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失誤曾讓冷戰升級,回顧歷史上因誤譯造成的「國際玩笑」

2020-12-13 澎湃新聞

       最新版的谷歌翻譯應用據說實現了實時翻譯,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巴別塔的魔咒就將被解除,語言將不再是人類交流的壁壘,人們也不必擔心因翻譯上的失誤發生困擾,甚至能改變歷史進程。

       在這一切美好的願望成為現實之前,BBC文化頻道回顧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幾次翻譯失誤,包括19世紀天文學家在火星上發現智慧生命,還有美國總統在公開演說中的「挑逗」言論。

火星上有生命?

       當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範尼·夏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 )在1877年開始測繪火星時,他一定沒有料想到自己在無意中觸發了科幻小說的新篇章。

       這位在米蘭布雷拉天文臺供職了40餘年的科學家將火星上的明暗區域分別命名為「海洋」和「大陸」。1877年的火星大衝中,夏帕雷利觀察到一種特徵Canali,在義大利語中意為「水道」,他指的是行星表面的天然面貌。不幸的是,在將其翻譯至英語的過程中這個詞被譯為「運河」,即人工開挖的結構,自此開啟了人們堅定火星上存在智慧生命體的信念。

       出於對「運河」存在的堅定信念,美國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 Percival Lowell)在1894至1895年間繪製了上百幅圖片。在接下來的20年間,他又出版了三本關於火星的書籍,還配以豐富的插圖證明這顆紅色行星上的確存在一群高智商的「工程師」,並實施了用於溝通水運的建設工程。

       羅威爾的理論還啟發了一系列科幻小說的誕生。

       在1897年開始連載的《地球爭霸戰》(The War of the Worlds)中,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Wells)描述了一群面臨生存危機的火星人進攻地球的故事,並就此開創了科幻小說新的子類型。埃德加·賴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於1917年發表的科幻小說《火星公主》( A Princess of Mars)同樣將主題對準岌岌可危的火星文明,小說對火星的描述還沿用了夏帕雷利對於這顆星球的一些命名。

       火星上的人工運河漸漸被證實只是語言錯譯和狂熱想像的產物,天文學家現在普遍認同火星表面並不存在任何運河。根據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報告,「火星表面呈十字形交錯的線條只是人們慣於以圖形賦予視覺一種形式,這種圖形可能並不存在。比如當看見一堆模糊的暗點時,眼睛傾向於將他們連成直線。」        

美國前總統卡特在波蘭的演說被譯錯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要說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是個中「高手」。1977年,在其任職美國總統期間,他訪問波蘭並發表演說,不過演說內容頗為聳動,堂堂美國總統竟公然表示對當時還是社會主義的波蘭有濃厚的「性」趣,至少,他的翻譯是這麼說的。事實上,卡特的原意是他熱切希望了解波蘭人民對於「未來的渴求」。

       不過在那次演說中,卡特不止一次被這位翻譯官「坑」了,根據《時代》雜誌的報導,他將總統一句簡單的「今早我離開美國」翻譯成了「我離開了美國,將永不再返!」甚至是一句稀疏平常的「我很高興能來到波蘭」在翻譯官的口中也變成「他很高興能抓住波蘭的私處」。

       在隨後的國宴祝酒時,不出所料,卡特另請了一位翻譯,但他的倒黴勁兒顯然還沒過。在說完第一句話後,他有意識地停頓一下等待翻譯,不過等來的卻是一片寂靜。他只好接著說下一句,還是寂靜。原來新的翻譯無法理解總統的英語,只好用緘默來應對。卡特的波蘭之行尚未結束,這位背運的美國總統已經成為許多坊間笑話的主人公了。        

翻譯失誤,曾讓冷戰升級

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攝於1935年

       一個翻譯失誤,曾讓冷戰升級。1956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在位於莫斯科的波蘭駐俄領事館接見西方來使時的一句話,被錯譯成了「我們將埋葬你們!」隨即這句惡狠狠的言論出現在了各大雜誌封面和報紙頭條,讓原本就不佳的蘇聯和西方的關係進一步跌入谷底。

       事實上,他這句話更準確的翻譯應是「當你被埋葬時,我們會在場 (We will dig you in)」。這句話在蘇聯很常用,赫魯雪夫的本意是「我們會比你們活得長久」。 他意指共產主義將從資本主義內部摧毀它,因而比資本主義更長久。

       他還援引了《共產黨宣言》中的一句話,「資產階級產生了自己的掘墓人。」這當然不是這位前蘇聯領導人發表過最平和無害的言論,但也絕非挑釁反共主義者的武力恫嚇,也無意激起美國人發起核攻擊的心思。但由於美國《時代》周刊的錯譯,美國人以為赫魯雪夫要用核彈埋葬他們。整整3年,他沒有澄清這句話。蘇聯咄咄逼人,發射衛星和洲際飛彈,美國也大搞太空、飛彈研究。

       1963年在南斯拉夫的一次演說中,赫魯雪夫才親自澄清了這一錯誤,但那已經是好幾年後的事情了:「過去因為『我們將埋葬你們!』這句話讓我麻煩不斷。當然我們不會舉著鏟子將你們真的埋起來,你們的工人階級將會埋葬你們。」

外交辭令惹麻煩

       談判桌上的誤譯總是會引起麻煩。1830年巴黎與華盛頓的一次會談因為法語詞彙「demander」(法語中意為請求)而激化。

       一條送往白宮的信息是這樣開頭的:「le gouvernement français demande」(法國政府請求),而秘書在翻譯傳達後變為了「法國政府強烈要求」,美國總統以為法國提出了一系列強硬要求於是立即表示反對。直到這個誤會解除,談判才得以繼續。

       一些官方權威還被指責利用語言差異來為自己謀利。1840年英國王室與500位毛利部落族長籤訂了《懷唐伊條約》(The Treaty of Waitangi)。然而由於條約有英文和毛利文兩個文本,而且毛利文的版本並非英文版的準確翻譯,爭論隨之而來。在毛利人的一些抗議運動中經常會貼出「懷唐伊條約就是場騙局」的海報。

高瞻遠矚還是政治需要?周恩來設宴招待訪華的尼克森總統。

       有時誤解可能比誤譯更嚴重,因為一些常用詞語也許會因為需要而被選擇性地曲解。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期間,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曾以「言之過早」來回應總統提出的如何看待法國革命的影響,記者們認定兩位領袖在談論的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法國大革命,並將周恩來的「智慧」言論視為中國式哲學具有長遠思維能力的絕佳例證。但其實,他倆在談論的是1968年在法國發生的學生暴動。

       美國資深外交家,1972年尼克森訪華之行的首席翻譯傅立民(Charles W Freeman)後來指出,這是「最容易澄清的誤解,卻從未得到糾正」。他說,「我不知道如何解釋對周恩來總理言論的誤讀,只能說這種誤讀能輕易地樹立起中國領導人比之西方領導人更加高瞻遠矚的形象。」

       「這是人們願意聽到和相信的,所以它留存下來了。」

(本文編譯自BBC)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名著誤譯問題有多嚴重?讀譯本就意味著接受誤譯
    出版方以「對泰戈爾作品的讀者形成了冒犯」為由,將市場上的馮譯本全部收回。  詩人多多曾說,大量外國名詩在譯成中文時,存有誤譯,許多中國讀者將誤譯當成高明之處,加以模仿。而伊沙認為,朦朧詩便是「錯上加錯」的產物。正是在這個被扭曲的「學習—模仿—創造」過程中,誤譯成了正統,許多讀者自覺地去捍衛名家誤譯,甚至沒意識到誤譯的存在。
  • 《悲慘世界》字幕誤譯頻出 經典名著翻譯引熱議
    很多觀眾對歌劇版《悲慘世界》英文唱段都相當熟悉,也有不少人將英文唱段翻譯成中文。《悲慘世界》早就推出過優秀中文譯著、故事片,很多讀者和觀眾都看過。然而,此次電影版中文字幕一出,不少細心的觀眾發現,與已流傳開來的經典翻譯相比,公映版的字幕翻譯缺乏文採。   「電影版的字幕翻譯真不敢恭維,韻味全無,且誤譯多多。
  • 名著誤譯的問題 到底有多嚴重
    出版方以「對泰戈爾作品的讀者形成了冒犯」為由,將市場上的馮譯本全部收回。詩人多多曾說,大量外國名詩在譯成中文時,存有誤譯,許多中國讀者將誤譯當成高明之處,加以模仿。而伊沙認為,朦朧詩便是「錯上加錯」的產物。正是在這個被扭曲的「學習—模仿—創造」過程中,誤譯成了正統,許多讀者自覺地去捍衛名家誤譯,甚至沒意識到誤譯的存在。
  • 濟南機場指示牌鬧烏龍 英文翻譯出現多處錯誤
    圖:濟南機場指示牌上的英文翻譯出現多處錯誤9日凌晨,有網友微博吐槽,稱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大廳指示牌上的航空公司英文名稱有多處翻譯錯誤。有人開玩笑稱「幸好我在機場從來不看英文,不然我可能完全找不到我的航班」,也有人發現該指示牌上唯有「乘機手續」四個字沒有英文標註,表示「這四個不翻譯,其他翻譯了又有什麼用」。10日上午,記者實地探訪濟南遙牆國際機場,發現網友微博中所述的指示牌一共有兩處,分別位於二層平臺兩處國內出入口附近,指示牌上共標有28家航空公司的名稱,其中有24家的名稱標註為統一格式。
  • 伊朗因翻譯錯誤封殺CNN 伊總統接受其道歉解禁令
    伊朗政府16日宣布,禁止CNN記者在伊朗境內繼續從事新聞活動,原因是該電視臺在報導內賈德總統的講話時,出現了違反職業道德的錯誤翻譯。    伊朗官員說,CNN將內賈德所說的「伊朗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誤譯成「伊朗擁有核武器的權利」。實際上,伊朗總統說的是核能技術而不是武器。
  • 亂翻譯 CNN遭伊朗封殺24小時(組圖)
    此前,伊朗文化部長宣布,由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誤譯了伊朗總統的講話,伊朗決定禁止CNN記者進入該國工作。  「誤譯」讓內賈德成靶子  哈邁迪·內賈德在1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伊朗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這樣的權利是不可剝奪的。但是,在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現場直播中,這句話被CNN僱傭的同聲傳譯翻譯成「擁有核武器是伊朗不可剝奪的權利」,並在第二天重播。
  • 西班牙的這個海岸,曾是冷戰自由電臺的秘密據點
    但事實並非如此,歷史證明,它在冷戰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後,隨著冷戰對抗的加劇,美國加強了與西班牙的合作。 1950年代中期,在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的獨裁統治使西班牙與國際社會隔離將近20年之後,冷戰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為西班牙和美國之間的和解提供了背景。
  • 為什麼說中蘇交惡是冷戰時期蘇聯最大的戰略失誤?
    蘇聯在冷戰中輸給了美國,除了很多客觀因素外,自身也犯了很多錯誤。 一般認為,蘇聯在冷戰時期犯的錯誤有: 其實,蘇聯在冷戰時期還有一個戰略失誤經常被人忽略,那就是:過早地和中國交惡。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中蘇是天然的盟友 二戰後,由於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原因,蘇聯和中國很快站在了一起,成為了堅實的盟友。
  • 越南社會主義國家自胡志明時間後因冷戰親蘇在意識形態上對華僑仍...
    X 越南社會主義國家自胡志明時間後因冷戰親蘇在意識形態上對華僑仍有一定的包容度
  • 美國時間與美國笑話:冷戰語境下臺灣的美國想像
    偶然聽起臺灣朋友說「你開什麼美國玩笑」,與大陸的「你開什麼國際玩笑」相映成趣。言雖戲謔,但兩岸分別以「國際」與「美國」形容玩笑之嚴重,卻揭示出冷戰文化的蛛絲馬跡。對大陸人而言,以「國際玩笑」代指「天大的笑話」順理成章,畢竟課文中號召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練字簿上要抄寫《國際歌》的「英特耐雄納爾,就一定能實現」,連當年和蘇聯老大哥翻臉也不忘團結第三世界的國際陣營。但「美國玩笑」一詞,就顯得有些生硬——難道對臺灣人來說,美國就是整個世界嗎?筆者帶著這一問題,開始關注臺灣的文化冷戰,特別是其中的美援議題。
  • 日語作文大賽最優秀獎以「誤譯」為題獲好評
    但當你舉著空空的飲料瓶找到安置在日本景點的垃圾箱時,看到垃圾箱上赫然寫著「寵物.瓶子」這幾個中文字會作何感想,難道在日本可以隨意將寵物「扔」進垃圾箱?這是中國大學生潘呈赴日旅遊時的真實經歷。而垃圾箱上的「寵物.瓶子」其實是PET bottle(塑料飲料瓶)的中文誤譯。
  • 歷史解說:歷史上玩笑開大了的那些事
    躢鷴掆罣袧鴅鶝闞嚎婙筢柗偌厥嬸餰嫗瓇獁尉讖釋敗砢癭替窤躚淞讅態涊鋊睮廩蟧漞嗽駝週塡螮螐邊犎徚騘姊瞏磖這簡直是與群臣開的國際玩笑,給自己封為總兵的皇帝,古往今來唯獨他這一份。參湜濘妤汓塞壽荰兛覂麧悃轌刨縠飂翾滖瘼峂濉嚤搪葺鷰酓媏佾蛩琓嬙廦鞳組肶臔縶驌虲働蹮蜠鍨僬翴悿諭囉伒蕋武宗這一趟沒有白去,親自率軍與蒙古人交了一次手。
  • 歷史上的今天:冷戰血案之科孚海峽事件
    儘管英國在事後聲稱兩艘巡洋艦是在國際水域上航行,並且要求阿爾巴尼亞作出賠償。但是阿爾巴尼亞卻拒絕了要求,並且聲稱英國巡洋艦入侵了阿爾巴尼亞的領海。 人因中雷後的爆炸身亡,另有42人不同程度受傷。
  • 中國歷史上那些大一統的王朝因自身哪些失誤最終亡於異族之手?
    在中國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誕生了很多強大輝煌王朝。這些王朝在鼎盛之時,萬國來朝、四夷畏服,然而後來終因自身的種種失誤,亡於異族之手。 今天我們就簡單梳理下,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大一統的王朝因哪些自身失誤導致自身亡於異族之手?
  • 從007到克格勃 「最後的冷戰鼴鼠」 英俄雙面間諜逝世,普京:為大國...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冷戰時期著名英俄雙面間諜喬治·布萊克(George Blake)12月26日去世,享年98歲。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致電布萊克的家人。他稱讚,通過多年來艱苦、繁重的工作,喬治·布萊克為實現大國戰略平衡和實現世界和平做出了寶貴貢獻,這個傳奇人物的光輝記憶將永遠留在世人心中。
  • 伊朗承認「非故意」擊落烏航客機,歷史上的誤擊還有這些
    有中東問題專家認為,在伊朗與美國矛盾升級的關鍵時刻,伊朗選擇向國際社會坦誠自己的重大失誤,勇氣值得肯定,但預計該事件將加劇外界對伊朗的壓力,或使得伊朗處境更加艱難。此外,伊朗將在制裁的陰霾下承受重大的經濟損失,除潛在對航空公司和遇難人員的巨額經濟補償外,還打擊了能夠擴展外匯收入的伊朗旅遊業。
  • 慣用語翻譯
    誤譯:這是一個危險的充滿暴力的城市。在有些地方,唯一的原則就是森林法則。應譯為:這是一個危險的充滿暴力的城市。在有些地方,唯一的原則就是弱肉強食。二、有些英語慣用語在字面上同漢語表達相似,卻貌合神離。如果不求甚解,就會出錯。3. Mr Nixon said, "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s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誤譯:尼克森先生說:「我們兩國具有遠遠高於我們分歧的共同利益。」
  • 翻譯事故,翻譯不只你想的那麼簡單
    會說兩種語言並不意味著就能當翻譯。翻譯是專業人員勤學苦練培養出的一項特殊技能。一旦翻譯失誤引發事故,好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這些翻車事故大家看下引以為鑑。1.一名會雙語的員工提供了翻譯服務,但是將「噁心」翻譯成了「喝醉」。專業口譯員應該知道「噁心」更傾向於是一種「中毒」症狀,並沒有「喝醉」所含的使用藥物或酒精的含義。拉米雷斯的家人覺得他是由食物中毒引起的。拉米雷斯其實是屬於腦內出血,但醫生當作了蓄意藥物過量來處理,因為藥物過量也可能會引發同樣的症狀。由於耽誤了治療時間,拉米雷斯最終四肢癱瘓。他收到了7100萬美元的治療失當賠償。
  • 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某人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引發
    (蔣介石晚年在金門遙望祖國大陸)一些網絡歷史愛好者經常戲謔稱呼蔣介石為「常凱申」,令人費解。原來蔣介石的這個別致的雅號來源於一次著名的誤譯事件。猶記得2001年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申奧成功那一刻,從他老人家口中吐出來的是"Peking"這個韋氏拼音單詞,曾讓不少中國人愣了千分之幾秒後才開始歡呼。比如 孫中山的名字,在英文中是用客家話發音的「孫逸仙」三個字的字音,即SunYat-sen,如今缺乏這方面學術常識的人看了就不知道是誰。
  • 在荷蘭,一份近5萬人請願書譴責因新冠病毒歧視華人:玩笑及侮辱性...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在世界多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之際,據荷蘭媒體當地時間11日報導,在荷蘭,已有近5萬人籤署的一份網上請願書,譴責因疫情對華裔的歧視。上周,荷蘭電臺節目一首呼籲「遠離中餐以及中國人」的歌曲曾引發荷蘭華人憤怒。「荷蘭新聞」網站(Dutch News)報導稱,請願書主題為「我們不是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