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誤譯問題有多嚴重?讀譯本就意味著接受誤譯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名著誤譯的問題 到底有多嚴重

◎唐山

  「2000年以前,90年代、80年代出的那些譯本基本上是不能看的。」近日,翻譯作者李繼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發表的這番言論,引起巨大爭議。

  有人認為,「貶低別人以突出自己,用這種秀下限的方式來為自己的新書做宣傳」,理應「為文人所不齒」。但是,這也使得「名著翻譯」的問題再度引起關注。

  在豆瓣網上,網友們專門建了「diss李繼宏」小組,僅有36名成員,共發3帖。

  其實,早在2013年,李繼宏便公開表達過類似觀點。此外,李繼宏還指出一些名家誤譯,如徐遲先生在翻譯《瓦爾登湖》時,沒看懂梭羅在「結語」中提到的一種特殊的蟬(壽命17年,幼蟲一直在地下潛伏,直到生命最後階段,才上樹鳴叫),第一次譯成「16年蝗災」,第二次譯成「17年蝗災」。

  然而,這番言論在當時未引起太多關注,如今卻招來一片爭議。

  在接受北青藝評專訪時,一位翻譯家表示:「去掉李繼宏發言中誇張的部分,他說的其實都是翻譯界的常識。」

  經典名著誤譯多,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泰戈爾是一個顯例,他的詩譯成中文後,被收入語文課本中,但國人只將它們視為啟蒙讀物。因為從譯文看,用語過於嫵媚,與「東方詩哲」的稱號怎麼也對不到一起。

  只看舊譯本,會覺得泰戈爾是一位「語言委婉、辭藻華麗、帶有女性氣質的詩人」。直到讀到泰戈爾詩的原文,詩人伊沙才發現,我們一直在膜拜的,竟是「山寨」泰戈爾。伊沙說:「其實,泰戈爾的詩和他的形象很般配,剛猛、瀟灑且思想深沉。」

  伊沙把自己的發現放到網上後,卻引來網友們的圍攻,其中絕大多數是謾罵。伊沙說:「大家說來說去就一個意思:你怎麼敢和著名作家比?」

  在伊沙之後,馮唐也重譯了泰戈爾的詩,其中幾首措辭欠雅致,亦遭到網友圍攻,網友稱馮譯本是「強行把泰戈爾降低成北京胡同小混混、小流氓的身份」。出版方以「對泰戈爾作品的讀者形成了冒犯」為由,將市場上的馮譯本全部收回。

  詩人多多曾說,大量外國名詩在譯成中文時,存有誤譯,許多中國讀者將誤譯當成高明之處,加以模仿。而伊沙認為,朦朧詩便是「錯上加錯」的產物。正是在這個被扭曲的「學習—模仿—創造」過程中,誤譯成了正統,許多讀者自覺地去捍衛名家誤譯,甚至沒意識到誤譯的存在。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讀者說:「當年讀中文系時,看過很多狄更斯的小說,始終不喜歡他,直到畢業後讀原著,才發現狄更斯的文筆很像老舍,一下就被迷住了。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誤譯竟如此可怕。」

  讀譯本就意味著接受誤譯

  上世紀50年代翻譯的《吉檀迦利》,譯者為一位著名女作家,她早在1929年便譯過《飛鳥集》,因模仿泰戈爾的詩風而成名。1953年,中印友好協會邀請她訪印,週遊5星期。在翻譯過程中,還找了懂孟加拉語(泰戈爾的作品大多用孟加拉語寫成,其中一部分由他自己譯成英語,譯本與原文常不統一)的助手。

  在譯者選擇、編輯過程等方面力求嚴謹,支持力度亦大,為何依然出現誤譯?

  作家、譯者葉傾城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當時出國較難,譯者不太熟悉國外的具體情況。比如一本小說中反覆提到Kleenex(舒潔,國外面巾紙品牌),代指面巾紙,譯者統統譯成「手紙」。

  其二,當時國內消費水平低,譯者買不起最佳版本,有時只能用「口袋本」,也就是面向大眾讀者的版本,缺乏注釋、解讀,甚至有刪節,但價格便宜。

  其三,譯者選擇有誤。

  葉傾城認為,即使排除以上因素,誤譯依然難免。她說:「在我看來,譯本的價值在於普及,面向的是普通讀者,如果是專業讀者,應該直接去讀原著,如果你研究福克納,不讀原著,你有什麼資格去研究?讀譯本,就意味著接受誤譯。」

  青年翻譯家陸大鵬認為:「只看中譯本,確實可能產生誤讀,但英國讀者看英文小說,一樣會產生誤讀。」

  曾主持「光影譯庫」的譯者、編輯胥弋表示,在國外,誤譯同樣常見。比如「四大名著」在法國,最受冷落的是《紅樓夢》,因為譯得太差了,《水滸傳》則很受歡迎,因為譯得很像大仲馬的小說。

  學術著作誤譯多更可怕

  「其實,相比於外國小說中的誤譯,外國社科學術著作中的誤譯要嚴重得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主任董風雲說。

  去法國留學前,董風雲曾讀過福柯的《知識考古學》中譯本,「雖然每句都能看懂,卻無法串連成一頁,直到今天,我也沒看懂這本書」。在網上,該書被網友列為「被翻譯『毀掉』的經典好書」第4名,與《通往奴役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論自由》(許寶騤譯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龍婧譯本)、《精神生活》(姜志輝譯本)、《羅馬帝國衰亡史》(黃雨石等譯本)、《經濟與社會》(林榮遠譯本)、《自由史論》(胡傳勝等譯本)等同列。但列入該榜單的譯本,在豆瓣網上的評分均在8.0以上。

  「學術原著難懂,讀者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沒讀懂,所以只要作者很著名,標題起得好,再糟糕的譯本也會得高分,評分高,銷量也高,由此帶來的副作用,比小說中的誤譯就大多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出版人表示。

  基於讀《知識考古學》中譯本的痛苦體驗,董風雲在創立「甲骨文」這一專業出版譯著的品牌時,特別強調兩點:首先,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翻譯學術書,一定要找學相關專業的人來翻譯,否則很難譯好。其次,給編輯更多的時間,「從譯稿到出版,經常能挑出幾百處錯,如果錯太多了,寧可不出版」。

  讓董風雲驚訝的是,很多「看上去專業」的人,譯稿卻常常不過關。

  董風雲說:「特別是一些名牌大學的老師,有的人還是研究語言學的,語言卻不過關。他們常年從事相關工作,對翻譯已失去熱情,結果是幹了專業,專業度卻不夠。倒是一些業餘愛好者,因為對相關領域感興趣,做得反而更好。比如陸大鵬,他也不是學西方歷史的,卻成了『金牌譯者』。」

  「在今天,做翻譯一定要有熱情,因為回報太低了。」董風雲說,如今「甲骨文」選譯者,重點考察他是否對作品有極大興趣,有興趣,外語方面哪怕差一點,也可以使用,因為「英文底子查得出來,中文底子卻很難查」。

  論英語水平 年輕一代不如老一代

  專業人員不專業,著名翻譯家胡志揮曾多次撰文批評這一現象。去年4月,拜訪胡志揮先生時,先生表示:「我希望媒體能多呼籲一下,因為翻譯事業已到這幾十年來的最低谷,不僅沒與社會進步保持同步,反而有所退步。」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更頻繁,「外語能力強」似已成「網際網路原住民」一代的標籤,但胡志揮先生卻不認同此說,他表示:「誰說的?我覺得現在年輕人英語比老一代差得遠。錢鍾書、楊憲益沒考託福,去國外直接就能聽課,因為他們上高中時,老師就是用英文授課,今天哪個年輕人有這個基礎?1949年前中國人可以自己出英文雜誌——《天下》,這是什麼水平?可現在我們做翻譯,卻離不開外國專家,已經70年了,怎麼還離不開『外國奶媽』呢?現在中國搞翻譯研究的院校像牛毛一樣多,名教授也多,但有幾個在做中譯英?」

  胡志揮先生指出,以中譯英為例,目前全國只有五六人能做,都是老先生。

  對胡志揮先生的觀點,胥弋表示贊同:「其實,許多老一代翻譯家比現在的年輕人更了解世界,以蕭乾先生為例,他是遺腹子,13歲時母親也去世了。後來進了我外祖父羅遇唐任校長的崇實學校,那是教會學校,很多課用英文授課,用的英文課本。現在年輕人接觸英文時,差不多已10歲了,在中學階段,基本接觸不到英文授課。」

  胥弋說:「即使在抗戰時期,條件那麼艱苦,在西南聯大圖書館中依然能看到最新一期的美國、法國文學期刊,學生可以自由閱覽。聽說現在清華大學一些專業的課本也不再譯成中文,我覺得這很對,將大大減少今後學術翻譯中的問題。」

  媒體人、譯者宋晨希表示,翻譯不只體現譯者的外語水平,更體現其中文水準。一次,他偶然讀到魯迅先生翻譯的蕗谷虹兒詩,宋晨希說:「太傳神了,我和同學感慨了一晚上,真不知道魯迅怎麼想出來的。」

  董風雲認為:「年輕一代從事商務翻譯,問題不大,但在學術翻譯、文學翻譯上,確實不如老一代,這一問題可能會長期存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畢竟從整體看,原創尚未得到更大的尊重,翻譯則更不行。」

  酷評前人 不如做好自己

  「到目前為止,翻譯圈還只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大眾對翻譯其實不太了解。」董風雲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只要增加收入,就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翻譯行業。目前整個內容生產行業的收入都不高,翻譯就更少了,出版社也想多給翻譯一點錢,但實在無力承擔。到目前為止,翻譯事業只能靠譯者們的熱愛來維持。」

  大環境不佳,靠熱愛又能走多遠?

  天津外國語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張冰梅說:「對於每個學過翻譯專業的人來說,看到喜歡的東西,第一感就是想知道譯成中文後會是什麼樣子,這大概已成一種職業病了。翻譯回報太低,如今願意做的人很少,但總有熱血的人,因為喜歡而投入其中。不論哪個社會,不論那個時代,都會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

  張冰梅剛重譯完《飄》,才發現此前譯本更近似於縮寫,竟將原文中景物描寫、場面描寫等「覺得對故事沒影響的段落」全部刪除。但對老一代譯者,張冰梅主張「理解之同情」:「評價人和作品,應該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中去看。老一代譯者沒有今天這麼方便的檢索條件,只能靠自己的積累,卻能將這麼多名著介紹給中國讀者。把今天的譯者放到那個時代,未必能做出同樣的貢獻。比如朱生豪先生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已被視為經典譯本,今天的譯者在他的工作基礎上,也許能做得更好,但在學術研究時,人們引用的依然是朱生豪先生的譯本。」

  陸大鵬則表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論上應該做得更好,但從目前的實際來看,卻未必如此,我覺得,這是做翻譯的人要特別注意思考的一個問題。挑前人的誤譯,一棒子打死,這是非常沒有建設性的行為。你挑別人的毛病,你自己也肯定會被別人挑出很多毛病來。」

  引起關注總是一件好事

  針對李繼宏的犀利批評,網友們在豆瓣上曾發起「一星運動」,刻意壓低他的譯本評分,以致李譯《老人與海》僅得了5.5分。作家梁文道卻表示:「我目前為止至少看過七八種。對照原文,我必須很誠實地告訴大家,我真的覺得李繼宏的譯本是目前為止,的確比較忠實原著的一個譯本。」

  說出公道話的同時,梁文道也承認:「我沒辦法看完四十多種不同的翻譯。」一本小說,居然有四十多種中譯本,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張冰梅認為:「有些文學名著確實沒必要出太多譯本,那實在是太浪費了。包括《飄》,因為引進相對晚,原譯本也沒什麼錯。如果不是別人找我譯,我沒想過重譯它。倒是一些書值得重譯,比如《莎士比亞全集》,卻少有人做。」

  「有些小說之所以被反覆翻譯,因為商家在背後推動。」胥弋說,「我認為,至少一半以上的世界文學名著還沒譯成中文,這些書對今天中國讀者的價值更大,其中許多已成公版,出版成本很低,我向國內很多出版機構推薦過,卻沒人感興趣。倒是重譯、再版世界文學名著,幾乎每家出版社都在做,有的譯本是用翻譯軟體加港臺譯本拼湊出來的,毫無價值。」

  葉傾城則認為,重譯屬市場行為,無需過多幹預,且一些經典譯本確實不好讀。她說:「我女兒正在看傅雷先生翻譯的《高老頭》,可那時語言和今天不一樣,我女兒說看不懂。」

  一邊是大量有價值的書籍乏人問津,另一邊是已有較多譯本的書不斷推出新譯本。一位著名翻譯透露說,受書商所託,他正在翻譯一本名著,該名著在國內已有30多種譯本,過去一年多,他反覆向書商表示「沒時間」「實在沒興趣」,但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

  他說:「書商給了一個實在無法拒絕的價格,連獲過翻譯大獎的同行聽說後,都表示不敢相信。我到現在也沒弄明白,成本增加這麼多,書出版後還能賺錢嗎?」顯然,只能依靠炒作。

  「翻譯圈存在很多困難,如果李繼宏的批評能引起更多人關注,多少解決一些問題,那還是值得的吧。」一位受訪者如是說,他再三提醒,務必隱去他的名字。

相關焦點

  • 名著誤譯的問題 到底有多嚴重
    在接受北青藝評專訪時,一位翻譯家表示:「去掉李繼宏發言中誇張的部分,他說的其實都是翻譯界的常識。」經典名著誤譯多,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泰戈爾是一個顯例,他的詩譯成中文後,被收入語文課本中,但國人只將它們視為啟蒙讀物。因為從譯文看,用語過於嫵媚,與「東方詩哲」的稱號怎麼也對不到一起。
  • 《悲慘世界》字幕誤譯頻出 經典名著翻譯引熱議
    還有觀眾抱怨,影片剛開場就出現誤譯,英文意思說把旗杆拿過來,結果卻譯成「降旗」。由於片中大段歌詞譯得一點不押韻,不少觀眾抱怨「觀影情緒往往被字幕破壞掉」。   譯者還需多做功課   「這次翻譯不只是直譯或意譯的問題,而是出現了不少值得商榷之處。」周黎明說,自己看完全片都沒發現譯者的名字,猜測可能是發行方請翻譯公司做的字幕。
  • 讀名著,翻譯很重要:33部世界文學名著最佳譯本
    尖叫君語 隨著孩子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他們會開始讀各種世界名著。這個時候,爸媽們要注意了,選好的譯本很重要!什麼是好的譯本?就是譯文不光能忠實於原文,而且能傳達出原文的神韻、意境,並且還符合中文的表達方式,讀起來很流暢。有一位專家達人總結了33本世界名著,清晰標註哪個譯者的版本是最好的,爸媽們不妨參考一下,雙11的購書清單可以有喔。
  • 日語作文大賽最優秀獎以「誤譯」為題獲好評
    而垃圾箱上的「寵物.瓶子」其實是PET bottle(塑料飲料瓶)的中文誤譯。除此之外,潘呈在日本街頭還看到很多「鬧笑話」的中文標記,他沒有置之不理,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如何才能消除這種誤譯並杜絕這些誤譯對中國遊客的誤導,最後提出了通過網絡提供正確翻譯來解決問題的路徑。之後,他將這一經歷寫成作文投稿給全中國日語作文大賽,還成功獲得了最優秀獎——日本大使獎。
  • 美軍情報員把自行車誤譯,以為抓到敵軍高層,接機時卻傻眼了
    事實上這種情況肯定會有,比如日軍的航母「祥鳳號」就是因為通訊誤會而被擊沉。1942年5月,正值珊瑚海會戰,美軍派一位飛行員去給母艦送情報,說是自己偵察到了日軍艦隊,這支艦隊一共有四艘重型軍艦和兩艘驅逐艦。結果報務員把代碼敲錯了,錯搞成了「兩艘航母和四艘軍艦」。
  • 名著如何選?世界名著經典權威譯本選擇推薦書單,大師級譯本
    想讀名著,不知道如何選擇譯本?這裡有一份網絡整理的書單涵蓋了大部分常見的名著推薦的很多譯者本身就是文學大家,功底深厚譯文社韓滬麟、周克西譯本和譯林社鄭克魯譯也不錯。但他的譯本內容卻不錯。譯文社《亂世佳人》本、人文社《飄》也不錯,前者更是出版了百萬多套。
  • 馬可波羅曾被誤認為蒙古人,《遊記》譯本哪家強?
    其實要想了解歷史上真實的馬可波羅,最好的途徑莫過於去讀《馬可波羅遊記》這部奇書,那麼我們該選擇哪位翻譯家的譯本?第一個《馬可波羅遊記》的中文譯本何時誕生?              馬可波羅出生在義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個商人家庭中。公元1275年,他隨同父親和叔父到達中國,居留了17年。1291年,他們伴隨波斯出使元朝的使臣離開中國,1295年返回故鄉。
  • 他們翻譯了「漢譯名著」!張卜天:在中國科學史界,哥白尼形象從未被...
    接受採訪時,張卜天表示,自己翻譯的著作能被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是「很榮幸的事」。自然,對於這些著作,翻譯時會更加精益求精。 這本近800頁的經典科學史名著巨著以機械論觀念的產生和對自然的數學描述為主線,細緻深入地探討了從古希臘到牛頓兩千多年的數理科學思想發展,鞭辟入裡地分析了使經典物理科學得以產生的各種思想脈絡和源流。「全書幾乎沒有什麼廢話,顯得緊湊異常,許多地方可謂字字珠璣。這使得全書讀起來比較『幹』,沒有一句話能隨隨便便帶過」。
  • 翻譯失誤曾讓冷戰升級,回顧歷史上因誤譯造成的「國際玩笑」
    在這一切美好的願望成為現實之前,BBC文化頻道回顧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幾次翻譯失誤,包括19世紀天文學家在火星上發現智慧生命,還有美國總統在公開演說中的「挑逗」言論。火星上有生命?1977年,在其任職美國總統期間,他訪問波蘭並發表演說,不過演說內容頗為聳動,堂堂美國總統竟公然表示對當時還是社會主義的波蘭有濃厚的「性」趣,至少,他的翻譯是這麼說的。事實上,卡特的原意是他熱切希望了解波蘭人民對於「未來的渴求」。
  • 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某人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引發
    原來蔣介石的這個別致的雅號來源於一次著名的誤譯事件。在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將ChiangKai-shek譯為常凱申,成為中國名校製造的又一起學術笑料。
  • 名著新譯:越譯越好還是越吹越好?
    短短數日,幾本還未上市的新書遭遇評分「過山車」,導火線源於出版方宣傳語——「糾正現存其他56個《小王子》譯本的200多處硬傷、錯誤,糾正現存其他50個《老人與海》版本的1000多處錯誤,讓您讀到最純正、最優美、最準確的譯文。 」出版方王婆賣瓜遭遇讀者集體「抵制」。有人要求出版方曬出這幾百、上千個錯誤。
  • 聖鬥士中被誤譯但格外帶感的六招必殺技 看到撒加這招果斷笑了
    聖鬥士星矢作為上世紀早期引入國內的日本動畫,其影響力自然不言而喻,當時不論是漫畫還是動畫可以說是風行一時,不過也恰恰是當時火爆的原因,導致不論是國內的動畫配音還是發行的漫畫,在聖鬥士的招式上都有一些人為造成的小錯誤,當然也恰恰是因為這些有趣的誤譯,給我們留下了相當有趣的回憶,起影響還是相當不錯的
  • 讀普希金《葉夫蓋尼·奧涅金》六版中文譯本 尋找自己的精神叢林
    古人有云:書到用時方恨少。筆者根據自己的閱讀收藏經驗,冒昧在此續貂一句:名著譯本不覺多。對特別喜愛的文藝作品,有時也存一兩個版本或譯本,可書架上,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葉夫蓋尼·奧涅金》,數一數,竟存有六個譯本。這內中的珍愛之心,連自己也有些驚異了。
  • 《堂吉訶德》二十多種譯本,告訴你那個譯本最好
    從1922年林紓翻譯的《魔俠傳》算起,截止到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塞萬提斯全集》時的統計,《堂吉訶德》的中文譯本有十九種之多。董燕生說,就他的了解,2000年之後該書中譯至少有二十種。在西班牙語界,董燕生是一個熟悉的名字。
  • 李繼宏版《小王子》史上「最優秀譯本」惹風波
    該書腰封上的宣傳語,除了用粗體字印著「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等字句,還羅列出一大串數據:「糾正現存其他56個《小王子》譯本的200多處硬傷、錯誤。」而另外一本《老人與海》,也稱「糾正現存其他50個《老人與海》版本的1000多處錯誤,最純正、最優美、最準確的譯文」。果麥更是把李繼宏稱為「年輕的天才翻譯家」。
  • 李繼宏談文學人夢想:做優質、易懂的經典名著譯本
    16日下午在上海新天地言幾又書店接受記者採訪時,李繼宏表示,為了翻譯好這一經典名著,自己赴英國、美國考察,搜集史料研究18、19世紀的英國歷史,耗時三年才完成了這本《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於1796年開始動筆創作的長篇小說,距今已有超兩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