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本報記者 趙漢斌

  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留下了70億噸塑料垃圾,被稱為「白色汙染」。塑料垃圾對海洋的汙染最為明顯。據《科學》雜誌報導,每年有800萬噸的塑料被衝入大海。更可怕的是它們所產生的大量塑料微粒,通過海產品、海鹽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巨大的健康危害。破解「白色汙染」之害,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努力的重要方向。

  近日國外媒體報導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用最新的工藝技術,研究製造出一種生物塑料聚合物,這個過程不需要土地和淡水,而是源自以海藻為食的微生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夠產生零毒性垃圾,並可回收成為有機廢物。這有什麼樣的生物技術背景?國內發展前景如何?帶著一系列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科學家。

  石化塑料一旦合成難以降解

  普通塑料聚酯,是以不可再生的石油為原料,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縮聚而成。由於其方便、耐用、防水等特性以及低廉的價格,應用非常廣泛。

  2018國際生物聚酯大會(ISBP)主席、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陳國強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目前全球每年僅一次性塑料製品就達1.2億噸,其中僅有10%被回收利用,另外約12%被焚燒,超過70%被丟棄到土壤、空氣和海洋中。

  在我國,土壤中僅每年殘留的農膜就高達35萬噸,殘膜率42%。大量農膜殘留在農田0—30釐米的耕作層中,給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白色汙染」之所以如此惡劣,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塑料的化學性質。塑料是由單體所聚合形成的聚乙烯、聚苯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不同於其他垃圾,環境中的分解者微生物不能消化降解塑料中連接單體的化學鍵,因此無法將其重新分解為單體形式。換句話說,塑料一旦合成,就再無「回頭路」。

  能否製造這樣一種物質,既具有像傳統塑料一樣優異的聚合物性質,又可以很容易被微生物降解為單體?國際生物聚酯學界為此努力了數十年。

  從海藻培植中找到新碳源

  解決塑料垃圾泛濫的唯一方法是生物塑料替代,它不使用石油,降解速度快。但一般來說,生物塑料也有環境代價,培育生物基質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淡水,然而許多國家並不具備這樣的資源。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環境和地球科學分院,亞歷山大·古爾伯格博士和化學學院麥可·古辛教授合作的這項新成果,使用一種地中海野生型微生物,在模擬海藻水解產物培養基中生成一種名為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製成的生物塑料,其產生的垃圾廢物不僅零毒性,還可變成營養物質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並回饋到自然環境中。但利用微生物和藻類生產可生物降解塑料,目前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對葡萄糖純碳源的依賴、有機替代品對生產不同類型PHA的技術要求、在下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汙染以及可能大量使用溶劑等。

  「用海水來培植藻類,這個想法是不錯的,海洋面積大,海帶等大型藻類長得也比糧食快。」陳國強教授介紹,這項成果的創新之處在於找到一種新的生物聚酯碳源。

  在我國,使用玉米、馬鈴薯、木薯等作為基質合成的生物聚酯性能已接近傳統塑料製品,並獲得歐洲一些廠商的認可。「我們研製的生物塑料產品甚至可供動物食用。」陳國強說,依靠傳統生物學的知識儲備,藉助基因合成、測序、系統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進展,最新研究讓PHA結構不斷發展變化,可滿足於各種應用,除用於包裝材料、農膜、纖維、生物燃料等外,PHA在藥品、化妝品、動物飼料等方面的市場前景也非常廣闊。

  以藻類為原料還是一個新概念

  基於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已有前沿成果,古爾伯格和他的合作者在國際著名期刊《生物資源技術》雜誌上表示,由於廉價而具有可用性的基質缺乏,阻礙了PHA的大規模生產。他們利用大型藻類,主要基於這種底物可獲取用於生產PHA的碳基質。海洋中,包括海帶及紅藻、褐藻等在內的絕大多數藻類都有這個能力,但因海藻的大量繁殖,又會引發水體的富營養化,其治理是個大問題。於是他們將目光聚焦到一種綠色巨藻身上,它不僅有水環境修復的機能,還可用於生產PHA,有望為生物聚酯的生產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他們最初篩選了7種海藻物種,這些藻類合成PHA生產潛力各不相同,從測試組合中,綠色巨藻組合物獲得了PHA的最大產出率。他們還研究了不同濃度的水解產物對PHA的影響,測定了新合成的PHA的結構特徵,結果發現與先前使用的其他碳源作為底物的報導相同。研究結果證明,近海生長的海藻可成為長期生產生物聚合物的可持續和環保的替代品,而且實驗展示的過程中,PHA的生產不使用淡水,這表明可持續工藝規模擴大的可能性,這為生物加工和生物精煉技術發展邁出了一步。

  但陳國強教授認為,這還是一個新概念,實現量產應該是二、三十年後的事,尤其在成本控制上要做到像聚乙烯那樣低廉還很困難。此外,在海洋上採收藻類的成本也相對較高。

  我國「藍水生物技術」工藝完成中試

  陳國強教授介紹,生物工業相比傳統化學工業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大多數生物反應所需條件都相對溫和,不需要高溫高壓等嚴苛條件,所用的原料以及代謝廢物對於環境沒有危害,因而生物聚酯研究在國際上迅猛發展。我國在生物降解塑料,特別是生物聚酯如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聚對苯二甲酸已二酸丁二酯(PBAT)和二氧化碳共聚物(PPC)等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都進展很快,已領先國際同行水平。

  據悉,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創的「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已於2017年12月完成了PHA工業化生產的中試試驗,實現了無滅菌開放連續發酵低成本PHA量產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技術的快速產業化,在清華大學的支持下,北京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開發出基於嗜鹽微生物的低成本生產技術——「藍水生物技術」,革命性地簡化了PHA的合成工藝,中試生產基地也已建成投產。預計未來5年內,我國PHA成本將不斷降低,市場佔有率或將大幅提升。

  我國的「藍水生物技術」,一方面可實現無滅菌開放式連續發酵,減少滅菌過程的能耗及其所帶來的複雜操作和人力成本,實現高效率生產;另一方面,培養嗜鹽微生物需要含高濃度鹽的底物培養基,這意味著可以使用海水來替代淡水資源,從而避免水資源問題。此外,無需滅菌還意味著生物反應器無需使用不鏽鋼材料來耐受高溫高壓蒸汽,使用塑料或陶瓷等材料即可,從而降低設備成本。目前,全球首創的5噸級塑料生物反應器已組裝運行,但面對市場,還有很多挑戰。

  陳國強教授說,雖然目前此項工業技術已日趨成熟,成本也在逐年下降,但從全球範圍看,阻斷「白色汙染」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政策導向與推廣仍是一個普遍性問題。

相關焦點

  • 一文了解生物降解塑料的那些事兒
    但塑料由於在自然環境中的化學穩定性以及廣泛使用,其廢棄物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因此,開發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對於解決塑料廢棄物汙染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降解塑料技術日趨成熟,而利好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加速了其產業化進程。目前降解塑料市場需求巨大,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 防治「白色」汙染:別讓「毒塑料」進入再循環
    國家發改委公開向社會徵求「塑料垃圾汙染防治」建言的活動要落下帷幕了,作為環保人士,我也有最後一項個人建議要向發改委提交,即「嚴格控制塑料有毒化學品添加,嚴格監管有毒塑料處理,防止有害物質進入再生塑料製品」。
  • 綠色食品包裝—如何防止白色汙染
    評價聚烯烴塑料對包裝變革的作用及其使用後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1.聚烯烴塑料對包裝變革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十年間,聚烯烴塑料中的聚乙烯、聚丙乙烯和聚苯乙烯等塑料相繼問世。用它成型加工成透明包裝薄膜,具有輕盈透明、無毒無味、防潮抗氧、耐酸鹼等優點。被世界公認為接觸食品最佳的包裝材料。在當時被譽為包裝材料的「白色革命」。延用至今沒有其它包裝材料可以取代。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1971年秋天,海洋生物學家埃德·卡彭特(Ed Carpenter)在考察馬尾藻海時,第一次注意到在棕色馬尾藻中漂浮著一些奇怪的白色斑點。經過一些調查,他發現這些是很小的塑料碎片這讓他驚呆了。他說,如果上千個破碎的塑料粒子出現在距離任何大陸550英裡外的大西洋中央,「那我想它應該遍布了全世界。」
  •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深海生物以塑料為食至少40年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海洋汙染到底有多嚴重?」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4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外赫布裡底群島外的深海生物以塑料為食至少40年。他們研究了深海動物存檔標本,在1976年至2015年收集的海星及海蛇尾的胃裡發現了8種不同塑料的痕跡。去年也有研究表明,這一海域48%的採樣海星和蝸牛吃過微小的塑料碎片。
  • 新加坡用陽光分解塑料 白色汙染搖身一變成發電燃料
    生意社03月31日訊   塑料的白色汙染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如何減少塑料使用、處理既有的塑料製品,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挑戰,現在新加坡科學家決定將令人愛恨交織的塑料轉換另一種化學物質,在陽光下將之轉變成用途多樣的甲酸(formicacid)。
  • 可降解材料已成趨勢,藍晶微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技術降低PHA成本
    隨著各國環保法規及社會環保理念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塑料製品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有報導稱大量的塑料微粒已經開始通過物質循環進入人體,一個成年人每年有可能會攝入74000至121000粒塑料微粒,而目前我們還無法預估塑料微粒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塑料的大量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可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的汙染源,那就是白色汙染。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白色汙染,它主要是指塑料製品的汙染。可能很多人對於這個塑料不太了解,那我們就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它。我們通常所用的塑料並不是一種單一成分,它是由許多材料配製而成的。
  • 新「限塑令」後,解決塑料汙染的關鍵是啥?業內:根治白色汙染在於三...
    徹底解決塑料汙染問題,關鍵在於什麼?塑料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又該如何完善?河南省綠色中原環保協會會長匡潔,一直行走在環保路上,持續關注塑料汙染防治,呼籲「綠城」更「綠」,對於上述問題,她有一些答案。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關於防治塑料汙染的動作不斷,綠色中原作為環保組織為此舉辦過一些什麼樣的活動?匡潔:河南綠色中原環境保護協會作為一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垃圾分類、白色汙染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2010年綠色中原率先在鄭州市做社區垃圾分類試點,廢塑料是我們第一階段重點分類的,在源頭分出的可回收物品中單列一項。
  • 可口可樂第三次被評最大塑料汙染者 面對塑料汙染我們可以做什麼
    一項數據顯示,今年3月,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和聯合利華對六個發展中國家造成了每年50萬噸的塑料汙染。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可口可樂公司同樣被評為了「最大塑料汙染者」,可口可樂方面還做出了回應,表示正在努力解決這一至關重要的全球性問題,既要切斷進入海洋塑料汙染物的源頭,也要幫助清理現有汙染。
  • 即便遠離陸地3200千米,信天翁也難逃塑料汙染殘害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近日,一系列令人心碎的圖片展示了在一個偏遠的太平洋島嶼上,島上的信天翁正被塑料汙染包圍,死亡而腐爛的鳥類屍體裡都被大量的塑料硬物佔據。而那些剛出生的羽翼未豐的年輕雛鳥則生活在一個被塑料碎片所包圍的環境中,事實上,島上被大量塑料包圍,導致信天翁不得不在垃圾堆中築巢。這些照片由美國攝影師兼導演Chris Jordan記錄下的,這是一個位於太平洋距離最近大陸大約3200千米的偏遠島嶼。但事實上,即便是遠離人類活動,汙染仍然不可避免的抵達這裡,並且危害著當地的生物。
  • 信天翁捕獲的戰利品,原來是微塑料,塑料汙染還要持續多久?
    剛開始察覺不到,直到塑料大規模使用後,人類已經嚴重感受到它帶來的危害。塑料是難以降解的,人類隨手亂扔的塑料瓶、塑膠袋等,都會使環境受到汙染,這些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大家聽說過信天翁嗎?它屬於鳥類的一種,當時它生下了不少雛鳥,為了將它們撫養長大,它穿越數千公裡,終於捕獲到了戰利品,並將食物帶來給自己的孩子們吃。信天翁捕獲的戰利品,原來是微塑料,塑料汙染還要持續多久?
  • 塑料汙染進入我們的食物鏈,星巴克咖啡店帶頭不再提供塑料吸管!
    我們可能正在吃塑料垃圾這一事實並不是一個新奇的事物。檢查了64隻動物的鳳尾魚在2015年8月在東京灣,微整形從49隻動物的消化道,每個動物含有的微彈性最大數量為15隻,平均為2.3。150微塑料的總數為129個碎片,相當於總量的86%,但7%中的11個為「微珠」。Takada先生等人檢查了市售的洗面奶,並說它含有與這種微珠相似的精細塑料。
  • 5.25萬億顆塑料微粒漂浮在海洋上,也許就在你喝的水中丨小球大世界
    圖中白色的垃圾也就是塑料製品。來源|北京科學中心小球大世界主題展教區海洋垃圾中充斥著各種塑料,我們周圍何嘗不是?賽璐珞塑料來源丨機電之家網由於賽璐珞是用天然的纖維素加工而成,所以並不能算是完全人工合成的產品。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則是1909年由美國人貝克蘭用苯酚和甲醛合成的酚醛樹脂,又稱貝克蘭塑料、電木。
  • 全產業鏈協同發力 加快治理塑料汙染——塑料汙染治理論壇在北京...
    11月20日,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塑料汙染治理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論壇主題是「全產業鏈協同發力 加快治理塑料汙染」。塑料製品生產、使用、回收處置等產業鏈各環節的權威專家、龍頭企業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健全多方協作機制、治理塑料汙染的有效途徑。
  • 中國科學家攻破世界難題,白色汙染不再是問題
    眾所周知,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自從塑料在人類生活中廣泛使用之後,雖然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同時成為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垃圾。重要的就是「白色汙染」日益嚴重,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積極尋找一種新型的環保材料來代替塑料。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問題即將會被解決,這一世界難題也即將被攻克。
  • 環保科普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
  • 「人間淨土」紐西蘭,塑料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100%如天堂般純淨,甚至還發現了堪稱「世界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5 Gyers的另一位創始人兼研究員Marcus Eriksen,則給出了敲醒所有紐西蘭人的結論:「為了研究塑料汙染問題,我在全球範圍內航行了6萬英裡,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紐西蘭的這處海灘是我見過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 治理「白色汙染」任重道遠 綠袋寶助力「禁塑」行動
    羌塘自然保護區具有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內部地勢平緩開闊,源泊星羅棋布,高寒草原生物生長量雖低,但面積廣大,食物仍較充足,加上冰雪融化,眾多的河流及鹽湖又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飲水和食鹽。落日餘暉中奔跑的藏羚羊群2020年6月,西藏自治區禁止白色汙染協會座談會在拉薩召開,於2019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區禁止白色汙染協會參與會議,該協會成員在會上就關愛自然、進一步防治「白色汙染
  • 「減少白色汙染從我做起」漢堡王將停止發放兒童套餐塑料玩具
    為防治塑料汙染,漢堡王、麥當勞等快餐巨頭紛紛加入「棄塑」行動。據路透社報導,漢堡王19日宣布,將會停止發放兒童套餐附贈的塑料玩具,並且宣布一項特別措施,讓乘客可以退回免費贈品。漢堡王稱,此舉是為了遏制日益加劇的白色汙染。報導稱,這項推廣至全英國所有漢堡王餐廳的行動,可使每年的塑料使用量減去大約320噸。