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想聊聊古人貪食野味不要命的話題。不過,文章裡所說的野味,可不是果子狸、蝙蝠一類的病毒傳播者。這裡要說的是河豚魚。
河豚這種魚,七、八十年代在北京都管它叫『毒魚』。
大約在七幾年的北京合作社裡(相當於現在的生活用品超市)在賣魚、賣肉的攤位的牆上都貼著河豚魚的圖片,告訴人們這種魚食用後可導致人死亡,是不可以食用與販賣的!
要是再往早了說,我們中國還有句老話說,『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
這是說,河豚魚肉的味道太鮮美了,一旦品過這種河豚魚肉的美味,別的魚都不值得一嘗了。(小編也吃過河豚魚,其實就那麼回事,粘呼呼滑膩膩的沒什麼口感)
古語云:『拼死吃河豚』這句話,是說人們為了能嘗到河豚魚的美味,即使冒著中毒死亡的代價也要體驗一回!難道就是沒了解饞嗎?
我很了解咱們中國人,那對於美味的追求,我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一旦人稱美,此生誓得嘗。拼得一身剮,敢食天下先!
宋代文人蘇東坡是個大美食家。對於河豚肉,它肯定是吃過的。
我們看他所寫的一首詩,名為《春江曉景》 裡邊就提到了河豚魚這東西。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東波這首詩,說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早春的季節,當桃花綻放的時刻,水中的蘆葦也發芽生長了,這個時節也是到了河豚魚繁殖的季節了。
在這個季節裡,河豚魚正肥美是最好吃的時候!
老蘇的這首詩,只提到了在河豚魚繁殖的季節吃魚,其味道是最美的。遺憾的是,他沒有告知後人,在河豚魚繁殖的季節,此魚也是毒性最劇烈的時候。
這樣對你說吧,這個河豚魚,除了它的肉沒有劇毒,可以食用以外,其它的部位,尤其是河豚魚的血液都是有劇毒的,這種魚毒是可以輕易要了人的性命的!
河豚魚肉一旦處理不好的話,真說不準能把人吃死。而且河豚魚宴的價格也是貴得令人作舌的!
即使這樣,仍有人不怕死,不怵貴,只要能吃上一回美味的河豚魚,大有生命與美味共存亡的魄力與德行!
我挺喜歡咱們中國人這種為嘴不怕傷身的德行的,哈哈。。
清代文人朱彝尊有四句名言,裡面說的是告訴人們如何吃河豚的:
『 鴨餛飩小漉微鹽,雪後壚頭酒價廉。 聽說河豚新入市,蔞蒿荻筍急須拈』
從朱彝尊的這後兩句所說,吃河豚的時候,一定要配上萎蒿跟荻筍。
萎蒿還叫水艾,多年生草本的一種菊科植物,其嫩葉、莖涼拌、炒烹都可以。
荻筍就是蘆筍,現在我們在北京的菜市上是可以買到的。
不過按朱彝尊所說,那三樣都屬於野味,是摻在一起吃還是分著擺在桌上吃我就沒有研究了,如在一起做湯估計也是難得的佳味。
據說吃河豚魚一般要備一碗蘆根湯,那是為了解毒,也是前人們總結的食河豚經驗。
不管怎麼說,反正這些美味最終都到了人的肚子裡來個大融合,吃飽後,一個嗝打出來,那種回味真可謂是人生最精彩的時分了!
近代文人魯迅也少不了品嘗河豚魚的美味的,大家來看看他所說的四句關於河豚的詩是怎樣的:
『故鄉黯黯鎖玄雲,遙夜迢迢隔上春。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 』
這話被魯迅說的多明白與精闢啊!人生難免沒有煩惱,管他那,放一邊去吧,小酒一喝,美味一嘗,享受那美食,片刻雖短暫也是人生的精彩時分啊!
說起這河豚魚,雖說其有劇毒可以致人死亡,但是品嘗河豚的人多了去了。自古以來就不乏捨命吃河豚魚的人。
宋代詩人梅曉臣有一篇《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的五言詩通篇都是有關吃河豚的內容,我們先看一看原詩的內容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
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梅先生這首關於河豚的詩,我就不想用白話去解釋了,但在他的詩最後兩句,是對人吃河豚魚的一個警告。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詩人引喻《左傳》句:「甚美必有甚惡」
在人享受河豚魚的美味之際,要時刻牢記,此物是有致人死亡的劇毒的,一定要警惕啊!
要我說,這人的一生啊,不敢去冒險博取、品嘗、實踐的話,是不會體味到別具一格的人生滋味的!
由此看,甘心處於平淡生活的人,似乎他的一生永遠不會冒著生命風險去品嘗一口河豚魚的美味的。
而敢於冒險博取的人,他的一次冒險也許就是他的人生最璀璨之時,但你要記住,成功與失敗始終是如影隨形的。
即品美味,又不傷身那是挺難做到的!這平淡生活與冒險博取本身其實並不矛盾,只是一個人的選擇問題。
一旦決定冒險博取的人,還是要記住那句話:『甚美必有甚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