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服裝網】 法國為什麼對穆斯林婦女穿全身罩袍一再為難?畢竟法國政府自己也承認,全國大約只有1900名女性穿這種服裝。那麼,為什麼在近期的民調中,過半法國人贊成禁止這種裝束呢?
答案很簡單,此舉的關鍵不是罩袍是否難看,或者侵犯婦女權利,而是要向穆斯林發出一個信號:法國公民和政界人士對穆斯林越來越公開地施行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又享受西方的優裕生活感到不安,因此覺得有必要在街頭恢復「法國特性」。
法國議會一個特別委員會建議,在醫院、學校、政府機關和公交工具上取締全身罩袍,違者將得不到公共服務;原因是這種服裝「對我們共和國構成了挑戰,是不可接受的。我們必須譴責這種過度的行為」。但如果不到2000名穆斯林婦女就可以對共和國形成挑戰,法國的基礎未免太脆弱了一點。
禁令主張者聲稱,罩袍象徵了對婦女的壓迫;薩科齊總統也公開宣布,罩袍「在法國不受歡迎」。儘管基於安全和預防犯罪或暴力的需要,個人自由可以受法律限制,但取締罩袍帶來的對宗教自由限制,卻似乎缺乏合理依據。
首先,對文化價值觀的判斷非常主觀。一種服飾是否符合法國價值觀,這應由誰來決定?我們能信任政客和官僚來替我們作出這類決定麼?其次,界線要劃在哪裡?下一個是不是應該輪到頭巾、莎麗和猶太圓頂小帽?很多團體將十字架也看作一種壓迫的象徵,那麼政府是否應取締帶有十字架的首飾呢?可以做不討人喜歡甚至醜陋,但無害且合法的事情的自由,正是文明社會的特點。對此我們不應輕易拋棄。
其他社會也曾權衡過罩袍禁令。埃及最高行政法院不久前推翻了一項對女學生在高考中戴頭罩式面紗的禁令,稱「一個女生按她認為符合其信仰和社會環境的方式穿著,是一種不應被違犯的基本權利」。
法院同時也列出了例外:在因安全理由被提出要求時,戴這種面紗的女生應顯示其面部。很多伊斯蘭國家同樣要求,女性在拍身份照、參加專業考試和接受某些醫治時應除去面紗。
法國不妨花工夫說服穆斯林族群自願放棄全身罩袍—通過義務教育、獎勵和提供平等機會相結合的更好方式。禁令只會帶來憎恨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