湖人全力實現鋰產業技術創新,取得了納濾除鎂技術,連續移動床提鋰技術試驗成功。
為了讓鹽湖資源利用最大化,企業以強強聯合的發展模式,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7年,企業成立了鹽湖啟迪新材料公司,公司的成立標誌著碳酸鋰提取濃縮和氫氧化鋰技術開發等合作項目加速落地。碳酸鋰是製備各種高端鋰產品的重要源頭,察爾汗鹽湖依託自身的產業優勢,著力打造鹽湖鋰業品牌,為比亞迪汽車品牌提供高效能鋰電池。
在生機盎然的察爾汗鹽湖之畔,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富說:「企業資源開發已由單一的初級加工向多元化產品和精深加工轉變,由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高端轉變,產業由分散向積聚、多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轉變,探索出一條符合鹽湖產業發展實際的高效、低碳、循環利用路徑。」(程宦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