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5-10-22 14:43 來源:澎湃新聞
由鬱達夫翻譯的林語堂小說作品《京華煙雲》,1940年開始以譯名《瞬息京華》在《華僑評論月刊》上連載。近日,臺北林語堂故居將收藏到的該雜誌複印件電子版放到網站上,供讀者永久免費瀏覽。
出版於1939年的小說《京華煙雲》,原名Moment in Peking,以英文寫成,共70萬字,分3卷45回。它被《時代》周刊譽為「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還受到了林語堂好友賽珍珠的推崇,林語堂因此被賽珍珠提名了194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出版半年內暢銷5萬冊,據林語堂故居介紹,在當時的上海出現了很多劣質的盜版以及質量較差的譯本,這引起了林語堂先生本人的不滿。1940年,林語堂寫信給當時正在南洋的好友鬱達夫,委託他幫忙將此書翻譯成中文。在後來的一篇文章《談鄭譯<瞬息京華>》(發表於《宇宙風》第113期)中,林語堂寫道:「達夫英文精,中文熟,老於此道;達夫文字無現行假摩登之歐化句子」,他認為是最理想的翻譯者。為了表示誠意,林語堂還專門從美國給鬱達夫寄去了500美元作為訂金,並附上了原著所引用的出處、人名、地名及成語。
當時正投身抗戰的鬱達夫,動手翻譯了一部分,將書名譯作《瞬息京華》,連載在《華僑評論月刊》上。可惜的是,1945年鬱達夫在蘇門答臘遇害,翻譯工作並未完成。之後,鬱達夫之子鬱飛續譯完成了《瞬息京華》。
林語堂的這部小說,第一個完整譯本是1941年由上海春秋社出版的鄭陀、應元傑合譯本,書名譯作《京華煙雲》。不過,林語堂並不滿意,他在《談鄭譯<瞬息京華>》一文中說,書名譯作《京華煙雲》「尚不失原意」,但譯文「瑕瑜共見」。他甚至告誡說:「勸國內作家勿輕易翻譯。」
鄭陀、應元傑合譯的《京華煙雲》分三冊。1977年,臺灣推出了張振玉翻譯的《京華煙雲》,這一版本成為海峽兩岸最暢銷的譯本。《京華煙雲》的譯名也就此流傳、確定下來。
如今常見的《京華煙雲》是張振玉的譯本。1991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鬱飛的譯本,將書名改回《瞬息京華》,卻已經無法被讀者接受。
林語堂故居坐落在陽明山腰,建於1967年,由林語堂親自設計,是先生生前最後十年定居臺灣的住所。林語堂故居館方人員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這次故居同仁在臺灣的各大圖書館極力搜尋後,找到了《華僑評論月刊》的複印件。網站所展出的電子文檔即是雜誌當年連載的全部內容。從展示的複印件來看,《華僑評論月刊》當時共連載了六期,鬱達夫已經翻譯完小說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第一節。今年恰逢林語堂先生120歲誕辰,故居此舉「不但是符合故居長遠經營的理念,也是獻給林語堂先生的讀者、舊雨新知一份意義獨特的禮物」。
《華僑評論月刊》連載的《瞬息京華》第一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京華煙雲,鬱達夫,林語堂,華僑評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